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她不再試圖發現了……
承認夢就是夢了……
她的荒島大家庭裏的那些成員們,雖然也認為他們的經歷隻不過是一場夢,但特別地難忘那一場夢。
尤其難忘的是她這位夢中女人。
他們和她們,又重新體會各自命運的沉重、無奈和無助。
他們和她們並不試圖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她的化身,寧願她深深地印在他們關於一場夢的回憶之中。
並且,他們和她們都確信不疑——在現實生活裏“她”也是存在的。
這使他們和她們,對現實不再僅僅懷有敵意,有時也懷有幾分從前所沒有的協作精神了……
而在天庭,上帝和丘比特竟一直麵紅耳赤地爭論不休。
上帝對地球上的男人比女人變得令他嫌惡這一點痛心疾首,發誓要無情地懲罰男人們。
而丘比特因為自己也是男人,則不免地站在男人的立場上替男人們開脫。
他對上帝說:“老爺子,你看到的僅僅是男人的人性中最卑汙低劣的一麵,和女人的人性中最良好無私的一麵。假如反過來,那就更有你好瞧的了!”
上帝叫道:“要是女人也有卑汙低劣的一麵,那麽肯定是被男人教唆的!”
丘比特說:“否!老爺子,我看你真是老糊塗了,你忘了你造女人之際,從狐、禿鷲和蛇身上各取了一部分糅合成的女人了嗎?那就是女人的基因啊……”
上帝怒髮衝冠了,揮舞著神杖吼:“這是汙衊!這是地球上的男人們捏造的!信謠可恥,傳謠有罪……”
丘比特見上帝大動肝火起來,嚇得一展翅膀,飛往太陽背麵去了。
人類的愛情質量不高了,乃因陽光晃丘比特的眼,使他不能準確地射出他的箭……
14.七答人際關係學
讀者是你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你如何與他們交往呢?
我覺得,事實上,一個作家是很難與他或她的讀者“們”交往的。縱然作家極想,也不可能。一個相對於天南地北的許多讀者,作家若受“交往”之心左右,他就什麽都不用幹了,那也肯定還是“交往”不過來。所以,隻有極少數的讀者,非要和某作家交往不可。更多的讀者,是比作家本人還明白這一點的。其明白,證明大多數讀者對作家這一種職業是體恤的。我相信大多數的作家皆和我一樣,內心裏最真實的願望恰恰是擁有充分的獨處的時間。究竟能擁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對作家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這種時間居然被情願地或不情願地壓縮到了最少的程度,那麽在我看來是值得同情的。
我早就是一個擁有充分的寫作時間的作家了,所以我對“社交”二字是最不以為然的,如同一個常處在發燒感冒情況下的人對冬泳不以為然。我每個月的時間往往是這樣“瓜分”的——三分之一劃歸在單位的本職工作和難以推託的活動;三分之一劃歸“哥們兒”們,他們既非作家、編輯、記者,亦非文學的或我自己的讀者,僅僅是些與我有著臍帶般的“古老”友情的人。時代劇變,他們的境況都不怎麽好。從前他們希望從我這兒求得具體的幫助,從前他們想當然地將一個作家的社會“能量”高估了。現在他們明白了這是一個錯誤,所以也僅僅滿足於從我這兒獲得友情的安慰以及諮詢。這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我這兒是必須優先確保,來者不拒的,否則我對我自己做人的感覺不好。最後的三分之一歸於寫作、家事、應酬來訪的形形色色的不速之客。
我目前“爭取”時間的方式是——盡量推託掉幾乎一切的活動,包括文學與影視活動。再從睡眠和吃飯時間內擠出一些“補貼”給寫作。
所以我對“社交”二字無好感,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但是由此話題可引出另一話題——有次在某種文學場合,一名記者問我:一百個讀者和一位卓越的評論家,你更看重哪一方對你的書的評價?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一百個讀者。
對方臉上呈現出了譏笑。
我臉上也呈現出了譏笑。
試問在中國,在目前,卓絕的評論家大名阿誰?差不多夠個評論家的,我幾乎都讀過他們的文章,當場對麵聽過他們的發言。他們中有我極尊敬的人,但是我不覺得誰卓越。正如我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當代作家,沒誰擔得起“卓越”二字一樣。而給我來信的讀者們中,有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碩士、博士以及他們的老師、導師;有機關幹部甚至“高幹”;有工人、農民以及他們的兒女;有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包括商人;還有身份各異的國外華僑……我當然要極其認真地讀他們的信,極其認真地思考他們對我的某部書某篇作品“評論”。他們的“評論”直來直去,毫無曖昧之詞違心之詞。最主要的,那是“幹幹淨淨”的“評論”,不摻任何雜質。有的信寫得很長。香港的周安達源先生是一位經商者,曾用毛筆給我寫來十餘頁的信談我作品的得失。他當年畢業於美國某大學,而且是文學碩士。評論和創作一樣,在我看首先是職業。職業者,“啖飯道”。
我寫任何一篇作品時,頭腦中從不曾有任何一位評論家的影子晃來晃去。
我起碼是為“一百個”讀者而寫作的,當然同時也為自己。
我給讀者回信,常常是在讀者通過信向我求援,而我判斷寫信的人非是騙子,我又能夠給予幫助的情況下。
如果這也算“交往”,那就算吧!
