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風中的紙屑(短篇集)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願意做凡高,還是拍賣商?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3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於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4
我能理解那些銷毀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的動機並非為己揚善掩惡,倒是因為愛美成癖。
5
凡繆司,必永遠漂泊。唯有法利賽人才有安居樂業的福氣。
6
藝術家常常是不愛交際的,他太專注於內心了。在一般社交場合,他可能顯得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因而在俗人眼中不是個有趣的人物。但不少人卻把社交場合的活躍和有趣看作藝術氣質的標誌。
7
所謂藝術氣質,其實包括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詩人氣質,往往是憂鬱型的。另一種是演員氣質,往往是奔放型的。前者創造,後者摹仿。
這裏指的不是職業。事實上,有的詩人是演員氣質的,他在摹仿;有的演員是詩人氣質的,他在創造。
8
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始終是目的本身,而愛情在客觀上隻成了手段。可是,當他墮入情網、身歷其境時,他所愛的對象就是目的,藝術反倒好像成了手段。他歌唱,寫作,把作品呈獻給心中的偶像。直到愛情消逝了,他的作品的真正價值才得以確立。
9
如果我是女人,我將樂意與藝術家交朋友,聽他談作品,發牢騷,講瘋話。但我決不嫁給他。讀藝術家的作品是享受,和藝術家一起生活卻是苦難。藝術家的愛情大多以不幸結束,責任決不在女人。他心中有地獄,沒有人能夠引他進入天堂。
10
好藝術家像好女人好男人一樣,總那麽純,這是一種成熟的單純,一種有深度有力度的單純。他們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卻又不為時代的五光十色所侵染,不為成敗所動搖,耐得寂寞,也耐得喧囂,始終保持本色。
11
也許新鮮感大多憑藉遺忘。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感覺都琢磨透並且牢記在心,不久之後他就會發現世上沒有新鮮東西了。
藝術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遠新鮮。
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
論美
1
在孩子眼裏,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語。
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
唉,孩子的目光,這看世界的第一瞥,當我們擁有它時,我們不知這是幸福,當我們悟到這是幸福時,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它了。
2
盡管美感的根源深植於性慾之中,可是當少年人的性慾剛剛來潮之時,他又會驚慌地預感到這股失去控製的獸性力量破壞了美感,因而出現性亢奮與性反感交錯的心理。
對性慾的某種程度的壓抑不僅是倫理的需要,也是審美的需要。美感產生於性與性壓抑之間的平衡。
3
審美與功利的對立是一個經驗的事實。凡是審美力銳利的人,對功利比較糊塗,而利慾薰心的人則對美不甚留意。有藝術氣質的人在社會閱歷方麵大多處在不成熟的童稚狀態。
硬要挖掘審美與功利的歷史淵源關係是說明不了什麽的。在太初混沌狀態,在人類起源時代,何止審美,一切的一切都渾為一體。勞動創造了人,於是也創造了人的一切,於是用勞動來說明一切,這種邏輯固然徹底,卻未免太簡單了一些。
4
從宇宙的角度看,美和道德都是沒有根據的。宇宙既不愛惜美,也不講求道德。美是人的心靈的一個幻影,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個工具。人是註定要靠藥物來維持生命的一種生物,而美就是興奮劑,道德就是鎮靜劑。
道德不僅為社會所需要,而且為人生所需要。如果人要為自己的生活尋找一個穩固的支點,就決不能寄希望於美。美是一片浮雲,道德卻在實踐上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依賴關係.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心。
可是,某些人的天性註定他們是逃不脫美的陷阱的,對美的迷戀乃是他們先天的不治之症。
5
罌粟花,邪惡的光澤。惡賦予美以魅力,光澤賦予色彩以魅力。相形之下,隻有色彩沒有光澤的牡丹顯得多麽平庸。
6
在人的本能中,既有愛美、占有美的衝動,又有褻瀆美、毀壞美的衝動。後一種衝動,也許是因為美無法真正占有而產生的一種絕望,也許是因為美使人喪失理智而產生的一種怨恨。
7
一個愛美的民族總是有希望的,它不會長久忍受醜陋的現實。最可悲的是整個民族對美和醜麻木不仁,置身於這樣民族中的個別愛美的靈魂豈能不被絕望所折磨?
