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名牌需借明星們的gg行為廣而告之。但名牌絕非是靠明星們的名氣“創”出來的,恐怕也是沒什麽可爭辯的。
關於明星gg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效應,美國國家經濟信息研究所在1992年做過一項實驗,安排一位明星、一位普通人和一隻猴子同時做了一則商品gg,結果表明,猴子得票最多,超過明星一倍。其次是普通人,第三才是明星。他們的專家是這樣分析此種現象的——gg的魅力在於新穎,故猴子得票最多。gg的意義在於誠信,故普通人得票第二多。因為,消費公眾此時的心理是——明星是被商家重金所雇的人,他們純粹是為了錢才做gg的。與其信明星,莫如信普通人。信明星有一種受辱感。這類gg策劃之中,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意識在主導著——大明星們飲的酒、穿的衣、用的東西,你們千千萬萬的小百姓還不趕緊地跟著飲、跟著穿、跟著用麽?這是讓公眾一旦動心一想就極反感的,所以公眾寧肯信普通人。
談到gg的誠信二字,我聯想到日本的一家布商,他們連年請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做gg。而她每次總是按照要求聲明——“遺憾的是,這些漂亮的布匹中的紅色,染色技術還沒有完全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請多包涵。我們一定盡快提高技術水平,不辜負您的期望!”誠信若此,孰不可信?
自從電腦的黃金時代到來以後,在國外,明星gg的效應大受其挫。因為,不管你是名氣多麽大的明星,對一種新產品的說明和介紹,你都沒法兒做得比電腦更優更好。明星在gg中話多了,顯得碎嘴子。話少了,說不清道不明。而成熟了的消費公眾,才不管你是不是明星吶,他們要了解的,更是那產品的質量、性能。如果是藥品,他們要了解的是成分和療效。如果是食品,他們要了解的是原料和保存期。電腦通過圖像、文字和gg詞所作的說明與介紹,歷歷在目,一清二白,而又饒有趣味兒,明星們根本沒法兒與之相比。我們目前從電視中所見到的,說明與介紹性俱佳的gg,十之七八與明星們無關。電腦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最有魅力的gg“明星”,但卻絕非身價最高的“明星”,至少與某些身價極高的明星相比是這樣。
那麽又回到了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某些企業,為什麽偏偏要花極高的價錢,去勞某些身價數百萬的明星的大駕呢?
困惑的事情總是耐人尋味的。
我曾與兩位企業老闆談過這個話題。
一個說:“是麽?gg有這麽多學問麽?以前不懂,也沒精力想。對方找上門來,或者下級一出主意,正趕上心情好,簽個字也就批了!”
他不太懂。
我告訴他——gg的優劣在於創意。而請明星在gg中亮相,說些不倫不類的話,是最無創意可言的。幾百萬員工的剩餘價值因此而付,是最愚蠢的。倘我是他,有人給我出這個主意,我會板起臉回答:“頭腦裏還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創意?想不出來的話,玩蛋去!”
另一位國有企業的老闆這樣說:“我為國家創造了巨額利潤,我手裏攥著幾千萬,說不是我的我有一定範圍內的支配權,說是我的又不敢往自己兜裏揣,有時真他媽委屈!所以,心血來潮,願怎麽花怎麽花,想怎麽花怎麽花。我是堂堂法人代表,別人幹涉不了!你不是大明星麽?你眼裏不是可能沒我麽?我花幾百萬請你做個gg,你還對我另眼相看不?明星從我手中接支票時,明星的表情使我心理好生滿足!我的自我感覺使我心情愉快。反正又不是我私人的錢。公家的錢,不花白不花!”
難怪的,有些國有企業的老闆非要某某男明星或女明星親自到他的辦公室去接取現款或支票,而且還要設宴招待。
後來,我和這傢夥絕交了。
我沒法兒不厭惡這位“老闆”。他思想上有一個嚴重的誤區——他的企業的利潤,似乎完全是他自己創造的,似乎與眾多工人的辛勤勞動無關。
這傢夥使我聯想到另一件事——在某次影視活動中,有一個不大不小的企業老闆,在他的“公關部主任”的陪同之下,在我們下榻的賓館的大堂坐了很久,隻為請一位女影星赴宴。而斯時,她正在自己房間談笑風生。別人告訴她有人在大堂坐等她,她說:“我知道是誰!讓他多等會兒,討厭勁兒的!”
我真替某些老闆們感到害臊!感到跌份兒!感到可恥!感到噁心!