而我認為其實不算的……
有的作家善交朋友,如毛姆的朋友圈頗為壯觀,有的作家卻落落寡合,如卡夫卡喜歡獨步遐思,隻與最親近的朋友來往。你呢?
我屬於後一類。因為,不但如前所述,時間和精力有限,而且身體也不好。我想毛姆一定精力過剩吧?
另外,從天性上,我喜歡靜,喜歡獨處。我父親在世時如此,我高中的兒子亦如此。這是基因所決定的。我一直想弄明白某些人為什麽熱衷於社交,一直還沒太弄明白。
我隨團出訪馬來西亞,幾天下來,終因無法獨處片刻而不堪忍受,於是堅決請假兩日,哪兒也不去,留在住所看看書,記點兒筆記。
獨處對我是最好最好最好的時光。
我是個低消費者。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比較粗糙。一整日無人來訪,吸著煙,安安靜靜地看一本好書,或一部錄像帶,對我來說是最大享受。
我極反感的事之一便是社交性聚餐。
我希望,一切夠朋友的人,都能仁慈地照顧到——我也有享受人生最好時光的需要和權利……
魯迅先生說,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你最能原諒與最不能原諒的別人的缺點是什麽?
魯迅在他所處的時代,是一位受傷頗多的作家,所以才說那樣激烈的話。魯迅還說過——跟死神走那一天,“一個也不寬容”。魯迅的話常使我身冷。我能理解一個人不得不“橫著站”內心裏那種感覺。
承認夢就是夢了……
她的荒島大家庭裏的那些成員們,雖然也認為他們的經歷隻不過是一場夢,但特別地難忘那一場夢。
尤其難忘的是她這位夢中女人。
他們和她們,又重新體會各自命運的沉重、無奈和無助。
他們和她們並不試圖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她的化身,寧願她深深地印在他們關於一場夢的回憶之中。
並且,他們和她們都確信不疑——在現實生活裏“她”也是存在的。
這使他們和她們,對現實不再僅僅懷有敵意,有時也懷有幾分從前所沒有的協作精神了……
而在天庭,上帝和丘比特竟一直麵紅耳赤地爭論不休。
上帝對地球上的男人比女人變得令他嫌惡這一點痛心疾首,發誓要無情地懲罰男人們。
而丘比特因為自己也是男人,則不免地站在男人的立場上替男人們開脫。
他對上帝說:“老爺子,你看到的僅僅是男人的人性中最卑汙低劣的一麵,和女人的人性中最良好無私的一麵。假如反過來,那就更有你好瞧的了!”
上帝叫道:“要是女人也有卑汙低劣的一麵,那麽肯定是被男人教唆的!”
丘比特說:“否!老爺子,我看你真是老糊塗了,你忘了你造女人之際,從狐、禿鷲和蛇身上各取了一部分糅合成的女人了嗎?那就是女人的基因啊……”
上帝怒髮衝冠了,揮舞著神杖吼:“這是汙衊!這是地球上的男人們捏造的!信謠可恥,傳謠有罪……”
丘比特見上帝大動肝火起來,嚇得一展翅膀,飛往太陽背麵去了。
人類的愛情質量不高了,乃因陽光晃丘比特的眼,使他不能準確地射出他的箭……
14.七答人際關係學
讀者是你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你如何與他們交往呢?