8
許多哲人都預言會有一個審美的時代。我也盼望這樣的時代到來,但又想:也許,美永遠屬於少數人,時代永遠屬於公眾,在任何時代,多數人總是講究實際的。
9
狡猾的美是危險的,因為它會激起不可遏止的好奇心。
10
有不同的醜。有的醜是生命力的衰竭,有的醜是生命力的扭曲。前者令人厭惡,後者卻能引起一種病態的美感。現代藝術所表現的醜多屬後者。
11
“奈此良夜何!”——不但良夜,一切太美的事物都會使人感到無奈:這麽美,叫人如何是好!
12
花的蓓蕾,樹的新芽,壁上搖曳的光影,手的輕柔的觸摸……它們會使人的感官達於敏銳的極致,似乎包含著無窮的意味。相反,繁花簇錦,光天化日,熱烈擁抱,真所謂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喪失了。
論詩
1
詩的使命是喚醒感覺,復活語言。內感覺的喚醒即捕捉情緒,外感覺的喚醒即捕捉意象。復活語言,就是使尋常的詞在一種全新的組合中產生不尋常的魅力。
所以,詩就是通過語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緒翻譯成意象。
它有三重魅力:感覺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語言本身的魅力。三者缺一,你就會覺得這首詩有點遺憾。
2
為什麽要把情緒翻譯成意象呢?
情緒本身缺乏語言,直接表述情緒的詞都過於一般化或極端化,抹殺了其中豐富的細微差別。直抒情緒的詩,聽起來不是空泛,就是浮誇。語言表達意象的可能性卻要寬廣得多。因此,詩人就通過設計一個獨特的意象,來間接地再現和喚起一個獨特的情緒。
3
詩的材料(詞)和哲學的材料(範疇)都基本上是現成的。在詩中,借詞的新的組合表達出對世界的一種新的感覺,在哲學中,借範疇的新的組合表達出對本體(道、絕對、終極價值)的一種新的領悟,都可算作創造了。
4
神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夢,詩是人類青年時代的夢。
可是,對於個體來說,事情似乎倒了過來:詩是青年人的夢,神是老年人的夢。
5
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3
畢生探索技巧,到技巧終於圓熟之時,生命也行將結束了。這是藝術大師的悲哀。
4
我能理解那些銷毀自己不滿意的作品的藝術家,他們的動機並非為己揚善掩惡,倒是因為愛美成癖。
5
凡繆司,必永遠漂泊。唯有法利賽人才有安居樂業的福氣。
6
藝術家常常是不愛交際的,他太專注於內心了。在一般社交場合,他可能顯得沉默寡言,心不在焉,因而在俗人眼中不是個有趣的人物。但不少人卻把社交場合的活躍和有趣看作藝術氣質的標誌。
7
所謂藝術氣質,其實包括兩種全然不同的類型。一種是詩人氣質,往往是憂鬱型的。另一種是演員氣質,往往是奔放型的。前者創造,後者摹仿。
這裏指的不是職業。事實上,有的詩人是演員氣質的,他在摹仿;有的演員是詩人氣質的,他在創造。
8
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藝術始終是目的本身,而愛情在客觀上隻成了手段。可是,當他墮入情網、身歷其境時,他所愛的對象就是目的,藝術反倒好像成了手段。他歌唱,寫作,把作品呈獻給心中的偶像。直到愛情消逝了,他的作品的真正價值才得以確立。
9
如果我是女人,我將樂意與藝術家交朋友,聽他談作品,發牢騷,講瘋話。但我決不嫁給他。讀藝術家的作品是享受,和藝術家一起生活卻是苦難。藝術家的愛情大多以不幸結束,責任決不在女人。他心中有地獄,沒有人能夠引他進入天堂。
10
好藝術家像好女人好男人一樣,總那麽純,這是一種成熟的單純,一種有深度有力度的單純。他們能夠不斷地豐富自己,卻又不為時代的五光十色所侵染,不為成敗所動搖,耐得寂寞,也耐得喧囂,始終保持本色。
11
也許新鮮感大多憑藉遺忘。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所有感覺都琢磨透並且牢記在心,不久之後他就會發現世上沒有新鮮東西了。
藝術家是最健忘的人,他眼中的世界永遠新鮮。
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オ
論美
1
