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受的挫折越來越多,幹隆皇帝越來越理解了父親的選擇。他發現,並不是父親不願意寬大,而實在是官僚集團不容他寬大。他過高地估計了官僚集團的品格。經過元代蒙古人的高壓,明代太祖皇帝的挫辱,清代開國過程中的屠殺,中國官僚集團的素質和心態已經大大不同於唐宋時代的士人,他們整體上放棄了人格尊嚴,放棄了社會理想,蛻變成了唯利是圖的“奴才”。幹隆發現,一旦他把這些飽讀詩書的“大人先生”們準確定位為奴才,在他們麵前懸起官爵和財富,同時收緊繩索,舉起皮鞭,以“法”“術”“勢”來統馭他們,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幹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確實並非偶然,幹隆已經給出過多次警示。早在即位不久,他就說過:“若視朕之寬而一任屬員欺矇,百弊從生,激朕將來不得不嚴之勢,恐非汝等大員及天下臣民之福。”幹隆四年(1739年)他又說過:“姑容於此日者,朕必綜核於將來。”
幹隆早就醞釀著對官僚機器來一次大震動,讓他們從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認清他並非一個懦弱可欺的庸主。今天,這個日子終於來了,來得如此出人意料。一向寬和仁義的皇帝突然玩了一個大變臉,變成了一頭瘋狂暴怒的獅子。一時之間,大清帝國內重新颳起了恐怖之風。
皇後之喪中那幾個掉腦袋的官員並不是幹隆十三年全部的不幸者。
幹隆十年(1745年)四月,川陝總督慶復等人奏報,四川金川間瞻對地方一些村寨的藏人劫掠行旅商人,甚至搶劫官兵銀物,“實非用兵不可”。幹隆於是派兵征剿。
聖旨一下,兩萬大軍齊集川北。幹隆要求將領們“殲滅根株,為一勞永逸之計”,徹底打掉這個為患多年的匪區。
不料戰爭的進展遠遠超出幹隆的意料。清軍嚴重缺乏高海拔地區作戰的經驗,表現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直到幹隆十三年,用兵20多萬,耗銀2000萬兩,還是屢屢失利。在倒黴的幹隆十三年,連剃個頭都成了死罪,更何況兵敗失地!金川戰爭前後三任統兵大臣慶復、張廣泗、訥親都在劫難逃。按理說,這三個大臣以前都是深得幹隆皇帝信任的有功之臣,特別是訥親,他是康熙皇後的親侄子,幹隆皇帝親手提拔的首席軍機大臣,幹隆曾說他“為第一受恩之人”。然而,在這不祥的幹隆十三年,幹隆把這些都忘了,在他眼前,不再有什麽“功臣”“皇親”“朋友”,隻有一個個“辜恩枉法”、辦事不力的“奴才”。張廣泗被處斬。訥親被賜了一把“遏必隆刀”,在四川軍中自己抹了脖子。慶復則被賜了條白練,懸樑自盡。
從幹隆十三年起,幹隆由儒入法,拋開了寬大仁慈的麵具,拋棄了“以禮治天下”的夢想,拿起了父親留下的屠刀和鞭子。
幹隆十三年前,皇帝對於全國的死刑犯一直網開一麵,能不處死的,盡量不處死。幹隆十四年秋審朝審,皇帝一反以前的做法,不留情麵,大批勾決,均即處死。以前多次批準緩刑的老犯也不免歸於一死。幹隆十五年(1750年)、十六年(1751年),正好是幹隆和皇太後四十、六十大壽,按常規,這兩年死緩犯一律不處決。然而幹隆宣布,貪汙挪用的官員不在不處決之列,寧可破壞大慶的氣氛,他也要置貪官於死地。
對於貪汙官員,他拿起了雍正皇帝用過的老武器,命令他們自填虧空,他的要求甚至比雍正還要苛刻。幹隆十二年(1747年),他規定,凡是因為貪汙挪用導致公款虧空而被判死緩的,都要用自家資產賠補虧空。沒能賠補上的,挪用者如果所欠額超過1000兩,貪汙者超過80兩,就要執行死刑。這一道命令,要了許多貪官的命。
對待民眾反抗事件,他的處理也分外嚴厲。幹隆十三年,福建發生老官齋教案,幹隆說:“此案務須……痛絕根株,以絕後患。不但首惡,不可漏網,但奸匪餘孽,有一二人存留,即如遺蝗蝻種,深為地方之害……其餘逆黨,即多戮數人,亦使奸徒,知所畏懼。”幹隆二十年(1755年),成都發生民眾騷亂,他指示說,“所獲的要犯杖斃數人示警足矣,不必具題”,使自己的統治加入了明顯的恐怖色彩。
他大力整頓軍紀。鑑於金川戰爭的不利,幹隆特別宣布,凡關係軍務的犯人,更要從重處理,“不少假借”。凡武職官員,臨陣畏葸者,一律不得保全首級。金川戰爭進展不利,使幹隆充分認識到清朝武裝力量的廢弛,因而力圖整頓。他特別在香山建立了健銳營,訓練強兵勁卒,自己經常前去檢閱訓練。(《清高宗實錄》)
