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的小夥子想不明白了,暗自焦急了。於是他又講了一段更“葷”的“段子”。看客們依然曖昧地沉默。
“拿酒來!”——他以好漢臨刑般的悲壯氣概吼了一嗓子,也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白衣白裙的姑娘應聲而起,將五瓶啤酒一瓶接一瓶擺在了舞台上。我落座之前注意到了她,她麵前的桌上放著十幾瓶啤酒,還有爆米花。誰家的姑娘竟到這裏來,而且花100元買一排的票!難道她要一邊看一邊喝光那十幾瓶啤酒麽?那不是將上吉尼斯紀錄了嗎?莫非舞台上將出現她所傾慕的白馬王子?當時她也令我大生疑惑,並生腹誹。傾慕盡管傾慕,獻花也可,犯不著邊看邊酗酒啊!又沒人相陪,倘爛醉如泥,那會是多麽丟人現眼的結果呢?她總不至於是酗而不醉的酒神之化身吧。及至她起身往台上擺酒,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演出團隊之一員,專為伺酒坐在那兒的。
小夥子牙口有力,咬掉瓶蓋,高仰起頭,眾目睽睽之下一飲而盡。他將空瓶往舞台左側一扔,倏轉身,開始用語言作賤起肯定與他父親同輩的司鼓者來。無非還是“葷”、“黃”的“段子”,連司鼓者的父親也一併捎帶著作賤了一通。之後又喝光了一瓶啤酒,轉而作賤操控音響的青年,同樣連對方的父親的人格尊嚴也不放過。而那兩位,默默聽著罷了,隻不過偶而麵呈怒色,算是一種配合性的表情反應。事實上,音響並沒怎麽用,鼓也沒敲過幾下。也顯然的,他倆坐在那兒,分明是專供被作賤的,那大約才是他們的“角色定位”。至於音響設備和鼓,作用倒在其次了。那種語言作賤,倘非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日常情況之下,往往一兩句就會導致惱羞成怒,大打出手的……
操控音響的青年臉上那股子渾不在乎聽之任之的表情越來越掛不住了,他嘟噥了一句。後排肯定是聽不到的,但坐在第二排的我聽得真切。他是這麽罵了一句:“你他媽嘴上摟著點兒啊!”
一味兒以作賤他為能事的小夥子一愣,隨即大聲訓斥:“怎麽,受不了啦?受不了也得受!這是咱們這一行的規矩你不懂?入了這一行,那就得習慣了受著!台下的三老四少,人家花錢來聽的就是這種段子!”
他的話說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摻半。
我聽得心上頓時一疼。
我也是“三老四少”之一,不由得感覺罪過起來。
他灌下了第三瓶啤酒,突然往台口一跪,像信徒祈禱般舉起雙手,大聲乞求:“老少爺們兒行行好,多少給點兒掌聲吧!怎麽要你們點兒掌聲就那麽難啊?老闆僱人監視著台上呢,掌聲多少決定分我多少錢啊!一點兒掌聲沒有,我明天晚上沒臉還來這兒了,後天不知道去哪兒掙錢解決吃住問題了……”
是表演風格?還是真情告白?
我竟難以判斷了。
“好!”
後排響起一嗓子甕聲甕氣的喝彩。
這怎麽就好呢?好在哪兒呢?
我不解,卻沒回頭看,逕自困惑罷了。
然而,終究是起了掌聲。不怎麽齊,也不多,但總歸有了。“義手”拍出的那種掌聲。
小夥子獲得激勵,一躍而起,又大聲說:“感謝爺們兒,太難得啦,太難得了!沖剛才的掌聲,現在我要拿出看家本領……”
他灌下去了第四瓶啤酒。
他騰空翻了兩個斤鬥,一個大劈叉,雙腿筆直地叉開在台上。
“好!”
台下齊發一陣喝彩。
我也趕緊舉起“義手”弄出疑似的掌聲,放下“手”時,頓覺罪過感被自己作為看客的熱情抵消了些。
小夥子臉上呈現大為滿足的表情了。他站到了一把椅子上,將一條腿搬起,呈金雞獨立的姿勢,隨即身體一倒,一足椅上,一足著地,來了一次懸空大劈叉!
“好!”
許多嗓子齊聲喝彩。
響起一片疑似的“掌聲”。
他一口氣喝光最後一瓶酒,又站在一張桌子上,重複了一次剛才的動作。那自然是極危險的動作,倒也算不上有什麽高難的含量,但確乎的極危險。若有閃失,輕則傷筋,重則必定當場斷骨。
小夥子臉已彤紅,並且淌下汗來。最終,他帶著頗有征服成就感的表情,在掌聲中跑下台去。他在台上堅持了半小時左右的表演,跪了三次,一飲而盡地接連喝光了五瓶啤酒,打出了六七個響亮的酒嗝……
朋友小聲對我說,他們每人都有“看家本領”,或曰“絕活兒”。而所謂“絕活兒”,一律在最後時段才奉獻的,為的是能在掌聲中結束。
我問:為什麽還喝酒呢?
