熱愛文學的男生在中文係學生中仍大有人在。
但在女生中,往多了說,十之一二而已。是的,往多了說,十之八九,“身在曹營心在漢”,學的是中文,愛的是英文。倘大學裏允許自由調係,我不知中文係麵臨的是怎樣的一種局麵。倘沒有考試的硬性前提,我不知他們有人還進入不進入中文課堂。
(4)
中文係學子的擇業選擇應該說還是相當廣泛的。但歸納起來,去向最多的四個途徑依次是:留校任教,做政府機關公務員,做大公司老總文秘,或是做報刊編輯、記者及電台、電視台工作者。
留校任教仍是中文係學子心嚮往之的,但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起碼要獲碩士學位資格,碩士隻是一種起碼資格。在競爭中處於弱勢,這是中文係學子們內心都清楚的。公務員人生,屬於仕途之路。他們對於仕途之路上所需要的曠日持久的耐心和其他重要因素望而卻步。做大公司老總的文秘,仍是某些中文係女生所青睞的職業。但老總們選擇的並不僅僅是文才,所以她們中大多數也隻有暗自徒喚奈何。能進入電台、電視台工作,她們當然求之不得。但非是一般人容易進去的單位,她們對此點不無自知之明。那麽,幾乎隻剩下了報刊編輯、記者這一種較為可能的選擇了。而事實上,那也是最大量地吸納中文畢業生的業界。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乃是,報刊編輯、記者早已不像十幾年前一樣,仍是足以使人欣然而就的職業。尤其“娛記”這一職業,早已不被大學學子們看好,也早已不被他們的家長們看好。豈止不看好而已,大實話是——已經有那麽點兒令他們鄙視。這乃因為,“娛記”們將這一原本還不至於令人嫌惡的職業,在近十年間,自行地搞到了有那麽點兒讓人鄙視的地步。盡管,他們和她們中,有人其實是很敬業很優秀的。但他們和她們要以自己的敬業和優秀改變“娛記”這一職業已然扭曲了的公眾形象,又談何容易。
這麽一分析,中文學子們對擇業的無所適從、彷徨和迷惘,真的是不無極現實之原因的……
(5)
“學中文有什麽用?”
這乃是中文教學必須麵對,也必須對學子們予以正麵回答的問題。可以對“有什麽用”作多種多樣的回答,但不可以不回答。
我原以為這隻不過是一個當代問題,後來一翻歷史,不對了——早在20世紀20年代時清華學校文科班的“聞一多”們,便麵臨過這個問題的困擾,並被嘲笑為將來註定了悔之晚矣的人。可是若無當年的一批中文才俊,哪有後來豐富多彩的新文學及文化現象供我們今人津津受用呢?
中文對於中國的意義自不待言。
中文對於具體的每一個中國人的意義,卻還沒有誰很好地說一說。
學歷並不等於文化的資質。沒文化卻幾乎等於沒思想的品位,情感的品位也不可能談得上有多高。這類沒思想品位也沒情感品位的中國人我已見得太多,雖然他們卻很可能有著較高的學歷。所以我每每麵對這樣的局麵暗自驚詫——一個有較高學歷的人談起事情來不得要領,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他們的文化的全部資質,也就僅僅體現在說他們的專業,或時下很流行的黃色的“段子”方麵了。
一個人自幼熱愛文學,並準備將來從業於與文學相關的職業無怨無悔,自然也就不必向其解釋“學中文有什麽用”。但目前各大學中文係的學生,絕非都是這樣的學子,甚而大多數不是……
(6)
那麽他們怎麽會成了中文學子呢?
因為——由於自己理科的成績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而隻能在高中分班時歸入文科;由於在高考時自信不足,而明智地選擇了中文,盡管此前的中文感性基礎幾近於白紙一張;由於高考的失利,被不情願地調配到了中文係,這使他們感到屈辱。他們雖是文科考生,但原本報的誌願是英文係或“對外經濟”什麽的……那麽,一個事實是——中文係的生源的中文潛質,是極其參差不齊的。對有的學生簡直可以稍加點撥而任由自修,對有的學生卻隻能進行中學語文般的教學。
(7)
不講文學,中文係還是個什麽係?
(8)
中文係的教學,自身值得反省處多多。長期以來,忽視實際寫作水平的提高,便是最值得反省的一點。若中文的學子讀了四年中文,實際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小,那麽不能不承認,是中文教學的遺憾。不管他們將來的擇業與寫作有無關係,都是遺憾。
(9)
在全部的大學教育中,除了中文,還有哪一個科係的教學,能更直接地聯繫到人生?
