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嗬成的,正是因為普希金把它們修改得太久了的緣故。”梁
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
美。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鍊功夫的
文豪。靈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
捕捉住。
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這倒不奇怪,
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隻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
淡。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
土,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
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護理罷了。
1991.6~1992.4
6另一種存在
探究存在之謎
一
如同一切“文化熱”一樣,所謂“昆德拉熱”也是以誤解為前
提的。人們把道具看成了主角,誤以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
政治劇,於是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當做一個持不同政
見的文學英雄受到了歡迎或者警惕。
現在,隨著昆德拉的文論集《小說的藝術》中譯本的出版,我
祝願他能重獲一位智者應得的寧靜。
昆德拉最欣賞的現代作家是卡夫卡。當評論家們紛紛把卡
夫卡小說解釋為一種批評資本主義異化的政治寓言的時候,昆
德拉卻讚揚它們是“小說的徹底自主性的出色樣板”,指出其意
義恰恰在於它們的“不介入”,即在所有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麵
前保持完全的自主。
“不介入”並非袖手旁觀,“自主”並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
德拉也好,他們的作品即使在政治的層麵上也是富於批判意義
的。但是,他們始終站得比政治更高,能夠超越政治的層麵而達
於哲學的層麵。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說,在他的小說中,歷史本身
是被當做存在境況而給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的
政治批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義。
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對於人的思考力具有一種威懾作用,一
個人哪怕他是笛卡爾,在身臨其境時恐怕也難以怡然從事“形而
上學的沉思”。麵對血與火的事實,那種對於宇宙和生命意義的
“終極關切”未免顯得奢侈。然而,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真是一位
現代的笛卡爾,那麽,無論他寫小說還是研究哲學,他都終能擺
脫政治的威懾作用,使得異乎尋常的政治閱歷不是阻斷而是深
化他的人生思考。
魯迅曾經談到一種情況:呼喚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來時反
而沉寂了。我們可以補充一種類似的情況:呼喚自由的作家在
自由到來時也可能會沉寂。僅僅在政治層麵上思考和寫作的作
家,其作品的動機和效果均繫於那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一旦政
治淡化(自由正意味著政治淡化),他們的寫作生命就結束了。
他們的優勢在於敢寫不允許寫的東西,既然什麽都允許寫,他們
還有什麽可寫的呢?
比較起來,立足於人生層麵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寫作生命,因
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們的一個心靈事實。他們的使命不是捍
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究存在之謎。教義會過時,而存在之
謎的謎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窮盡的。
所以,在移居巴黎之後,昆德拉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斷地問
世,我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
二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
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像出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
示存在的不為人知的方麵”。
昆德拉所說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盡管這部巨著整個兒是在談論“存在”,卻始終不曾給“存在”下
8另一種存在
過一個定義。海德格爾承認:“‘存在’這個概念是不可定義的。”
我們隻能約略推斷,它是一個關涉人和世界的本質的範疇。正
因為如此,存在是一個永恆的謎。
按照尼采的說法,哲學家和詩人都是“猜謎者”,致力於探究
存在之謎。那麽,小說的特點何在?在昆德拉看來,小說的使命
與哲學、詩並無二致,隻是小說擁有更豐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
的合併能力”,能把哲學和詩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學和詩卻無能
包容小說。
在勘探存在方麵,哲學和詩的確各有自己的尷尬。哲學的
手段是概念和邏輯,但邏輯的繩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詩的手
段是感覺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難以映顯完整的存在。很久以
來,哲學和詩試圖通過聯姻走出困境,結果好像並不理想,我們
讀到了許多美文和玄詩,也就是說,許多化裝為哲學的詩和化裝
為詩的哲學。我不認為小說是唯一的乃至最後的出路,然而,設
計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組合,用它們來包容、連結、貫通哲
學的體悟和詩的感覺,也許是值得一試的途徑。
昆德拉把他小說裏的人物稱做“實驗性的自我”,其實質是
對存在的某個方麵的疑問。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中,
托馬斯大夫是對存在之輕的疑問,特麗莎是對靈與肉的疑問。
而事實上,它們都是作者自己的疑問,推而廣之,也是每一個自
我對於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困惑,昆德拉為之設計了
