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種教育的後果是什麽呢?這樣地擴大教育的規模,擴大招生,當然就需要大量的教師,但是真正有能力、有資格當教師的人是有限的,哪怕是一個優秀民族,能夠產生具備當教師的能力的人也不會很多。於是,大量不夠資格的人進學校當了教師,由於他們在人數上占優勢,就決定了這些教育機構的實質。在這樣的教育機構裏麵,極少數真正夠格的最優秀的教師必然被邊緣化,必然孤立無助,他們實際上最不適合於來教育這些未經嚴格挑選、胡亂集合起來的青年,最不適合於來從事這種為了謀生的教育,那些青年上學就是為了謀生,這種教育本來不應該由他們來做的,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隻好委屈自己,盡量適應這種體製,而且一定適應得很差。相反,絕大多數教師卻是如魚得水,因為他們的素質和招來的這些學生的素質處於一種很協調的關係之中。(笑聲)
通過這樣的高等教育,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什麽呢?尼采說,無非是學者、政府官員、營利者或者文化市儈,而就最後的和通常的結果而言,是所有這些東西的混合物。總而言之,做學者還是做官員是無所謂的,骨子裏都是營利者和文化市儈。當然也有素質比較優秀的學生,本來有更高的追求,他們是最可憐的。在經歷了這種使人疲憊、糊塗、神經緊張、永無喘息之機的強迫性教育之後,他們走上了就業崗位,完全不能適應,被層出不窮的煩惱和懷疑所困擾,沒有能力引導和幫助自己,絕望地沉浸到了日常生活和勞作的世界裏了。
所以,尼采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最廣泛的普及教育恰恰就是野蠻。
2.真正的教育
那麽,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應該是和這兩個傾向相反。這兩個傾向,擴大教育的數量,縮小教育的內涵,本質上是一致的,數量上的擴大就意味著內涵上的縮小。真正的教育應該和它們針鋒相對,教育應該濃縮,數量少一些,濃度要加大。
大學應該培養精英,受高等教育的人應該少,這涉及到尼采關於文化的第二個觀點,文化的目標是天才。這個觀點不一定對,可以討論,但是我們起碼應該承認教育不能毀滅天才,要給天才留出空間,而現在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產生天才,而且會毀滅天才。尼采認為,教育集中於少數人是自然的必然規則。公正的後代在評價一個時代的整個教育狀況的時候,他們會拿什麽做標準?他們不會看你有多少人上了大學,而是看你這個時代產生了多少創造了人類文化的大師和天才,看你對這些大師是什麽態度,是承認、支持、尊敬他們,還是使他們遭到埋沒、虐待、毀滅。我們說古希臘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就是因為它產生了這麽多的大哲學家、大藝術家。後人評價前麵的時代,真正看的是這個時代產生了偉大人物,因而真正把人類文化往前推進了一步。按照尼采的說法,既然文化的目標是天才,教育就應該為產生天才服務,當然不可能所有受教育的人都是天才,但是起碼應該是優秀的人,真正是在為創造文化而工作,這樣的人多了,從裏麵就會產生大師,把人類的文化向前推進。
衡量一個文科大學生所受的教育是否合格,尼采提出了三個尺度:第一是對哲學的需要,哲學的素質,具備思考最高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第二是藝術方麵的本能,有良好的藝術直覺和感受能力);第三是通曉古希臘羅馬的經典,具備古典的人文修養。很顯然,他強調的是綜合的文化品質,而不是具體學科的知識。你可以當一個學者,但必須是一個有文化品質的學者,兼具哲學的頭腦、藝術的本能和古典的修養,這樣當你從事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時,才會具有一種內在的統一性。在尼采看來,哲學的頭腦和藝術的本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古希臘羅馬的經典。當時在德國的文科中學和大學裏,也學希臘文和拉丁文,也教古典經典,但是都變成知識了,就因為缺乏真正的哲學和藝術教育。
我今天就講這麽多內容,因為是正來兄催促我來做這個講座的,所以我匆匆忙忙地把尼采批判現代文化方麵的論述整理了一下,還沒有來得及真正變成我自己的一個思想性的東西,隻是把尼采這方麵的主要言論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這些東西我自己看了以後還是很震撼的,很值得進一步去思考。我就講到這裏,下麵請大家和正來兄批評。(掌聲)
現場互動
鄧正來:非常感謝周國平先生在我的強行要求下做出這麽一個匆忙的報告,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就是匆忙,所以這個時候聽一聽尼采的聲音也許有好處。我相信諸位會有很多問題,下麵就請大家提問。
同學:謝謝兩位老師,特別謝謝周老師給我們帶來這麽精彩的講座。您在講座裏談到生命兩邊都是懸崖,不能迴避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一點我很贊同。但是您後麵談到尼采批評學者不去關注更高的問題而去數花蕊,這一點我有些疑惑。我覺得並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追問終極問題的答案,這樣享受一下生活未嚐不可,一般的學者去數一下路邊的花瓣也是很好的事情。
周:我今天主要介紹尼采的觀點,我不一定都同意。尼采也並不反對享受生活的樂趣,他這裏反對的是學者在沒有哲學思考的背景下鑽在枝節問題裏麵。如果說你僅僅是去數路邊的花瓣,從來不想懸崖和深淵的問題,那就有點膚淺。學者對於自己的研究課題,至少應該知道為什麽要研究這個。
第80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5)