中文係的教學,不應該僅僅是關於中文的“知識”的教學。中文教學理應是相對於人性的“鮮蜂王漿”。在對文學做有品位的賞析的同時,它還是相對於情感的教學,相對於心靈的教學,相對於人生理念範疇的教學。總而言之,既是一種能力的教學,也是一種關於人性質量的教學。
(10)
所以,中文係不僅是局限於一個係的教學。它實在是應該成為一切大學之一切科係的必修學業。
中文係當然沒有必要被強調到一所大學的重點科係的程度,但中文係的教學,確乎直接關係到一所大學一批批培養的究竟是些“紙板人”還是“立體人”的事情。
我願我們未來的中國,“紙板人”少一些,再少一些;“立體人”多一些,再多一些。
我願“紙板人”的特徵不成為不良的基因傳給他們的下一代。
我願“立體人”的特徵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有良好的基因體現。
5.“天下為公”是全人類的精神生命
(1)
事實上,民主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現象,古已有之。
諸侯稱霸的社會有諸侯們的民主現象;皇權一統的社會有皇帝們的民主現象;推而論之,大約氏族時期,無論父係還是母係,也自有其民主現象吧?
在中國,後來被史家稱為“帝”的堯舜兩位氏族首領,便在民主現象方麵有過良好表現。也有史家認為,包括禹在內的“三帝”,並不真的存在。即或如此,假託的民主表現,也還是可以證明人類對於民主的早期想像。
堯是有後代的,卻將帝位傳給了深孚眾望的舜,這不能不說是“天下為公”的做法。舜也是有兒子的,卻將帝位傳給了禹,而且禹還是遭罪誅之人的後代(傳說禹的父親因治水無果,被砍了頭,很可能還是經舜批準的),這也不能不說是“天下為公”的典範。禹也是一心想要以堯舜為榜樣的。考察期滿了的第一位接班人,不幸死在他的前邊。而第二位接班人尚未來得及接他的班,他自己卻猝死了。偏偏他的兒子又有野心,威脅合理的接班人不許接班;偏偏合理的接班人又怯懦,所以也就不敢相爭,結果禹的兒子成為首領了。他成為首領後,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將合理的接班人殺了。
但在女生中,往多了說,十之一二而已。是的,往多了說,十之八九,“身在曹營心在漢”,學的是中文,愛的是英文。倘大學裏允許自由調係,我不知中文係麵臨的是怎樣的一種局麵。倘沒有考試的硬性前提,我不知他們有人還進入不進入中文課堂。
(4)
中文係學子的擇業選擇應該說還是相當廣泛的。但歸納起來,去向最多的四個途徑依次是:留校任教,做政府機關公務員,做大公司老總文秘,或是做報刊編輯、記者及電台、電視台工作者。
留校任教仍是中文係學子心嚮往之的,但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且,起碼要獲碩士學位資格,碩士隻是一種起碼資格。在競爭中處於弱勢,這是中文係學子們內心都清楚的。公務員人生,屬於仕途之路。他們對於仕途之路上所需要的曠日持久的耐心和其他重要因素望而卻步。做大公司老總的文秘,仍是某些中文係女生所青睞的職業。但老總們選擇的並不僅僅是文才,所以她們中大多數也隻有暗自徒喚奈何。能進入電台、電視台工作,她們當然求之不得。但非是一般人容易進去的單位,她們對此點不無自知之明。那麽,幾乎隻剩下了報刊編輯、記者這一種較為可能的選擇了。而事實上,那也是最大量地吸納中文畢業生的業界。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乃是,報刊編輯、記者早已不像十幾年前一樣,仍是足以使人欣然而就的職業。尤其“娛記”這一職業,早已不被大學學子們看好,也早已不被他們的家長們看好。豈止不看好而已,大實話是——已經有那麽點兒令他們鄙視。這乃因為,“娛記”們將這一原本還不至於令人嫌惡的職業,在近十年間,自行地搞到了有那麽點兒讓人鄙視的地步。盡管,他們和她們中,有人其實是很敬業很優秀的。但他們和她們要以自己的敬業和優秀改變“娛記”這一職業已然扭曲了的公眾形象,又談何容易。
這麽一分析,中文學子們對擇業的無所適從、彷徨和迷惘,真的是不無極現實之原因的……
(5)
“學中文有什麽用?”
