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公務員版) 作者:張宏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風水之說宋代以後大興於民間社會。曾國藩生活的時代,普通人舉凡建房、裝修、構園、搬家、遷墳、嫁娶,與土地相關諸事,無不需要求助於風水理論。風水先生因此也成了熱門職業,為了尋找一塊發家葬地,許多人家不惜讓屍親久厝,傾家蕩產。生活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對官位升遷又如此熱中,曾國藩對於住宅風水自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不過,曾國藩做京官期間窮心竭力精研理學,發誓“學做聖人”,並沒有多少餘力研究風水。另外,他的祖父星岡公(曾玉屏)雖然識字不多,卻頗有些高明的見識。曾國藩終生敬仰這位頗有主見的祖父。這位老人在村子裏以“三不信”聞名:不信和尚、道士、巫師,不信風水先生,不信大夫。想必他一生慣見僧道、風水、庸醫的騙人把戲,故以“三不信”授子孫。他“平日最惡人子欲求吉地久暴親柩”。因為星岡公的影響,也因為對風水吉凶之驗並無親身體驗,所以這一階段他對風水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談不上篤信。直到風水對他家的家運產生“影響”了,他才一度轉而真正相信了風水。
四
許多人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都是源於自身經驗。祖母之喪,使曾國藩對風水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曾國藩的祖母王太夫人以八十餘歲高齡去世。對於祖母的葬地,曾家發生了激烈爭論。祖父星岡公執意將老妻葬於自己很喜歡的木鬥沖,而其他人認為木鬥沖地方狹隘,且風水不佳,都不贊同。弟弟們還特意寫信到京,讓曾國藩勸說祖父。
曾國藩也不贊成祖父的主張。他知道祖父不信風水,因此另選角度來進行勸說。他說自己身為翰林,祖母也得以榮封,因此選擇墳地必須“麵前宏敞”,有足夠的地方樹立牌坊,而“木鬥沖規模隘小,離河太近,無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孫不甚放心。意欲從容另尋一地,以圖改葬,不求富貴吉祥,但求無水蟻無兇險,麵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
但是性格強硬的祖父固執己見,毫不動搖。對風水本不那麽在意的曾國藩也就不再堅持,轉而寫信勸弟弟們聽祖父的話。服膺理學的他以“天理說”來說服弟弟們:
日前所開山向凶吉之說,亦未可盡信。山向之說,地理也;祖父有命而子孫從之,天理也。祖父之意已堅,而為子孫者乃拂違其意而改卜他處,則祖父一怒,肝氣必鬱,病勢必加,是已大逆天理,雖得吉地,猶將變凶,而況未必吉乎?自今以後,不必再提改葬之說,或吉或凶,聽天由命。
也就是說,風水吉凶之說,是“地理”;而孫子聽從爺爺的話,是“天理”。當“地理”與“天理”發生衝突時,作為程朱信徒,當然應該選擇後者,何況爺爺此時還在病中,怎麽能因為這個事惹他生氣。
巧合的是,就在祖母葬後不久,曾國藩家裏喜事連連:“祖母大人葬後,家中諸事順遂,祖父之病已愈,予之痹症亦愈,且驟升至二品。”祖父痊癒了,困擾曾國藩多時的風濕好了,且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這種好運仍然持續:家裏添了三個男丁,九弟曾國荃也進了學成了秀才。當然更重要的是曾國藩本人升任實職侍郎。
以前雖然聽慣了風水發家的故事,但曾國藩對風水之說一直“存而不論”。這次“親身經歷”,卻讓他確信風水對家運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道光二十九年,他在家信中對此事總結出了兩點:第一,很顯然,祖母葬地風水上佳,因此曾家家運才如此順風順水。“九弟生子大喜,敬賀敬賀。自丙午冬葬祖妣大人於木兜(鬥)沖之後,我家已添三男丁,我則升閣學,升侍郎,九弟則進學補廩。其地之吉,已有明效可驗。”
第二,風水乃是天授,非人力所能強求。幾個弟弟因認為此地風水不佳,差點和祖父衝突起來。而素來不信風水的祖父選定的地方,居然是如此上吉之地。“木兜(鬥)沖之地,予平日不以為然,而葬後乃吉祥如此,可見福人自葬福地,絕非可以人力參預其間。”
雖然吉地非人力可求,但既然葬到了吉地,就萬萬不可更動。他囑咐幾個弟弟,祖母墳地“風水之好可知,萬萬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則謂之不祥,且大不孝矣”。
但祖母墳地畢竟過於狹隘,“不便立牌坊,起誥封碑亭,亦不便起享堂,立神道碑”。“誥封碑亭”是體製和家庭榮耀所關,不能不修。他的解決方案是將來將祖父母分別安葬,將碑亭之類建於祖父墳前:
