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蓖曷者愛殘缺者。表現為征服和支配,或憐憫和施捨,
皆不平等。
2輩腥閉甙完滿者。表現為崇拜或依賴,亦不平等。
3蓖曷者愛完滿者。雙方或互相欣賞,或彼此較量,是小
平等。
85另一種存在
4輩腥閉甙殘缺者。分兩種情形:1相濡以沫,同病相憐,
是小平等;2知一切生命的殘缺,懷著對神的謙卑,以大悲憫之
心而愛,是大平等。此項包含了愛的最低形態和最高形態。
在《務虛筆記》中,女教師o與她不愛的前夫離婚,與她崇
拜的畫家z結合。此後,一個問題始終折磨著她:愛的選擇基於
差異,愛又要求平等,如何統一?她因這個問題而自殺了。o的
痛苦在於,她不滿足於41,而去尋求2,又不滿足於2,而終於發
現了42。可是,性愛作為世俗之愛確是基於差異的,所能容納
的隻是小平等或者不平等,容納不了大平等。要想實現大平等,
隻有放棄性愛,走向宗教。o不肯放棄性愛,所以隻好去死。
在小說中,作者借詩人l這個人物對於性愛問題進行了饒
有趣味的討論。詩人是性愛的忠實信徒,如同一切真正的信徒
一樣,他的信仰使他陷入了莫大的困惑。他感到困惑的問題主
要有二。其一,既然愛情是美好的,多向的愛為什麽不應該?作
者的結論是,不是不應該,而是不可能。那麽,其二,在隻愛一個
人的前提下,多向的性吸引是否允許?作者的結論是,不是允許
與否的問題,而是必然的,但不應該將之實現為多向的性行為。
讓我們依次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詩人曾經與多個女人相愛。他的信條是愛與誠實,然而,在
這多向的愛中,誠實根本行不通,他不得不生活在謊言中。每個
女人都向他要求“最愛”,都要他證明自己與別的女人的區別,否
則就要離開他。其實他自己向每個女人要求的也是這個“最愛”
和區別,設想一下她們也是一視同仁地愛多個男人而未把他區
別出來,他就感到自己並未真正被愛,為此而受不了。性愛的現
實邏輯是,每一方都向對方要求“最愛”,即一種與對方給予別人
的感情有別的特殊感情,這種相互的要求必然把一切“不最愛”
95探究存在之謎
都逼成“不愛”,而把“最愛”限定為“隻愛”。
至此為止,多向的愛之不可能似乎僅是指現實中的不可能,
而非本性上的不可能。也就是說,不可能隻是因為各方都不能
接受對方的愛是多向的,於是不得不互相讓步。如果撇開這個
接受的問題,一人是否可能愛上多人呢?愛情的專一究竟有無
本性上的根據?史鐵生認為有,他的解釋是:孤獨創造了愛情,
多向的愛情則使孤獨的背景消失,從而使愛情的原因消失。我
說一說對他的這一解釋的理解———
人因為孤獨而尋求愛情。尋求愛情,就是為自己的孤獨尋
找一個守護者。他要尋找的是一個忠實的守護者,那人必須是
一心一意的,否則就不能擔當守護他的孤獨的使命。為什麽呢?
