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作者:周國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尼采如此看重真誠,乃至反對任何違心行為。有一些人,明明有正確的見解,卻在行動上妥協,遷就占上風的錯誤意見。例如,無神論者也送孩子受洗禮,反對民族仇恨者也赴戰場為祖國效勞。他們自以為保持了精神上的自由,至於行動上從眾則並不重要。尼采指出: 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你以一個有正確見解者的身份,用你的行動把非理的事情合理化了。其影響之壞,遠遠超過一般群眾的隨俗沉浮。參看《朝霞》第149節。
在刻畫了"奴隸"(說"善人"也一樣,"善人"不過是"奴隸"的領頭羊)的怯懦、謙卑、馴良、虛偽性格的同時,尼采不忘用他擅長的心理學,對道德家的心理作了剖析。尼采常常談到"善人心理學"、"教士心理學"。《道德的譜係》一書包括的三篇論文,第一篇討論"基督教心理學",指出基督教生於怨恨心理;第二篇討論"良心心理學",認為良心乃殘忍的本能之向內發展;第三篇指出出世理想生於生命意誌之衰弱,因空無願望而願望空無。論及道德家,尼采指出他們都有一副"大憎恨者的麵孔"《朝霞》第411節。,自傲於道德,欲使一般人看到他們的道德便生起對自己的侮辱。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50節。他們用道德抬高自己,隻是為了卑辱別人。當他們說"我是正義"時,那聲音好像是:"我受了報復!"他們的所謂正義就是要使世界布滿他們復仇的暴風雨。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道德家》、《毒蜘蛛》。真的,一切時代的道德家們都是滿口仁義,心中卻最缺乏愛,有的隻是怨恨。無論何處,隻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正人君子出現,那裏的人們就要遭罪了。難怪尼采說:"當我最因一個人受苦時,我並非苦於他的罪惡和愚蠢,毋寧是苦於他的完美。"《尼采全集》第8卷,第385頁。這班善人,也許你真的說不出他有什麽明顯的缺點,盡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說不出他有什麽像樣的優點。一個真實的人,一種獨特的個性,相反必有突出的優點和缺點,袒露在人們麵前,並不加道德的虛飾,而這也就是他的道德。
通過對奴隸道德的批判,我們可以看到,尼采的道德理想是要造就一種健全、堅強、獨立、進取、真誠的人的類型。用他的話來說,他是為了達到"一種盡其可能的最高力度和人的類型的壯麗"。《尼采全集》第7卷,第294頁;又見第16卷,第305頁。在他看來,能否造就這樣的"主人"類型的人,這樣的人能否處於支配地位,是決定著人類未來的命運的事情。
第三部分
第62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1)
第八章人的現狀和前景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八章人的現狀和前景
星星的碎片--我用這些碎片建造一個世界。
--尼采
也許不曾有過一個時代,像現代這樣頻繁地談論著人類的命運。現代工業化文明的種種弊端,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深切憂慮,也使一些高貴的靈魂陷於深沉的苦悶。在現代西方哲學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一種焦慮的基調,其中有對現代文明的失望和抗議,也有探索中的迷惘。
尼采是現代思潮的早期代表,同時也是批判現代文明的先行者之一。對人的現狀的不滿,對人的前景的關心,是尼采思想形成的主要契機。他對倫理的批判,構成了他的現代文明批判的主幹。在他看來,倫理是頹廢的徵象,而現代文明的最大弊病就是頹廢。與此同時,他對現代文明的商業化、科學化、非個性化、非精神化的傾向也多有揭露。
在發源於古希臘文化的歐洲文明背景下,歐洲的思想革新者們往往表現出一種懷古情調,給自己的理想穿上古希臘人的服裝。尼采也是如此。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熟識古希臘文獻,無限嚮往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古希臘社會,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個生趣盎然的審美國度,恰與現代商業世界形成鮮明對照。在這方麵,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啟蒙思潮對他的深刻影響。用古希臘文明批判現代文明,文克爾曼、席勒、荷爾德林已開了先例,緬古本身表達了一種改革願望。而尼采通過對現代文明的批判,進而形成了他自己的人的理想,這就是超人說。
