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俏皮甚多,便往往會流於油腔滑調,流於嘻哈。語言的嘻哈,也每是悅己悅人的,但有代價,便是態度和立場的鄭重莊肅,於是大打折扣。
故我這個不上網的人,便有了一種憂慮——擔心中國人在網上的表態,不久從方式到內容到風格,漸被嘻哈自我解構,流於娛樂;而態度和立場之聲,被此泡沫所淹沒,形同烏有了。
我們都知道的,一個人在表態時一味嘻哈,別人便往往不將他的表態當一回事。而自己嘻哈慣了,對別人不將自己的嘻哈式表態當成一回事,也會習慣於自己不怎麽當成一回子事的。
日前聽邱震海在鳳凰台讀報,調侃了幾句後,話鋒一轉,遂正色曰:“剛才是開玩笑,現在我要嚴肅地談談我對以下幾件事的觀點……”
我認為,中國網民都要學學邱震海——有時鬱悶之極,調侃、玩笑,往往也是某些事某些人隻配獲得的態度,而且是紳士態度。
但對另外一些事一些人,則需以極鄭重極嚴肅之態度表達立場。這種時候,鄭重和嚴肅是力量。既是每一個人的力量,也是集體的力量、自媒體的力量、大眾話筒的力量。
語言還有另一種表態方式,即明白、確定、擲地有聲、毫不“曲晦”的那一種表態方式。
網絡自然有百般千種方便於人、服務於人、娛樂於人、滿足於人的功用,但若偏偏沒將提升我們中國人的公民權利意識和公民素質這一功用發揮好,據我看來,則便罔為“大眾話筒”、“自媒體”了。
是謂中國人的遺憾。
也是中國的遺憾。
6.僅靠文化的反省不能撫平大眾的憤怒
時下,民間和網上流行著一句話——羨慕嫉妒恨,往往從電視中也能聽到這句話。
依我想來,此言隻是半句話。大約因那後半句有些恐怖,顧及形象之人不願由自己的嘴說出來。倘竟在電視裏說了,若非直播,必定是會刪去的。
後半句話應是——憎恨產生殺人的意念。確實令人身上發冷的話吧?我也斷不至於在電視裏說的。不吉祥,不和諧。寫在紙上,印在書裏,傳播方式局限,恐怖“縮水”,故自以為無妨掰開了揉碎了與讀者討論。
羨慕、嫉妒、恨——在我看來,這三者的關係,猶如水汽、積雨雲和雷電的關係。
人的羨慕心理,像水在日曬下蒸發水汽一樣自然。從未羨慕別人的人是極少極少的,或者是高僧大德及聖賢,或者是不自然不正常的人。
羨慕到嫉妒的異變,是人大腦裏發生了不良的化學反應。說不良,首先是指對他者開始心生嫉妒的人,往往是經歷了心理痛苦的。那是一種折磨,文學作品中常形容為“像耗子啃心”。同時也是指被嫉妒的他者處境堪憂。倘被暗暗嫉妒卻渾然不知,處境大不妙也。此時嫉妒者的意識宇宙仿佛形成著濃厚的積雨雲了。而積雨雲是帶強大電荷的雲,它隨時可能產生閃電,接著霹靂驟響,下起傾盆大雨,夾著冰雹。想想吧,如果閃電、霹靂、大雨、冰雹全都是對著一個人發威的,而那人措手不及,下場將會多麽的悲慘!
但羨慕並不必然升級為嫉妒。
正如水汽上升並不必然形成積雨雲。水汽如果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到了風,風會將水汽吹散,使它聚不成積雨雲。接連的好天氣晴空萬裏,陽光明媚,也會使水汽在上升的過程中蒸發掉,還是形不成積雨雲。
那麽,當羨慕在人的意識宇宙中將要形成嫉妒的積雨雲時,什麽是使之終究沒有形成的風或陽光呢?
文化。除了文化,還能是別的嗎?
