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想力通常與錦衣玉食者無緣。托爾斯泰、雨果們是例外,並且考察他們的人生,雖出身貴族,卻不曾以錦衣玉食為榮。
農家兒女
家在農村的大學生,或已經參加工作的他們,倘若家鄉居然較富,如南方那種綠水青山、環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農村,則他們身處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這是因為,他們的農民父母其實對他們並無太高的要求。倘他們能在大都市裏站穩腳跟,安家落戶,父母自然高興;倘他們自己覺得在大都市裏難過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樣高興,照樣認為他們並沒有白上大學;即使他們回到了就近的縣城謀到了一份工作,父母雖會感到有點兒遺憾,但不久那點兒遺憾就會過去的。
很少有農民對他們考上大學的兒女們說:“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結束咱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命運!”他們明白,那絕不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女所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他們供兒女讀完大學,想法相對單純:隻要兒女們以後比他們生活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國農民大多是些不求兒女回報什麽的父母。他們對土地的指望和依賴甚至要比對兒女們還多一些。
故不少幸運地在較富裕的農村以及小鎮小縣城有家的、就讀於大都市漂泊於大都市的學子和青年,心態比城市平民(或貧民)之家的學子、青年還要達觀幾分。因為他們的人生永遠有一條退路——他們的家園。如果家庭和睦,家園的門便永遠為他們敞開,家人永遠歡迎他們回去。所以,即使他們在大都市裏住的是貨櫃——南方已有將空置的貨櫃租給他們住的現象——他們往往也能咬緊牙關挺過去。他們留在大都市艱苦奮鬥,甚至年復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們個人心甘情願的選擇,與家庭寄託之壓力沒什麽關係。如果他們實在打拚累了,往往會回到家園休養、調整一段時日。同樣命運的城市平民或貧民人家的兒女,卻斷無一處“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係鞦韆”,“羅漢鬆遮花裏路,美人蕉錯雨中欞”的家園可以回歸。坐在那樣的家門口,回憶兒時“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之往事,真的近於是在療養。即使並沒回去,想一想那樣的家園,也是消累解乏的。故不論他們是就讀學子、公司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總有一種達觀在支撐著。是的,那隻不過是種達觀,算不上是樂觀。但是能夠達觀,也已很值得為他們高興了。
不論一個當下青年是大學校園裏的學子、大都市裏的臨時就業者或季節性打工者,若他們的家不但在農村,還在偏僻之地的貧窮農村,則他們的心境比之於以上一類青年,肯定截然相反。
回到那樣的家園,即使是年節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憂愁的溫情有,快樂的心情無。打工青年們最終卻總是要回去的。
大學畢業生回去了毫無意義——不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他們的家庭。他們連省城和縣裏也難以回去,因為省城也罷,縣裏也罷,適合於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根本不會有他們的份兒。而農村,通常也不會直接招聘什麽大學畢業生“村官”的。
所以,當他們用“不放棄!絕不放棄!”之類的話語表達留在大都市的決心時,大都市應該予以理解,全社會也應該予以理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以上兩句話,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此不贅述。狄氏將“好”寫在前,將“壞”寫在後,意味著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樣一個時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來說: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足以令中國寄託希望的青年。
說他們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看來,他們身上有太多毛病。諸毛病中,以獨生子女的嬌驕二氣、“自我中心”的壞習性、逐娛樂鄙修養的玩世不恭最為討嫌。
說他們足以令中國寄託希望,乃因他們是自1949年以後最真實地表現為人的一代,也可以說是忠順意識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義上脫胎換骨的一代。在他們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們的思想的底裏,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尊重和訴求,也比1949年以後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更強烈……
隻不過,現在還沒輪到他們充分呈現影響力,而他們一旦整體發聲,十之七八都會是進步思想的認同者和光大者。
9.中國中產階級,註定艱難
歷史上,資產階級靠經濟冒險完成了階層雛形,中產階級靠文化知識的提升形成本階層的特徵。當下之中國,不論主旋律文化或商業文化,少有人文元素。關懷、同情、平等、敬畏,這些普適的中產階級價值觀在今天的中國遠非主流。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對於社會進步的責任感——中國中產階級要學會擔當的太多了;而脆弱和焦慮的大環境將註定其成長的艱難,乃至悲劇性。
城市平民脆弱:中產階級如何產生?