予意乃欲求堯階相一吉地,為祖父大人將來壽台,弟可將此意稟告祖父見允否?蓋誥封碑亭,斷不可不修,而祖母又不可改葬,將來勢不能合葬,乞稟告祖父,總以祖父之意為定。
經歷此事後,曾國藩對風水之說的迷信度大漲。鹹豐七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去世。曾國藩委軍回家,將父親葬於周壁沖。不過時間倉促,葬地未經充分選擇,葬後有風水師說此地有“凶煞”,因此他對這個葬地“實不放心”。雖然祖父留下了不信地仙的遺訓,曾國藩卻在隨後一段時間裏,先後請過朱堯階、劉為章、杜茂才、許九霞等多位有名的“地師”為父親選擇另葬之地。無如千挑萬選後,還是沒挑到各方麵都符合要求的“吉地”。曾國藩在家信中鬱悶地說:“吉壤難得,即僅圖五患之免,亦不易易。”
鹹豐八年曾國藩再次出山,離開家鄉時仍然為沒有為父親找到理想葬地而遺憾:“先大夫、太夫人葬地實不放心……餘於親在日,不克篤一日之孝養;親沒之後,又不克求一善地用妥先靈。”因此囑咐弟弟們再接再厲,甚至命曾國葆自學風水之說,必將父親遷葬於大吉大利之地方才安心:
澄弟向不信風水之說,洪弟在家無事,可留心學習,為二親求一佳城,不必為子孫富貴功名,但求山環水抱,略有生氣,俾二親之體魄少安,即子孫之福蔭亦未始不在其中……諸弟若能盡心竭力肩任此事,則餘寸心之疚可少釋耳。
可見他此時對風水之說,確是篤信非常了。
五
有人認為,作為“千古完人”、“理學宗師”,曾國藩如此熱中風水,似乎不是什麽光彩的事。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談論風水鬼神,是理學家的本分之事。換句話說,“風水鬼神”是“理學”龐大體係之內的一個光明正大的分支。
與早期儒學“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不同,理學家們偏偏愛碰“天”、“人”、“性”、“命”、“宇宙”、“人心”這樣的大命題。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理學興起的原動力是為了與佛教抗衡。佛教理論宏闊奢華,特別是詳盡解釋了人死後何去何從這個大問題,吸引了大批信眾。儒教要想與之爭鋒,就要求衝破“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局限,介入天道、性命的領域,建立一個可以解釋一切宇宙現象的理論體係。第二,儒家學說建立在宗法傳統之上,異常強調慎終追遠的意義,對祠堂裏的那塊冷豬肉特別當回事。孔子雖然敬鬼神而遠之,卻不敢直接否認鬼神的存在。否則,冷豬肉豈不是形同虛設?以光大孔子思想,彌補孔子之不足為己任,發誓要“格”通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理學家們,因此對“鬼、神”現象不得不“格”得格外用力。
不過,曾國藩做京官期間窮心竭力精研理學,發誓“學做聖人”,並沒有多少餘力研究風水。另外,他的祖父星岡公(曾玉屏)雖然識字不多,卻頗有些高明的見識。曾國藩終生敬仰這位頗有主見的祖父。這位老人在村子裏以“三不信”聞名:不信和尚、道士、巫師,不信風水先生,不信大夫。想必他一生慣見僧道、風水、庸醫的騙人把戲,故以“三不信”授子孫。他“平日最惡人子欲求吉地久暴親柩”。因為星岡公的影響,也因為對風水吉凶之驗並無親身體驗,所以這一階段他對風水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談不上篤信。直到風水對他家的家運產生“影響”了,他才一度轉而真正相信了風水。
四
許多人對“超自然力量”的迷信,都是源於自身經驗。祖母之喪,使曾國藩對風水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曾國藩的祖母王太夫人以八十餘歲高齡去世。對於祖母的葬地,曾家發生了激烈爭論。祖父星岡公執意將老妻葬於自己很喜歡的木鬥沖,而其他人認為木鬥沖地方狹隘,且風水不佳,都不贊同。弟弟們還特意寫信到京,讓曾國藩勸說祖父。
曾國藩也不贊成祖父的主張。他知道祖父不信風水,因此另選角度來進行勸說。他說自己身為翰林,祖母也得以榮封,因此選擇墳地必須“麵前宏敞”,有足夠的地方樹立牌坊,而“木鬥沖規模隘小,離河太近,無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孫不甚放心。意欲從容另尋一地,以圖改葬,不求富貴吉祥,但求無水蟻無兇險,麵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
但是性格強硬的祖父固執己見,毫不動搖。對風水本不那麽在意的曾國藩也就不再堅持,轉而寫信勸弟弟們聽祖父的話。服膺理學的他以“天理說”來說服弟弟們:
日前所開山向凶吉之說,亦未可盡信。山向之說,地理也;祖父有命而子孫從之,天理也。祖父之意已堅,而為子孫者乃拂違其意而改卜他處,則祖父一怒,肝氣必鬱,病勢必加,是已大逆天理,雖得吉地,猶將變凶,而況未必吉乎?自今以後,不必再提改葬之說,或吉或凶,聽天由命。
