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地圖上,研究他們之間各種可能的相互關係。從主觀的角度


    看,人物僅僅來自印象,是作者的一個經歷、一種心緒的化身。


    從客觀的角度看,人物又是某種可能的命運的化身,是這種命運


    造成的一種情緒,或者說是一種情緒對這種命運的一個反應。


    一方麵是種種印象,另一方麵是種種可能的命運,兩者之間排列


    組合,由此演化出了人物和情節的多種多樣的可能性。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部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結構的自


    由和開放。在結構上,小說包含三個層次,一是故事本身,二是


    對人的命運的哲學性思考,三是對小說藝術的文論性思考。這


    三個層次彼此交織在一起。作者自由地出入於小說與現實、敘


    事與思想之間。他講著故事,忽然會停下來,敘述自己的一種相


    關經歷,或者探討故事另一種發展的可能。他一邊構思故事,一


    邊在思考故事的這個構思過程,並且把自己的思考告訴我們。


    作為讀者,我們感覺自己不太像在聽故事,更像是在參與故事的


    構思,藉此而和作者一起探究人的命運問題。


    二、命運與猜謎遊戲


    在史鐵生的創作中,命運問題是一貫的主題。這也許和他


    94探究存在之謎


    的經歷有關。許多年前,脊髓上那個沒來由的小小腫物使他年


    紀輕輕就成了終身殘疾,決定了他一生一世的命運。從那時開


    始,他就一直在向命運發問。命運之成為問題,往往始於突降的


    苦難。當此之時,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世上生靈無數,為何


    這厄運偏偏落在我的頭上?別人依然健康,為何我卻要殘疾?


    別人依然快樂,為何我卻要受苦?在震驚和悲憤之中,問題直逼


    那主宰一切人之命運的上帝,苦難者誓向上帝討個說法。


    然而,上帝之為上帝,就在於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為


    所欲為,用不著給你一個說法。麵對上帝的沉默,苦難者也沉默


    下來了。弱小的個人對於強大的命運,在它到來之前不可預卜,


    在它到來之時不可抗拒,在它到來之後不可擺脫,那麽,除了忍


    受,還能怎樣呢?


    但史鐵生對於命運的態度並不如此消極,他承認自己有宿


    命的色彩,可是這宿命不是“認命”,而是“知命”,“知命運的力量


    之強大,而與之對話,領悟它的深意”。抗命不可能,認命又不甘


    心,“知命”便是在這兩難的困境中生出的一種智慧。所謂“知


    命”,就是跳出一己命運之狹小範圍,不再孜孜於為自己的不幸


    遭遇討個說法,而是把人間整幅變幻的命運之圖當做自己的認


    知對象,以猜測上帝所設的命運之謎為樂事。做一個猜謎者,這


    是史鐵生以及一切智者歷盡苦難而終於找到的自救之途。作為


    猜謎者,個人不再僅僅是苦難的承受者,他同時也成了一個快樂


    的遊戲者,而上帝也由我們命運的神秘主宰變成了我們在這場


    遊戲中的對手和夥伴。


    曾有一位評論家對史鐵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


    神分析,斷言由癱瘓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創作的真正秘密


    之所在。對於這一番分析,史鐵生相當豁達地寫了一段話:“隻


    05另一種存在


    是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擔心這樣發展下去人還有


    什麽謎可猜呢?而無謎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個可怕的世界


    呢!好在上帝比我們智商高,他將永遠提供給我們新謎語,我們


    一起來做這遊戲,世界就恰當了。開開玩笑,否則我說什麽呢?


    老窩已給人家掏了去。”讀這段話時,我不由得對史鐵生充滿敬


    意,知道他已經上升到了足夠的高度,作為一個以上帝為對手和


    夥伴的大猜謎者,他無須再去計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謎底的


    對錯。


    史鐵生之走向猜謎,殘疾是最初的激因。但是,他沒有停留


    於此。人生困境之形成,身體的殘疾既非充分條件,亦非必要條


    件。憑他的敏於感受和精於思索,即使沒有殘疾,他也必能發現


    人生固有的困境,從而成為一個猜謎者。正如他所說,詩人麵對


    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陣,之所以要猜斯芬克司之謎是為了在天定


    的困境中得救。這使人想起尼采的話:“倘若人不也是詩人,猜


    謎者,偶然的拯救者,我如何能忍受做人!”猜謎何以就能得救,


    就能忍受做人了呢?因為它使一個人獲得了一種看世界的新的


    眼光和角度,以一種自由的心態去麵對人生的困境,把困境變成


    了遊戲的場所。通過猜謎遊戲,猜謎者與自己的命運、也與一切


    命運拉開了一個距離,藉此與命運達成了和解。那時候,他不再


    是一個為自己的不幸而哀嘆的傷感角色,也不再是一個站在人


    生的困境中抗議和嚎叫的悲劇英雄,他已從生命的悲劇走進了


    宇宙的喜劇之中。這就好比大病之後的復元,在經歷了絕望的


    掙紮之後,他大難不死,竟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健康。


    在史鐵生的作品中,我們便能鮮明地感覺到這種精神上的健康,


    而絕少上述那位評論家所渲染的陰鬱心理。那位評論家是從史


    鐵生的身體的殘疾推導出他必然會有陰鬱心理的,我願把這看


    做心理學和邏輯皆不具備哲學資格的一個具體證據。


    15探究存在之謎


    命運的一個最不可思議的特點就是,一方麵,它好像是純粹


    的偶然性;另一方麵,這純粹的偶然性卻成了個人不可違抗的必


    然性。一個極偶然極微小的差異或變化,很可能會導致天壤之


    別的不同命運。命運意味著一個人在塵世的全部禍福,對於個


    人至關重要,卻被上帝極其漫不經心、不負責任地決定了。由個


    人的眼光看,這不能不說是荒謬的。為了驅除荒謬感,我們很容


    易走入一種思路,便是竭力給自己分配到的這一份命運尋找一


    個原因、一種解釋。例如,倘若遭到了不幸,我們便把這不幸解


    釋成上帝對我們的懲罰(“因果報應”之類)或考驗(“天降大任”


    之類)。在這種宿命論的亦即道德化的解釋中,上帝被看做一位


    公正的法官或英明的首領,他的分配永遠是公平合理的或深謀


    遠慮的。通過這樣的解釋,我們否認了命運的偶然性,從而使它


    變得似乎合理而易於接受了。這一思路基本上是停留在為一己


    的命運討個說法上,並且自以為討到了,於是感到安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另一種存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另一種存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