構建和諧社會,最終還在於是否形成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從理論上說,中產階層社會如果形成,整個社會的貧富結構就變成了棗核型,這也意味著較富裕的人多起來,自然構成了穩定因素。中產階層社會形成的過程,就是較富裕的人群從少數變成多數的過程。如果我們在財富分配政策方麵失之於兼顧,失之於體恤,失之於相對公平,恐怕國家還沒等到形成棗核型結構時,社會矛盾就已經尖銳萬分了。
一則報導說,中國的城市初步形成了中產階級化,以我的眼睛看,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七億多城市人口,要達到棗核型的社會結構,中產階級怎麽也得達到60%以上。我們的中產階級夠4億人麽?我很懷疑。我寫《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時談到的中產階級,是指從城市平民階層中上升出來的一個階層。社會朝前發展,平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成分越來越大,在此基礎,才可能上升出足夠的中產階級。當年我就提過,中國的城市平民階層正處於一個相當脆弱的生存邊緣,甚至完全有可能隨時跌入貧民階層。
平民的生活,如果在穩步地——哪怕是小幅度——但同時又必然是分批地提升著的時候,社會的中產階層才能開始成長,這是正常的發育。而我們的平民們的經濟基礎卻是越來越脆弱。改革開放這麽多年,有的工人的退休金還隻有五六百元、六七百元。所以你不應該急於談如何壯大中產階層,你首先要把城市平民這個階層的狀態分析清楚,他們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方麵,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的退休金普遍很低,和物價的上漲不成正比。他們有一點存款,但用那點存款給兒女買房子的話,交首付都不夠。即使交了首付,也沒有可持續還貸的能力。何況他們的醫療保障都非常有限,家庭中如果有人罹患重大疾病,一次搶救就要花很多錢,於是傾家蕩產。一旦有這樣一個病人,原來是城市平民的這些家庭可能就會迅速滑入城市貧民階層。社會保障沒有做好,平民階層中每一個人都有下滑的危機感,即使幸運地上升為中產階級的少數人,也根本無法擁有中產階級本應有的穩定心態。
農家兒女
家在農村的大學生,或已經參加工作的他們,倘若家鄉居然較富,如南方那種綠水青山、環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農村,則他們身處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這是因為,他們的農民父母其實對他們並無太高的要求。倘他們能在大都市裏站穩腳跟,安家落戶,父母自然高興;倘他們自己覺得在大都市裏難過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樣高興,照樣認為他們並沒有白上大學;即使他們回到了就近的縣城謀到了一份工作,父母雖會感到有點兒遺憾,但不久那點兒遺憾就會過去的。
很少有農民對他們考上大學的兒女們說:“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結束咱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的命運!”他們明白,那絕不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女所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他們供兒女讀完大學,想法相對單純:隻要兒女們以後比他們生活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國農民大多是些不求兒女回報什麽的父母。他們對土地的指望和依賴甚至要比對兒女們還多一些。
故不少幸運地在較富裕的農村以及小鎮小縣城有家的、就讀於大都市漂泊於大都市的學子和青年,心態比城市平民(或貧民)之家的學子、青年還要達觀幾分。因為他們的人生永遠有一條退路——他們的家園。如果家庭和睦,家園的門便永遠為他們敞開,家人永遠歡迎他們回去。所以,即使他們在大都市裏住的是貨櫃——南方已有將空置的貨櫃租給他們住的現象——他們往往也能咬緊牙關挺過去。他們留在大都市艱苦奮鬥,甚至年復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們個人心甘情願的選擇,與家庭寄託之壓力沒什麽關係。如果他們實在打拚累了,往往會回到家園休養、調整一段時日。同樣命運的城市平民或貧民人家的兒女,卻斷無一處“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係鞦韆”,“羅漢鬆遮花裏路,美人蕉錯雨中欞”的家園可以回歸。坐在那樣的家門口,回憶兒時“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之往事,真的近於是在療養。即使並沒回去,想一想那樣的家園,也是消累解乏的。故不論他們是就讀學子、公司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總有一種達觀在支撐著。是的,那隻不過是種達觀,算不上是樂觀。但是能夠達觀,也已很值得為他們高興了。
