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懶,政風懈怠的另一個表現是軟。皇帝既然寬仁為尚,不願殺人,官員中老好人自然越來越多。他們在處理案件時,“於一切審擬案件,有意寬減”。(《幹隆聖訓》)更有甚者,連搶盜重案也“多所遷就,致凶頑不知懲創”。(《幹隆上諭檔》)夾在各方當事人之中的地方官,隻想和稀泥。他們“既畏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既不肯速為審斷,又不欲太分皂白”。(《清高宗實錄》)


    如果說專政政治的經濟原則是剝削與壓榨,那麽操作秘訣就是控製與壓迫。皇帝控製著官僚體係,官僚體係壓迫著整個社會。一旦高壓減輕,則社會秩序必然出現劇烈反彈。隨著官僚體係的廢弛,幹隆晚年社會治安迅速惡化。


    幹隆晚年,人口壓力越來越重,社會矛盾和危機越積越深。而官僚體係百務廢弛,國家陷入半癱瘓狀態,恰恰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遊民的大量出現和形成組織。


    從幹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各省流民在生存壓力下大量入川,四川各地出現了名為“嘓嚕”的遊民組織。他們多是無籍遊民,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幹隆描述這些遊民團夥的形成說:“乃有一種強壯遊惰之人,不務生業,三五成群,數十為黨,呼朋引類,有師有徒,有首有從,各占地方,聚居古廟荒亭,沿村逐鄉勒索錢米,遇有婚喪之家,勁討酒食,不滿其欲,輒肆咆哮,動以放火劫竊,出言恐嚇。鄉民畏之如虎。甚至恃眾搶奪姦淫,謀故殺人,無惡不作,種種貽害,不可枚舉。”(幹隆朝中硃批奏摺)幹隆四十六年(1781年)後,因為地方官員“一味因循畏葸,於地方全無振作”,“嘓嚕”的活動進入高潮。據《剿捕檔》記載:“川省嘓匪近年每邑俱多至百十餘人,常川騷擾,並有棚頭名號,戴頂、坐轎、乘馬,白晝搶奪淫凶,如入無人之境。通省官吏罔聞,兵民不問,甚至州縣吏役,身充嘓嚕,如大竹縣役之號稱一隻虎等語。”


    湖北武昌,則在幹隆晚年出現了盤踞山區、專門靠搶劫為生的家族,“屢經懲創,怙惡不悛”。(《幹隆上諭檔》)


    山西的社會治安也相當不穩,“民情尚氣好鬥,嗜酒佩刀,因事相爭,動輒揮刃,積習相沿,已非一日”。


    南方沿海海盜越來越猖獗。幹隆五十二年(1787年),海盜在距廈門十餘裏的地方,“縱橫無忌,行劫兵船”。幹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登島國縱火搶劫。幹隆六十年(1795年),皇帝總結南方海盜形成原因時說:“閩省近年以來,吏治廢弛已極……各海口地方,盜匪仍復肆行出沒,甚至五虎門近在省會,而盜船即在彼停泊疊劫,毫無忌憚,以致商販聞風裹足,皆由該省督撫等平日漫無整理所致。”


    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緩緩奏響。


    三 帝王私慾


    幹隆四十一年(1776年)年初,六十六歲的皇帝第四次東巡山東。對於“孔孟之鄉”,皇帝似乎有著特殊的興趣,一生十一次光臨。其中六次是南巡經過,五次是專門來訪。


    與前幾次東巡明顯不同,這一次,沿途前來接駕的王公大臣特別多:以前隻是河北、山東的地方大員全數到來,而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幾處鹽政織造,甚至遠在湖廣、四川、廣東的封疆大吏也麇集於此。一路之上黼黻相接,儀仗塞路,鬧得小小的山東翻天覆地。