同學:周老師、鄧老師你們好,非常高興得知你們兩個是這麽好的朋友。(笑聲)昨天我聽過鄧老師的講座,是《如何學習與生活》,我正準備去敲鄧老師辦公室的門,跟他討論學習的所得,然後告訴他,我最近的老師就是尼采,這麽巧,今天周老師就來到了這裏。我為什麽還沒有去找鄧老師,因為我有兩個困惑。首先我不太同意鄧老師說,你要是研究一個人,就要先從二手資料開始,我不太喜歡這樣做,我喜歡直接從這個人自己的著作出發。但是在尼采的問題上,偏偏《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是我的啟蒙,所以在這件事上鄧老師要比我正確得多。第二個疑惑就是,尼采是學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但是尼采自己的著作一點也不學術。周老師您剛才說對尼采的研究要做一個落幕了,我今天鬥膽問您,您覺得自己對尼采的研究達到了一個什麽程度,做出了什麽樣的貢獻?最重要的問題是,您在即將結束對尼采的研究的時候,最大的遺憾是什麽?因為可能您所選擇的對尼采研究的終點恰恰是我們的起點。我知道您不太贊成女性學習哲學,但是我正要像尼采提出的那樣,做一個超人是和凡人拉開差距而不是針鋒相對,謝謝。(笑聲,掌聲)
周:對於我來說,尼采主要不是一個學術課題,我一開始隻是喜歡,你提到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就完全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其中很多話是我借尼采之口說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和尼采有很多共鳴的東西。接近一個大思想家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他當作朋友,你真正喜歡他,和他有共鳴,就可以這樣去讀他,和他對話,我對尼采主要是這樣的讀法。當然你也可以把他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對象,如果說我在這方麵做了一點貢獻的話,應該是我在1990年出版的博士論文《尼采與形上學》,我自己認為這本書在學術上過得去的。當年社科院評科研獎,分配給我們研究室一個名額,我們室就要把《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報上去。我覺得評獎是很可笑的事,就說第一我建議你們把這個獎給別人,第二如果你們一定要評我,就報《尼采與形上學》,因為這本書才算是科研著作,我自己認為它把尼採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麵的思想梳理得很清楚。最近這本書重新出版了,現在看來仍然是站得住的。我所做的尼采研究僅僅如此,此外還做了一些翻譯工作。我之所以要和尼采告別,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很充分了,隻是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精力有限。我認為你不必從我的終點開始,每個人的研究路徑是不一樣的,我的路徑未必適合於你,我是走了半截,但你未必能接著走下去。你應該去尋找適合於你的路徑,對於你來說那是最好的路徑。我自己沒有什麽可遺憾的,現在喜歡尼采的人挺多,我樂意看到別人——當然包括你——做出成績。
通過這樣的高等教育,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什麽呢?尼采說,無非是學者、政府官員、營利者或者文化市儈,而就最後的和通常的結果而言,是所有這些東西的混合物。總而言之,做學者還是做官員是無所謂的,骨子裏都是營利者和文化市儈。當然也有素質比較優秀的學生,本來有更高的追求,他們是最可憐的。在經歷了這種使人疲憊、糊塗、神經緊張、永無喘息之機的強迫性教育之後,他們走上了就業崗位,完全不能適應,被層出不窮的煩惱和懷疑所困擾,沒有能力引導和幫助自己,絕望地沉浸到了日常生活和勞作的世界裏了。
所以,尼采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最廣泛的普及教育恰恰就是野蠻。
2.真正的教育
那麽,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麽樣子的呢?應該是和這兩個傾向相反。這兩個傾向,擴大教育的數量,縮小教育的內涵,本質上是一致的,數量上的擴大就意味著內涵上的縮小。真正的教育應該和它們針鋒相對,教育應該濃縮,數量少一些,濃度要加大。
大學應該培養精英,受高等教育的人應該少,這涉及到尼采關於文化的第二個觀點,文化的目標是天才。這個觀點不一定對,可以討論,但是我們起碼應該承認教育不能毀滅天才,要給天才留出空間,而現在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產生天才,而且會毀滅天才。尼采認為,教育集中於少數人是自然的必然規則。公正的後代在評價一個時代的整個教育狀況的時候,他們會拿什麽做標準?他們不會看你有多少人上了大學,而是看你這個時代產生了多少創造了人類文化的大師和天才,看你對這些大師是什麽態度,是承認、支持、尊敬他們,還是使他們遭到埋沒、虐待、毀滅。我們說古希臘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就是因為它產生了這麽多的大哲學家、大藝術家。後人評價前麵的時代,真正看的是這個時代產生了偉大人物,因而真正把人類文化往前推進了一步。按照尼采的說法,既然文化的目標是天才,教育就應該為產生天才服務,當然不可能所有受教育的人都是天才,但是起碼應該是優秀的人,真正是在為創造文化而工作,這樣的人多了,從裏麵就會產生大師,把人類的文化向前推進。
