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不才看他們父不父,子不子,實在好笑:“老伯膝下,大概就是我這位老弟一個。”他說,“從小寵慣了。”
“都是他娘寵的。家門不幸,叫你劉三哥見笑。”
“說哪裏話!我倒看我這位老弟,著實能幹、漂亮。絕好的外場人物。”
一句話說到張秀才得意的地方,斂容答道:“劉三哥,玉不琢,不成器;我這個畜生,鬼聰明是有的,不過要好好跟人去磨練。回頭我們細談,先吃酒。”
於是賓主三人,圍爐小飲;少不得先有些不著邊際的閑話。
談到差不多,張秀才向他兒子努一努嘴:小張便起身出堂屋,四麵看了一下,大聲吩咐他家的男僕:“貴生,你去告訴門上;老爺今天身子不舒服,不見客。問到我,說不在家,如果有公事,下午到局子裏去說。”
這便是摒絕閑雜,傾心談秘密的先聲,劉不才心裏就有了預備,隻等張秀才發話。
“劉三哥,你跟大器至親?”
“是的。我們是親戚。”
“怎麽稱呼?”
“他算是比我晚一輩。”
“啊呀呀,你是大器的長親:我該稱你老世叔才是。”張秀才說,“你又跟小兒敘朋友,這樣算起來,輩分排不清楚了。劉三哥。我們大家平敘最好!”
“不敢,不敢!我叫張大爺吧。”劉不才不願在禮節上頭,多費功夫,急轉直下地說:“大器也跟我提過,說有張大爺那麽一位患難之交;囑咐我這趟回杭州,一定要來看看張大爺,替他說聲好。”
“說患難之交,倒是一點不錯。當初大器不曾得發的時候,我們在茶店裏是每天見麵的。後來他平步青雲,眼孔就高了。一班窮朋友不大在他眼裏;我們也高攀不上。患難之交,變成了‘點頭朋友’。”
這是一番牢騷,劉不才靜靜聽他發完,自然要作解釋:“大器後來忙了,禮節疏漏的地方難免;不過說到待朋友,我不是回護親戚,大器無論如何‘不傷道’這三個字,總還做到了的。”
“是啊,他外場是漂亮的。”張秀才說:“承蒙他不棄,時世又是這個樣子;過去有些難過,也該一筆勾銷,大家重新做個朋友。”
“是!”劉不才答說,“大器也是這個意思。說來說去,大家都是本鄉本土的人;葉落歸根,將來總要在一起。大器現在就是處處在留相見的餘地。”
這番話說得很動聽,是勸張秀才留個相見的餘地,卻一點不著痕跡:使得內心原為幫長毛做事而惶惑不安的張秀才,越發覺得該跟朱大器“重新做個朋友”了。
“我也是這麽想,年紀也都差不多了;時世又是如此。說真的,現在大家都是再世做人;想想過去,看看將來,不能再糊塗了。我有幾句話!”張秀才毅然說了出來:“要跟劉三哥請教。”
聽這一說,劉不才將自己的椅子拉一拉,湊近了張秀才;兩眼緊緊望著,是極其鄭重、也極其誠懇的傾聽之態。
“明人不說暗話,大器的靠山如今已不在人世。另外一座靠山是何製軍,聽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既然這樣子,我倒要請教劉三哥,大器還憑啥來混?”
這話問在要害上,劉不才不敢隨便:心裏第一個念頭是:寧慢勿錯。所以一麵點頭,一麵細想;如果隨意編上一段關係,說朱大器跟京裏某大老如何如何;跟某省督撫又如何如何?謊話也可以編得很圓,無奈張秀才決不會相信;所以這是個很笨的法子。
劉不才認為話說得超脫些,反而動聽,因而這樣答道:“靠山都是假的,本事跟朋友才是真的。有本事、有朋友,自然尋得著靠山。”他又補上一句:“張大爺,我這兩句話說得很狂。你老不要見氣。”
“好!”張秀才倒是頗為傾心,“劉三哥,聽你這兩句話,也是好角色。”
“不敢,我亂說。”
“劉三哥,我再請教你,”張秀才將聲音放得極低:“你看大局怎麽樣?”
這話就不好輕易回答了;劉不才拿眼看一看小張——小張會意,重重點頭;表示但說不妨。
“我從前也跟張大洋一樣,人好像悶在罈子裏,黑漆一團;這趟在上海住了幾天,夷場上五方雜處,消息靈通。稍為聽到些,大家都在說:”這個‘不長的。“一麵說,一麵做了個手勢,指一指頭髮,意示”這個“是指長毛。張秀才聽罷不響,拿起水菸袋,噗嚕、噗嚕嚕,抽了好一會方始開口。
“你倒說說看,為啥不長?”
