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歲月與性情(短篇集)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深夜,列車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站停了很久,站上一根孤零零的燈柱,旁邊一棵同樣孤零零的小合歡樹,在幽暗的燈光下,粉紅色的花絨像低垂的長睫毛。坐在我旁邊的那個女生也有長長的睫毛,睫毛後一對烏黑的瞳人。她一直在瞌睡,腦袋常常不由自主地靠到了我的身上。雖然這使我又熱又累,但我不忍驚醒她,盡量保持不動的姿勢。直到旅途結束,我們沒有說一句話。後來我在校園裏經常遇見她,知道她在中文係,還知道了她的名字,但我們仍然沒有說一句話。我之所以銘記這位漂亮的旅伴,是因為她在文革中自殺了。
不過,當列車在第三天淩晨到達北京站時,沒有人能知道五年後的變故。我的這位漂亮旅伴也和我一樣,義無返顧地出了站,在站前林立的各個高校的橫幅中找到北大的橫幅,然後跳上了接新生的卡車。卡車駛過長安街,我為天安門不如想像中雄偉而略感意外。從市區駛入郊區,北京到處顯得清爽、安靜、肅穆,我立刻喜歡上了這個氣象恢弘的城市。到達學校後,新生被各係的老生領走,送往指定的宿舍。哲學係的宿舍在38樓,我的寢室是120室。房間裏有四張雙層床,四張簡陋的書桌,住八個人,擠得滿滿的。我放下行李,打開鋪蓋卷,在屬於我的床位上坐下。一路的奔波在這裏停止,一路的夢想在這裏結束,寒窗苦讀的日子將在這裏開始。
二 影響了我一生的人
然而,寒窗苦讀的日子並沒有開始。不論我對即將開始的生活怎樣想像,我都不會想到,我在這裏會遇見一個人,他不但改變了我在北大的生活,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
到校第一天,就有消息靈通的同學對我說,郭沫若的兒子在我們班。北大是高幹子女雲集的學校,這沒有什麽。見到郭世英是在兩天後,各班分組討論係副主任的入學教育報告。那個報告乏味透頂,郭世英並沒有聽,他來校時正好碰上討論。人們擠挨著坐在寢室裏,一
個接一個發言。郭世英也發言了。他坐在雙層床的下鋪,微低著頭,長發下垂,眼睛凝視著地麵某處。他的聲音深沉而悅耳,話音很低,有時幾乎聽不清,仿佛不是在發言,而是在一邊思考一邊自語。他說的大意是,從高三開始,他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讀了許多書。哲學的宗旨是追求真理。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檢驗,對馬克思主義也應如此。結果,從追求真理出發,他走向了懷疑馬克思主義。為此他陷入了苦惱之中,離校休學了。在休學期間,他想明白了問題之所在。馬克思主義是有階級性的,離開了階級觀點,單憑抽象思維,就無法理解馬克思主義。
在發言時,他的臉上始終凝集著深思的神情,他的語調誠懇而富於感染力。發言結束後,寢室裏出現了長時間的沉默。我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感動。打動我的與其說是他發言的內容,不如說是由聲音、神情、說話方式造成的整個氛圍。當時我並不真正理解他的話,我相信別人更是如此,在座的還沒有人想到要自己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因而對他的問題和苦惱都是隔膜的。然而,正因為如此,我格外鮮明地感覺到,眼前的這個人屬於一種我未嚐見過的人的類型,其特徵是對於思想的認真和誠實,既不願盲從,也不願自欺欺人。這是一個真誠的人,一個精神性的人。
後來通過交談,我知道了世英的大致經歷。他中學上的是北京有名的幹部子女學校一零一中學,在學校裏,他一直是三好學生、模範共青團員,被譽為高幹子弟的表率。同級不同班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張東蓀的孫子張鶴慈,另一個是將門之子孫經武,因為思想反動受批判,而世英扮演的是批判會上主將的角色。但是,到快畢業時,他開始反省自己,進而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從此與這兩人有了密切來往。離開一零一中後,他進外交學院上學,因為思想問題而不能在這所政治性很強的學校繼續讀下去,休學一段時間,然後轉學到了北大。
