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表示,此案“首尾本屬一貫”,隻是前次“未經聲敘明析”,又力言胡雪岩“息借洋款,實無別故”。很顯然的,這是左宗棠硬頂下來的,朝廷不能不買他的老麵子。左宗棠心理卻覺得很不是味道,從此對胡雪岩的信用便打了一個折扣,可是卻不能不用胡雪岩。
胡雪岩當然亦想力蓋前愆,於是而有借商款的辦法,這年——光緒三年年底,左宗棠寫給胡雪岩的覆信說:“今歲餉事,拮據殊常,非樞邸嚴催協餉,籌部款,大局已不可問。洋款枝節橫生,非閣下苦心孤詣,竭力維持,無從說起。
“現在年關滿餉,仍待洋款頭批速到,始夠支銷,除清還鄂欠外,尚須勻撥陝賑及甘屬災黎,所餘洋款,除清還滬局借款外,核計敷至明年夏秋之交而止,此後又不知何以為計?尊意以為兵事可慰,餉事則殊可憂,不得不先一年預為之地,洵切實確鑿之論,弟心中所欲奉商者,閣下已代為計之,非設身處地,通盤熟籌,不能道其隻字,萬裏同心,不言而喻。”
原來胡雪岩早替左宗棠算過了,年底本應發餉,陝甘兩省旱災要賑濟,再還了湖北、上海兩處借款,到得明年夏秋之間,便又是青黃不接的時期了。
借款籌餉要早一年便須著手。
可是洋款已不能借。借洋款是國家的責任,雖說由各省協餉,但災荒連年,各省情形都不好,欠解西征協餉,無法歸還欠款,仍需政府設法,所以根本不能再提洋款。而且左宗棠因為借洋款,要受赫德的氣,自己亦不大願意借洋款,尤其是英商的款子。
胡雪岩想到左宗棠說過,“息耗太重,如果是商款,楚弓楚得,倒還罷了。洋人賺了我們重利,還要多方挑剔,實在不甘。”同時又一再表示,“何必海關及各省出票?倒象是各省替陝甘來還債,其實還的還是陝甘應得的協餉。我主持西征,籌餉我有全權,協餉不到,先借款子來接濟,這就是所謂調度。商人如果相信陝甘相信我,由陝甘出票就可以了,何必勞動總署?”
因此他設計了一套借商款的辦法,往返磋商,終於定議,由胡雪岩邀集商股一百七十五萬兩,另由滙豐“認股”一百七十五萬兩,合共三百五十萬,組織一個幹泰公司負責借出。照左宗棠的計算,在七年之中,陝甘可得協餉一千八百八十萬以上,除還洋款以外,至少尚有千萬之多,所以借幾百萬商款,一定能夠清償,但協餉收到的日期不一,多寡不定,所以提出來一個“機圓法活”的要求,第一,不出關票,第二,不定年限,可以早還,亦可以遲還,第三,有錢就還,無錢暫欠,利息照算,不必定為幾個月一期。
這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胡雪岩隻能替他辦到不出關票,此外年限定為六年,期次仍是半年一期,利息是一分二。
當然借商款亦需奏準,左宗棠於光緒四年八月十六日出奏,一個月以後奏到廷寄:“借用商款,息銀既重、各省關每年除劃還本息外,京協各餉,
更屬無從籌措,本係萬不得已之計。此交姑念左宗棠籌辦各務,事在垂成,準照所議辦理。嗣後無論何項急需,不得動輒息借商款,致貽後累。“
所謂“京餉”,即是在京的各項開支,包括文武百官的俸給、八旗士兵的餉項,以及一年三次送入宮內供兩宮太後及皇帝私人開支的“交進銀”在內,是最重要的一筆預算,由於左宗棠動輒借款之累,連京餉都“無從籌措”,這話說得很重了。
為此,一直到上年左宗棠奉召人京,為了替劉錦棠籌劃西征善後,才迫不得已,在近乎獨斷獨行的情況下,借了滙豐銀行招股所貸的四百萬兩。
這兩筆款子的風險,都在胡雪岩一個人身上。三百五十萬的商款,自光緒五年起分期拔還,幾乎已還了一半,而且每期本息約十來萬銀子,邵友濂亦知道,難不倒胡雪岩,要刁難他,隻有在光緒七年所借的那一筆上。
這筆款子實收於光緒七年四月,年息九厘九毫五,前兩年隻付息,不還本,第三年起每年拔本一百萬兩,分兩期給付,光緒九年四月付第一期、十月付第二期,每期各五十萬兩。