朋友說,為了忘卻羞恥感啊!如果藝技有限,那麽隻能靠“葷”的“黃”的“段子”撐台。他們都那麽年輕,在台上一味兒當眾說那些,你以為他們就完全沒有羞恥感嗎?有的!怎麽辦呢?開始時說“黃”的,“黃”的越來越冷場,那就隻能來“葷”的了。而幾瓶啤酒灌下去,多“葷”的“段子”說起來,也隻不過像是在自言自語地說著些無意識的醉話了,沒想到吧……
我說:沒想到……
又覺心上一疼。
坐在舞台右側那個三十二三歲的人,他是第二個登台的演員。他化了妝,塗了白鼻樑,雙唇正中抹得血紅,戴藍帽子,上穿白色無領半袖背心,下穿肥腰肥腿的藍色吊帶工作褲,有前胸兜兜的那一種。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工具機車間裏,男女工人大抵穿那種工作褲,現而今早已歸於“戲裝”了。那一套穿戴,肯定是他每次登台演出的行頭無疑。他是企圖在形象上喚起人們對卓別林的親切記憶,也喚起人們對早年中國工人階級的良好情愫。但是呢,又不願太像卓別林,還要體現出點兒“中國特色”,看去便不倫不類。但不倫不類也許正是他的追求、他的創意、他的“專利”,更是他所依賴的形象看點。
這人對自己的舞台造型是頗動了一番心思的。我一這麽想,不得不承認,他是多麽地敬業啊!
此時的我已不記得他表演了些什麽了。隻記得他一上台就說,說來說去都是“葷口”,比“黃色”更“黃”的,赤裸裸的與性事有關的“段子”。自然,他也一瓶接一瓶地灌啤酒。我知道,在東北,那麽一種喝法叫“吹喇叭”,酒桌上每簡言之為“吹一個”。
他也作賤那司鼓的和操弄音響的。
因為他說的是比“黃色”更黃的“葷口”,所以那司鼓的和操弄音響的,表現出了更加巨大的涵養。
我對他們二位那一種涵養不禁肅然起敬。
我小聲說:他們二位也很敬業。
朋友說:當然。
我說:他們那麽大的涵養我做不到。
朋友說:他們靠這一行生存,解決吃住的現實問題,成家了的也靠這一行養家餬口。你從未麵臨如此現實的問題,當然做不到。
“拿酒來!”——他以好漢臨刑般的悲壯氣概吼了一嗓子,也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白衣白裙的姑娘應聲而起,將五瓶啤酒一瓶接一瓶擺在了舞台上。我落座之前注意到了她,她麵前的桌上放著十幾瓶啤酒,還有爆米花。誰家的姑娘竟到這裏來,而且花100元買一排的票!難道她要一邊看一邊喝光那十幾瓶啤酒麽?那不是將上吉尼斯紀錄了嗎?莫非舞台上將出現她所傾慕的白馬王子?當時她也令我大生疑惑,並生腹誹。傾慕盡管傾慕,獻花也可,犯不著邊看邊酗酒啊!又沒人相陪,倘爛醉如泥,那會是多麽丟人現眼的結果呢?她總不至於是酗而不醉的酒神之化身吧。及至她起身往台上擺酒,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演出團隊之一員,專為伺酒坐在那兒的。
小夥子牙口有力,咬掉瓶蓋,高仰起頭,眾目睽睽之下一飲而盡。他將空瓶往舞台左側一扔,倏轉身,開始用語言作賤起肯定與他父親同輩的司鼓者來。無非還是“葷”、“黃”的“段子”,連司鼓者的父親也一併捎帶著作賤了一通。之後又喝光了一瓶啤酒,轉而作賤操控音響的青年,同樣連對方的父親的人格尊嚴也不放過。而那兩位,默默聽著罷了,隻不過偶而麵呈怒色,算是一種配合性的表情反應。事實上,音響並沒怎麽用,鼓也沒敲過幾下。也顯然的,他倆坐在那兒,分明是專供被作賤的,那大約才是他們的“角色定位”。至於音響設備和鼓,作用倒在其次了。那種語言作賤,倘非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日常情況之下,往往一兩句就會導致惱羞成怒,大打出手的……
操控音響的青年臉上那股子渾不在乎聽之任之的表情越來越掛不住了,他嘟噥了一句。後排肯定是聽不到的,但坐在第二排的我聽得真切。他是這麽罵了一句:“你他媽嘴上摟著點兒啊!”
一味兒以作賤他為能事的小夥子一愣,隨即大聲訓斥:“怎麽,受不了啦?受不了也得受!這是咱們這一行的規矩你不懂?入了這一行,那就得習慣了受著!台下的三老四少,人家花錢來聽的就是這種段子!”