進入北大後,世英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精神平靜時期。他在入學討論會上的發言表明,他試圖調整自己的方向,盡量與主流思想靠攏。可是,這一努力並不成功。時過不久,他的業已覺醒的思想者本能不再能忍受當時的政治和教育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內心十分痛苦。從第二學期初開始,張鶴慈和孫經武經常在我們寢室的門口出現了。1963年5月,東窗事發,他們三人被捕。世英沒有上完一年級,就離開了北大。
剛開學時,世英總和一個名叫李建智的同學在一起,李也是一零一中畢業的,喜歡畫畫,他們倆經常攜著畫夾到校園裏互畫人像素描。不多天,李因查出肺結核休學,我頂替了他的空缺。世英是一個離不開朋友的人,他顯然喜歡我,而我又深深地被他吸引。隻要他在學校裏,我們幾乎形影不離。我們住同一寢室,早晨一同漱洗,一同上食堂。去教室上課,往返路上,他騎自行車,我就坐在後座上。我們還常常一同逃課,躲在寢室裏看書或閑聊。晚上熄燈後,我們會在盥洗室裏逗留一會兒,他壓低嗓音向我發表各種感想。他對我基本上無話不談,後來成立x以後,他以及張、孫寫的作品,他也都拿給我看。因此,對於導致他後來慘死的那個x小團體的情況,我可以算是一個相當知情的人。
在語文課的一篇作文裏,世英寫道:“我什麽話都對周國平說,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小,還是因為他能理解人。”語文老師在“因為他小”旁邊打了一個問號,批道:“小怎麽是理由呢?”他有所不知,其實小還真是一個原因。我是全年級年齡最小的,而且樣子比年齡又小許多,進大學後仍在長個兒,臨畢業還常被人誤當做中學生。有一回,我進一家舊書店挑了幾本書,付款時,收款的老頭好奇地問我是哪個中學的,突然瞥見我的校徽,立刻叫起來:“快看,這麽小就上北大了,還買這麽多書!”正在架前挑書的幾個女中學生都回頭看我,使我既害羞又得意。世英對我的喜歡的確有憐小的因素,跟張、孫談到我時總把我暱稱作小傢夥。其實,所謂“能理解人”也和小有關,因為小,不通世故,心地單純,又敏於感受,因此在全班同學為求政治上的進步而與世英拉開距離時,我獨能對他懷著同情的理解。不過,真正說來,我是崇拜世英的,這是一個少年對一個富有魅力的青年的情不自禁的崇拜。他比我大三歲,現在想來,當時也隻是一個二十歲的大孩子而已,但在那時的我眼裏就算一個大人了。他的外表就非常帥,身高一米七八的個兒,體格勻稱結實,一張輪廓分明極具個性的臉,很像一張照片中的青年馬雅可夫斯基,經常穿一件中式對襟布褂,風度既樸素又與眾不同。當然,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精神素質,除了思想上的真誠之外,他又是一個極善良的人,對朋友一片赤忱,熱情奔放,並且富有幽默感,頑皮而善於說俏皮話。我是在最容易崇拜一個人的時候遇見他的,然而,即使在已經度過了大半生的今天,我仍然敢說,他是我今生今世遇見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個人。
不過,當列車在第三天淩晨到達北京站時,沒有人能知道五年後的變故。我的這位漂亮旅伴也和我一樣,義無返顧地出了站,在站前林立的各個高校的橫幅中找到北大的橫幅,然後跳上了接新生的卡車。卡車駛過長安街,我為天安門不如想像中雄偉而略感意外。從市區駛入郊區,北京到處顯得清爽、安靜、肅穆,我立刻喜歡上了這個氣象恢弘的城市。到達學校後,新生被各係的老生領走,送往指定的宿舍。哲學係的宿舍在38樓,我的寢室是120室。房間裏有四張雙層床,四張簡陋的書桌,住八個人,擠得滿滿的。我放下行李,打開鋪蓋卷,在屬於我的床位上坐下。一路的奔波在這裏停止,一路的夢想在這裏結束,寒窗苦讀的日子將在這裏開始。
二 影響了我一生的人
然而,寒窗苦讀的日子並沒有開始。不論我對即將開始的生活怎樣想像,我都不會想到,我在這裏會遇見一個人,他不但改變了我在北大的生活,而且影響了我的一生。
到校第一天,就有消息靈通的同學對我說,郭沫若的兒子在我們班。北大是高幹子女雲集的學校,這沒有什麽。見到郭世英是在兩天後,各班分組討論係副主任的入學教育報告。那個報告乏味透頂,郭世英並沒有聽,他來校時正好碰上討論。人們擠挨著坐在寢室裏,一
個接一個發言。郭世英也發言了。他坐在雙層床的下鋪,微低著頭,長發下垂,眼睛凝視著地麵某處。他的聲音深沉而悅耳,話音很低,有時幾乎聽不清,仿佛不是在發言,而是在一邊思考一邊自語。他說的大意是,從高三開始,他對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讀了許多書。哲學的宗旨是追求真理。一種理論是不是真理,必須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來檢驗,對馬克思主義也應如此。結果,從追求真理出發,他走向了懷疑馬克思主義。為此他陷入了苦惱之中,離校休學了。在休學期間,他想明白了問題之所在。馬克思主義是有階級性的,離開了階級觀點,單憑抽象思維,就無法理解馬克思主義。