這乃是中文教學必須麵對,也必須對學子們予以正麵回答的問題。可以對“有什麽用”作多種多樣的回答,但不可以不回答。
我原以為這隻不過是一個當代問題,後來一翻歷史,不對了——早在20世紀20年代時清華學校文科班的“聞一多”們,便麵臨過這個問題的困擾,並被嘲笑為將來註定了悔之晚矣的人。可是若無當年的一批中文才俊,哪有後來豐富多彩的新文學及文化現象供我們今人津津受用呢?
中文對於中國的意義自不待言。
中文對於具體的每一個中國人的意義,卻還沒有誰很好地說一說。
學歷並不等於文化的資質。沒文化卻幾乎等於沒思想的品位,情感的品位也不可能談得上有多高。這類沒思想品位也沒情感品位的中國人我已見得太多,雖然他們卻很可能有著較高的學歷。所以我每每麵對這樣的局麵暗自驚詫——一個有較高學歷的人談起事情來不得要領,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他們的文化的全部資質,也就僅僅體現在說他們的專業,或時下很流行的黃色的“段子”方麵了。
一個人自幼熱愛文學,並準備將來從業於與文學相關的職業無怨無悔,自然也就不必向其解釋“學中文有什麽用”。但目前各大學中文係的學生,絕非都是這樣的學子,甚而大多數不是……
(6)
那麽他們怎麽會成了中文學子呢?
因為——由於自己理科的成績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而隻能在高中分班時歸入文科;由於在高考時自信不足,而明智地選擇了中文,盡管此前的中文感性基礎幾近於白紙一張;由於高考的失利,被不情願地調配到了中文係,這使他們感到屈辱。他們雖是文科考生,但原本報的誌願是英文係或“對外經濟”什麽的……那麽,一個事實是——中文係的生源的中文潛質,是極其參差不齊的。對有的學生簡直可以稍加點撥而任由自修,對有的學生卻隻能進行中學語文般的教學。
(7)
不講文學,中文係還是個什麽係?
(8)
中文係的教學,自身值得反省處多多。長期以來,忽視實際寫作水平的提高,便是最值得反省的一點。若中文的學子讀了四年中文,實際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小,那麽不能不承認,是中文教學的遺憾。不管他們將來的擇業與寫作有無關係,都是遺憾。
(9)
在全部的大學教育中,除了中文,還有哪一個科係的教學,能更直接地聯繫到人生?
中文係的教學,不應該僅僅是關於中文的“知識”的教學。中文教學理應是相對於人性的“鮮蜂王漿”。在對文學做有品位的賞析的同時,它還是相對於情感的教學,相對於心靈的教學,相對於人生理念範疇的教學。總而言之,既是一種能力的教學,也是一種關於人性質量的教學。
(10)
所以,中文係不僅是局限於一個係的教學。它實在是應該成為一切大學之一切科係的必修學業。
中文係當然沒有必要被強調到一所大學的重點科係的程度,但中文係的教學,確乎直接關係到一所大學一批批培養的究竟是些“紙板人”還是“立體人”的事情。
我願我們未來的中國,“紙板人”少一些,再少一些;“立體人”多一些,再多一些。
我願“紙板人”的特徵不成為不良的基因傳給他們的下一代。
我願“立體人”的特徵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有良好的基因體現。
5.“天下為公”是全人類的精神生命
(1)
事實上,民主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的現象,古已有之。
諸侯稱霸的社會有諸侯們的民主現象;皇權一統的社會有皇帝們的民主現象;推而論之,大約氏族時期,無論父係還是母係,也自有其民主現象吧?
在中國,後來被史家稱為“帝”的堯舜兩位氏族首領,便在民主現象方麵有過良好表現。也有史家認為,包括禹在內的“三帝”,並不真的存在。即或如此,假託的民主表現,也還是可以證明人類對於民主的早期想像。
堯是有後代的,卻將帝位傳給了深孚眾望的舜,這不能不說是“天下為公”的做法。舜也是有兒子的,卻將帝位傳給了禹,而且禹還是遭罪誅之人的後代(傳說禹的父親因治水無果,被砍了頭,很可能還是經舜批準的),這也不能不說是“天下為公”的典範。禹也是一心想要以堯舜為榜樣的。考察期滿了的第一位接班人,不幸死在他的前邊。而第二位接班人尚未來得及接他的班,他自己卻猝死了。偏偏他的兒子又有野心,威脅合理的接班人不許接班;偏偏合理的接班人又怯懦,所以也就不敢相爭,結果禹的兒子成為首領了。他成為首領後,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將合理的接班人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