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康熙末年,江西巡撫衙門的陋規數達七萬四千四百兩。而據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黃炳奏報,當地巡撫衙門每年接受的規禮達十一萬餘兩。而河南巡撫則奏報:“一年所有各項陋例,不下二十萬兩。”


    相對於上麵估計的雍正年間一位巡撫的實際年支出是八千到二萬兩,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家的默許下,官員們會超越“合理”限度多遠。


    所以雍正皇帝進行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改革就顯得無比英明。他以公開的“養廉銀”來補足地方官員開支的需要。此後,總督最大的一筆固定收入是養廉銀。養廉銀製度使得官員的俸祿比以前大為增加,禁革陋規在此基本上漸次展開,成效顯著,吏治為之一清。可是這種情況隻維持了不長時間,幹隆中期之後,陋規又死灰復燃。


    這首先是由於“養廉銀”的數額遠遠少於“陋規”。雍幹之際歷任部院大臣和地方大吏的孫嘉淦就說,養廉不及火耗之“少半”,官員們盡管表麵上薪給猛增十倍甚至百倍上下,實際上收入卻銳減。在官員心底對陋規勢必念念不忘。


    更根本的原因是雍正皇帝去世後,清代物價大幅上漲,“雍正時期和幹隆末嘉慶初的價格差異巨大,根據整個十八世紀官員的零星記錄,王業鍵估算出這一時期物價差不多增長了三倍。”於是陋規製度不可避免地復活了。“當大員們發現自己實際的收入在減少,他們就開始將開銷重擔轉嫁到屬下身上,如同火耗歸公前一樣,公差官員開始責令他們路經地界的官員供應食物、炭薪、僕人、車馬、宴請以及規禮。”到了嘉慶以後,各種陋規全麵復活,數量上則比改革以前還要更多。


    八


    曾國藩時代,各省陋規數額比康熙時代還要巨大。金安清說:


    (規費收入)以兩江總督為最,一年三十萬。淮南鹽務居其一,各關備貢居其一,養廉公費居其一,皆用印文解送,不以為私。


    康熙時代,規費最多的總督也不過二十萬兩。


    然而這一時期,“規費”的製度化傾向更加明顯。首先,這三十萬中,並未包括私人禮金。其次,金安清說得很清楚:這三十萬巨款,“皆用印文解送,不以為私”。也就是說,這些錢都是各衙門公開以正式印文解送的方式,送到總督衙門。


    那麽很顯然,這三十萬巨款中絕大多數起碼在表麵上是用於公務的,否則不可能送得如此光明正大。事實上,晚清時代社會變化劇烈,這三個省加在一起一年財政支出僅僅三十萬,以今天的財政思維,簡直少得不可想像。因此,把這三十萬都算成曾國藩的個人收入,肯定是不合理的。


    曾國藩時代,吏治出現兩種並存的走勢。一種是大部分官員都借陋規拚命營私,吏治因此走向極度敗壞。李鴻章曾在奏章中描述晚清陋規橫行之形勢:


    政以賄成,婪索相競。自大府以至牧令,罕能以廉公自持。取之僚屬者,節壽有賀儀,到任有規禮,補缺署缺有酬謝。取之商民者,街市鋪戶有攤派。變本加厲,上下相沿,不以為怪。


    另一種則是一批立誌挽救國家於危亡的名臣,比如胡林翼、左宗棠、沈葆楨等,力圖在可能範圍內解決陋規問題,以澄清吏治。其中曾國藩的作為也是有聲有色。


    第四節 曾國藩整頓官風


    一


    官場上講究“亮相”。一位新官以什麽姿態出現在官場之上,在任何時代都是個需要認真斟酌一下的問題。


    鹹豐十年五月十五日,也就是升任兩江總督二十六天後,曾國藩由宿鬆沿江東下,前往祁門。這次出行,對於兩江地區的官場來說,是新任總督的“亮相”之舉。


    途中曾國藩經過湘軍水師控製的長江。湘軍官兵盼著大帥成為總督,眼睛都盼藍了。如今曾國藩如願以償,湘軍的日子也肯定要比以前好過多了。湘軍上下都揚眉吐氣,歡欣鼓舞。曾國藩預料到,各處水師一定會大擺宴席,對他大搞迎送儀式。


    清代官場迎送和宴請之隆重,史上有名。對許多地處交通要道的地方官來說,他們最繁重的工作不是處理政務,而是迎來送往。早在順治時期,刑科給事中任克溥就在一份奏摺中說,地方官的精力,百分之七十都用於應酬上了:


    有司十分精神,三分辦政事,七分奉上官。


    官場應酬之中,有許多精細的“尺寸”,比如上級來視察,地方官要出城多少裏迎接,來到之後,用什麽級別的宴席款待,安排幾次聽戲,臨走時送多少紅包,都按級別大小、事體輕重、關係遠近,有微妙而明確的“潛規則”。張集馨在他的自敘年譜中對此有一段具體描寫:


    西安地處交通要道……每當有官員路過,陝西糧道都要隨西安將軍、陝西巡撫等在官廳舉行迎接儀式……每次迎接的規格,是請兩班戲,安排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須用燕窩燒烤,中席也要有魚翅海參。西安這個地方活魚很難得,大魚一尾,要值四五千文,這道菜是上席五桌斷不能少的。其他如白鱔、鹿尾等,都是貴重難得之物,也必須設法購求,否則就要說糧道太小氣。每次戲筵散後,不管冬天夏天,總要到午夜了。


    官員離開時,本地官員又要到城西共同歡送,並且要送盤纏。盤纏送得多少,要看對方官職之尊卑。一般來說,每次宴會,連請戲班、賞下人、辦酒席等等,總要二百餘兩銀子,盤纏在外。


    張集馨說自己的從政歲月,主要都花在了迎來送往、聽戲請客、花天酒地上了:“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有識者恥之。”因為來往的官員實在太多了,所以根本無法休息:“來往過客,攀挽流連,餘等復迭為賓主,幾於無日不花天酒地。”同僚之間,也需要經常以宴會來聯絡感情:“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許多官員因此不得不天天泡在酒海裏,喝壞了官風,喝壞了胃。


    對於這種情況,朝廷當然是三令五申,嚴厲禁止。禁止官員公款吃喝迎送的上諭每朝都要發上幾道,而且每道說的都是那麽痛切,有的說:“撫按舊習,迎送往來,交際饋遺,實為可恨。”有的說:“各衙門官員,拜往宴會,曠職營私,明季弊習,深可痛恨。著都察院嚴行禁飭,有故違者,該城禦史呈報糾參,隱徇者並治。”有的上諭甚至規定,禦史出巡,必須“減騶從以恤驛困,禁鋪設以紓民力,拒參謁以杜逢迎”,“如不恪遵力行,一經發覺,必行重處”。光從字麵上看,朝廷對這個問題態度不可謂不堅決,措施不可謂不嚴厲,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這些“天語玉音”幾乎沒有一個字能落到實處。


    原因非常簡單。清代官場上,官員們隻需對上負責,不需對百姓負責。隻要領導滿意,升官發財自然機會多多。如果疏於應酬,那麽肯定升遷無望。


    對於這種風習,曾國藩自然非常清楚。曾國藩以“禮學經世”聞名,但是對於這類“禮節”,他不但避之不遑,而且深為痛恨。所以出發之前,他特別致信楊載福、彭玉麟,要求他們不要搞迎送儀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公務員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宏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宏傑並收藏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公務員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