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完全可以使自己對他者的羨慕止於羨慕,並消解於羨慕,而不在自己內心裏變異為嫉妒。
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是文化現象。
文化可以使一個人那樣,也可以使一些人、許許多多的人那樣。
但文化之風不可能臨時招之即來。文化之風不是鼓風機吹出的那種風,文化之風對人的意識的影響是逐漸的。當一個社會普遍視嫉妒為人性劣點,祛妒之文化便蔚然成風。蔚然成風即無處不在,自然亦在人心。
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非是那麽簡單容易的事,沒有點兒正麵文化的儲備難以成功。起碼,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莫紮特常遭到一位宮廷樂師的強烈嫉妒,勸那麽有文化的嫉妒者須具有比其更高的文化修養,而那位宮廷樂師無幸遇到那樣一位善勸者,所以其心遭受嫉妒這隻“耗子”的啃咬半生之久,直至莫紮特死了,他才獲得了解脫,但沒過幾天他也一命嗚呼了。
文化確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風和陽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一堆積雨雲。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名北軍將領由於嫉妒另一位將領的軍中威望,三天兩頭向林肯告對方的刁狀。無奈的林肯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某日對那名因妒而怒火中燒的將軍說:“請你將那個使你如此憤怒的傢夥的一切劣行都寫給我看,絲毫也別放過,讓我們來共同詛咒他。”
那傢夥以為林肯成了自己同一戰壕的戰友,於是其後連續向總統呈交信件式檄文,每封信都滿是攻訐和辱罵,而林肯看後,每請他到辦公室,與他同罵。十幾封信後,那名將軍省悟了,不再寫那樣的信,他羞愧地向總統認錯,並很快就動身到前線去了,還與自己的嫉妒對象配合得親密無間了。
省悟也罷,羞愧也罷,說到底還是人心裏的文化現象。那名將軍能省悟,且羞愧,證明他的心不是一塊石,而是心宇,所以才有文化之風和陽光。否則,林肯的高招將完全等同於對牛彈琴,甚至以懷化鐵。但畢竟,林肯的做法,起到了一種智慧的文化方式的作用。
蘇聯音樂家協會某副主席,因嫉妒一位音樂家,也曾不斷向勃列日涅夫告刁狀。勃氏了解那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積怨,反感那其滋擾,於是召見他,不動聲色地說:“你的痛苦理應得到同情,我決定將你調到作家協會去!”——那人聽罷,立即跪了下去,著急地說自己的痛苦還不算太大,完全能夠克服痛苦繼續留在音協工作……因為,作家協會人際關係極為緊張複雜。
勃氏的方法,沒什麽文化成分,主要體現為權力解決法。而且,由於心有嫌惡,還體現為陰招。但也很奏效,那音協副主席以後再也不滋擾他了。然效果卻不甚理想,因為嫉妒仍存在於那位的心裏,並沒有獲得一點點釋放,更沒有被“風”吹走,亦沒被“陽光”蒸發掉。而嫉妒在此種情況之下,通常總是註定會變為恨的——那位音協副主席同誌不久瘋了,成了精神病院的長住患者,他的瘋語之一是:“我非殺了他不可!”
一個人的嫉妒一旦在心裏形成了“積雨雲”,那也還是有可能通過文化的“風”和“陽光”使之化為烏有的。隻不過,善勸者定要對那人有足夠的了解,製定顯示大智慧的方法。而且,在嫉妒者心目中,善勸者須是被信任受尊敬的。
故我這個不上網的人,便有了一種憂慮——擔心中國人在網上的表態,不久從方式到內容到風格,漸被嘻哈自我解構,流於娛樂;而態度和立場之聲,被此泡沫所淹沒,形同烏有了。
我們都知道的,一個人在表態時一味嘻哈,別人便往往不將他的表態當一回事。而自己嘻哈慣了,對別人不將自己的嘻哈式表態當成一回事,也會習慣於自己不怎麽當成一回子事的。
日前聽邱震海在鳳凰台讀報,調侃了幾句後,話鋒一轉,遂正色曰:“剛才是開玩笑,現在我要嚴肅地談談我對以下幾件事的觀點……”
我認為,中國網民都要學學邱震海——有時鬱悶之極,調侃、玩笑,往往也是某些事某些人隻配獲得的態度,而且是紳士態度。
但對另外一些事一些人,則需以極鄭重極嚴肅之態度表達立場。這種時候,鄭重和嚴肅是力量。既是每一個人的力量,也是集體的力量、自媒體的力量、大眾話筒的力量。
語言還有另一種表態方式,即明白、確定、擲地有聲、毫不“曲晦”的那一種表態方式。
網絡自然有百般千種方便於人、服務於人、娛樂於人、滿足於人的功用,但若偏偏沒將提升我們中國人的公民權利意識和公民素質這一功用發揮好,據我看來,則便罔為“大眾話筒”、“自媒體”了。
是謂中國人的遺憾。
也是中國的遺憾。
6.僅靠文化的反省不能撫平大眾的憤怒
時下,民間和網上流行著一句話——羨慕嫉妒恨,往往從電視中也能聽到這句話。
依我想來,此言隻是半句話。大約因那後半句有些恐怖,顧及形象之人不願由自己的嘴說出來。倘竟在電視裏說了,若非直播,必定是會刪去的。
後半句話應是——憎恨產生殺人的意念。確實令人身上發冷的話吧?我也斷不至於在電視裏說的。不吉祥,不和諧。寫在紙上,印在書裏,傳播方式局限,恐怖“縮水”,故自以為無妨掰開了揉碎了與讀者討論。
羨慕、嫉妒、恨——在我看來,這三者的關係,猶如水汽、積雨雲和雷電的關係。
人的羨慕心理,像水在日曬下蒸發水汽一樣自然。從未羨慕別人的人是極少極少的,或者是高僧大德及聖賢,或者是不自然不正常的人。
羨慕到嫉妒的異變,是人大腦裏發生了不良的化學反應。說不良,首先是指對他者開始心生嫉妒的人,往往是經歷了心理痛苦的。那是一種折磨,文學作品中常形容為“像耗子啃心”。同時也是指被嫉妒的他者處境堪憂。倘被暗暗嫉妒卻渾然不知,處境大不妙也。此時嫉妒者的意識宇宙仿佛形成著濃厚的積雨雲了。而積雨雲是帶強大電荷的雲,它隨時可能產生閃電,接著霹靂驟響,下起傾盆大雨,夾著冰雹。想想吧,如果閃電、霹靂、大雨、冰雹全都是對著一個人發威的,而那人措手不及,下場將會多麽的悲慘!
