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轉而去分號台那兒央求。
可人家說隻管分號,不管別的事。想要受到優先照顧,還是得跟在專家門診室外監管秩序的護士去說。
他便又回到了專家門診室那兒,再次央求。
小護士還是不肯給予照顧,且振振有詞:“我站在這兒是幹什麽的?就是負責監管秩序的。有秩序對大家都公平,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破壞了公平。你頭疼,別人就哪兒都好好的嗎?老先生,還是耐心坐在那兒等著吧。既然給你開了號,下班前就準能輪到你……”
小護士對他諄諄教導,聽來那一番話不能說毫無道理。醫院專門安排幾名護士在專家門診前監管秩序,那也確實是對大多數看病的人負責任的一種措施,而那小護士分明也是想認認真真地負起自己那一份職責。
但是對於我的友人,那一種認真卻未免近於冷酷無情。出於熱愛自己生命的本能,趁一個看病的人剛從專家門診室出來,他便顧不了許多地硬往裏闖了。
“你這人怎麽這樣?”小護士還真拽住了他。
“姑娘,我不騙你,我的頭……”
老人家一急,話沒說完,竟身子猛烈一抖,隨之往後便倒。老先生腦血管因堵塞而破裂,幸而搶救及時,進行了開顱手術,撿回一條命。
在我們普通人所終日生活的社會細節裏,如此這般的些個事舉不勝舉。若想從這類事中分清孰對孰錯,是很難的。若想完全避開這類事,也是很難的。這類事和腐敗沒有什麽關係,和官僚主義也沒有什麽關係,和所謂的社會公平正義更沒有什麽關係,但它卻也是那麽影響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現實生活是否值得我們熱愛,往往也由這類事對我們生活情緒的影響而定。以我自己為例,我大致歸納了一下,倘從我18歲成年以後算起,大約有1/3使我大動肝火的事,其實正是以上一類事。這類事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大能替人民操心得到的,也是任何一個法官都難以斷清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環衛部門都不曾對狗屎究竟算不算垃圾做出過權威結論。難以想像的是,有時一條好的規定、一項好的措施竟會使人和人的關係反而不和諧了。
關鍵還是在人。
正如我們常說的:“規章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而這句話在人口少的國家是一回事,在我們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是另一回事。
如果元大都遺址公園每天早晨健身的人少了一半,那兩名太過認真的保安對那一對中年夫婦也不會那麽認真了吧?
如果我們的醫院不都像集市一樣,那麽太過認真的小護士也會對我的友人予以照顧了吧?
13億多,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人口真是太多了。以至於在我們社會的每一條褶皺裏,每一個細節中,都時常會發生些本不該發生的事。
我喋喋不休地講述以上幾件事其實並非為辨明是非,而隻不過想使我自己和我的讀者更加明了——生活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裏,每一個普通人最好都夾起尾巴做人。管別人的人,不要總習慣於對別人像牧人對待羊群中的一隻羊一樣;被管的人,遇到了太過認真的人,應像車遇到了攔路石一樣,明確地繞行。即使忍氣吞聲,該忍則忍,該吞則吞吧!
否則和諧那還有望嗎?!
2.速成的劣等“貴族”
這些個“速成”起來的中國“貴族”,對平民百姓的輕蔑,毫無感情,毫無體恤,毫無慈悲,據我所知,據我看來,是比巴爾紮克筆下的某些貴族人物對平民百姓的惡劣的“階級立場”尤甚的。
“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的教養。”——眾所周知,這是巴爾紮克的名言。
我想,一個人是不是貴族,或者像不像貴族,至少有一條標準——那就是看他或她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是否達到了所謂“貴族”的風範。比如是否斯文,做派是否優雅,是否深諳“上流社會”的禮儀要求,等等。
巴爾紮克的名言曾被我們中國人廣泛引用,原因是“一部分中國人先富起來”了。他們行有名車代步,坐有靚女相陪,大小官員常是他們的座上客,這個星那個星常是他們的至愛親朋。他們每每出手闊綽,一擲萬金、幾萬金、十幾萬金,以搏奢鬥豪為樂為榮,因而便都儼然貴族起來了似的。而有些人則指責他們還算不上真正的貴族,所持的根據就是巴爾紮克的名言,我也引用過巴爾紮克的名言,但是現在我不太相信“巴先生”此名言的正確性了。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就具體、形象、生動地顛覆了“巴先生”的名言。一個落魄到走投無路的青年,一旦擁有了百萬英鎊,不是在很短的日子裏,便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一個窮光蛋嬗變為一位貴族的過程了嗎?