現代流派在批判現代文明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與尼采有所不同。尼采從希臘出發,走向超人,他寄希望於一種新的人的類型的產生。在這一點上,以存在主義為代表的現代流派不那麽理想主義,也不那麽貴族氣,他們更多地把超越的使命賦予每個人自己,讓每個人自己通過對真實存在的體驗來擺脫文明的禍害。
偉大的愛和偉大的蔑視
尼采常常被形容成一個人類的仇恨者,一個禽獸般的反人道主義者。尼采自己倒也無意扮演人道主義者的角色。他說:"我們不是人道主義者;我們從來不敢妄談我們的對人類的愛--我們這種人在這方麵還不夠是個戲子!"《快樂的科學》第37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36頁。在尼采的著作裏,貶薄人類的嫉世憤俗之論難道還少嗎?"如今使我們反感的是什麽?……蟲豸之人耀武揚威,蜂擁聚集。"《道德的譜係》。《尼采全集》第7卷,第324頁。"令人懷疑的是,一位旅行家在世界任何地方是否發現過像人的麵貌一樣醜惡的地帶。"《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尼采全集》第2卷,第276頁。他甚至說,他之所以不是仇恨人類者,是因為仇恨中有平等,有尊敬,有恐懼,而他隻有蔑視,深深的蔑視是他的嗜好、特權、藝術和美德。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9節。
在尼采提供了如許不利於自己的證詞以後,哪個律師還願意為他出庭辯護呢?這個被一切律師遺棄的被告,獨自留在法庭上,向聽眾說起了一個故事--
查拉圖斯特拉下山了,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一位隱居的老人。老人責怪他的下山,他答道:"我愛人類。"老人告訴他,人們是如何疑心重重地看待真心愛他們的人的:"在他們聽來,我們走在街上的足音太過淒寂。甚至於如果在夜間,他們睡在床上,聽著日出之前外麵一個人在走路,就會詫異地對自己說:這個賊到哪裏去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尼采全集》第6卷,第11頁。
真正愛人類、為人類謀利益的人,反而遭到人們的猜忌乃至放逐和迫害。相反,那些欺世盜名的假慈悲者,那些花言巧語的戲子,卻能蠱惑人心,贏得一時的信任和擁戴。人群的墮性使尼采寒心了,形成了他對人類的矛盾態度。
尼采把人群聚集的地方稱作"市場",那是一個輿論所支配的領域。那裏充滿大人物的叫囂和小市民的吶喊。大人物,那些大戲子,不斷變換著自己的道具和信仰,而小市民們就圍著他們旋轉。尼采離開"市場",逃到自己的孤寂裏,寧與樹木和岩石為伍,因為樹木和岩石知道誠敬地保持沉默,"離開市場和聲譽才開始了一切的偉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市場的蒼蠅》。《尼采全集》第6卷,第73-74頁。
在刻畫了"奴隸"(說"善人"也一樣,"善人"不過是"奴隸"的領頭羊)的怯懦、謙卑、馴良、虛偽性格的同時,尼采不忘用他擅長的心理學,對道德家的心理作了剖析。尼采常常談到"善人心理學"、"教士心理學"。《道德的譜係》一書包括的三篇論文,第一篇討論"基督教心理學",指出基督教生於怨恨心理;第二篇討論"良心心理學",認為良心乃殘忍的本能之向內發展;第三篇指出出世理想生於生命意誌之衰弱,因空無願望而願望空無。論及道德家,尼采指出他們都有一副"大憎恨者的麵孔"《朝霞》第411節。,自傲於道德,欲使一般人看到他們的道德便生起對自己的侮辱。參看《快樂的科學》第150節。他們用道德抬高自己,隻是為了卑辱別人。當他們說"我是正義"時,那聲音好像是:"我受了報復!"他們的所謂正義就是要使世界布滿他們復仇的暴風雨。參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道德家》、《毒蜘蛛》。真的,一切時代的道德家們都是滿口仁義,心中卻最缺乏愛,有的隻是怨恨。無論何處,隻要有一個完美無缺的正人君子出現,那裏的人們就要遭罪了。難怪尼采說:"當我最因一個人受苦時,我並非苦於他的罪惡和愚蠢,毋寧是苦於他的完美。"《尼采全集》第8卷,第385頁。這班善人,也許你真的說不出他有什麽明顯的缺點,盡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說不出他有什麽像樣的優點。一個真實的人,一種獨特的個性,相反必有突出的優點和缺點,袒露在人們麵前,並不加道德的虛飾,而這也就是他的道德。
通過對奴隸道德的批判,我們可以看到,尼采的道德理想是要造就一種健全、堅強、獨立、進取、真誠的人的類型。用他的話來說,他是為了達到"一種盡其可能的最高力度和人的類型的壯麗"。《尼采全集》第7卷,第294頁;又見第16卷,第305頁。在他看來,能否造就這樣的"主人"類型的人,這樣的人能否處於支配地位,是決定著人類未來的命運的事情。