也就是說,風水吉凶之說,是“地理”;而孫子聽從爺爺的話,是“天理”。當“地理”與“天理”發生衝突時,作為程朱信徒,當然應該選擇後者,何況爺爺此時還在病中,怎麽能因為這個事惹他生氣。
巧合的是,就在祖母葬後不久,曾國藩家裏喜事連連:“祖母大人葬後,家中諸事順遂,祖父之病已愈,予之痹症亦愈,且驟升至二品。”祖父痊癒了,困擾曾國藩多時的風濕好了,且又升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這種好運仍然持續:家裏添了三個男丁,九弟曾國荃也進了學成了秀才。當然更重要的是曾國藩本人升任實職侍郎。
以前雖然聽慣了風水發家的故事,但曾國藩對風水之說一直“存而不論”。這次“親身經歷”,卻讓他確信風水對家運興衰有著直接的影響。道光二十九年,他在家信中對此事總結出了兩點:第一,很顯然,祖母葬地風水上佳,因此曾家家運才如此順風順水。“九弟生子大喜,敬賀敬賀。自丙午冬葬祖妣大人於木兜(鬥)沖之後,我家已添三男丁,我則升閣學,升侍郎,九弟則進學補廩。其地之吉,已有明效可驗。”
第二,風水乃是天授,非人力所能強求。幾個弟弟因認為此地風水不佳,差點和祖父衝突起來。而素來不信風水的祖父選定的地方,居然是如此上吉之地。“木兜(鬥)沖之地,予平日不以為然,而葬後乃吉祥如此,可見福人自葬福地,絕非可以人力參預其間。”
雖然吉地非人力可求,但既然葬到了吉地,就萬萬不可更動。他囑咐幾個弟弟,祖母墳地“風水之好可知,萬萬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則謂之不祥,且大不孝矣”。
但祖母墳地畢竟過於狹隘,“不便立牌坊,起誥封碑亭,亦不便起享堂,立神道碑”。“誥封碑亭”是體製和家庭榮耀所關,不能不修。他的解決方案是將來將祖父母分別安葬,將碑亭之類建於祖父墳前:
予意乃欲求堯階相一吉地,為祖父大人將來壽台,弟可將此意稟告祖父見允否?蓋誥封碑亭,斷不可不修,而祖母又不可改葬,將來勢不能合葬,乞稟告祖父,總以祖父之意為定。
經歷此事後,曾國藩對風水之說的迷信度大漲。鹹豐七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去世。曾國藩委軍回家,將父親葬於周壁沖。不過時間倉促,葬地未經充分選擇,葬後有風水師說此地有“凶煞”,因此他對這個葬地“實不放心”。雖然祖父留下了不信地仙的遺訓,曾國藩卻在隨後一段時間裏,先後請過朱堯階、劉為章、杜茂才、許九霞等多位有名的“地師”為父親選擇另葬之地。無如千挑萬選後,還是沒挑到各方麵都符合要求的“吉地”。曾國藩在家信中鬱悶地說:“吉壤難得,即僅圖五患之免,亦不易易。”
鹹豐八年曾國藩再次出山,離開家鄉時仍然為沒有為父親找到理想葬地而遺憾:“先大夫、太夫人葬地實不放心……餘於親在日,不克篤一日之孝養;親沒之後,又不克求一善地用妥先靈。”因此囑咐弟弟們再接再厲,甚至命曾國葆自學風水之說,必將父親遷葬於大吉大利之地方才安心:
澄弟向不信風水之說,洪弟在家無事,可留心學習,為二親求一佳城,不必為子孫富貴功名,但求山環水抱,略有生氣,俾二親之體魄少安,即子孫之福蔭亦未始不在其中……諸弟若能盡心竭力肩任此事,則餘寸心之疚可少釋耳。
可見他此時對風水之說,確是篤信非常了。
五
有人認為,作為“千古完人”、“理學宗師”,曾國藩如此熱中風水,似乎不是什麽光彩的事。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談論風水鬼神,是理學家的本分之事。換句話說,“風水鬼神”是“理學”龐大體係之內的一個光明正大的分支。
與早期儒學“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不同,理學家們偏偏愛碰“天”、“人”、“性”、“命”、“宇宙”、“人心”這樣的大命題。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理學興起的原動力是為了與佛教抗衡。佛教理論宏闊奢華,特別是詳盡解釋了人死後何去何從這個大問題,吸引了大批信眾。儒教要想與之爭鋒,就要求衝破“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局限,介入天道、性命的領域,建立一個可以解釋一切宇宙現象的理論體係。第二,儒家學說建立在宗法傳統之上,異常強調慎終追遠的意義,對祠堂裏的那塊冷豬肉特別當回事。孔子雖然敬鬼神而遠之,卻不敢直接否認鬼神的存在。否則,冷豬肉豈不是形同虛設?以光大孔子思想,彌補孔子之不足為己任,發誓要“格”通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理學家們,因此對“鬼、神”現象不得不“格”得格外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