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風中的紙屑(短篇集)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及其產品把我和自然隔離開來了,這是一種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歷史隔離開來了,這是又一種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後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種兩相權衡終於承受不了前一種寂寞的人,最後會選擇歸隱。現代人對兩種寂寞都體味甚淺又都急於逃避,旅遊業因之興旺。
10
遊覽名勝,我往往記不住地名和典故。我為我的壞記性找到了一條好理由——
我是一個直接麵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愛自己
1
為別人對你的好感、承認、報償做的事,如果別人不承認,便等於零。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沒有一個人承認,也絲毫無損。
我之所以寧願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其原因之一是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經營我所不擅長的人際關係了。
2
一個人之所以不愛自己,甚至厭煩自己,是因為缺乏靈性即精神性。這樣的人不夠有靈性以自娛,於是感到無聊,希望在瑣碎的日常勞作——所謂為他人生活——中忘掉這個空虛的自我。
3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他帶著對自己的怨恨到別人那裏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裏顯露出來,加人以損傷。受惠於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有比這更不舒服的事嗎?
4
人與人之間有同情,有仁義,有愛。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捨己救人的豪俠。但是,每一個人終究是一個生物學上和心理學上的個體,最切己的痛癢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最關心的還是他自己,世上最關心他的也還是他自己。要別人比他自己更關心他,要別人比關心每人自己更關心他,都是違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本質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應該自立。
5
一個人為了實現自我,必須先在非我的世界裏漫遊一番。但是,有許多人就迷失在這漫遊途中了,沾沾自喜於他們在社會上的小小成功,不再想回到自我。成功使他們離他們的自我愈來愈遠,終於成為隨波逐流之輩。另有一類靈魂,時時為離家而不安,漫遊愈久而思家愈切,唯有他們,無論成功失敗,都能帶著豐富的收穫返回他們的自我。
6
我要為自己定一個原則:每天夜晚,每個周末,每年年底,隻屬於我自己。在這些時間裏,我不做任何履約交差的事情,而隻讀我自己想讀的書,隻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如果不想讀不想寫,我就什麽也不做,寧肯閑著,也決不應付差事。差事是應付不完的,唯一的辦法是人為地加以限製,確保自己的自由時間。
7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裏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隻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裏東抓西模,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
8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9
他們一窩蜂擠在那條路上,互相競爭、推攘、阻擋、踐踏。前麵有什麽?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趕,肯定錯不了。
你悠然獨行,不慌不忙,因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僅僅屬於你,沒有人同你爭。
10
盡管世上有過無數片葉子,還會有無數片葉子,盡管一切葉子都終將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綠芽。
11
此刻我心中湧現出一些多麽生動的感覺,使我確信我活著,——正是我,不是別人,這個我不會和別人混同。於是我想,在我的生命中還是有太多的空白,那時候感覺沉睡著,我渾渾噩噩,與芸芸眾生沒有什麽兩樣。
12
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但這歷史缺乏細心的讀者。我們沒有工夫讀自己的歷史,即使讀,也是讀得何其草率。
獨處
1
托爾斯泰在談到獨處和交往的區別時說:“你要使自己的理性適合整體,適合一切的源,而不是適合部分,不是適合人群。”說得好。
對於一個人來說,獨處和交往均屬必需。但是,獨處更本質,因為在獨處時,人是直接麵對世界的整體,麵對萬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時,人卻隻是麵對部分,麵對過程的片斷。人群聚集之處,隻有凡人瑣事,過眼煙雲,沒有上帝和永恆。
也許可以說,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
2
每逢節日,獨自在燈下,心中就有一種非常濃鬱的寂寞,濃鬱得無可排遣,自斟自飲生命的酒,別有一番酩酊。
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隻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3
活動和沉思,哪一種生活更好?
有時候,我渴望活動,漫遊,交往,戀愛,冒險,成功。如果沒有充分嚐試生命的種種可能性就離開人世,未免太遺憾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天性更適合於過沉思的生活。我必須休養我的這顆自足的心靈,唯有帶著這顆心靈去活動,我才心安理得並且確有收穫。
如果沒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麽樂趣?如果沒有好的感受力,頻頻週遊世界有什麽意思?反之,天天吃宴席的入怎麽會有好胃口,頻頻週遊世界的人怎麽會有好的感受力?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復原。獨處和沉思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又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就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所以,問題不在於兩者擇一。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4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5
這麽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麽,都覺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麽也不做,隻是坐在燈前,吸著煙……
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裏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隻有我自己。
這樣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沒有愛,沒有怨,沒有激動,沒有煩惱,可是依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存,感到充實。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10
遊覽名勝,我往往記不住地名和典故。我為我的壞記性找到了一條好理由——
我是一個直接麵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
愛自己
1
為別人對你的好感、承認、報償做的事,如果別人不承認,便等於零。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沒有一個人承認,也絲毫無損。
我之所以寧願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其原因之一是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經營我所不擅長的人際關係了。
2
一個人之所以不愛自己,甚至厭煩自己,是因為缺乏靈性即精神性。這樣的人不夠有靈性以自娛,於是感到無聊,希望在瑣碎的日常勞作——所謂為他人生活——中忘掉這個空虛的自我。
3
自愛者才能愛人,富裕者才能饋贈。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既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愛別人。他帶著對自己的怨恨到別人那裏去,就算他是去行善的吧,他的怨恨仍會在他的每一件善行裏顯露出來,加人以損傷。受惠於一個自怨自艾的人,還有比這更不舒服的事嗎?