第三部分
第62節:第八章 人的現狀和前景(1)
第八章人的現狀和前景
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第八章人的現狀和前景
星星的碎片--我用這些碎片建造一個世界。
--尼采
也許不曾有過一個時代,像現代這樣頻繁地談論著人類的命運。現代工業化文明的種種弊端,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深切憂慮,也使一些高貴的靈魂陷於深沉的苦悶。在現代西方哲學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一種焦慮的基調,其中有對現代文明的失望和抗議,也有探索中的迷惘。
尼采是現代思潮的早期代表,同時也是批判現代文明的先行者之一。對人的現狀的不滿,對人的前景的關心,是尼采思想形成的主要契機。他對倫理的批判,構成了他的現代文明批判的主幹。在他看來,倫理是頹廢的徵象,而現代文明的最大弊病就是頹廢。與此同時,他對現代文明的商業化、科學化、非個性化、非精神化的傾向也多有揭露。
在發源於古希臘文化的歐洲文明背景下,歐洲的思想革新者們往往表現出一種懷古情調,給自己的理想穿上古希臘人的服裝。尼采也是如此。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熟識古希臘文獻,無限嚮往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古希臘社會,在他心目中那是一個生趣盎然的審美國度,恰與現代商業世界形成鮮明對照。在這方麵,我們可以看出德國啟蒙思潮對他的深刻影響。用古希臘文明批判現代文明,文克爾曼、席勒、荷爾德林已開了先例,緬古本身表達了一種改革願望。而尼采通過對現代文明的批判,進而形成了他自己的人的理想,這就是超人說。
現代流派在批判現代文明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不過,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與尼采有所不同。尼采從希臘出發,走向超人,他寄希望於一種新的人的類型的產生。在這一點上,以存在主義為代表的現代流派不那麽理想主義,也不那麽貴族氣,他們更多地把超越的使命賦予每個人自己,讓每個人自己通過對真實存在的體驗來擺脫文明的禍害。
偉大的愛和偉大的蔑視
尼采常常被形容成一個人類的仇恨者,一個禽獸般的反人道主義者。尼采自己倒也無意扮演人道主義者的角色。他說:"我們不是人道主義者;我們從來不敢妄談我們的對人類的愛--我們這種人在這方麵還不夠是個戲子!"《快樂的科學》第377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36頁。在尼采的著作裏,貶薄人類的嫉世憤俗之論難道還少嗎?"如今使我們反感的是什麽?……蟲豸之人耀武揚威,蜂擁聚集。"《道德的譜係》。《尼采全集》第7卷,第324頁。"令人懷疑的是,一位旅行家在世界任何地方是否發現過像人的麵貌一樣醜惡的地帶。"《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卷。《尼采全集》第2卷,第276頁。他甚至說,他之所以不是仇恨人類者,是因為仇恨中有平等,有尊敬,有恐懼,而他隻有蔑視,深深的蔑視是他的嗜好、特權、藝術和美德。參看《快樂的科學》第379節。
在尼采提供了如許不利於自己的證詞以後,哪個律師還願意為他出庭辯護呢?這個被一切律師遺棄的被告,獨自留在法庭上,向聽眾說起了一個故事--
查拉圖斯特拉下山了,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一位隱居的老人。老人責怪他的下山,他答道:"我愛人類。"老人告訴他,人們是如何疑心重重地看待真心愛他們的人的:"在他們聽來,我們走在街上的足音太過淒寂。甚至於如果在夜間,他們睡在床上,聽著日出之前外麵一個人在走路,就會詫異地對自己說:這個賊到哪裏去呢?"《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尼采全集》第6卷,第11頁。
真正愛人類、為人類謀利益的人,反而遭到人們的猜忌乃至放逐和迫害。相反,那些欺世盜名的假慈悲者,那些花言巧語的戲子,卻能蠱惑人心,贏得一時的信任和擁戴。人群的墮性使尼采寒心了,形成了他對人類的矛盾態度。
尼采把人群聚集的地方稱作"市場",那是一個輿論所支配的領域。那裏充滿大人物的叫囂和小市民的吶喊。大人物,那些大戲子,不斷變換著自己的道具和信仰,而小市民們就圍著他們旋轉。尼采離開"市場",逃到自己的孤寂裏,寧與樹木和岩石為伍,因為樹木和岩石知道誠敬地保持沉默,"離開市場和聲譽才開始了一切的偉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市場的蒼蠅》。《尼采全集》第6卷,第7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