以前各次洋債,雖由胡雪岩經手,但如何償還,不用他來操心,因為各省督撫加了印的“關票”,匯票於江海關後,稅務司還要籤押負連帶責任,如果各省的“關票”不能兌現,稅務司可以截留稅款,代為抵付。可是這最後一次的四百萬兩,在借款時為了替劉錦棠解除後顧之憂,左宗棠近乎獨斷獨行,隻以為未來數年協餉尚多,不愁無法償還,所以大包大攬他說:本銀“如期由上海轉運局經手交還,如上海無銀,應準其向戶部如期兌取。”
這一唯恐總理衙門及李鴻章策動赫德阻撓,但求成功不惜遷就的承諾,無形之中使將全部風險都加了在胡雪岩的肩頭上,因為各省如果不解,滙豐銀行一定找胡雪岩,他們不必多費周折,請英國公使出麵跟戶部打交道,以胡雪岩的財力、信用與擔當,每期五十萬兩銀子的本銀,亦一定挑得起來。
話雖如此,五十萬兩銀子到底不是一個小數目。邵友濂與盛宣懷密密商定,到時候“擠他一擠”,雖未必能擠倒,至少可以打擊打擊他的信用。
其時——光緒九年春天,中法的關係復又惡化了。本來前一年十一月間,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上海談判,已經達成了和平解決在越南的糾紛的三點協議。但法國海軍部及殖民部,分別向他們的外交部表示,不滿寶海與李鴻章的協議,海軍方麵且已增兵越南北部的海防。而又恰好法國發生政潮,新內閣的外交部長沙美拉庫支持軍部的主張,推翻前議,而且將寶海撤任,另派特使德理固專程來華談判。
妙的是法國公使寶海,特為自上海到天津去看李鴻章,他勸李鴻章堅持前議,不妨指責法國政府違約。有了這種反對他們政府的法國公使,李鴻章覺得談和又有把握了,所以仍舊照原定計劃,奏請準予給假回籍葬親。李還不肯回任,但為了開始建設旅順軍港,北洋大臣的差使是接下來了,既然請假,北洋大臣自然由張樹聲暫署。
但就在二月裏,李鴻章在合肥原籍時,法軍在越南復又動武,不但攻占越南南定,而且直接侵犯中國在越南權益,招商局運米的船,在海防為法軍扣押,設在海防及順安的兩處倉庫,為法軍占領,其中的存糧及其他物品,當然也被沒收了。加以越南政府除行文禮部乞援外,並特派“刑部尚書”範慎來華,效“申包青哭秦庭”,因此,朝中震動,清議昂揚,都主張採取強硬的對策,甚至駐英兼駐法公使一等毅勇侯曾紀澤,亦打電報回來,建議派軍援越,不可對法國讓步。
當時疆臣亦多主哉,雲貴總督岑毓英,備戰已有多時,但署理兩廣總督的曾國荃,卻不願輕啟戰端,清議深為不滿,因而主持總署的恭王,一麵循外交途徑向法國抗議,一麵奏準命李鴻章迅回直隸總督本任,接著降諭,派李鴻章以直隸總督的身分迅往廣東督辦越南事宜,所有廣東、廣西、雲南防軍,均歸節製。同時命左宗棠籌劃江南防軍,待命南調援越。
胡雪岩當然亦想力蓋前愆,於是而有借商款的辦法,這年——光緒三年年底,左宗棠寫給胡雪岩的覆信說:“今歲餉事,拮據殊常,非樞邸嚴催協餉,籌部款,大局已不可問。洋款枝節橫生,非閣下苦心孤詣,竭力維持,無從說起。
“現在年關滿餉,仍待洋款頭批速到,始夠支銷,除清還鄂欠外,尚須勻撥陝賑及甘屬災黎,所餘洋款,除清還滬局借款外,核計敷至明年夏秋之交而止,此後又不知何以為計?尊意以為兵事可慰,餉事則殊可憂,不得不先一年預為之地,洵切實確鑿之論,弟心中所欲奉商者,閣下已代為計之,非設身處地,通盤熟籌,不能道其隻字,萬裏同心,不言而喻。”
原來胡雪岩早替左宗棠算過了,年底本應發餉,陝甘兩省旱災要賑濟,再還了湖北、上海兩處借款,到得明年夏秋之間,便又是青黃不接的時期了。
借款籌餉要早一年便須著手。
可是洋款已不能借。借洋款是國家的責任,雖說由各省協餉,但災荒連年,各省情形都不好,欠解西征協餉,無法歸還欠款,仍需政府設法,所以根本不能再提洋款。而且左宗棠因為借洋款,要受赫德的氣,自己亦不大願意借洋款,尤其是英商的款子。
胡雪岩想到左宗棠說過,“息耗太重,如果是商款,楚弓楚得,倒還罷了。洋人賺了我們重利,還要多方挑剔,實在不甘。”同時又一再表示,“何必海關及各省出票?倒象是各省替陝甘來還債,其實還的還是陝甘應得的協餉。我主持西征,籌餉我有全權,協餉不到,先借款子來接濟,這就是所謂調度。商人如果相信陝甘相信我,由陝甘出票就可以了,何必勞動總署?”
