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據我了解,這樣一些青年,因為終究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後代,可以“知識出身”這一良好形象為心理的盾,抵擋住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現實的猛烈擊打。所以,他們在精神狀態方麵一般還是比較樂觀的。他們普遍的人生主張是活在當下,抓住當下,享受當下;更在乎的是於當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覺。這一種拒瞻將來,拒想將來,多少有點兒及時行樂主義的人生態度,雖然每令父母輩搖頭嘆息,對他們自己卻未嚐不是一種明智。並且,他們大抵是當下青年中的晚婚主義者。內心潛持獨身主義者,在他們中也為數不少。1/3左右按正常年齡結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
在中國當下青年中,他們是格外重視精神享受的。他們也青睞時尚,但追求比較精緻的東西,每自標品位高雅。他們是都市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並且對文化標準的要求往往顯得苛刻,有時近於尖刻。他們中一些人極有可能一生清貧,但大抵不至於潦倒,更不至於淪為“草根”或弱勢。成為物質生活方麵的富人對於他們既已不易,他們便似乎都想做中國之精神貴族了。事實上,他們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徵,也確乎同時具有精神貴族的特徵。
一個國家是不可以沒有一些精神貴族的。絕然沒有,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們的文化精品為快事的“精神貴族”。
他們中有不少人將成為中國未來高品質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說這類守望者隻能出在他們中間,而是說由他們之間產生更必然些,也會更多些。
城市平民階層的兒女
出身於這個階層的當下青年,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相當一部分內心是很淒涼悲苦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此類父母的人生大抵歷經坎坷,青年時過好生活的願景強烈,但這願景後來終於被社會和時代所粉碎。但願景的碎片還保存在內心深處,並且時常也還是要發一下光的,所謂未泯。設身處地想一想確實令人心疼。中國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從前肯定比農村人家強,也是被農民所嚮往和羨慕的。但現在是否還比農民強,那則不一定了。現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會反過來羨慕農村富裕的農民,起碼農村裏那些別墅般的二三層小樓,便是他們每一看見便會自嘆弗如的。但若有農民願與他們換,他們又是肯定搖頭的。他們的根已紮在城市好幾代了,不論對於植物還是人,移根是冒險的,會水土不服。對於人,水土不服卻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謂日子,過的還不是兒女的日子!”這是城市平民父母們之間常說的一句話,意指兒女是唯一的精神寄託,也是唯一過上好日子的依賴,更是使整個家庭脫胎換骨的希望。故他們與兒女的關係,很像是體育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甚至是拳擊教練與拳手的關係。在他們看來,社會正是一個大賽場,而這也基本是事實,起碼目前在中國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他們常心事重重、表情嚴肅地對兒女們說:“孩子,咱家過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出身於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從小到大,有幾個沒聽過父母那樣的話呢?
可那樣的話和十字架又有什麽區別?話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須考上名牌大學;隻有畢業於名牌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隻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機會出人頭地;隻有出人頭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驕傲,並過上幸福又有尊嚴的生活;隻有那樣,你才算對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這麽說,心裏也是這麽想的。
於是,兒女領會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社會這個大賽場上過五關斬六將,奪取金牌金腰帶的。於是對於他們,從小學到大學都成了賽場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學已需終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學更是談何容易!並且,通常規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學,先得擠入重點小學。對於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點小學簡直和考入名牌大學同樣難,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學還難。名牌大學僅僅以高分為王,進入重點小學卻是要交贊助費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錢交,也找不到門路。故背負著改換門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兒女們,隻有從小就將靈魂交換給中國的教育製度,變自己為善於考試的機器。但即使進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終於躍過了龍門,卻發現在龍門那邊,自己仍不過是一條小魚。而一邁入社會,找工作雖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容易點兒,工資卻也高不到哪兒去。本科如此,碩士博士,情況差不多也是如此,於是倍感失落……
另外一些隻考上普通大學的,高考一結束就覺得對不起父母了,大學一畢業就更覺得對不起父母了。那點兒工資,月月給父母,自己花起來更是拮據。不月月給父母,不但良心上過不去,連麵子上也過不去。家在本市的,隻有免談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賴家而居。天天吃著父母的,別人不說“啃老”,實際上也等於“啃老”。家在外地的,當然不願讓父母了解到自己變成了“蝸居”的“蟻族”。和農村貧困人家的兒女們一樣,他們是中國不幸的孩子,苦孩子。
我希望中國以後少爭辦些動輒“大手筆”地耗費幾千億的“國際形象工程”,省下錢來,更多地花在苦孩子們身上——這才是正事!