在孩子眼裏,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語。
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
唉,孩子的目光,這看世界的第一瞥,當我們擁有它時,我們不知這是幸福,當我們悟到這是幸福時,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它了。
2
盡管美感的根源深植於性慾之中,可是當少年人的性慾剛剛來潮之時,他又會驚慌地預感到這股失去控製的獸性力量破壞了美感,因而出現性亢奮與性反感交錯的心理。
對性慾的某種程度的壓抑不僅是倫理的需要,也是審美的需要。美感產生於性與性壓抑之間的平衡。
3
審美與功利的對立是一個經驗的事實。凡是審美力銳利的人,對功利比較糊塗,而利慾薰心的人則對美不甚留意。有藝術氣質的人在社會閱歷方麵大多處在不成熟的童稚狀態。
硬要挖掘審美與功利的歷史淵源關係是說明不了什麽的。在太初混沌狀態,在人類起源時代,何止審美,一切的一切都渾為一體。勞動創造了人,於是也創造了人的一切,於是用勞動來說明一切,這種邏輯固然徹底,卻未免太簡單了一些。
4
從宇宙的角度看,美和道德都是沒有根據的。宇宙既不愛惜美,也不講求道德。美是人的心靈的一個幻影,道德是人的生存的一個工具。人是註定要靠藥物來維持生命的一種生物,而美就是興奮劑,道德就是鎮靜劑。
道德不僅為社會所需要,而且為人生所需要。如果人要為自己的生活尋找一個穩固的支點,就決不能寄希望於美。美是一片浮雲,道德卻在實踐上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依賴關係.在心理上提供了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心。
可是,某些人的天性註定他們是逃不脫美的陷阱的,對美的迷戀乃是他們先天的不治之症。
5
罌粟花,邪惡的光澤。惡賦予美以魅力,光澤賦予色彩以魅力。相形之下,隻有色彩沒有光澤的牡丹顯得多麽平庸。
6
在人的本能中,既有愛美、占有美的衝動,又有褻瀆美、毀壞美的衝動。後一種衝動,也許是因為美無法真正占有而產生的一種絕望,也許是因為美使人喪失理智而產生的一種怨恨。
7
一個愛美的民族總是有希望的,它不會長久忍受醜陋的現實。最可悲的是整個民族對美和醜麻木不仁,置身於這樣民族中的個別愛美的靈魂豈能不被絕望所折磨?
8
許多哲人都預言會有一個審美的時代。我也盼望這樣的時代到來,但又想:也許,美永遠屬於少數人,時代永遠屬於公眾,在任何時代,多數人總是講究實際的。
9
狡猾的美是危險的,因為它會激起不可遏止的好奇心。
10
有不同的醜。有的醜是生命力的衰竭,有的醜是生命力的扭曲。前者令人厭惡,後者卻能引起一種病態的美感。現代藝術所表現的醜多屬後者。
11
“奈此良夜何!”——不但良夜,一切太美的事物都會使人感到無奈:這麽美,叫人如何是好!
12
花的蓓蕾,樹的新芽,壁上搖曳的光影,手的輕柔的觸摸……它們會使人的感官達於敏銳的極致,似乎包含著無窮的意味。相反,繁花簇錦,光天化日,熱烈擁抱,真所謂信息爆炸,但感官麻痹了,意味喪失了。
論詩
1
詩的使命是喚醒感覺,復活語言。內感覺的喚醒即捕捉情緒,外感覺的喚醒即捕捉意象。復活語言,就是使尋常的詞在一種全新的組合中產生不尋常的魅力。
所以,詩就是通過語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緒翻譯成意象。
它有三重魅力:感覺的魅力,意象的魅力,語言本身的魅力。三者缺一,你就會覺得這首詩有點遺憾。
2
為什麽要把情緒翻譯成意象呢?
情緒本身缺乏語言,直接表述情緒的詞都過於一般化或極端化,抹殺了其中豐富的細微差別。直抒情緒的詩,聽起來不是空泛,就是浮誇。語言表達意象的可能性卻要寬廣得多。因此,詩人就通過設計一個獨特的意象,來間接地再現和喚起一個獨特的情緒。
3
詩的材料(詞)和哲學的材料(範疇)都基本上是現成的。在詩中,借詞的新的組合表達出對世界的一種新的感覺,在哲學中,借範疇的新的組合表達出對本體(道、絕對、終極價值)的一種新的領悟,都可算作創造了。
4
神是人類童年時代的夢,詩是人類青年時代的夢。
可是,對於個體來說,事情似乎倒了過來:詩是青年人的夢,神是老年人的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