因為每一個孤獨都是獨特的,而在一種多向的照料中,它必喪失
此獨特性,淪為一種一般化的東西了。形象地說,就好比一個人
原想為自己的孤獨尋找一個母親,結果卻發現是把它送進了托
兒所裏,它成了託兒所阿姨所照料的眾多孩子中的一個普通孩
子。孤獨和愛情的尋求原本凝聚了一個人的沉重的命運之感,
來自對方的多向的愛情則是對此命運之感的蔑視,把本質上的
人生悲劇化做了輕浮的社會喜劇。與此同理,一個人倘若真正
是要為自己的孤獨尋找守護者,他所要尋找的必是一個而非多
個守護者。他誠然可能喜歡甚至迷戀不止一個異性,但是,在此
場合,他的孤獨並不真正出場,毋寧說是隱藏了起來,躲在深處
旁觀著它的主人逢場作戲。惟有當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一個人,
他能夠信任地把自己的孤獨交付那人守護之時,他才是認真地
在愛。所以,在我看來,所謂愛情的專一不是一個外部強加的道
德律令,隻應從形而上的層麵來理解其含義。按照史鐵生的一
個詩意的說法,即愛情的根本願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尋找
一種自由的盟約”。
06另一種存在
詩人l後來吸取了教訓,不再試圖實行多向的愛情,而成了
一個真誠的愛者,最愛甚至隻愛一個女人。然而,作為“好色之
徒”,他仍對別的可愛女人充滿著性幻想,作為“誠實的化身”,他
又向他的戀人坦白了這一切。於是,他受到了戀人的“拷問”,結
果是他理屈,戀人則理直氣壯地離開了他。
“拷問”之一———
我們是在美術館裏極其偶然地相遇的。我迷路了,推開了
右邊的而不是左邊的門,這才有我們的相遇。如果沒有遇到我,
你一定會遇到另一個女人的。結論:我對於你是一個偶然,女人
對你來說才是必然。推論:你對我有的隻是情慾,不是愛情。進
一步的推論:你說隻愛我是一個謊言。
這一“拷問”的前半部分無可辯駁,詩人和這位戀人的相遇
的確完全是偶然的。可是,在這世界上,誰和誰的相遇不是偶然
的呢?分歧在於對偶然的評價。在茫茫人海裏,兩個個體相遇
的機率隻是千千萬萬分之一,而這兩個個體終於極其偶然地相
遇了。我們是應該因此而珍惜這個相遇呢,還是因此而輕視它
們?假如偶然是應該蔑視的,則首先要遭到蔑視的是生命本身,
因為在宇宙永恆的生成變化中,每一個生命誕生的機率幾乎等於
零。然而,倘若一個偶然誕生的生命竟能成就不朽的功業,豈不
更證明了這個生命的偉大?同樣,世上並無命定的情緣,凡緣皆
屬偶然,好的情緣的魔力豈不恰恰在於,最偶然的相遇卻喚起了
最深刻的命運之感?詩人的戀人顯然不懂得珍惜偶然的價值。
“拷問”的後半部分涉及到了愛情的複合結構。在精神的、
形而上的層麵上,愛情是為自己的孤獨尋找一個守護者。在世
俗的、形而下的層麵上,愛情又是由性慾發動的對異性的愛慕。
現實中的愛情是這兩種衝動的混合,表現為在異性世界裏尋找
16探究存在之謎
那個守護者。在異性世界裏尋找是必然的,找到誰則是偶然的。
皆不平等。
2輩腥閉甙完滿者。表現為崇拜或依賴,亦不平等。
3蓖曷者愛完滿者。雙方或互相欣賞,或彼此較量,是小
平等。
85另一種存在
4輩腥閉甙殘缺者。分兩種情形:1相濡以沫,同病相憐,
是小平等;2知一切生命的殘缺,懷著對神的謙卑,以大悲憫之
心而愛,是大平等。此項包含了愛的最低形態和最高形態。
在《務虛筆記》中,女教師o與她不愛的前夫離婚,與她崇
拜的畫家z結合。此後,一個問題始終折磨著她:愛的選擇基於
差異,愛又要求平等,如何統一?她因這個問題而自殺了。o的
痛苦在於,她不滿足於41,而去尋求2,又不滿足於2,而終於發
現了42。可是,性愛作為世俗之愛確是基於差異的,所能容納
的隻是小平等或者不平等,容納不了大平等。要想實現大平等,
隻有放棄性愛,走向宗教。o不肯放棄性愛,所以隻好去死。
在小說中,作者借詩人l這個人物對於性愛問題進行了饒
有趣味的討論。詩人是性愛的忠實信徒,如同一切真正的信徒
一樣,他的信仰使他陷入了莫大的困惑。他感到困惑的問題主
要有二。其一,既然愛情是美好的,多向的愛為什麽不應該?作
者的結論是,不是不應該,而是不可能。那麽,其二,在隻愛一個
人的前提下,多向的性吸引是否允許?作者的結論是,不是允許
與否的問題,而是必然的,但不應該將之實現為多向的性行為。
讓我們依次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詩人曾經與多個女人相愛。他的信條是愛與誠實,然而,在
這多向的愛中,誠實根本行不通,他不得不生活在謊言中。每個
女人都向他要求“最愛”,都要他證明自己與別的女人的區別,否
則就要離開他。其實他自己向每個女人要求的也是這個“最愛”
和區別,設想一下她們也是一視同仁地愛多個男人而未把他區
別出來,他就感到自己並未真正被愛,為此而受不了。性愛的現
實邏輯是,每一方都向對方要求“最愛”,即一種與對方給予別人
的感情有別的特殊感情,這種相互的要求必然把一切“不最愛”
95探究存在之謎
都逼成“不愛”,而把“最愛”限定為“隻愛”。
至此為止,多向的愛之不可能似乎僅是指現實中的不可能,
而非本性上的不可能。也就是說,不可能隻是因為各方都不能
接受對方的愛是多向的,於是不得不互相讓步。如果撇開這個
接受的問題,一人是否可能愛上多人呢?愛情的專一究竟有無
本性上的根據?史鐵生認為有,他的解釋是:孤獨創造了愛情,
多向的愛情則使孤獨的背景消失,從而使愛情的原因消失。我
說一說對他的這一解釋的理解———
人因為孤獨而尋求愛情。尋求愛情,就是為自己的孤獨尋
找一個守護者。他要尋找的是一個忠實的守護者,那人必須是
一心一意的,否則就不能擔當守護他的孤獨的使命。為什麽呢?
