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跪泣曰:小小一釵區區百銀,當初助君,實在並沒有圖報答的想法。今竟來請求你棄官拋位,而且冒殺頭之罪救我們的命,真是說不出口哇。但一想到家族中老小百餘口的生死,也隻能厚著臉麵來相求了。你拒絕,我也是完全理解的。而我求你,隻不過是盡一種對家族的義務而已。何況,也想再見你一麵,你千萬不必為難。死前能再見到你,也是你我的一種緣分啊!


    那巡撫聽罷,當即脫下官袍,掛了官印,與她們一起逃走了……


    使人不禁地就想起金人元好問《邁陂塘》中的詞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直教”二字,後人們一向白話為“竟使”。然而我總固執地認為,古文中某些詞句的語意之深之濃之貼切恰當,實非白話所能道清道透道詳道盡。某些古文之語意語感,有時真比“外譯中”尤難三分。“直教生死相許”中的“直教”二字,又豈是“竟使”二字可以了得的呢?好一個“直教生死相許”,此處“直教”得沉甸甸不可替代啊!


    現代人的愛情或曰情愛中,早已缺了這分量,故早已端的是“愛情不能承受之輕”了,或反過來說“愛情不能承受之重”。其愛其情摻入了太多太多的即兌功利,當然也沉甸甸起來了。“情難禁,愛郎不用金”——連這一種起碼的人性的灑脫,現代人都做不太到了。釣金龜婿誘搖錢女的世相,其經驗其技巧其智謀其邏輯,“直教”小說家戲劇家自嘆虛構的本事弗如,創作高於生活的追求,“難於上青天”也。


    進而想到,若將以上一篇《聊齋》故事放在現實的背景中,情節會怎麽發展呢?收受了金釵的男子,哪裏會留作紀念不忍賣而竟誤了高考呢?那不是太傻帽兒了麽?賣了而不去赴考,直接投作經商的本錢註冊個小公司自任小老闆也是說不定的。就算也去赴考了,畢業後分到了國家機關,後來當上了處長局長,難道會為了報答當初的情與恩而自斷前程麽?


    如此要求現代人,不是簡直有點兒太過分了麽?


    依順了現代的現實性,愛情或曰情愛的“緣”的美和“義”的美,也就隻有在古典中安慰現代人葉公好龍的憧憬了。


    故自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從全世界的範圍看,除了為愛而棄王冠的溫莎公爵一例,無論戲劇中影視文學中,關於愛情的真正感人至深的作品鳳毛麟角。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算一部。但是性的描寫遠遠多於情的表現,也就真得失美了。《廊橋遺夢》也算一部。美國電影《人鬼情未了》是當年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這後兩個故事,其實在中國的古典愛情故事中都可以找到痕跡。我們當然不能認為它們是“移植”,卻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代戲劇影視文學中關於愛與情的美質,倘還具有,那麽與其說來自於現實,毋寧說是來自於對古典作品的營養的吸收。


    這就是為什麽《簡·愛》《紅字》《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以及《牛郎織女》那樣的純樸的民間愛情故事等仍能成為文學的遺產的原因。


    電影《鋼琴課》和《英國病人》屬於另一種愛情故事。那種現代得病態的愛情故事,在類乎心理醫生對現代人的心靈所能達到的深處,呈現出一種令現代人自己憐憫自己的失落與失貞,無奈與無助。它們簡直也可以說並非什麽愛情故事,而是現當代人在與愛字相關的諸方麵的人性病症的典型研究報告。


    在當代影視戲劇小說中,愛可以自成喜劇自成鬧劇自成諷刺劇自成肥皂劇連續劇,愛可以伴隨著商業情節政治情節冒險情節一波三折峰迴路轉……


    但,的的確確,愛就是不感人了,不動人了,不美了。


    有時,真想聽人給我講一個感人的、動人的、美的愛情故事呢!不論那是現實中的真人真事,抑或純粹的虛構,都想聽呢……


    2.猴子與明星的gg魅力


    美國做過一項實驗:在猴子、普通人和明星做的同一則gg中,最受歡迎的是猴子,其次是普通人。


    gg是什麽?——一種廣而告之的方式罷了。從國家政令到商業產品,無不需要藉助廣而告之的方式予以傳播。我們這裏談的主要是商業gg,而且是立足於中國來談。談它正反兩個方麵的效應,談它與中國各類明星們的關係。談企業家們,主要是國有企業家們做出一項gg決策時健康的或不那麽健康的心理。


    gg同時也有文化的屬性,而且對於公眾喜聞樂見的大文化圈產生或有益或有害的影響。“迎進烏麵秀士,送走白麵書生”——從前的許多理髮鋪門兩旁都掛這一副對子,這大約該算是理髮鋪的較早的gg詞了。四川才子魏明倫為“巴國布衣”飯店所作之“銘”,奇思馳騁,文采飛揚,妙論排接,佳句似錦,誠可謂一篇“美銘”。


    也有些gg是做得不好的。我在外地,曾見一家酒店,高懸著一副刻在木上的對子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它明日是與非”。我想,那些家有終日酩酊大醉的父親、兒子或丈夫的人們,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不要和李白比。李白醉了詩興勃發,留給後人許多詩中瑰寶。而我們大多數後人,其實醉了隻會吐,隻會耍酒瘋,隻能使我們的兒女、父母和妻子傷心垂淚而又對我們絕望。為了盈利之目的,以不利的gg詞作招徠的方式,文明點兒說是不道德的,用老百姓的話說,可斥之曰“缺德!”


    在有電視以前,gg當然是以文字的方式主要靠報刊傳播。


    上個世紀的英國小說家毛姆為推銷自己的小說,就曾挖空心思地在報上刊登了一則大幅的《徵婚啟事》。


    啟事雲:“本人是年輕而有教養的百萬富翁,由於知音難覓,目前猶孑然一身。特公開徵求終身伴侶,其女須與毛姆小說中女主人公們有相同之點。”


    於是倫敦各大書店中毛姆的小說洛陽紙貴。足見文人若為名利二字開動腦筋,智商並不在一心隻想賺錢而不顧忌其他的“威尼斯商人”之下。


    電視普及以後,gg業空前繁榮,gg行為也五花八門起來。大約二十年前,美國一家萬能膠廠,請一名雜技演員做了這樣一則gg——將自己鞋底兒上抹了萬能膠,頭朝下倒粘在天花板上,歷時半個鍾頭。而且有公證人從旁公證——操作過程乃是真的。另一家生產萬能膠的廠不甘示弱,招募到了一個要錢不要命的人,將自己用萬能膠粘在一架飛機的翅膀底下,飛機飛上萬米高空不算,還在架於另一架飛機上的攝影鏡頭裏翻了幾串筋鬥……


    的確,gg從來和經濟效益緊密連在一起。前者是手段,後者是目的。明星和名人的gg時代自然來臨。


    中國各類明星們的gg行為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先是酬金幾萬,後來十幾萬,再後來幾十萬、一百萬,目前最高價是三百萬。據悉,有一家國有企業策劃出資一千萬,同時請兩位明星做一則gg,以顯示“實力”之雄厚,以揚廠名,以創“名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鬱悶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鬱悶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