從這一年開始,幹隆回到了雍正的老路上。幹隆朝的君臣關係,從此變成了刁鑽刻薄的主子與屏息而侍的奴才間的關係,或者說嚴厲的班主任與小學生的關係。下麵的小學生稍有小動作,額頭上就會遭到老師的粉筆頭。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幹隆發泄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他動不動斥責官員們“婦寺之仁”,強調“水弱易玩”,無論是在語言風格,還是思想方式上,都是對雍正當年的重複。在實踐中,他的嚴猛程度則超過了雍正。“他之所以後來名聲遠較雍正為好,一是因為初期刻意樹立的寬仁形象不會立刻被人們忘掉,另一個,是在君臣關係上,他並沒有像雍正那樣大搞陰謀欺騙,大搞神道設教,使臣民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康雍幹三帝統治思想研究》)
進入中年之後,皇帝對大臣們的觀察越來越細,批評和警告越來越多,越來越不留情麵。幹隆十七年(1752年),皇帝因為偽稿案辦理不順,指責外省大臣說:“外省辦事習氣,多涉虛偽”,“朕於各督撫所辦事件,雖欲深信,而不可得矣。”幹隆十三年十二月,大學士陳世倌在山東置買了一批田地。陳世倌是三朝老臣,在朝中可謂德高望重。他和曲阜孔家是兒女親家,在山東買地,是為了在曲阜更建一窟,使自己的家族勢力永遠不衰。不料此事被幹隆皇帝偵知,皇帝十分惱火,不顧陳氏為愛新覺羅家族辦了一輩子的事,對他大加折辱,說:“他本是浙江人,而在山東置私產,想分孔氏餘潤,這豈是國之大臣所為?”陳世倌立刻被革職,幹隆還特別囑咐:“今既革職,傳諭山東巡撫,不許他到山東居住。”語言和措施之刻薄到骨,與其父一般無二。
幹隆十七年,他在批評官場中調和模稜風氣時,評價了所有的現任總督,並且指出,現在他對全國主要官員的脾氣性格都已經有所了解,不會再受他們欺騙了。他說:“近日督撫辦事,有所謂上和下睦,兩麵見好之秘匙。貌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陰市私惠,謂有旋幹轉坤之力,使屬員心感。尹繼善(兩江總督)慣用此術,方觀承(直隸總督)及巡撫中一二能事者,趨而效之。惟策楞(四川總督)、喀爾吉善(閩浙總督)、黃廷桂尚存本色。阿裏袞(兩廣總督)亦不至此,碩色(雲貴總督)更復不能……諸臣心術才具,日熟復於朕胸中,任術取巧者,皆洞見肺腑……大臣中有以取巧得利益者乎?”
幹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確實並非偶然,幹隆已經給出過多次警示。早在即位不久,他就說過:“若視朕之寬而一任屬員欺矇,百弊從生,激朕將來不得不嚴之勢,恐非汝等大員及天下臣民之福。”幹隆四年(1739年)他又說過:“姑容於此日者,朕必綜核於將來。”
幹隆早就醞釀著對官僚機器來一次大震動,讓他們從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認清他並非一個懦弱可欺的庸主。今天,這個日子終於來了,來得如此出人意料。一向寬和仁義的皇帝突然玩了一個大變臉,變成了一頭瘋狂暴怒的獅子。一時之間,大清帝國內重新颳起了恐怖之風。
皇後之喪中那幾個掉腦袋的官員並不是幹隆十三年全部的不幸者。
幹隆十年(1745年)四月,川陝總督慶復等人奏報,四川金川間瞻對地方一些村寨的藏人劫掠行旅商人,甚至搶劫官兵銀物,“實非用兵不可”。幹隆於是派兵征剿。
聖旨一下,兩萬大軍齊集川北。幹隆要求將領們“殲滅根株,為一勞永逸之計”,徹底打掉這個為患多年的匪區。
不料戰爭的進展遠遠超出幹隆的意料。清軍嚴重缺乏高海拔地區作戰的經驗,表現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直到幹隆十三年,用兵20多萬,耗銀2000萬兩,還是屢屢失利。在倒黴的幹隆十三年,連剃個頭都成了死罪,更何況兵敗失地!金川戰爭前後三任統兵大臣慶復、張廣泗、訥親都在劫難逃。按理說,這三個大臣以前都是深得幹隆皇帝信任的有功之臣,特別是訥親,他是康熙皇後的親侄子,幹隆皇帝親手提拔的首席軍機大臣,幹隆曾說他“為第一受恩之人”。然而,在這不祥的幹隆十三年,幹隆把這些都忘了,在他眼前,不再有什麽“功臣”“皇親”“朋友”,隻有一個個“辜恩枉法”、辦事不力的“奴才”。張廣泗被處斬。訥親被賜了一把“遏必隆刀”,在四川軍中自己抹了脖子。慶復則被賜了條白練,懸樑自盡。