他的話說得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摻半。
我聽得心上頓時一疼。
我也是“三老四少”之一,不由得感覺罪過起來。
他灌下了第三瓶啤酒,突然往台口一跪,像信徒祈禱般舉起雙手,大聲乞求:“老少爺們兒行行好,多少給點兒掌聲吧!怎麽要你們點兒掌聲就那麽難啊?老闆僱人監視著台上呢,掌聲多少決定分我多少錢啊!一點兒掌聲沒有,我明天晚上沒臉還來這兒了,後天不知道去哪兒掙錢解決吃住問題了……”
是表演風格?還是真情告白?
我竟難以判斷了。
“好!”
後排響起一嗓子甕聲甕氣的喝彩。
這怎麽就好呢?好在哪兒呢?
我不解,卻沒回頭看,逕自困惑罷了。
然而,終究是起了掌聲。不怎麽齊,也不多,但總歸有了。“義手”拍出的那種掌聲。
小夥子獲得激勵,一躍而起,又大聲說:“感謝爺們兒,太難得啦,太難得了!沖剛才的掌聲,現在我要拿出看家本領……”
他灌下去了第四瓶啤酒。
他騰空翻了兩個斤鬥,一個大劈叉,雙腿筆直地叉開在台上。
“好!”
台下齊發一陣喝彩。
我也趕緊舉起“義手”弄出疑似的掌聲,放下“手”時,頓覺罪過感被自己作為看客的熱情抵消了些。
小夥子臉上呈現大為滿足的表情了。他站到了一把椅子上,將一條腿搬起,呈金雞獨立的姿勢,隨即身體一倒,一足椅上,一足著地,來了一次懸空大劈叉!
“好!”
許多嗓子齊聲喝彩。
響起一片疑似的“掌聲”。
他一口氣喝光最後一瓶酒,又站在一張桌子上,重複了一次剛才的動作。那自然是極危險的動作,倒也算不上有什麽高難的含量,但確乎的極危險。若有閃失,輕則傷筋,重則必定當場斷骨。
小夥子臉已彤紅,並且淌下汗來。最終,他帶著頗有征服成就感的表情,在掌聲中跑下台去。他在台上堅持了半小時左右的表演,跪了三次,一飲而盡地接連喝光了五瓶啤酒,打出了六七個響亮的酒嗝……
朋友小聲對我說,他們每人都有“看家本領”,或曰“絕活兒”。而所謂“絕活兒”,一律在最後時段才奉獻的,為的是能在掌聲中結束。
我問:為什麽還喝酒呢?
朋友說,為了忘卻羞恥感啊!如果藝技有限,那麽隻能靠“葷”的“黃”的“段子”撐台。他們都那麽年輕,在台上一味兒當眾說那些,你以為他們就完全沒有羞恥感嗎?有的!怎麽辦呢?開始時說“黃”的,“黃”的越來越冷場,那就隻能來“葷”的了。而幾瓶啤酒灌下去,多“葷”的“段子”說起來,也隻不過像是在自言自語地說著些無意識的醉話了,沒想到吧……
我說:沒想到……
又覺心上一疼。
坐在舞台右側那個三十二三歲的人,他是第二個登台的演員。他化了妝,塗了白鼻樑,雙唇正中抹得血紅,戴藍帽子,上穿白色無領半袖背心,下穿肥腰肥腿的藍色吊帶工作褲,有前胸兜兜的那一種。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工具機車間裏,男女工人大抵穿那種工作褲,現而今早已歸於“戲裝”了。那一套穿戴,肯定是他每次登台演出的行頭無疑。他是企圖在形象上喚起人們對卓別林的親切記憶,也喚起人們對早年中國工人階級的良好情愫。但是呢,又不願太像卓別林,還要體現出點兒“中國特色”,看去便不倫不類。但不倫不類也許正是他的追求、他的創意、他的“專利”,更是他所依賴的形象看點。
這人對自己的舞台造型是頗動了一番心思的。我一這麽想,不得不承認,他是多麽地敬業啊!
此時的我已不記得他表演了些什麽了。隻記得他一上台就說,說來說去都是“葷口”,比“黃色”更“黃”的,赤裸裸的與性事有關的“段子”。自然,他也一瓶接一瓶地灌啤酒。我知道,在東北,那麽一種喝法叫“吹喇叭”,酒桌上每簡言之為“吹一個”。
他也作賤那司鼓的和操弄音響的。
因為他說的是比“黃色”更黃的“葷口”,所以那司鼓的和操弄音響的,表現出了更加巨大的涵養。
我對他們二位那一種涵養不禁肅然起敬。
我小聲說:他們二位也很敬業。
朋友說:當然。
我說:他們那麽大的涵養我做不到。
朋友說:他們靠這一行生存,解決吃住的現實問題,成家了的也靠這一行養家餬口。你從未麵臨如此現實的問題,當然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