但羨慕並不必然升級為嫉妒。
正如水汽上升並不必然形成積雨雲。水汽如果在上升的過程中遇到了風,風會將水汽吹散,使它聚不成積雨雲。接連的好天氣晴空萬裏,陽光明媚,也會使水汽在上升的過程中蒸發掉,還是形不成積雨雲。
那麽,當羨慕在人的意識宇宙中將要形成嫉妒的積雨雲時,什麽是使之終究沒有形成的風或陽光呢?
文化。除了文化,還能是別的嗎?
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完全可以使自己對他者的羨慕止於羨慕,並消解於羨慕,而不在自己內心裏變異為嫉妒。
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是文化現象。
文化可以使一個人那樣,也可以使一些人、許許多多的人那樣。
但文化之風不可能臨時招之即來。文化之風不是鼓風機吹出的那種風,文化之風對人的意識的影響是逐漸的。當一個社會普遍視嫉妒為人性劣點,祛妒之文化便蔚然成風。蔚然成風即無處不在,自然亦在人心。
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勸一個人放棄嫉妒非是那麽簡單容易的事,沒有點兒正麵文化的儲備難以成功。起碼,得比嫉妒的人有些足以祛妒的文化。莫紮特常遭到一位宮廷樂師的強烈嫉妒,勸那麽有文化的嫉妒者須具有比其更高的文化修養,而那位宮廷樂師無幸遇到那樣一位善勸者,所以其心遭受嫉妒這隻“耗子”的啃咬半生之久,直至莫紮特死了,他才獲得了解脫,但沒過幾天他也一命嗚呼了。
文化確能祛除嫉妒。但文化不能祛除一切人的嫉妒。正如風和陽光,不能吹散天空的每一堆積雨雲。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名北軍將領由於嫉妒另一位將領的軍中威望,三天兩頭向林肯告對方的刁狀。無奈的林肯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某日對那名因妒而怒火中燒的將軍說:“請你將那個使你如此憤怒的傢夥的一切劣行都寫給我看,絲毫也別放過,讓我們來共同詛咒他。”
那傢夥以為林肯成了自己同一戰壕的戰友,於是其後連續向總統呈交信件式檄文,每封信都滿是攻訐和辱罵,而林肯看後,每請他到辦公室,與他同罵。十幾封信後,那名將軍省悟了,不再寫那樣的信,他羞愧地向總統認錯,並很快就動身到前線去了,還與自己的嫉妒對象配合得親密無間了。
省悟也罷,羞愧也罷,說到底還是人心裏的文化現象。那名將軍能省悟,且羞愧,證明他的心不是一塊石,而是心宇,所以才有文化之風和陽光。否則,林肯的高招將完全等同於對牛彈琴,甚至以懷化鐵。但畢竟,林肯的做法,起到了一種智慧的文化方式的作用。
蘇聯音樂家協會某副主席,因嫉妒一位音樂家,也曾不斷向勃列日涅夫告刁狀。勃氏了解那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積怨,反感那其滋擾,於是召見他,不動聲色地說:“你的痛苦理應得到同情,我決定將你調到作家協會去!”——那人聽罷,立即跪了下去,著急地說自己的痛苦還不算太大,完全能夠克服痛苦繼續留在音協工作……因為,作家協會人際關係極為緊張複雜。
勃氏的方法,沒什麽文化成分,主要體現為權力解決法。而且,由於心有嫌惡,還體現為陰招。但也很奏效,那音協副主席以後再也不滋擾他了。然效果卻不甚理想,因為嫉妒仍存在於那位的心裏,並沒有獲得一點點釋放,更沒有被“風”吹走,亦沒被“陽光”蒸發掉。而嫉妒在此種情況之下,通常總是註定會變為恨的——那位音協副主席同誌不久瘋了,成了精神病院的長住患者,他的瘋語之一是:“我非殺了他不可!”
一個人的嫉妒一旦在心裏形成了“積雨雲”,那也還是有可能通過文化的“風”和“陽光”使之化為烏有的。隻不過,善勸者定要對那人有足夠的了解,製定顯示大智慧的方法。而且,在嫉妒者心目中,善勸者須是被信任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