美國還有一部電影《不公平的遊戲》,講的是兩位老資本家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打了一次十美元的賭——一個要使一名怎麽也謀不到職業、整日流浪街頭乞討的黑人青年迅速成為大亨,從裏到外貴族起來;一個要使一位躊躇滿誌、不久將成為自己乘龍快婿的“準貴族”白人青年,從貴族的高門檻外一個筋鬥跌到貧民窟去。結果兩位老資本家都不費吹灰之力地達到了他們之目的。
至於什麽風度啦、禮儀常識啦、言談舉止啦,那都是完全可以在人指導下“速成”的,所需時間絕不比一個廚子的“速成”期長。
反正兩部電影是這麽告訴我們的,信不信由你。
別說貴族了,國王也是可以“速成”的。
還有一部外國影片似乎叫《金頭盔》,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王後生了雙胞胎,由於某些大臣們的野心暗中起作用,將本該按老國王遺囑繼承王位的哥哥送出了王宮,淪為窮鄉村裏的貧兒,使弟弟成功地篡了位。二十幾年後,另一些大臣出於同樣的權勢野心,將哥哥尋找到了,暗中加緊“培訓”,當然是按國王的言談舉止、風度和威儀進行“培養”的。“速成”之後,綁架國王,取而代之。弟弟從此由王而囚,並被戴上了金頭盔至死。
可見,“巴先生”的名言,的確是不足信的。
波斯王一世居魯士大帝出身於平民。按說,他的兒子該是平民的孫子。可其毫無平民情感,在歷史上是臭名昭著的。他在宮廷裏自小就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有次他因對其父王無禮,遭居魯士訓斥。
居魯士說:“從前我跟我父親講話,絕不像你現在跟我講話的樣子。”
小居魯士仰臉叉腰地說:“你隻是平民的兒子,而我,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咱們兩個是可以相比的嗎?”
老居魯士非但未怒,反而異常高興,他將兒子摟在懷中,連連誇獎:“說得有理,說得有理,果然不愧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
一位大帝的兒子,是多麽容易否認自己也是平民的孫子啊!對平民階級,又是多麽自然而然地就予以輕蔑了啊!哪裏需要三代之久才能洗心革麵脫胎換骨呢?
可人家說隻管分號,不管別的事。想要受到優先照顧,還是得跟在專家門診室外監管秩序的護士去說。
他便又回到了專家門診室那兒,再次央求。
小護士還是不肯給予照顧,且振振有詞:“我站在這兒是幹什麽的?就是負責監管秩序的。有秩序對大家都公平,不能因為你一個人破壞了公平。你頭疼,別人就哪兒都好好的嗎?老先生,還是耐心坐在那兒等著吧。既然給你開了號,下班前就準能輪到你……”
小護士對他諄諄教導,聽來那一番話不能說毫無道理。醫院專門安排幾名護士在專家門診前監管秩序,那也確實是對大多數看病的人負責任的一種措施,而那小護士分明也是想認認真真地負起自己那一份職責。
但是對於我的友人,那一種認真卻未免近於冷酷無情。出於熱愛自己生命的本能,趁一個看病的人剛從專家門診室出來,他便顧不了許多地硬往裏闖了。
“你這人怎麽這樣?”小護士還真拽住了他。
“姑娘,我不騙你,我的頭……”
老人家一急,話沒說完,竟身子猛烈一抖,隨之往後便倒。老先生腦血管因堵塞而破裂,幸而搶救及時,進行了開顱手術,撿回一條命。
在我們普通人所終日生活的社會細節裏,如此這般的些個事舉不勝舉。若想從這類事中分清孰對孰錯,是很難的。若想完全避開這類事,也是很難的。這類事和腐敗沒有什麽關係,和官僚主義也沒有什麽關係,和所謂的社會公平正義更沒有什麽關係,但它卻也是那麽影響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現實生活是否值得我們熱愛,往往也由這類事對我們生活情緒的影響而定。以我自己為例,我大致歸納了一下,倘從我18歲成年以後算起,大約有1/3使我大動肝火的事,其實正是以上一類事。這類事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大能替人民操心得到的,也是任何一個法官都難以斷清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環衛部門都不曾對狗屎究竟算不算垃圾做出過權威結論。難以想像的是,有時一條好的規定、一項好的措施竟會使人和人的關係反而不和諧了。
關鍵還是在人。
正如我們常說的:“規章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而這句話在人口少的國家是一回事,在我們有13億多人口的中國是另一回事。
如果元大都遺址公園每天早晨健身的人少了一半,那兩名太過認真的保安對那一對中年夫婦也不會那麽認真了吧?