不論一個當下青年是大學校園裏的學子、大都市裏的臨時就業者或季節性打工者,若他們的家不但在農村,還在偏僻之地的貧窮農村,則他們的心境比之於以上一類青年,肯定截然相反。
回到那樣的家園,即使是年節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憂愁的溫情有,快樂的心情無。打工青年們最終卻總是要回去的。
大學畢業生回去了毫無意義——不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他們的家庭。他們連省城和縣裏也難以回去,因為省城也罷,縣裏也罷,適合於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根本不會有他們的份兒。而農村,通常也不會直接招聘什麽大學畢業生“村官”的。
所以,當他們用“不放棄!絕不放棄!”之類的話語表達留在大都市的決心時,大都市應該予以理解,全社會也應該予以理解。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以上兩句話,是狄更斯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此不贅述。狄氏將“好”寫在前,將“壞”寫在後,意味著他首先是在肯定那樣一個時代。在此借用一下他的句式來說: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令人失望的青年。
當代中國青年,他們是些足以令中國寄託希望的青年。
說他們令人失望,乃因以中老年人的眼看來,他們身上有太多毛病。諸毛病中,以獨生子女的嬌驕二氣、“自我中心”的壞習性、逐娛樂鄙修養的玩世不恭最為討嫌。
說他們足以令中國寄託希望,乃因他們是自1949年以後最真實地表現為人的一代,也可以說是忠順意識之基因最少,故而是真正意義上脫胎換骨的一代。在他們眼中,世界真的是平的;在他們的思想的底裏,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的尊重和訴求,也比1949年以後的任何一代人都更本能和更強烈……
隻不過,現在還沒輪到他們充分呈現影響力,而他們一旦整體發聲,十之七八都會是進步思想的認同者和光大者。
9.中國中產階級,註定艱難
歷史上,資產階級靠經濟冒險完成了階層雛形,中產階級靠文化知識的提升形成本階層的特徵。當下之中國,不論主旋律文化或商業文化,少有人文元素。關懷、同情、平等、敬畏,這些普適的中產階級價值觀在今天的中國遠非主流。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對於社會進步的責任感——中國中產階級要學會擔當的太多了;而脆弱和焦慮的大環境將註定其成長的艱難,乃至悲劇性。
城市平民脆弱:中產階級如何產生?
構建和諧社會,最終還在於是否形成中產階層為主體的社會。從理論上說,中產階層社會如果形成,整個社會的貧富結構就變成了棗核型,這也意味著較富裕的人多起來,自然構成了穩定因素。中產階層社會形成的過程,就是較富裕的人群從少數變成多數的過程。如果我們在財富分配政策方麵失之於兼顧,失之於體恤,失之於相對公平,恐怕國家還沒等到形成棗核型結構時,社會矛盾就已經尖銳萬分了。
一則報導說,中國的城市初步形成了中產階級化,以我的眼睛看,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七億多城市人口,要達到棗核型的社會結構,中產階級怎麽也得達到60%以上。我們的中產階級夠4億人麽?我很懷疑。我寫《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時談到的中產階級,是指從城市平民階層中上升出來的一個階層。社會朝前發展,平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成分越來越大,在此基礎,才可能上升出足夠的中產階級。當年我就提過,中國的城市平民階層正處於一個相當脆弱的生存邊緣,甚至完全有可能隨時跌入貧民階層。
平民的生活,如果在穩步地——哪怕是小幅度——但同時又必然是分批地提升著的時候,社會的中產階層才能開始成長,這是正常的發育。而我們的平民們的經濟基礎卻是越來越脆弱。改革開放這麽多年,有的工人的退休金還隻有五六百元、六七百元。所以你不應該急於談如何壯大中產階層,你首先要把城市平民這個階層的狀態分析清楚,他們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方麵,幾乎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的退休金普遍很低,和物價的上漲不成正比。他們有一點存款,但用那點存款給兒女買房子的話,交首付都不夠。即使交了首付,也沒有可持續還貸的能力。何況他們的醫療保障都非常有限,家庭中如果有人罹患重大疾病,一次搶救就要花很多錢,於是傾家蕩產。一旦有這樣一個病人,原來是城市平民的這些家庭可能就會迅速滑入城市貧民階層。社會保障沒有做好,平民階層中每一個人都有下滑的危機感,即使幸運地上升為中產階級的少數人,也根本無法擁有中產階級本應有的穩定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