我覺得,事實上,一個作家是很難與他或她的讀者“們”交往的。縱然作家極想,也不可能。一個相對於天南地北的許多讀者,作家若受“交往”之心左右,他就什麽都不用幹了,那也肯定還是“交往”不過來。所以,隻有極少數的讀者,非要和某作家交往不可。更多的讀者,是比作家本人還明白這一點的。其明白,證明大多數讀者對作家這一種職業是體恤的。我相信大多數的作家皆和我一樣,內心裏最真實的願望恰恰是擁有充分的獨處的時間。究竟能擁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對作家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這種時間居然被情願地或不情願地壓縮到了最少的程度,那麽在我看來是值得同情的。
我早就是一個擁有充分的寫作時間的作家了,所以我對“社交”二字是最不以為然的,如同一個常處在發燒感冒情況下的人對冬泳不以為然。我每個月的時間往往是這樣“瓜分”的——三分之一劃歸在單位的本職工作和難以推託的活動;三分之一劃歸“哥們兒”們,他們既非作家、編輯、記者,亦非文學的或我自己的讀者,僅僅是些與我有著臍帶般的“古老”友情的人。時代劇變,他們的境況都不怎麽好。從前他們希望從我這兒求得具體的幫助,從前他們想當然地將一個作家的社會“能量”高估了。現在他們明白了這是一個錯誤,所以也僅僅滿足於從我這兒獲得友情的安慰以及諮詢。這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我這兒是必須優先確保,來者不拒的,否則我對我自己做人的感覺不好。最後的三分之一歸於寫作、家事、應酬來訪的形形色色的不速之客。
我目前“爭取”時間的方式是——盡量推託掉幾乎一切的活動,包括文學與影視活動。再從睡眠和吃飯時間內擠出一些“補貼”給寫作。
所以我對“社交”二字無好感,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但是由此話題可引出另一話題——有次在某種文學場合,一名記者問我:一百個讀者和一位卓越的評論家,你更看重哪一方對你的書的評價?
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一百個讀者。
對方臉上呈現出了譏笑。
我臉上也呈現出了譏笑。
試問在中國,在目前,卓絕的評論家大名阿誰?差不多夠個評論家的,我幾乎都讀過他們的文章,當場對麵聽過他們的發言。他們中有我極尊敬的人,但是我不覺得誰卓越。正如我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當代作家,沒誰擔得起“卓越”二字一樣。而給我來信的讀者們中,有中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碩士、博士以及他們的老師、導師;有機關幹部甚至“高幹”;有工人、農民以及他們的兒女;有科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包括商人;還有身份各異的國外華僑……我當然要極其認真地讀他們的信,極其認真地思考他們對我的某部書某篇作品“評論”。他們的“評論”直來直去,毫無曖昧之詞違心之詞。最主要的,那是“幹幹淨淨”的“評論”,不摻任何雜質。有的信寫得很長。香港的周安達源先生是一位經商者,曾用毛筆給我寫來十餘頁的信談我作品的得失。他當年畢業於美國某大學,而且是文學碩士。評論和創作一樣,在我看首先是職業。職業者,“啖飯道”。
我寫任何一篇作品時,頭腦中從不曾有任何一位評論家的影子晃來晃去。
我起碼是為“一百個”讀者而寫作的,當然同時也為自己。
我給讀者回信,常常是在讀者通過信向我求援,而我判斷寫信的人非是騙子,我又能夠給予幫助的情況下。
如果這也算“交往”,那就算吧!
而我認為其實不算的……
有的作家善交朋友,如毛姆的朋友圈頗為壯觀,有的作家卻落落寡合,如卡夫卡喜歡獨步遐思,隻與最親近的朋友來往。你呢?
我屬於後一類。因為,不但如前所述,時間和精力有限,而且身體也不好。我想毛姆一定精力過剩吧?
另外,從天性上,我喜歡靜,喜歡獨處。我父親在世時如此,我高中的兒子亦如此。這是基因所決定的。我一直想弄明白某些人為什麽熱衷於社交,一直還沒太弄明白。
我隨團出訪馬來西亞,幾天下來,終因無法獨處片刻而不堪忍受,於是堅決請假兩日,哪兒也不去,留在住所看看書,記點兒筆記。
獨處對我是最好最好最好的時光。
我是個低消費者。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比較粗糙。一整日無人來訪,吸著煙,安安靜靜地看一本好書,或一部錄像帶,對我來說是最大享受。
我極反感的事之一便是社交性聚餐。
我希望,一切夠朋友的人,都能仁慈地照顧到——我也有享受人生最好時光的需要和權利……
魯迅先生說,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你最能原諒與最不能原諒的別人的缺點是什麽?
魯迅在他所處的時代,是一位受傷頗多的作家,所以才說那樣激烈的話。魯迅還說過——跟死神走那一天,“一個也不寬容”。魯迅的話常使我身冷。我能理解一個人不得不“橫著站”內心裏那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