因此他設計了一套借商款的辦法,往返磋商,終於定議,由胡雪岩邀集商股一百七十五萬兩,另由滙豐“認股”一百七十五萬兩,合共三百五十萬,組織一個幹泰公司負責借出。照左宗棠的計算,在七年之中,陝甘可得協餉一千八百八十萬以上,除還洋款以外,至少尚有千萬之多,所以借幾百萬商款,一定能夠清償,但協餉收到的日期不一,多寡不定,所以提出來一個“機圓法活”的要求,第一,不出關票,第二,不定年限,可以早還,亦可以遲還,第三,有錢就還,無錢暫欠,利息照算,不必定為幾個月一期。
這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胡雪岩隻能替他辦到不出關票,此外年限定為六年,期次仍是半年一期,利息是一分二。
當然借商款亦需奏準,左宗棠於光緒四年八月十六日出奏,一個月以後奏到廷寄:“借用商款,息銀既重、各省關每年除劃還本息外,京協各餉,
更屬無從籌措,本係萬不得已之計。此交姑念左宗棠籌辦各務,事在垂成,準照所議辦理。嗣後無論何項急需,不得動輒息借商款,致貽後累。“
所謂“京餉”,即是在京的各項開支,包括文武百官的俸給、八旗士兵的餉項,以及一年三次送入宮內供兩宮太後及皇帝私人開支的“交進銀”在內,是最重要的一筆預算,由於左宗棠動輒借款之累,連京餉都“無從籌措”,這話說得很重了。
為此,一直到上年左宗棠奉召人京,為了替劉錦棠籌劃西征善後,才迫不得已,在近乎獨斷獨行的情況下,借了滙豐銀行招股所貸的四百萬兩。
這兩筆款子的風險,都在胡雪岩一個人身上。三百五十萬的商款,自光緒五年起分期拔還,幾乎已還了一半,而且每期本息約十來萬銀子,邵友濂亦知道,難不倒胡雪岩,要刁難他,隻有在光緒七年所借的那一筆上。
這筆款子實收於光緒七年四月,年息九厘九毫五,前兩年隻付息,不還本,第三年起每年拔本一百萬兩,分兩期給付,光緒九年四月付第一期、十月付第二期,每期各五十萬兩。
以前各次洋債,雖由胡雪岩經手,但如何償還,不用他來操心,因為各省督撫加了印的“關票”,匯票於江海關後,稅務司還要籤押負連帶責任,如果各省的“關票”不能兌現,稅務司可以截留稅款,代為抵付。可是這最後一次的四百萬兩,在借款時為了替劉錦棠解除後顧之憂,左宗棠近乎獨斷獨行,隻以為未來數年協餉尚多,不愁無法償還,所以大包大攬他說:本銀“如期由上海轉運局經手交還,如上海無銀,應準其向戶部如期兌取。”
這一唯恐總理衙門及李鴻章策動赫德阻撓,但求成功不惜遷就的承諾,無形之中使將全部風險都加了在胡雪岩的肩頭上,因為各省如果不解,滙豐銀行一定找胡雪岩,他們不必多費周折,請英國公使出麵跟戶部打交道,以胡雪岩的財力、信用與擔當,每期五十萬兩銀子的本銀,亦一定挑得起來。
話雖如此,五十萬兩銀子到底不是一個小數目。邵友濂與盛宣懷密密商定,到時候“擠他一擠”,雖未必能擠倒,至少可以打擊打擊他的信用。
其時——光緒九年春天,中法的關係復又惡化了。本來前一年十一月間,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上海談判,已經達成了和平解決在越南的糾紛的三點協議。但法國海軍部及殖民部,分別向他們的外交部表示,不滿寶海與李鴻章的協議,海軍方麵且已增兵越南北部的海防。而又恰好法國發生政潮,新內閣的外交部長沙美拉庫支持軍部的主張,推翻前議,而且將寶海撤任,另派特使德理固專程來華談判。
妙的是法國公使寶海,特為自上海到天津去看李鴻章,他勸李鴻章堅持前議,不妨指責法國政府違約。有了這種反對他們政府的法國公使,李鴻章覺得談和又有把握了,所以仍舊照原定計劃,奏請準予給假回籍葬親。李還不肯回任,但為了開始建設旅順軍港,北洋大臣的差使是接下來了,既然請假,北洋大臣自然由張樹聲暫署。
但就在二月裏,李鴻章在合肥原籍時,法軍在越南復又動武,不但攻占越南南定,而且直接侵犯中國在越南權益,招商局運米的船,在海防為法軍扣押,設在海防及順安的兩處倉庫,為法軍占領,其中的存糧及其他物品,當然也被沒收了。加以越南政府除行文禮部乞援外,並特派“刑部尚書”範慎來華,效“申包青哭秦庭”,因此,朝中震動,清議昂揚,都主張採取強硬的對策,甚至駐英兼駐法公使一等毅勇侯曾紀澤,亦打電報回來,建議派軍援越,不可對法國讓步。
當時疆臣亦多主哉,雲貴總督岑毓英,備戰已有多時,但署理兩廣總督的曾國荃,卻不願輕啟戰端,清議深為不滿,因而主持總署的恭王,一麵循外交途徑向法國抗議,一麵奏準命李鴻章迅回直隸總督本任,接著降諭,派李鴻章以直隸總督的身分迅往廣東督辦越南事宜,所有廣東、廣西、雲南防軍,均歸節製。同時命左宗棠籌劃江南防軍,待命南調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