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案子起於一枚銀圓,一碗湯圓。有個鄉下人嫁女兒,進城備辦喜事用品,經過一家點心店,想吃湯圓,吃完才發覺,沒有製錢,隻有銀子:“我有事進城,身上隻有銀子,沒有銅錢,你記一記帳,我等下來還。”
老闆不肯。鄉下人倒也爽氣,拿一塊銀圓押在那裏,回頭取贖。哪知事華再來,點心店已經不肯認帳了。
一枚銀圓倒還是小事;這口氣咽不下。紹興的刀筆,天下聞名,他有個姓趙的親戚就是訟師;正好求救。趙訟師想了半天說:“你家跟那家點心店,都歸會稽縣管轄;會稽縣這位縣太爺,有名大而化之的濫好人,這種小事未必肯細心去管,說不定各責二十板,那就大倒其楣了。聽說新任山陰縣,人很精明;新官上任,當然要好好辦點事。如果你皮肉願意受苦,官司可以打贏。”
趙訟師說了計策,鄉下人情願皮肉受苦。第二天進城,等在山陰縣衙門。山陰、會稽都是附郭之縣,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東,這天正好地大老爺出城勘荒,等他回衙門時,鄉下人直衝“導子”,當然被“紅黑帽”的差役抓了起來。
“小人是會稽縣人;大老爺是——山陰縣,就算小人犯法,要送會稽縣。”
這是有意挺撞,池大老爺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犯在我手裏,就不能饒你。來,打二十板!”
二十板打過,鄉下人從身上摸出一張狀子送了上去。
看過狀子,池大老爺說道:“你這件事該會稽縣管轄,我管不到。”
“大老爺!”鄉下人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不是大老爺說過的嗎?”
就這一句話,池大老爺恍然大悟,也非常得意;他的心思快,馬上就想到,所爭的不過一個銀圓,而情願挨幾十下板子到山陰縣來打官司,如非冤氣難伸,確信他會秉公審理,決不肯出此下策。
“好!”池大老爺說。“我準你的狀子。”
進了衙門,請刑名師爺來商量;師爺是前任所聘,因為池大老爺出手漂亮,語言有趣,都樂為所用,得悉案情,都認為所告不假。刑房書辦亦是如此看法。
刑名案子;生殺予奪之權,盡操諸手;縣官可以得“滅門縣令”的惡稱,但也可獲“青夭”的美名,其間的關鍵,就在判斷案情,分別曲直。既然大家都認為告狀的鄉下人受了屈,事情就好辦了。
於是池大老爺坐堂傳點心店的老闆來問,被告當然不承認:“一碗湯圓才多少錢,他肯拿一塊銀洋押在小人這裏嗎?大老爺倒想想,有這種道理沒有?”
“現在不是講道理,是講有這回事沒有?”
“沒有。”點心店老闆斷然決然答說。
“這案子問不清楚了。退堂!”
退堂之前,應該宣示被告與原告如何處理?照此情形應是原告飭回,被告還押;而籠統以一句“退堂”了結,不合規製。好在屬下的書辦、差役都知道這位署理的大老爺,不是等閑之輩,不敢欺他,所以照例辦理,將點心店老闆先扣留在班房裏再說。
池大老爺打官腔是外行,辦案卻不是外行,傳一個差役到內堂,親自囑咐,到點心店找老闆娘說話。
這個差役到點心店找到老闆娘,開口就說:“你們老闆都招供了。那塊銀圓快拿出來!不是什麽大了不得的事,快拿出來,縣大老爺好結案。”
“我本勸他為人不能沒有良心,到底鬧出來了。”
老闆娘將鄉下人押在那裏的一枚銀圓,原物照繳。一到池大老爺手裏,立刻傳宣升堂。
“你,”他對鄉下人說,“你的銀洋錢大概掉在旁的地方了;他不肯承認,我亦不便動刑拷問;隻有一個法子,我賠你!”
“我不要。”
“這你就不對了!”池大老爺發怒,“你告狀無非為了一塊銀洋,我給你,你又不要;到底是什麽意思?”一麵說,一麵擲下來兩塊銀洋,鏗然有聲,“你撿一塊!”
兩塊銀洋中,有一塊特別顯眼,上麵貼著一個紅紙剪成的“喜”字。
“咦!”鄉下人詫異,“這塊銀洋,是小人的。”
“是你的?”池大老爺問道:“有什麽憑證?”