“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盡的——”
於是劉不才從京裏的政變談起,談到曾國藩的穩紮穩打;以及長毛的內鬧。雖無結論,消長之勢,卻是很明白的。
張秀才很用心地聽完,隨又問道:“浙江呢?歸哪個來打?”
“也是湖南人,叫左宗棠;曾製軍保的他浙江巡撫。聽說此人的才氣大,脾氣也大。”
“隻要牛皮不大就好。”張秀才又過了好些時候,才慢吞吞地說:“令我倒要跟大器走一條路子。將來有公的、私的、暗地下都可以通消息。不過,說老實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在岸上,我在水裏。到時候,他‘城隍山上看火燒’,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怎麽辦?”
這是需要擔保之意,劉不才即答道:“張大爺,請你吩咐。”
“聽說大器的家眷要搬走。那又何必?自己弟兄,他的老娘,就是我的老娘;我也還奉養得起。”
劉不才方在驚愕,小張先就氣急了,“人家母子要團圓。”他說話很率直,“沒有道理留她在這裏。”
張秀才正在耍手腕的當兒,為自己兒子攔頭頂這麽一下,不由得又氣又急,厲聲喝道:“你懂什麽?”
“我不懂,你懂!”小張毫不客氣地碰了過去,“專門做半吊子的事情,害得我不好做人。”
這句話中便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節在內;張秀才當著劉不才,麵子上下不來,出手一巴掌,正打在小張臉上。
小張總算還有分寸,不敢還手,隻捂著臉跳腳:“你打我,你打我!”
“我早就要打你這個狗娘養的,忤逆不孝的東西了!”張秀才口不擇言地亂罵:“總有一天捆起你來,送到仁和縣衙門裏,一頓板子,活活打死。”
他們父子衝突,一在張家上下是司空見慣了的,沒有人進來勸解。劉不才卻大為不安,夾在中間作調人,一麵拉住小張;一麵向張秀才引咎自責:“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張大爺不必動怒,我總有交代就是。”
“要什麽交代— ”
“老弟,老弟!”劉不才急忙攔住,“請你少說一句,讓老人家消消氣再說。”
“都是他娘寵的。家門不幸,叫你劉三哥見笑。”
“說哪裏話!我倒看我這位老弟,著實能幹、漂亮。絕好的外場人物。”
一句話說到張秀才得意的地方,斂容答道:“劉三哥,玉不琢,不成器;我這個畜生,鬼聰明是有的,不過要好好跟人去磨練。回頭我們細談,先吃酒。”
於是賓主三人,圍爐小飲;少不得先有些不著邊際的閑話。
談到差不多,張秀才向他兒子努一努嘴:小張便起身出堂屋,四麵看了一下,大聲吩咐他家的男僕:“貴生,你去告訴門上;老爺今天身子不舒服,不見客。問到我,說不在家,如果有公事,下午到局子裏去說。”
這便是摒絕閑雜,傾心談秘密的先聲,劉不才心裏就有了預備,隻等張秀才發話。
“劉三哥,你跟大器至親?”
“是的。我們是親戚。”
“怎麽稱呼?”
“他算是比我晚一輩。”
“啊呀呀,你是大器的長親:我該稱你老世叔才是。”張秀才說,“你又跟小兒敘朋友,這樣算起來,輩分排不清楚了。劉三哥。我們大家平敘最好!”
“不敢,不敢!我叫張大爺吧。”劉不才不願在禮節上頭,多費功夫,急轉直下地說:“大器也跟我提過,說有張大爺那麽一位患難之交;囑咐我這趟回杭州,一定要來看看張大爺,替他說聲好。”
“說患難之交,倒是一點不錯。當初大器不曾得發的時候,我們在茶店裏是每天見麵的。後來他平步青雲,眼孔就高了。一班窮朋友不大在他眼裏;我們也高攀不上。患難之交,變成了‘點頭朋友’。”
這是一番牢騷,劉不才靜靜聽他發完,自然要作解釋:“大器後來忙了,禮節疏漏的地方難免;不過說到待朋友,我不是回護親戚,大器無論如何‘不傷道’這三個字,總還做到了的。”
“是啊,他外場是漂亮的。”張秀才說:“承蒙他不棄,時世又是這個樣子;過去有些難過,也該一筆勾銷,大家重新做個朋友。”
“是!”劉不才答說,“大器也是這個意思。說來說去,大家都是本鄉本土的人;葉落歸根,將來總要在一起。大器現在就是處處在留相見的餘地。”
這番話說得很動聽,是勸張秀才留個相見的餘地,卻一點不著痕跡:使得內心原為幫長毛做事而惶惑不安的張秀才,越發覺得該跟朱大器“重新做個朋友”了。
“我也是這麽想,年紀也都差不多了;時世又是如此。說真的,現在大家都是再世做人;想想過去,看看將來,不能再糊塗了。我有幾句話!”張秀才毅然說了出來:“要跟劉三哥請教。”
聽這一說,劉不才將自己的椅子拉一拉,湊近了張秀才;兩眼緊緊望著,是極其鄭重、也極其誠懇的傾聽之態。
“明人不說暗話,大器的靠山如今已不在人世。另外一座靠山是何製軍,聽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既然這樣子,我倒要請教劉三哥,大器還憑啥來混?”