相應的人物和情境,而小說的展開便是對這些疑問的深入追究。
關於“存在之輕”的譯法和含義,批評界至今眾說紛紜。其
實,隻要考慮到昆德拉使用的“存在”一詞的海德格爾來源,許多
無謂的爭論即可避免。“存在之輕”就是人生缺乏實質,人生的實
質太輕飄,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自己
有一個說明:“如果上帝已經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
9探究存在之謎
地球沒有任何主人,在空無中前進。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
輕。”可見其涵義與“上帝死了”命題一脈相承,即指人生根本價值
的失落。對於托馬斯來說,人生實質的空無尤其表現在人生受偶
然性支配,使得一切真正的選擇成為不可能,而他所愛上的特麗
莎便是絕對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麵,特麗莎之受靈與肉問題的
困擾,又是和托馬斯既愛她又同眾多女人發生性關係這一情形分
實秋也是一個極知道割愛的人,所以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簡練之
美。世上有一揮而就的佳作,但一定沒有未曾下過錘鍊功夫的
文豪。靈感是石頭中的美,不知要鑿去多少廢料,才能最終把它
捕捉住。
如此看來,散文的藝術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這倒不奇怪,
因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隻是不要把它損壞和沖
淡。換一種比方,有了真性靈和真體驗,就像是有了良種和肥
土,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謂文字功夫無非就是對長出的
花木施以防蟲和剪枝的護理罷了。
1991.6~1992.4
6另一種存在
探究存在之謎
一
如同一切“文化熱”一樣,所謂“昆德拉熱”也是以誤解為前
提的。人們把道具看成了主角,誤以為眼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出
政治劇,於是這位移居巴黎的捷克作家便被當做一個持不同政
見的文學英雄受到了歡迎或者警惕。
現在,隨著昆德拉的文論集《小說的藝術》中譯本的出版,我
祝願他能重獲一位智者應得的寧靜。
昆德拉最欣賞的現代作家是卡夫卡。當評論家們紛紛把卡
夫卡小說解釋為一種批評資本主義異化的政治寓言的時候,昆
德拉卻讚揚它們是“小說的徹底自主性的出色樣板”,指出其意
義恰恰在於它們的“不介入”,即在所有政治綱領和意識形態麵
前保持完全的自主。
“不介入”並非袖手旁觀,“自主”並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
德拉也好,他們的作品即使在政治的層麵上也是富於批判意義
的。但是,他們始終站得比政治更高,能夠超越政治的層麵而達
於哲學的層麵。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說,在他的小說中,歷史本身
是被當做存在境況而給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的
政治批判也就具有了超出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義。
高度政治化的環境對於人的思考力具有一種威懾作用,一
個人哪怕他是笛卡爾,在身臨其境時恐怕也難以怡然從事“形而
上學的沉思”。麵對血與火的事實,那種對於宇宙和生命意義的
“終極關切”未免顯得奢侈。然而,我相信,一個人如果真是一位
現代的笛卡爾,那麽,無論他寫小說還是研究哲學,他都終能擺
脫政治的威懾作用,使得異乎尋常的政治閱歷不是阻斷而是深
化他的人生思考。
魯迅曾經談到一種情況:呼喚革命的作家在革命到來時反
而沉寂了。我們可以補充一種類似的情況:呼喚自由的作家在
自由到來時也可能會沉寂。僅僅在政治層麵上思考和寫作的作
家,其作品的動機和效果均繫於那個高度政治化的環境,一旦政
治淡化(自由正意味著政治淡化),他們的寫作生命就結束了。
他們的優勢在於敢寫不允許寫的東西,既然什麽都允許寫,他們
還有什麽可寫的呢?
比較起來,立足於人生層麵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寫作生命,因
為政治淡化原本就是他們的一個心靈事實。他們的使命不是捍
衛或推翻某種教義,而是探究存在之謎。教義會過時,而存在之
謎的謎底是不可能有朝一日被窮盡的。
所以,在移居巴黎之後,昆德拉的作品仍然源源不斷地問
世,我對此絲毫不感到奇怪。
二
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稱小說家為“存在的勘探者”,而
把小說的使命確定為“通過想像出的人物對存在進行深思”,“揭
示存在的不為人知的方麵”。
昆德拉所說的“存在”,直接引自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盡管這部巨著整個兒是在談論“存在”,卻始終不曾給“存在”下
8另一種存在
過一個定義。海德格爾承認:“‘存在’這個概念是不可定義的。”
我們隻能約略推斷,它是一個關涉人和世界的本質的範疇。正
因為如此,存在是一個永恆的謎。
按照尼采的說法,哲學家和詩人都是“猜謎者”,致力於探究
存在之謎。那麽,小說的特點何在?在昆德拉看來,小說的使命
與哲學、詩並無二致,隻是小說擁有更豐富的手段,它具有“非凡
的合併能力”,能把哲學和詩包容在自身中,而哲學和詩卻無能
包容小說。
在勘探存在方麵,哲學和詩的確各有自己的尷尬。哲學的
手段是概念和邏輯,但邏輯的繩索不能套住活的存在。詩的手
段是感覺和意象,但意象的碎片難以映顯完整的存在。很久以
來,哲學和詩試圖通過聯姻走出困境,結果好像並不理想,我們
讀到了許多美文和玄詩,也就是說,許多化裝為哲學的詩和化裝
為詩的哲學。我不認為小說是唯一的乃至最後的出路,然而,設
計出一些基本情境或情境之組合,用它們來包容、連結、貫通哲
學的體悟和詩的感覺,也許是值得一試的途徑。
昆德拉把他小說裏的人物稱做“實驗性的自我”,其實質是
對存在的某個方麵的疑問。例如,在《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中,
托馬斯大夫是對存在之輕的疑問,特麗莎是對靈與肉的疑問。
而事實上,它們都是作者自己的疑問,推而廣之,也是每一個自
我對於存在所可能具有的一些根本性困惑,昆德拉為之設計了
相應的人物和情境,而小說的展開便是對這些疑問的深入追究。
關於“存在之輕”的譯法和含義,批評界至今眾說紛紜。其
實,隻要考慮到昆德拉使用的“存在”一詞的海德格爾來源,許多
無謂的爭論即可避免。“存在之輕”就是人生缺乏實質,人生的實
質太輕飄,所以使人不能承受。在《小說的藝術》中,昆德拉自己
有一個說明:“如果上帝已經走了,人不再是主人,誰是主人呢?
9探究存在之謎
地球沒有任何主人,在空無中前進。這就是存在的不可承受之
輕。”可見其涵義與“上帝死了”命題一脈相承,即指人生根本價值
的失落。對於托馬斯來說,人生實質的空無尤其表現在人生受偶
然性支配,使得一切真正的選擇成為不可能,而他所愛上的特麗
莎便是絕對偶然性的化身。另一方麵,特麗莎之受靈與肉問題的
困擾,又是和托馬斯既愛她又同眾多女人發生性關係這一情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