衡量一個文科大學生所受的教育是否合格,尼采提出了三個尺度:第一是對哲學的需要,哲學的素質,具備思考最高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第二是藝術方麵的本能,有良好的藝術直覺和感受能力);第三是通曉古希臘羅馬的經典,具備古典的人文修養。很顯然,他強調的是綜合的文化品質,而不是具體學科的知識。你可以當一個學者,但必須是一個有文化品質的學者,兼具哲學的頭腦、藝術的本能和古典的修養,這樣當你從事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時,才會具有一種內在的統一性。在尼采看來,哲學的頭腦和藝術的本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古希臘羅馬的經典。當時在德國的文科中學和大學裏,也學希臘文和拉丁文,也教古典經典,但是都變成知識了,就因為缺乏真正的哲學和藝術教育。
我今天就講這麽多內容,因為是正來兄催促我來做這個講座的,所以我匆匆忙忙地把尼采批判現代文化方麵的論述整理了一下,還沒有來得及真正變成我自己的一個思想性的東西,隻是把尼采這方麵的主要言論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這些東西我自己看了以後還是很震撼的,很值得進一步去思考。我就講到這裏,下麵請大家和正來兄批評。(掌聲)
現場互動
鄧正來:非常感謝周國平先生在我的強行要求下做出這麽一個匆忙的報告,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就是匆忙,所以這個時候聽一聽尼采的聲音也許有好處。我相信諸位會有很多問題,下麵就請大家提問。
同學:謝謝兩位老師,特別謝謝周老師給我們帶來這麽精彩的講座。您在講座裏談到生命兩邊都是懸崖,不能迴避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一點我很贊同。但是您後麵談到尼采批評學者不去關注更高的問題而去數花蕊,這一點我有些疑惑。我覺得並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追問終極問題的答案,這樣享受一下生活未嚐不可,一般的學者去數一下路邊的花瓣也是很好的事情。
周:我今天主要介紹尼采的觀點,我不一定都同意。尼采也並不反對享受生活的樂趣,他這裏反對的是學者在沒有哲學思考的背景下鑽在枝節問題裏麵。如果說你僅僅是去數路邊的花瓣,從來不想懸崖和深淵的問題,那就有點膚淺。學者對於自己的研究課題,至少應該知道為什麽要研究這個。
第80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5)
同學:周老師、鄧老師你們好,非常高興得知你們兩個是這麽好的朋友。(笑聲)昨天我聽過鄧老師的講座,是《如何學習與生活》,我正準備去敲鄧老師辦公室的門,跟他討論學習的所得,然後告訴他,我最近的老師就是尼采,這麽巧,今天周老師就來到了這裏。我為什麽還沒有去找鄧老師,因為我有兩個困惑。首先我不太同意鄧老師說,你要是研究一個人,就要先從二手資料開始,我不太喜歡這樣做,我喜歡直接從這個人自己的著作出發。但是在尼采的問題上,偏偏《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是我的啟蒙,所以在這件事上鄧老師要比我正確得多。第二個疑惑就是,尼采是學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但是尼采自己的著作一點也不學術。周老師您剛才說對尼采的研究要做一個落幕了,我今天鬥膽問您,您覺得自己對尼采的研究達到了一個什麽程度,做出了什麽樣的貢獻?最重要的問題是,您在即將結束對尼采的研究的時候,最大的遺憾是什麽?因為可能您所選擇的對尼采研究的終點恰恰是我們的起點。我知道您不太贊成女性學習哲學,但是我正要像尼采提出的那樣,做一個超人是和凡人拉開差距而不是針鋒相對,謝謝。(笑聲,掌聲)
周:對於我來說,尼采主要不是一個學術課題,我一開始隻是喜歡,你提到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就完全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其中很多話是我借尼采之口說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和尼采有很多共鳴的東西。接近一個大思想家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他當作朋友,你真正喜歡他,和他有共鳴,就可以這樣去讀他,和他對話,我對尼采主要是這樣的讀法。當然你也可以把他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對象,如果說我在這方麵做了一點貢獻的話,應該是我在1990年出版的博士論文《尼采與形上學》,我自己認為這本書在學術上過得去的。當年社科院評科研獎,分配給我們研究室一個名額,我們室就要把《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報上去。我覺得評獎是很可笑的事,就說第一我建議你們把這個獎給別人,第二如果你們一定要評我,就報《尼采與形上學》,因為這本書才算是科研著作,我自己認為它把尼採在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麵的思想梳理得很清楚。最近這本書重新出版了,現在看來仍然是站得住的。我所做的尼采研究僅僅如此,此外還做了一些翻譯工作。我之所以要和尼采告別,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很充分了,隻是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精力有限。我認為你不必從我的終點開始,每個人的研究路徑是不一樣的,我的路徑未必適合於你,我是走了半截,但你未必能接著走下去。你應該去尋找適合於你的路徑,對於你來說那是最好的路徑。我自己沒有什麽可遺憾的,現在喜歡尼采的人挺多,我樂意看到別人——當然包括你——做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