按說,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正在經濟困境裏掙紮。經濟效益好了的,即使無力援助同行業,也總可以給同行業做出某些好的表率吧?但我們僅僅從gg意識和行為中,也眼睜睜地看到了令人深感憂患的不良傾向。贈別墅、送車、幾百萬一擲若輕的現象,真好像要掀起“比、學、趕、超”的“大躍進”!而我們稍作調查就清楚——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尤其是外國獨資企業,是絕無此類行徑的。合資企業若也請中國明星做gg,大抵也是被某些中國人的“策劃”意圖所左右了。就說那些經濟效益好起來的企業,員工的平均收入也高不到哪兒去。好的效益也是用員工的血汗換來的。想想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辛苦,以及與他們的辛苦並不相稱的工資,幾百萬一擲若輕,又於心何忍?
我曾與一位韓國老闆就他所乘坐的專車進行過以下對話:
“您乘坐韓國轎車,而不乘坐更高級的外國轎車,是基於愛國主義麽?”
“有點愛國主義的原因,但不完全是。我也願意坐‘奔馳’、‘寶馬’、‘勞斯萊斯’呀!但我的工人們會有意見的!”
“您是大老闆,您坐高級轎車,是花自己的錢買,與工人們何幹?您怎麽反而在乎他們的意見呢?”
“話不能這麽說。我買過一輛高級的外國車,沒坐幾天,玻璃被工人砸了。這件事對我教訓很大,使我明白,我的錢,是我的工人們幫我掙的。不是我生下來以前,上帝就替我存在那兒的!”
“您的企業也請明星做gg麽?”
“目前還沒這打算,但我從不反對請明星做gg。明星隻有知名度並不適於做gg,第一要看那明星是否受廣大公眾所喜愛。明星有知名度沒什麽了不起,明星受廣大公眾喜愛非常不容易,請這樣的明星做gg才值得。否則,不是事與願違麽?”
當時聽了他的話,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以後我扳著指頭遍數中國的各類明星——除了馬季先生我有把握認為肯定是受廣大公眾所喜愛的,其他一概皆沒多大把握了。而且,以前曾一度受廣大公眾所喜愛的,不知為什麽,目前聲譽普遍下跌。這是我與各階層人們不失時機地交談中獲得的“信息”。可能他們自己有很大的把握自信仍受著廣大公眾的喜愛,那我提供的“信息”當然就太煞風景了。倘遭他們憎恨,我也沒什麽可怨的了。
馬季先生是一個特例,可惜他已經逝世了。我從是孩子時起就聽他的相聲。隻要他的形象在電視裏一出現,立刻使幾代人回憶起他的笑聲曾帶給自己的愉快。在中國他有太深厚太深厚的人文背景墊著,絕非後來者們可相提並論的。他在gg中大聲說:“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
關於明星gg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效應,美國國家經濟信息研究所在1992年做過一項實驗,安排一位明星、一位普通人和一隻猴子同時做了一則商品gg,結果表明,猴子得票最多,超過明星一倍。其次是普通人,第三才是明星。他們的專家是這樣分析此種現象的——gg的魅力在於新穎,故猴子得票最多。gg的意義在於誠信,故普通人得票第二多。因為,消費公眾此時的心理是——明星是被商家重金所雇的人,他們純粹是為了錢才做gg的。與其信明星,莫如信普通人。信明星有一種受辱感。這類gg策劃之中,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意識在主導著——大明星們飲的酒、穿的衣、用的東西,你們千千萬萬的小百姓還不趕緊地跟著飲、跟著穿、跟著用麽?這是讓公眾一旦動心一想就極反感的,所以公眾寧肯信普通人。
談到gg的誠信二字,我聯想到日本的一家布商,他們連年請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做gg。而她每次總是按照要求聲明——“遺憾的是,這些漂亮的布匹中的紅色,染色技術還沒有完全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請多包涵。我們一定盡快提高技術水平,不辜負您的期望!”誠信若此,孰不可信?
自從電腦的黃金時代到來以後,在國外,明星gg的效應大受其挫。因為,不管你是名氣多麽大的明星,對一種新產品的說明和介紹,你都沒法兒做得比電腦更優更好。明星在gg中話多了,顯得碎嘴子。話少了,說不清道不明。而成熟了的消費公眾,才不管你是不是明星吶,他們要了解的,更是那產品的質量、性能。如果是藥品,他們要了解的是成分和療效。如果是食品,他們要了解的是原料和保存期。電腦通過圖像、文字和gg詞所作的說明與介紹,歷歷在目,一清二白,而又饒有趣味兒,明星們根本沒法兒與之相比。我們目前從電視中所見到的,說明與介紹性俱佳的gg,十之七八與明星們無關。電腦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最有魅力的gg“明星”,但卻絕非身價最高的“明星”,至少與某些身價極高的明星相比是這樣。
那麽又回到了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某些企業,為什麽偏偏要花極高的價錢,去勞某些身價數百萬的明星的大駕呢?
困惑的事情總是耐人尋味的。
我曾與兩位企業老闆談過這個話題。
一個說:“是麽?gg有這麽多學問麽?以前不懂,也沒精力想。對方找上門來,或者下級一出主意,正趕上心情好,簽個字也就批了!”