他們中考上大學者,幾乎都可視為堅卓毅忍之青年。
他們中有人最易出現心理問題,倘缺乏關愛與集體溫暖,每釀自殺自殘的悲劇,或傷害他人的慘案。然他們總體上絕非危險一族,而是內心最鬱悶、最迷惘的一族,是糾結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掙紮且最覺寡助的一族。
他們的心,敏感多於情感,故為人處世每顯冷感。對於幫助他們的人,他們心裏也是懷有感激的,卻又往往倍覺自尊受傷的刺痛,結果常將感激封住不露,飾以淡漠的假象。而這又每使他們給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這種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又多了一種糾結和痛苦。比之於同情,他們更需要公平;比之於和善相待,他們更需要真誠的友誼。
誰若果與他們結下了真誠的友誼,誰的心裏也就擁有了一份大信賴,他們往往會像狗忠實於主人那般忠實於那份友誼。他們那樣的朋友是最難交的,居然交下了,大抵是一輩子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輕易或首先背叛友誼。
他們像極了於連。與於連的區別僅僅是,他們不至於有於連那麽大的野心。事實上他們的人生願望極現實,極易滿足,也極尋常。但對於他們,連那樣的願望實現起來也需不尋常的機會。“給我一次機會吧!”——這是他們默默在心裏不知說了多少遍的心語。但又一個問題是——此話有時真的有必要對掌握機會的人大聲地說出來,而他們往往比其他同代人更多了說之前的心理負擔。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
在中國當下青年中,他們是格外重視精神享受的。他們也青睞時尚,但追求比較精緻的東西,每自標品位高雅。他們是都市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並且對文化標準的要求往往顯得苛刻,有時近於尖刻。他們中一些人極有可能一生清貧,但大抵不至於潦倒,更不至於淪為“草根”或弱勢。成為物質生活方麵的富人對於他們既已不易,他們便似乎都想做中國之精神貴族了。事實上,他們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徵,也確乎同時具有精神貴族的特徵。
一個國家是不可以沒有一些精神貴族的。絕然沒有,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們的文化精品為快事的“精神貴族”。
他們中有不少人將成為中國未來高品質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說這類守望者隻能出在他們中間,而是說由他們之間產生更必然些,也會更多些。
城市平民階層的兒女
出身於這個階層的當下青年,尤其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相當一部分內心是很淒涼悲苦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此類父母的人生大抵歷經坎坷,青年時過好生活的願景強烈,但這願景後來終於被社會和時代所粉碎。但願景的碎片還保存在內心深處,並且時常也還是要發一下光的,所謂未泯。設身處地想一想確實令人心疼。中國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從前肯定比農村人家強,也是被農民所嚮往和羨慕的。但現在是否還比農民強,那則不一定了。現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會反過來羨慕農村富裕的農民,起碼農村裏那些別墅般的二三層小樓,便是他們每一看見便會自嘆弗如的。但若有農民願與他們換,他們又是肯定搖頭的。他們的根已紮在城市好幾代了,不論對於植物還是人,移根是冒險的,會水土不服。對於人,水土不服卻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謂日子,過的還不是兒女的日子!”這是城市平民父母們之間常說的一句話,意指兒女是唯一的精神寄託,也是唯一過上好日子的依賴,更是使整個家庭脫胎換骨的希望。故他們與兒女的關係,很像是體育教練與運動員的關係,甚至是拳擊教練與拳手的關係。在他們看來,社會正是一個大賽場,而這也基本是事實,起碼目前在中國是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所以他們常心事重重、表情嚴肅地對兒女們說:“孩子,咱家過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出身於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從小到大,有幾個沒聽過父母那樣的話呢?