如果我們的醫院不都像集市一樣,那麽太過認真的小護士也會對我的友人予以照顧了吧?
13億多,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人口真是太多了。以至於在我們社會的每一條褶皺裏,每一個細節中,都時常會發生些本不該發生的事。
我喋喋不休地講述以上幾件事其實並非為辨明是非,而隻不過想使我自己和我的讀者更加明了——生活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國家裏,每一個普通人最好都夾起尾巴做人。管別人的人,不要總習慣於對別人像牧人對待羊群中的一隻羊一樣;被管的人,遇到了太過認真的人,應像車遇到了攔路石一樣,明確地繞行。即使忍氣吞聲,該忍則忍,該吞則吞吧!
否則和諧那還有望嗎?!
2.速成的劣等“貴族”
這些個“速成”起來的中國“貴族”,對平民百姓的輕蔑,毫無感情,毫無體恤,毫無慈悲,據我所知,據我看來,是比巴爾紮克筆下的某些貴族人物對平民百姓的惡劣的“階級立場”尤甚的。
“培養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的教養。”——眾所周知,這是巴爾紮克的名言。
我想,一個人是不是貴族,或者像不像貴族,至少有一條標準——那就是看他或她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是否達到了所謂“貴族”的風範。比如是否斯文,做派是否優雅,是否深諳“上流社會”的禮儀要求,等等。
巴爾紮克的名言曾被我們中國人廣泛引用,原因是“一部分中國人先富起來”了。他們行有名車代步,坐有靚女相陪,大小官員常是他們的座上客,這個星那個星常是他們的至愛親朋。他們每每出手闊綽,一擲萬金、幾萬金、十幾萬金,以搏奢鬥豪為樂為榮,因而便都儼然貴族起來了似的。而有些人則指責他們還算不上真正的貴族,所持的根據就是巴爾紮克的名言,我也引用過巴爾紮克的名言,但是現在我不太相信“巴先生”此名言的正確性了。
《百萬英鎊》這部電影,就具體、形象、生動地顛覆了“巴先生”的名言。一個落魄到走投無路的青年,一旦擁有了百萬英鎊,不是在很短的日子裏,便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由一個窮光蛋嬗變為一位貴族的過程了嗎?
美國還有一部電影《不公平的遊戲》,講的是兩位老資本家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打了一次十美元的賭——一個要使一名怎麽也謀不到職業、整日流浪街頭乞討的黑人青年迅速成為大亨,從裏到外貴族起來;一個要使一位躊躇滿誌、不久將成為自己乘龍快婿的“準貴族”白人青年,從貴族的高門檻外一個筋鬥跌到貧民窟去。結果兩位老資本家都不費吹灰之力地達到了他們之目的。
至於什麽風度啦、禮儀常識啦、言談舉止啦,那都是完全可以在人指導下“速成”的,所需時間絕不比一個廚子的“速成”期長。
反正兩部電影是這麽告訴我們的,信不信由你。
別說貴族了,國王也是可以“速成”的。
還有一部外國影片似乎叫《金頭盔》,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王後生了雙胞胎,由於某些大臣們的野心暗中起作用,將本該按老國王遺囑繼承王位的哥哥送出了王宮,淪為窮鄉村裏的貧兒,使弟弟成功地篡了位。二十幾年後,另一些大臣出於同樣的權勢野心,將哥哥尋找到了,暗中加緊“培訓”,當然是按國王的言談舉止、風度和威儀進行“培養”的。“速成”之後,綁架國王,取而代之。弟弟從此由王而囚,並被戴上了金頭盔至死。
可見,“巴先生”的名言,的確是不足信的。
波斯王一世居魯士大帝出身於平民。按說,他的兒子該是平民的孫子。可其毫無平民情感,在歷史上是臭名昭著的。他在宮廷裏自小就驕橫跋扈,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有次他因對其父王無禮,遭居魯士訓斥。
居魯士說:“從前我跟我父親講話,絕不像你現在跟我講話的樣子。”
小居魯士仰臉叉腰地說:“你隻是平民的兒子,而我,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咱們兩個是可以相比的嗎?”
老居魯士非但未怒,反而異常高興,他將兒子摟在懷中,連連誇獎:“說得有理,說得有理,果然不愧是居魯士大帝的兒子!”
一位大帝的兒子,是多麽容易否認自己也是平民的孫子啊!對平民階級,又是多麽自然而然地就予以輕蔑了啊!哪裏需要三代之久才能洗心革麵脫胎換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