這話問在要害上,劉不才不敢隨便:心裏第一個念頭是:寧慢勿錯。所以一麵點頭,一麵細想;如果隨意編上一段關係,說朱大器跟京裏某大老如何如何;跟某省督撫又如何如何?謊話也可以編得很圓,無奈張秀才決不會相信;所以這是個很笨的法子。
劉不才認為話說得超脫些,反而動聽,因而這樣答道:“靠山都是假的,本事跟朋友才是真的。有本事、有朋友,自然尋得著靠山。”他又補上一句:“張大爺,我這兩句話說得很狂。你老不要見氣。”
“好!”張秀才倒是頗為傾心,“劉三哥,聽你這兩句話,也是好角色。”
“不敢,我亂說。”
“劉三哥,我再請教你,”張秀才將聲音放得極低:“你看大局怎麽樣?”
這話就不好輕易回答了;劉不才拿眼看一看小張——小張會意,重重點頭;表示但說不妨。
“我從前也跟張大洋一樣,人好像悶在罈子裏,黑漆一團;這趟在上海住了幾天,夷場上五方雜處,消息靈通。稍為聽到些,大家都在說:”這個‘不長的。“一麵說,一麵做了個手勢,指一指頭髮,意示”這個“是指長毛。張秀才聽罷不響,拿起水菸袋,噗嚕、噗嚕嚕,抽了好一會方始開口。
“你倒說說看,為啥不長?”
“這不是三言兩語說得盡的——”
於是劉不才從京裏的政變談起,談到曾國藩的穩紮穩打;以及長毛的內鬧。雖無結論,消長之勢,卻是很明白的。
張秀才很用心地聽完,隨又問道:“浙江呢?歸哪個來打?”
“也是湖南人,叫左宗棠;曾製軍保的他浙江巡撫。聽說此人的才氣大,脾氣也大。”
“隻要牛皮不大就好。”張秀才又過了好些時候,才慢吞吞地說:“令我倒要跟大器走一條路子。將來有公的、私的、暗地下都可以通消息。不過,說老實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在岸上,我在水裏。到時候,他‘城隍山上看火燒’,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怎麽辦?”
這是需要擔保之意,劉不才即答道:“張大爺,請你吩咐。”
“聽說大器的家眷要搬走。那又何必?自己弟兄,他的老娘,就是我的老娘;我也還奉養得起。”
劉不才方在驚愕,小張先就氣急了,“人家母子要團圓。”他說話很率直,“沒有道理留她在這裏。”
張秀才正在耍手腕的當兒,為自己兒子攔頭頂這麽一下,不由得又氣又急,厲聲喝道:“你懂什麽?”
“我不懂,你懂!”小張毫不客氣地碰了過去,“專門做半吊子的事情,害得我不好做人。”
這句話中便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情節在內;張秀才當著劉不才,麵子上下不來,出手一巴掌,正打在小張臉上。
小張總算還有分寸,不敢還手,隻捂著臉跳腳:“你打我,你打我!”
“我早就要打你這個狗娘養的,忤逆不孝的東西了!”張秀才口不擇言地亂罵:“總有一天捆起你來,送到仁和縣衙門裏,一頓板子,活活打死。”
他們父子衝突,一在張家上下是司空見慣了的,沒有人進來勸解。劉不才卻大為不安,夾在中間作調人,一麵拉住小張;一麵向張秀才引咎自責:“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張大爺不必動怒,我總有交代就是。”
“要什麽交代— ”
“老弟,老弟!”劉不才急忙攔住,“請你少說一句,讓老人家消消氣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