從幹隆十三年起,幹隆由儒入法,拋開了寬大仁慈的麵具,拋棄了“以禮治天下”的夢想,拿起了父親留下的屠刀和鞭子。
幹隆十三年前,皇帝對於全國的死刑犯一直網開一麵,能不處死的,盡量不處死。幹隆十四年秋審朝審,皇帝一反以前的做法,不留情麵,大批勾決,均即處死。以前多次批準緩刑的老犯也不免歸於一死。幹隆十五年(1750年)、十六年(1751年),正好是幹隆和皇太後四十、六十大壽,按常規,這兩年死緩犯一律不處決。然而幹隆宣布,貪汙挪用的官員不在不處決之列,寧可破壞大慶的氣氛,他也要置貪官於死地。
對於貪汙官員,他拿起了雍正皇帝用過的老武器,命令他們自填虧空,他的要求甚至比雍正還要苛刻。幹隆十二年(1747年),他規定,凡是因為貪汙挪用導致公款虧空而被判死緩的,都要用自家資產賠補虧空。沒能賠補上的,挪用者如果所欠額超過1000兩,貪汙者超過80兩,就要執行死刑。這一道命令,要了許多貪官的命。
對待民眾反抗事件,他的處理也分外嚴厲。幹隆十三年,福建發生老官齋教案,幹隆說:“此案務須……痛絕根株,以絕後患。不但首惡,不可漏網,但奸匪餘孽,有一二人存留,即如遺蝗蝻種,深為地方之害……其餘逆黨,即多戮數人,亦使奸徒,知所畏懼。”幹隆二十年(1755年),成都發生民眾騷亂,他指示說,“所獲的要犯杖斃數人示警足矣,不必具題”,使自己的統治加入了明顯的恐怖色彩。
他大力整頓軍紀。鑑於金川戰爭的不利,幹隆特別宣布,凡關係軍務的犯人,更要從重處理,“不少假借”。凡武職官員,臨陣畏葸者,一律不得保全首級。金川戰爭進展不利,使幹隆充分認識到清朝武裝力量的廢弛,因而力圖整頓。他特別在香山建立了健銳營,訓練強兵勁卒,自己經常前去檢閱訓練。(《清高宗實錄》)
從這一年開始,幹隆回到了雍正的老路上。幹隆朝的君臣關係,從此變成了刁鑽刻薄的主子與屏息而侍的奴才間的關係,或者說嚴厲的班主任與小學生的關係。下麵的小學生稍有小動作,額頭上就會遭到老師的粉筆頭。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幹隆發泄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他動不動斥責官員們“婦寺之仁”,強調“水弱易玩”,無論是在語言風格,還是思想方式上,都是對雍正當年的重複。在實踐中,他的嚴猛程度則超過了雍正。“他之所以後來名聲遠較雍正為好,一是因為初期刻意樹立的寬仁形象不會立刻被人們忘掉,另一個,是在君臣關係上,他並沒有像雍正那樣大搞陰謀欺騙,大搞神道設教,使臣民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康雍幹三帝統治思想研究》)
進入中年之後,皇帝對大臣們的觀察越來越細,批評和警告越來越多,越來越不留情麵。幹隆十七年(1752年),皇帝因為偽稿案辦理不順,指責外省大臣說:“外省辦事習氣,多涉虛偽”,“朕於各督撫所辦事件,雖欲深信,而不可得矣。”幹隆十三年十二月,大學士陳世倌在山東置買了一批田地。陳世倌是三朝老臣,在朝中可謂德高望重。他和曲阜孔家是兒女親家,在山東買地,是為了在曲阜更建一窟,使自己的家族勢力永遠不衰。不料此事被幹隆皇帝偵知,皇帝十分惱火,不顧陳氏為愛新覺羅家族辦了一輩子的事,對他大加折辱,說:“他本是浙江人,而在山東置私產,想分孔氏餘潤,這豈是國之大臣所為?”陳世倌立刻被革職,幹隆還特別囑咐:“今既革職,傳諭山東巡撫,不許他到山東居住。”語言和措施之刻薄到骨,與其父一般無二。
幹隆十七年,他在批評官場中調和模稜風氣時,評價了所有的現任總督,並且指出,現在他對全國主要官員的脾氣性格都已經有所了解,不會再受他們欺騙了。他說:“近日督撫辦事,有所謂上和下睦,兩麵見好之秘匙。貌為勇往任事,以求取信,而陰市私惠,謂有旋幹轉坤之力,使屬員心感。尹繼善(兩江總督)慣用此術,方觀承(直隸總督)及巡撫中一二能事者,趨而效之。惟策楞(四川總督)、喀爾吉善(閩浙總督)、黃廷桂尚存本色。阿裏袞(兩廣總督)亦不至此,碩色(雲貴總督)更復不能……諸臣心術才具,日熟復於朕胸中,任術取巧者,皆洞見肺腑……大臣中有以取巧得利益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