他不太懂。
我告訴他——gg的優劣在於創意。而請明星在gg中亮相,說些不倫不類的話,是最無創意可言的。幾百萬員工的剩餘價值因此而付,是最愚蠢的。倘我是他,有人給我出這個主意,我會板起臉回答:“頭腦裏還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創意?想不出來的話,玩蛋去!”
另一位國有企業的老闆這樣說:“我為國家創造了巨額利潤,我手裏攥著幾千萬,說不是我的我有一定範圍內的支配權,說是我的又不敢往自己兜裏揣,有時真他媽委屈!所以,心血來潮,願怎麽花怎麽花,想怎麽花怎麽花。我是堂堂法人代表,別人幹涉不了!你不是大明星麽?你眼裏不是可能沒我麽?我花幾百萬請你做個gg,你還對我另眼相看不?明星從我手中接支票時,明星的表情使我心理好生滿足!我的自我感覺使我心情愉快。反正又不是我私人的錢。公家的錢,不花白不花!”
難怪的,有些國有企業的老闆非要某某男明星或女明星親自到他的辦公室去接取現款或支票,而且還要設宴招待。
後來,我和這傢夥絕交了。
我沒法兒不厭惡這位“老闆”。他思想上有一個嚴重的誤區——他的企業的利潤,似乎完全是他自己創造的,似乎與眾多工人的辛勤勞動無關。
這傢夥使我聯想到另一件事——在某次影視活動中,有一個不大不小的企業老闆,在他的“公關部主任”的陪同之下,在我們下榻的賓館的大堂坐了很久,隻為請一位女影星赴宴。而斯時,她正在自己房間談笑風生。別人告訴她有人在大堂坐等她,她說:“我知道是誰!讓他多等會兒,討厭勁兒的!”
我真替某些老闆們感到害臊!感到跌份兒!感到可恥!感到噁心!
按說,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正在經濟困境裏掙紮。經濟效益好了的,即使無力援助同行業,也總可以給同行業做出某些好的表率吧?但我們僅僅從gg意識和行為中,也眼睜睜地看到了令人深感憂患的不良傾向。贈別墅、送車、幾百萬一擲若輕的現象,真好像要掀起“比、學、趕、超”的“大躍進”!而我們稍作調查就清楚——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尤其是外國獨資企業,是絕無此類行徑的。合資企業若也請中國明星做gg,大抵也是被某些中國人的“策劃”意圖所左右了。就說那些經濟效益好起來的企業,員工的平均收入也高不到哪兒去。好的效益也是用員工的血汗換來的。想想他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辛苦,以及與他們的辛苦並不相稱的工資,幾百萬一擲若輕,又於心何忍?
我曾與一位韓國老闆就他所乘坐的專車進行過以下對話:
“您乘坐韓國轎車,而不乘坐更高級的外國轎車,是基於愛國主義麽?”
“有點愛國主義的原因,但不完全是。我也願意坐‘奔馳’、‘寶馬’、‘勞斯萊斯’呀!但我的工人們會有意見的!”
“您是大老闆,您坐高級轎車,是花自己的錢買,與工人們何幹?您怎麽反而在乎他們的意見呢?”
“話不能這麽說。我買過一輛高級的外國車,沒坐幾天,玻璃被工人砸了。這件事對我教訓很大,使我明白,我的錢,是我的工人們幫我掙的。不是我生下來以前,上帝就替我存在那兒的!”
“您的企業也請明星做gg麽?”
“目前還沒這打算,但我從不反對請明星做gg。明星隻有知名度並不適於做gg,第一要看那明星是否受廣大公眾所喜愛。明星有知名度沒什麽了不起,明星受廣大公眾喜愛非常不容易,請這樣的明星做gg才值得。否則,不是事與願違麽?”
當時聽了他的話,我陷入久久的沉思。以後我扳著指頭遍數中國的各類明星——除了馬季先生我有把握認為肯定是受廣大公眾所喜愛的,其他一概皆沒多大把握了。而且,以前曾一度受廣大公眾所喜愛的,不知為什麽,目前聲譽普遍下跌。這是我與各階層人們不失時機地交談中獲得的“信息”。可能他們自己有很大的把握自信仍受著廣大公眾的喜愛,那我提供的“信息”當然就太煞風景了。倘遭他們憎恨,我也沒什麽可怨的了。
馬季先生是一個特例,可惜他已經逝世了。我從是孩子時起就聽他的相聲。隻要他的形象在電視裏一出現,立刻使幾代人回憶起他的笑聲曾帶給自己的愉快。在中國他有太深厚太深厚的人文背景墊著,絕非後來者們可相提並論的。他在gg中大聲說:“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