因為每一個孤獨都是獨特的,而在一種多向的照料中,它必喪失
此獨特性,淪為一種一般化的東西了。形象地說,就好比一個人
原想為自己的孤獨尋找一個母親,結果卻發現是把它送進了托
兒所裏,它成了託兒所阿姨所照料的眾多孩子中的一個普通孩
子。孤獨和愛情的尋求原本凝聚了一個人的沉重的命運之感,
來自對方的多向的愛情則是對此命運之感的蔑視,把本質上的
人生悲劇化做了輕浮的社會喜劇。與此同理,一個人倘若真正
是要為自己的孤獨尋找守護者,他所要尋找的必是一個而非多
個守護者。他誠然可能喜歡甚至迷戀不止一個異性,但是,在此
場合,他的孤獨並不真正出場,毋寧說是隱藏了起來,躲在深處
旁觀著它的主人逢場作戲。惟有當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一個人,
他能夠信任地把自己的孤獨交付那人守護之時,他才是認真地
在愛。所以,在我看來,所謂愛情的專一不是一個外部強加的道
德律令,隻應從形而上的層麵來理解其含義。按照史鐵生的一
個詩意的說法,即愛情的根本願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尋找
一種自由的盟約”。
06另一種存在
詩人l後來吸取了教訓,不再試圖實行多向的愛情,而成了
一個真誠的愛者,最愛甚至隻愛一個女人。然而,作為“好色之
徒”,他仍對別的可愛女人充滿著性幻想,作為“誠實的化身”,他
又向他的戀人坦白了這一切。於是,他受到了戀人的“拷問”,結
果是他理屈,戀人則理直氣壯地離開了他。
“拷問”之一———
我們是在美術館裏極其偶然地相遇的。我迷路了,推開了
右邊的而不是左邊的門,這才有我們的相遇。如果沒有遇到我,
你一定會遇到另一個女人的。結論:我對於你是一個偶然,女人
對你來說才是必然。推論:你對我有的隻是情慾,不是愛情。進
一步的推論:你說隻愛我是一個謊言。
這一“拷問”的前半部分無可辯駁,詩人和這位戀人的相遇
的確完全是偶然的。可是,在這世界上,誰和誰的相遇不是偶然
的呢?分歧在於對偶然的評價。在茫茫人海裏,兩個個體相遇
的機率隻是千千萬萬分之一,而這兩個個體終於極其偶然地相
遇了。我們是應該因此而珍惜這個相遇呢,還是因此而輕視它
們?假如偶然是應該蔑視的,則首先要遭到蔑視的是生命本身,
因為在宇宙永恆的生成變化中,每一個生命誕生的機率幾乎等於
零。然而,倘若一個偶然誕生的生命竟能成就不朽的功業,豈不
更證明了這個生命的偉大?同樣,世上並無命定的情緣,凡緣皆
屬偶然,好的情緣的魔力豈不恰恰在於,最偶然的相遇卻喚起了
最深刻的命運之感?詩人的戀人顯然不懂得珍惜偶然的價值。
“拷問”的後半部分涉及到了愛情的複合結構。在精神的、
形而上的層麵上,愛情是為自己的孤獨尋找一個守護者。在世
俗的、形而下的層麵上,愛情又是由性慾發動的對異性的愛慕。
現實中的愛情是這兩種衝動的混合,表現為在異性世界裏尋找
16探究存在之謎
那個守護者。在異性世界裏尋找是必然的,找到誰則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