4
人與人之間有同情,有仁義,有愛。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捨己救人的豪俠。但是,每一個人終究是一個生物學上和心理學上的個體,最切己的痛癢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最關心的還是他自己,世上最關心他的也還是他自己。要別人比他自己更關心他,要別人比關心每人自己更關心他,都是違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本質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應該自立。
5
一個人為了實現自我,必須先在非我的世界裏漫遊一番。但是,有許多人就迷失在這漫遊途中了,沾沾自喜於他們在社會上的小小成功,不再想回到自我。成功使他們離他們的自我愈來愈遠,終於成為隨波逐流之輩。另有一類靈魂,時時為離家而不安,漫遊愈久而思家愈切,唯有他們,無論成功失敗,都能帶著豐富的收穫返回他們的自我。
6
我要為自己定一個原則:每天夜晚,每個周末,每年年底,隻屬於我自己。在這些時間裏,我不做任何履約交差的事情,而隻讀我自己想讀的書,隻寫我自己想寫的東西。如果不想讀不想寫,我就什麽也不做,寧肯閑著,也決不應付差事。差事是應付不完的,唯一的辦法是人為地加以限製,確保自己的自由時間。
7
閑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閑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裏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隻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裏東抓西模,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
8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為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
9
他們一窩蜂擠在那條路上,互相競爭、推攘、阻擋、踐踏。前麵有什麽?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趕,肯定錯不了。
你悠然獨行,不慌不忙,因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僅僅屬於你,沒有人同你爭。
10
盡管世上有過無數片葉子,還會有無數片葉子,盡管一切葉子都終將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綠芽。
11
此刻我心中湧現出一些多麽生動的感覺,使我確信我活著,——正是我,不是別人,這個我不會和別人混同。於是我想,在我的生命中還是有太多的空白,那時候感覺沉睡著,我渾渾噩噩,與芸芸眾生沒有什麽兩樣。
12
人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但這歷史缺乏細心的讀者。我們沒有工夫讀自己的歷史,即使讀,也是讀得何其草率。
獨處
1
托爾斯泰在談到獨處和交往的區別時說:“你要使自己的理性適合整體,適合一切的源,而不是適合部分,不是適合人群。”說得好。
對於一個人來說,獨處和交往均屬必需。但是,獨處更本質,因為在獨處時,人是直接麵對世界的整體,麵對萬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時,人卻隻是麵對部分,麵對過程的片斷。人群聚集之處,隻有凡人瑣事,過眼煙雲,沒有上帝和永恆。
也許可以說,獨處是時間性的,交往是空間性的。
2
每逢節日,獨自在燈下,心中就有一種非常濃鬱的寂寞,濃鬱得無可排遣,自斟自飲生命的酒,別有一番酩酊。
人生作為過程總要逝去,似乎哪種活法都一個樣。但就是不一樣。我需要一種內在的沉靜,可以以逸待勞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來印象。這樣,我才覺得自己具有一種連續性和完整性。當我被過於紛繁的外部生活攪得不復安寧時,我就斷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來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隻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3
活動和沉思,哪一種生活更好?
有時候,我渴望活動,漫遊,交往,戀愛,冒險,成功。如果沒有充分嚐試生命的種種可能性就離開人世,未免太遺憾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天性更適合於過沉思的生活。我必須休養我的這顆自足的心靈,唯有帶著這顆心靈去活動,我才心安理得並且確有收穫。
如果沒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麽樂趣?如果沒有好的感受力,頻頻週遊世界有什麽意思?反之,天天吃宴席的入怎麽會有好胃口,頻頻週遊世界的人怎麽會有好的感受力?
心靈和胃一樣,需要休息和復原。獨處和沉思便是心靈的休養方式。當心靈因充分休息而飽滿,又因久不活動而饑渴時,它就能最敏銳地品味新的印象。
所以,問題不在於兩者擇一。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4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5
這麽好的夜晚,寧靜,孤獨,精力充沛,無論做什麽,都覺得可惜了,糟蹋了。我什麽也不做,隻是坐在燈前,吸著煙……
我從我的真朋友和假朋友那裏抽身出來,回到了我自己。隻有我自己。
這樣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沒有愛,沒有怨,沒有激動,沒有煩惱,可是依然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存,感到充實。這樣的感覺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