在發言時,他的臉上始終凝集著深思的神情,他的語調誠懇而富於感染力。發言結束後,寢室裏出現了長時間的沉默。我心中有一種深深的感動。打動我的與其說是他發言的內容,不如說是由聲音、神情、說話方式造成的整個氛圍。當時我並不真正理解他的話,我相信別人更是如此,在座的還沒有人想到要自己來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因而對他的問題和苦惱都是隔膜的。然而,正因為如此,我格外鮮明地感覺到,眼前的這個人屬於一種我未嚐見過的人的類型,其特徵是對於思想的認真和誠實,既不願盲從,也不願自欺欺人。這是一個真誠的人,一個精神性的人。
後來通過交談,我知道了世英的大致經歷。他中學上的是北京有名的幹部子女學校一零一中學,在學校裏,他一直是三好學生、模範共青團員,被譽為高幹子弟的表率。同級不同班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張東蓀的孫子張鶴慈,另一個是將門之子孫經武,因為思想反動受批判,而世英扮演的是批判會上主將的角色。但是,到快畢業時,他開始反省自己,進而否定了自己的過去,從此與這兩人有了密切來往。離開一零一中後,他進外交學院上學,因為思想問題而不能在這所政治性很強的學校繼續讀下去,休學一段時間,然後轉學到了北大。
進入北大後,世英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精神平靜時期。他在入學討論會上的發言表明,他試圖調整自己的方向,盡量與主流思想靠攏。可是,這一努力並不成功。時過不久,他的業已覺醒的思想者本能不再能忍受當時的政治和教育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內心十分痛苦。從第二學期初開始,張鶴慈和孫經武經常在我們寢室的門口出現了。1963年5月,東窗事發,他們三人被捕。世英沒有上完一年級,就離開了北大。
剛開學時,世英總和一個名叫李建智的同學在一起,李也是一零一中畢業的,喜歡畫畫,他們倆經常攜著畫夾到校園裏互畫人像素描。不多天,李因查出肺結核休學,我頂替了他的空缺。世英是一個離不開朋友的人,他顯然喜歡我,而我又深深地被他吸引。隻要他在學校裏,我們幾乎形影不離。我們住同一寢室,早晨一同漱洗,一同上食堂。去教室上課,往返路上,他騎自行車,我就坐在後座上。我們還常常一同逃課,躲在寢室裏看書或閑聊。晚上熄燈後,我們會在盥洗室裏逗留一會兒,他壓低嗓音向我發表各種感想。他對我基本上無話不談,後來成立x以後,他以及張、孫寫的作品,他也都拿給我看。因此,對於導致他後來慘死的那個x小團體的情況,我可以算是一個相當知情的人。
在語文課的一篇作文裏,世英寫道:“我什麽話都對周國平說,不知道這是因為他小,還是因為他能理解人。”語文老師在“因為他小”旁邊打了一個問號,批道:“小怎麽是理由呢?”他有所不知,其實小還真是一個原因。我是全年級年齡最小的,而且樣子比年齡又小許多,進大學後仍在長個兒,臨畢業還常被人誤當做中學生。有一回,我進一家舊書店挑了幾本書,付款時,收款的老頭好奇地問我是哪個中學的,突然瞥見我的校徽,立刻叫起來:“快看,這麽小就上北大了,還買這麽多書!”正在架前挑書的幾個女中學生都回頭看我,使我既害羞又得意。世英對我的喜歡的確有憐小的因素,跟張、孫談到我時總把我暱稱作小傢夥。其實,所謂“能理解人”也和小有關,因為小,不通世故,心地單純,又敏於感受,因此在全班同學為求政治上的進步而與世英拉開距離時,我獨能對他懷著同情的理解。不過,真正說來,我是崇拜世英的,這是一個少年對一個富有魅力的青年的情不自禁的崇拜。他比我大三歲,現在想來,當時也隻是一個二十歲的大孩子而已,但在那時的我眼裏就算一個大人了。他的外表就非常帥,身高一米七八的個兒,體格勻稱結實,一張輪廓分明極具個性的臉,很像一張照片中的青年馬雅可夫斯基,經常穿一件中式對襟布褂,風度既樸素又與眾不同。當然,更令我折服的是他的精神素質,除了思想上的真誠之外,他又是一個極善良的人,對朋友一片赤忱,熱情奔放,並且富有幽默感,頑皮而善於說俏皮話。我是在最容易崇拜一個人的時候遇見他的,然而,即使在已經度過了大半生的今天,我仍然敢說,他是我今生今世遇見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