    並不是皇帝在途中要開什麽“擴大會議”,也不是山東省政府舉行什麽重大活動邀請大家參加。大員們爭先恐後來到山東,隻是為了滿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一個喜好:收受貢品。皇帝的此次山東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們的賽寶大會。每位大員的車隊都是珠光隱隱,寶氣四射。這些大臣老早就瞄準這個機會,上窮碧落下黃泉,開始搜羅皇帝喜歡的“玩意兒”。讓我們抄錄一點歷史資料,看看皇帝這次短途旅行過程中,都收了些什麽樣的禮物:


    二月十六日,在黃新莊駐蹕時,蒙古阿爾善親王羅卜藏多爾濟進了“金六十錠”,淨重五百九十二兩。親王說,這是預備皇帝一路上賞賜他人之用。


    六天後,還是在黃新莊,河南巡撫徐績給皇帝進了數車衣料:


    貢緞袍五十端、貢緞套五十端、寧袍五十端、寧褂五十端、杭綾一百端、汴綾一百端、貂皮一百張、烏雲豹一千張、銀鼠一千張。


    貢緞、寧價值幾何,今天的讀者可能不太清楚。不過“烏雲豹一千張,銀鼠一千張”的分量應該可以想像。“烏雲豹”者,《清稗類鈔》雲“狐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指生於沙漠地帶的野生沙狐頜下的那一小塊皮。銀鼠即白貂,毛色銀白而富於光澤,歷來價值極其昂貴。


    五天後,皇帝行至寶家營,湖北巡撫陳輝祖等候在此,進了一批小玩意兒:“洋磁小刀三十六把、海龍帽簷五十付、象牙火鐮包三十六個。”


    總之,由北京到山東,一路之上,幾乎每個驛站都有大量的貢品在等著皇上。內務府派出大量接收人員,源源不斷地將這些貢品裝車運回大內。檔案裏的貢品單實在太多太長,無法全抄,以下擇有特點的再抄幾個:


    三月初八,在德州,河東河道總督姚立德恭進“曹扇一百柄、鼻煙壺一百個”。


    三月十五日,在泰安府,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三十喜鼻煙壺二十個、套藍表式鼻煙壺二十個、玉堂春富貴鼻煙壺二十個、錦地洋花鼻煙壺二十個、套藍福壽帶鉤二十個、礬紅描金福祿壽帶鉤二十個、掐絲琺瑯帶鉤二十個、鬆綠拱花帶鉤二十個、掐絲琺瑯扳指二十個、口甚達爾漢扳指二十個、洋彩竹黃扳指二十個、花斑石扳指二十個”。


    三月十七日,在泰安府,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象牙朝珠五十盤、蜜蠟齋戒牌五十麵、子兒皮釘花扳指套五十個、象牙扳指五十個”。


    四月初九,在德州,廣東巡撫熊學鵬恭進“黃羽紗馬褂三十件、大紅呢雨褂三十件、葡萄青呢雨褂三十件、程鄉繭三十件”……


    皇帝這一趟出行,可謂是滿載而歸。想必回京路上,禦輦之內,細細把玩品鑑這些鼻煙壺、帶鉤、扳指、曹扇之時,心情一定非常愉快。


    “進貢”是專製時代的一項定製。《尚書·禹貢》孔安國序雲:“任土作貢。”也就是說,各地官員以及各藩屬國以土特產貢獻給天子,既滿足了天子之需,“致邦國之用”,又溝通了上下感情,所以皇帝和各地都樂此不疲。


    從一定程度上說,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與貢品直接相關。


    和我們的想像不同,皇帝雖然富有四海,卻並不能任意支配國庫來滿足個人消費。原來,清代皇帝的私人財政和國庫是截然分開的。國庫由戶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皇帝的個人財富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部分:一個是內務府管理的皇家莊園的收入;二是內務府通過經商、放貸等方式,為皇帝創一點收;另外,則就靠各地給皇帝的進貢和“報效”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飢餓的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宏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宏傑並收藏飢餓的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