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式的夫妻,在尋常百姓中一對兒一對兒的依然很多很多。他們的生活裏離不開生兒育女,離不開蘿蔔白菜。離不開吵架拌嘴,但也離不開責任感。責任感是他們組成家庭之前的最神聖的相互承諾。誰主內,誰主外,大的開銷究竟誰說了算,小的花費誰有自主權,諸如此類一切某些男士和女士嗤之以鼻的內容,在他們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但是據我看來,這些俗內容,一點兒也不影響他們一對兒一對兒的夫妻恩愛著。


    戀愛結婚——這是尋常百姓的定式。這定式給他們安全感,所以他們世世代代遵循著,其實並不以為是什麽枷鎖。


    戀愛而不結婚——這是某些特殊的男人和女人的定式。他們在這種狀態中獲得到的幸福,其實未見得比牛郎織女式的百姓夫妻多一點兒。也許恰恰少得多。


    在沒有婚姻為載體的“愛情”中,到頭來,遍體鱗傷的幾乎註定了是女人。她們獲得過的某些歡樂、某些幸福,往往被最終的悲傷抵消得一幹二淨。


    在沒有婚禮為載體的“愛情”中,女人扮演的隻能是“情婦”的角色。


    而古今中外,這一角色,乃女人最不甘的角色,也是最不符合男女之間自然關係的角色。即或那些專以獵名流傍權貴傍“大款”為能事的女人,一旦覺得鞏固了“情婦”的地位,也還是要產生顛覆“情夫”既有家庭取代對方妻子的野心的。這時的男人用他們“愛至上”那一套哄她們是根本沒用的。所謂哄得了一時,哄不了一輩子。結果男人大抵隻有三個選擇——要麽離婚,承認自己“愛至上”那一套論調的破產,麵對既又“愛”了,就還是免不了結婚“至上”的現實。要麽給她們以多多的錢財,多到她們終於滿足了不打算“造反有理”為止。要麽,被逼得走投無路,狗急跳牆,殺了她們,或反過來被她們所殺。這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方的各所監獄裏,幾乎每天都被關進因此而犯死罪的男人女人。


    所以,據我想來,無論在外國還是在中國,“情人節”永遠不會是一個值得被認真對待的日子。這是一個曖昧的灰色的日子,這世界上沒多少人會真正喜歡這個日子。真的處在正常的熱戀關係中的男女,每一個日子都可以是他們的“情人節”。他們在那一天的擁抱和親吻,不見得比在別的日子更溫存更熱烈。而既是“情婦”或“情夫”,又是丈夫或妻子的男女,肯定的,恰恰是很避諱那一天的。即使瞞天過海湊在一起了,各自心裏的感受和感想也會很苦澀。


    所以,我最後想說的是——“情人節”,讓這個日子拉倒去吧!一個節不被足夠數量的人承認,其實便不是一個節。


    以上,是為答記者問,追記成文。“愛”與“愛情”等等諸詞,本是無須加引號的。加之,格外強調而已……


    12.國與國的競賽,乃是女人與女人們的競賽


    新世紀以來,中國婦女未經什麽“婦女解放運動”,總體迅然“現代”起來。從農村到城市,從女孩到大嬸,與20世紀80年代之前相比,女性“主體意識”明顯亢揚。這裏所言之“現代”,非指素質文明的高程度,首先是說與時代物質水平並駕齊驅的潮流意識。


    某次我在攤床買水果,賣水果的四十幾歲的農婦讓我等會兒,並問“憂愁”二字怎寫?——她在發手機簡訊。斯時我還沒用手機,更不曉得怎樣發一條簡訊。那手機看去很糙,估計是山寨版,據說七八十元便可成交。而從前的農村人,不論男女,從南到北,愁隻說愁,大抵前邊是不加“憂”的。愁乃日常語,“憂愁”可算是文詞了。


    還有一次,我走在回家路上,適逢小學放學,見一四五年級男孩跟隨一女孩,央求她將qq告訴他。我不上網,但也知道他說的是網上的聊天工具。


    女孩不怎麽情願。


    男孩竟說:你告訴我,我就給你一個霸王殺毒軟體!


    聽小學生們說qq,說殺毒軟體,令我大訝。


    我的一位朋友是與電腦共舞者,但出了一點兒小故障自己也不能排除,於是向他不到20歲的侄女求助。而其侄女實乃農家女,畢業於計算機方麵的技校,在北京某網絡公司打工,幾是一位修電腦的專家,組裝一台電腦不在話下。


    時代的職業多樣化改變了中國女性。


    從前之中國,論到職業,有上九流下九流之說。“上九流”皆達官貴人,意味著社會地位居高層,也當然是指職業。服官政怎麽不是一種職業呢?而“下九流”,則意味著卑賤性,故“下九流”又是輕蔑語。文人、教書先生,歸於“下九流”,地位排在農、工、商之後,僅在流民也就是“氓”與娼妓們的前邊,所以“文革”中被辱為“臭老九”。


    從前之中國,論到職業,有五行八作之說,是對“下九流”的職業細分。而包羅萬象的概括說法,也不過是三十六行、七十二業。


    而2000年以後的中國,社會職業如翻江倒海——海底世界千般百種的水族,一下子被大浪掀到了陸地上似的。而水族的種類,遠遠多於陸地生物的種類。時代的幹坤鞭,指山山動,點海海翻,直教新女性隨鞭弄清影,“新樣靚妝,艷溢香濃”,爭舞婆娑。


    據說,全幅《清明上河圖》有千餘形形色色的人物。若其上每一人物代表一類從業者,也還是要比2000年以後之中國的洋洋職業大觀少得多。


    在如此眾多的職業中,幾乎每一行每一業都有中國當代女性的身影。而且,在許多業界中,女性大展身手,她們競比能力的自信表現,每使男子自愧弗如。


    對於中國,巾幗不讓鬚眉的時代,仿佛轟隆一聲當空而落。


    普法教育改變了中國女性。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所進行的那一場普法教育當然是麵向全體國民的,但法律意識一向比男性更為淡薄,依法維權的訴求一向比男性更為自抑的女性,一旦覺醒,打官司對於她們便不再是“丟人”之事了。她們開始明白,該打官司而不打官司,反而會讓人瞧不起的。她們決定打起官司來所表現的勇往直前,每使成了被告的男人們後悔不迭,也每使別的男人告誡自己——以後當處處小心著點,千萬別栽在她們手裏。


    中國男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女人委實的不好惹了,更不可欺辱了。


    中國當年的普法教育是成功的法律啟蒙,是三十年來,中國做得較好的大事之一。我認為比成功地舉辦了“奧運”、“世博”於中國的正麵影響深遠多了。


    盡管,現在犯法案件一點兒也沒減少,甚至可以說五花八門,判不勝判了。但基本上都非因為不懂法,而皆明明是知法犯法。


    不懂法而犯法,是法律的悲哀。


    知法犯法,不是法律本身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的折射,也是人本身劣性化人的現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鬱悶的中國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梁曉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梁曉聲並收藏鬱悶的中國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