“這是小人女婿家送來的聘金,上麵有紅紙雙喜。”鄉下人說,“大老爺如果不信,小人身上還有,可以拿來比一比。”
說著鄉下人又取出一塊銀洋,呈堂驗認,上麵的雙喜字一式無二。
“你怎麽說?”池大老爺問湯圓店老闆。
湯圓店老闆已經臉色大變,除了連連磕頭求饒外,別無話說。
“好了,”池大老爺對鄉下人說,“你的錢你拿了回去。”
“是。”鄉下人磕個頭,“大老爺明見萬裏,真正青天。不過— ”
鄉下人遲疑著想說不敢說,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還有話說?”
“是。”鄉下人說,“小人為了要告到大老爺這裏,有意沖犯導子— ”
語氣未完,但池大老爺已明白了,“你是覺得受了委屈不是?”
“小人不敢說委屈。不過,這個人實在不對。”
鄉下人的意思是,湯圓店老闆應該受罰;至少也該像他那樣,挨二十板子。如今看堂上沒有下文,這口氣出得不夠,所以不能不申訴。
池大老爺也有池大老爺的想法,“我曉得我沒有罰他,你覺得委屈。不過,”他說,“你看在我的麵上。”
“不敢。大老爺說這話,實在折煞小人。隻是,”鄉下人磕個頭說,“小人鬥膽,要請問大老爺,為什麽大老爺要擔待這個人?”
“因為這個人的妻子,很明事理;你的錢是他妻子交出來的,還勸過他不可這樣子。這是賢慧女人,所以我不能罰他。”
還似乎不成理由,但鄉下人不敢再追問,隻答一聲:“是。”
“我再講個道理你聽,如果我罰了他,他回去一定罵他妻子,夫妻反目,說不定女人心狹,會尋短見。那時你想想看,你不是作了孽?”
“啊,啊!”鄉下人恍然大悟,“大老爺說得對。”
“我索性再把道理說說清楚。如果遇上個幫丈夫作惡的不賢慧女人,你這塊銀洋就一定拿不回去。如果我罰了他,大家心裏會想,好人做不得,妻子做好人,會害了丈夫。那時你想,世界上誰還肯做好人。至於,”池大老爺轉臉又說,“賣湯圓的,你回去決不可以罵你女人;你要曉得,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像你現在吞沒人家一塊銀洋,如果安然無事,慢慢膽子大了,作的惡多了,遲早會遭大禍。隻要這樣想一想,就知道你女人這樣做法,實在是幫你、救你!”
“是。”湯圓店老闆說,“小人再不敢了。”
老闆不肯。鄉下人倒也爽氣,拿一塊銀圓押在那裏,回頭取贖。哪知事華再來,點心店已經不肯認帳了。
一枚銀圓倒還是小事;這口氣咽不下。紹興的刀筆,天下聞名,他有個姓趙的親戚就是訟師;正好求救。趙訟師想了半天說:“你家跟那家點心店,都歸會稽縣管轄;會稽縣這位縣太爺,有名大而化之的濫好人,這種小事未必肯細心去管,說不定各責二十板,那就大倒其楣了。聽說新任山陰縣,人很精明;新官上任,當然要好好辦點事。如果你皮肉願意受苦,官司可以打贏。”
趙訟師說了計策,鄉下人情願皮肉受苦。第二天進城,等在山陰縣衙門。山陰、會稽都是附郭之縣,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東,這天正好地大老爺出城勘荒,等他回衙門時,鄉下人直衝“導子”,當然被“紅黑帽”的差役抓了起來。
“小人是會稽縣人;大老爺是——山陰縣,就算小人犯法,要送會稽縣。”
這是有意挺撞,池大老爺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犯在我手裏,就不能饒你。來,打二十板!”
二十板打過,鄉下人從身上摸出一張狀子送了上去。
看過狀子,池大老爺說道:“你這件事該會稽縣管轄,我管不到。”
“大老爺!”鄉下人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不是大老爺說過的嗎?”
就這一句話,池大老爺恍然大悟,也非常得意;他的心思快,馬上就想到,所爭的不過一個銀圓,而情願挨幾十下板子到山陰縣來打官司,如非冤氣難伸,確信他會秉公審理,決不肯出此下策。
“好!”池大老爺說。“我準你的狀子。”
進了衙門,請刑名師爺來商量;師爺是前任所聘,因為池大老爺出手漂亮,語言有趣,都樂為所用,得悉案情,都認為所告不假。刑房書辦亦是如此看法。
刑名案子;生殺予奪之權,盡操諸手;縣官可以得“滅門縣令”的惡稱,但也可獲“青夭”的美名,其間的關鍵,就在判斷案情,分別曲直。既然大家都認為告狀的鄉下人受了屈,事情就好辦了。
於是池大老爺坐堂傳點心店的老闆來問,被告當然不承認:“一碗湯圓才多少錢,他肯拿一塊銀洋押在小人這裏嗎?大老爺倒想想,有這種道理沒有?”