可那樣的話和十字架又有什麽區別?話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須考上名牌大學;隻有畢業於名牌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隻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機會出人頭地;隻有出人頭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驕傲,並過上幸福又有尊嚴的生活;隻有那樣,你才算對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這麽說,心裏也是這麽想的。
於是,兒女領會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社會這個大賽場上過五關斬六將,奪取金牌金腰帶的。於是對於他們,從小學到大學都成了賽場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學已需終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學更是談何容易!並且,通常規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學,先得擠入重點小學。對於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點小學簡直和考入名牌大學同樣難,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學還難。名牌大學僅僅以高分為王,進入重點小學卻是要交贊助費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錢交,也找不到門路。故背負著改換門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兒女們,隻有從小就將靈魂交換給中國的教育製度,變自己為善於考試的機器。但即使進了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終於躍過了龍門,卻發現在龍門那邊,自己仍不過是一條小魚。而一邁入社會,找工作雖比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容易點兒,工資卻也高不到哪兒去。本科如此,碩士博士,情況差不多也是如此,於是倍感失落……
另外一些隻考上普通大學的,高考一結束就覺得對不起父母了,大學一畢業就更覺得對不起父母了。那點兒工資,月月給父母,自己花起來更是拮據。不月月給父母,不但良心上過不去,連麵子上也過不去。家在本市的,隻有免談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賴家而居。天天吃著父母的,別人不說“啃老”,實際上也等於“啃老”。家在外地的,當然不願讓父母了解到自己變成了“蝸居”的“蟻族”。和農村貧困人家的兒女們一樣,他們是中國不幸的孩子,苦孩子。
我希望中國以後少爭辦些動輒“大手筆”地耗費幾千億的“國際形象工程”,省下錢來,更多地花在苦孩子們身上——這才是正事!
他們中考上大學者,幾乎都可視為堅卓毅忍之青年。
他們中有人最易出現心理問題,倘缺乏關愛與集體溫暖,每釀自殺自殘的悲劇,或傷害他人的慘案。然他們總體上絕非危險一族,而是內心最鬱悶、最迷惘的一族,是糾結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掙紮且最覺寡助的一族。
他們的心,敏感多於情感,故為人處世每顯冷感。對於幫助他們的人,他們心裏也是懷有感激的,卻又往往倍覺自尊受傷的刺痛,結果常將感激封住不露,飾以淡漠的假象。而這又每使他們給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這種時候,他們的內心就又多了一種糾結和痛苦。比之於同情,他們更需要公平;比之於和善相待,他們更需要真誠的友誼。
誰若果與他們結下了真誠的友誼,誰的心裏也就擁有了一份大信賴,他們往往會像狗忠實於主人那般忠實於那份友誼。他們那樣的朋友是最難交的,居然交下了,大抵是一輩子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輕易或首先背叛友誼。
他們像極了於連。與於連的區別僅僅是,他們不至於有於連那麽大的野心。事實上他們的人生願望極現實,極易滿足,也極尋常。但對於他們,連那樣的願望實現起來也需不尋常的機會。“給我一次機會吧!”——這是他們默默在心裏不知說了多少遍的心語。但又一個問題是——此話有時真的有必要對掌握機會的人大聲地說出來,而他們往往比其他同代人更多了說之前的心理負擔。
他們中之堅卓毅忍者,或可成將來靠百折不撓的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將來足以向社會貢獻人文思想力的優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