“現在不是講道理,是講有這回事沒有?”
“沒有。”點心店老闆斷然決然答說。
“這案子問不清楚了。退堂!”
退堂之前,應該宣示被告與原告如何處理?照此情形應是原告飭回,被告還押;而籠統以一句“退堂”了結,不合規製。好在屬下的書辦、差役都知道這位署理的大老爺,不是等閑之輩,不敢欺他,所以照例辦理,將點心店老闆先扣留在班房裏再說。
池大老爺打官腔是外行,辦案卻不是外行,傳一個差役到內堂,親自囑咐,到點心店找老闆娘說話。
這個差役到點心店找到老闆娘,開口就說:“你們老闆都招供了。那塊銀圓快拿出來!不是什麽大了不得的事,快拿出來,縣大老爺好結案。”
“我本勸他為人不能沒有良心,到底鬧出來了。”
老闆娘將鄉下人押在那裏的一枚銀圓,原物照繳。一到池大老爺手裏,立刻傳宣升堂。
“你,”他對鄉下人說,“你的銀洋錢大概掉在旁的地方了;他不肯承認,我亦不便動刑拷問;隻有一個法子,我賠你!”
“我不要。”
“這你就不對了!”池大老爺發怒,“你告狀無非為了一塊銀洋,我給你,你又不要;到底是什麽意思?”一麵說,一麵擲下來兩塊銀洋,鏗然有聲,“你撿一塊!”
兩塊銀洋中,有一塊特別顯眼,上麵貼著一個紅紙剪成的“喜”字。
“咦!”鄉下人詫異,“這塊銀洋,是小人的。”
“是你的?”池大老爺問道:“有什麽憑證?”
“這是小人女婿家送來的聘金,上麵有紅紙雙喜。”鄉下人說,“大老爺如果不信,小人身上還有,可以拿來比一比。”
說著鄉下人又取出一塊銀洋,呈堂驗認,上麵的雙喜字一式無二。
“你怎麽說?”池大老爺問湯圓店老闆。
湯圓店老闆已經臉色大變,除了連連磕頭求饒外,別無話說。
“好了,”池大老爺對鄉下人說,“你的錢你拿了回去。”
“是。”鄉下人磕個頭,“大老爺明見萬裏,真正青天。不過— ”
鄉下人遲疑著想說不敢說,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還有話說?”
“是。”鄉下人說,“小人為了要告到大老爺這裏,有意沖犯導子— ”
語氣未完,但池大老爺已明白了,“你是覺得受了委屈不是?”
“小人不敢說委屈。不過,這個人實在不對。”
鄉下人的意思是,湯圓店老闆應該受罰;至少也該像他那樣,挨二十板子。如今看堂上沒有下文,這口氣出得不夠,所以不能不申訴。
池大老爺也有池大老爺的想法,“我曉得我沒有罰他,你覺得委屈。不過,”他說,“你看在我的麵上。”
“不敢。大老爺說這話,實在折煞小人。隻是,”鄉下人磕個頭說,“小人鬥膽,要請問大老爺,為什麽大老爺要擔待這個人?”
“因為這個人的妻子,很明事理;你的錢是他妻子交出來的,還勸過他不可這樣子。這是賢慧女人,所以我不能罰他。”
還似乎不成理由,但鄉下人不敢再追問,隻答一聲:“是。”
“我再講個道理你聽,如果我罰了他,他回去一定罵他妻子,夫妻反目,說不定女人心狹,會尋短見。那時你想想看,你不是作了孽?”
“啊,啊!”鄉下人恍然大悟,“大老爺說得對。”
“我索性再把道理說說清楚。如果遇上個幫丈夫作惡的不賢慧女人,你這塊銀洋就一定拿不回去。如果我罰了他,大家心裏會想,好人做不得,妻子做好人,會害了丈夫。那時你想,世界上誰還肯做好人。至於,”池大老爺轉臉又說,“賣湯圓的,你回去決不可以罵你女人;你要曉得,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像你現在吞沒人家一塊銀洋,如果安然無事,慢慢膽子大了,作的惡多了,遲早會遭大禍。隻要這樣想一想,就知道你女人這樣做法,實在是幫你、救你!”
“是。”湯圓店老闆說,“小人再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