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認為,媒體對文化的敗壞還特別表現在對語言的敗壞。新聞語言的特點是匆忙和虛榮的製作,完全沒有醞釀,沒有風格,表達時幹巴巴的,或者可悲地裝腔作勢,喪失任何美學規範。可是,這種低俗的文風通過報紙被大量地閱讀,流毒甚廣,成了一種流行的文風。他感嘆說,在這種流行的文風麵前,好的教師勢單力孤,他即使很認真地教學生,試圖培養學生純真的品位,往往是白費力氣。你在這個鍾點教他希臘文化,他在下一個鍾點就會抓起一張報紙,一本流行小說,或者一冊這樣品質的書,把你在上個鍾點做的工作全廢掉了。我們現在是下一個鍾點就去上網了,去看八卦新聞了。所以,每一顆剛剛播下的真教育的種子,馬上就會被偽教育的碾子無情地壓碎。
3.商業
第三個主角是商業。尼采說,在這個時代,商業成了文化的靈魂,商人成了支配現代人類心靈的力量,市場價值決定了從而也抹殺了一切精神事物的價值。古希臘文化的靈魂是個人的競賽,羅馬文化的靈魂是戰爭、凱旋和法律,而現代文化的靈魂是商業。任何時代都不能沒有商人,但是,在從前的時代,人們以高貴的態度鄙視商人,而現在卻成了最令人羨慕的階層。
商人支配文化的方式是為一切事物定價,並且不是根據真正的個人需要,而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就是有沒有人買,買多少。商人把這樣的定價方式用於一切事物,包括藝術和科學的成果,對創造出的一切都隻問供應與需求,隻用供求關係來衡量它們的價值。這成了整個文化的特徵,以此製約著一切願望和能力。所以,尼采說,現在如果沒有市場上聲嘶力竭的叫賣,就不再有天才了,這對於思想家來說當然是一個壞時代。
第79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4)
商人中也會有人積極贊助文化,但是尼采對他們抱有警惕之心。他說,今天這些推動文化最活躍的勢力恰恰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往往出於自己的私利來贊助文化,因為他們需要文化的支持,所以禮尚往來,也給文化一些支持,但是多半要為被贊助的項目規定目標和標準,使它們的文化內涵受到歪曲和損害。
4.政治
第四個主角是政治,就是國家利益。在當時,普魯士在西方有最強大的國家機器,其力量也伸展到文化領域,自命為文化的引路人,嚴格地掌握著教育和學校的最高領導權。用什麽方法呢?就是控製學歷,你取得了學歷,就有了晉升的階梯。大學畢業後,最好的出路是兩個,一個是從政,一個是當教授,你要獲得這兩個資格之一,前提是你必須忠誠於國家。通過這個方式,國家實際上掌握了教育的最高領導權。在教育對國家的這一從屬關係中,黑格爾哲學對國家的神化起了重要作用,使這一從屬關係達到了頂峰。
尼采不反對政治,他主張大政治,核心不是國家利益,而是人類整體的精神高度。他還認為文化遠遠高於政治,政治是解決社會層麵的問題的,不能解決存在問題,也就是人生的根本問題,這是文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他說,任何一種相信靠政治可以躲避甚至解決存在問題的哲學,都是開玩笑的哲學。在他看來,真正優秀的人應該去搞文化,不應該去搞政治,可是現在國家用各種優待吸引大學畢業生,從政的人地位這麽高,很多優秀的人都去搞政治了,這對這些人本身和對文化都是莫大的損失,這是特別不應該有的一個狀態。尼採好像又預見到了我們今天的狀況。
尼采還認為,一種好的政治應該是簡單的,任何一個國家,如果還需要除政治家之外的人來為政治操心,這個國家就一定是治理得很糟,它活該毀在這麽多政客手中。另一方麵,從個人來說,如果懂得簡單地看待國家和他對國家責任,這可能是精神上優秀的標誌,因為一個人身上如果有哲學熱情,他是不會有餘暇留給政治熱情的,他會明智地拒絕每天讀報,更不必說替一個政黨效勞了。當然,這不排斥在必要的時刻,當他的祖國麵臨現實的危急之時,他會堅守在他的崗位上。
四、現代教育批判
我剛才講了現代文化的四個主角,就是學術、新聞、商業、國家。下麵我講一下尼采對現代教育的批判,這個特別精彩,主要內容在我開頭說的第二本書裏——《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這本書現在還沒有中譯本,我已經翻譯了,但還沒有出版。這本書在尼采生前沒有發表,是專門批判當時德國的學校教育的,我覺得在今天也很有意義,他談的德國教育的那些毛病在今天更加突出。在尼采看來,德國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什麽地方?就是現代文化的四個主角也支配了現代教育,教育的目標被商業和政治所支配,是要培養善於賺錢的人和能夠為國家服務的人,教育的內容被學術和新聞所支配,主要是過去的知識和當下的信息。我重點講一下教育的目標。
1.現代教育的兩個傾向
尼采認為,現代教育有兩個明顯的傾向。一個就是擴大教育,擴招,大量的招生。(笑聲)當時的普魯士國家提出普及教育和國民教育的口號,擴展教育的規模,增加學生的數量,要讓盡量多的人接受大學教育。另一個傾向是縮小教育,教育的內涵縮小了,質量降低了,放棄了教育的崇高使命,把教育納入了為謀生和為國家服務的軌道。這兩個傾向實際上合流了,結果是教育在數量上擴大,在質量上縮小。
首先是把教育納入了為謀生服務的軌道。尼采說,普及教育是最受歡迎的現代國民經濟教條之一,為什麽要普及教育呢?是這樣一個邏輯:盡量多的知識和教育導致盡量多的生產和消費,這意味著導致盡量多的幸福。在這個公式裏,利益、收入、盡量多賺錢成了教育的目標。按照這一個傾向,教育就被定義成了一種眼力,一個人憑藉這種眼力可以識別一切容易賺到錢的捷徑,可以掌握人際關係的手段,從而可以出人頭地。教育分速成教育和深造教育兩類,什麽叫速成教育?就是讓你快速地成為一個掙錢的生物。什麽叫深造教育?就是讓你成為一個能夠賺很多錢的生物。(笑聲)相反,如果有一種教育能夠讓人孤獨、安靜,目標不是金錢和收益,如果會耗費很多的時間,這樣的教育就是可恨的,就遭到排斥。
尼采指出,不要混淆兩個事情,一個是教育,一個是謀生,性質完全不同。為了生存,人是必須學習的,但是為這個目的所學、所做的一切都和教育毫不相幹。任何一種學校教育,如果在它的歷程的終點把一個職位或者一種謀生方式樹為前景,就絕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僅僅是一份用於指導人們進行生存鬥爭的說明書。隻有超越了生存鬥爭的世界,教育才開始。如果說教育是一個仙女,那麽,以教育的名義做謀生的事情,這個所謂教育就不過是一個有知識的女僕,是一個女管家。
其次,教育被納入了為國家服務的軌道,國家把教育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為自己培養出合用的公務員,通過負擔過於沉重的考試保證學生的絕對順從,為此頻繁地剝削他們的年華。(笑聲)這可都是尼采的原話,我今天盡量用他的原話來說,我讀了這些話以後真的是挺興奮的,怎麽能說得這麽準呢?(笑聲)總之,力求使受教育者能夠為現存的製度服務。
3.商業
第三個主角是商業。尼采說,在這個時代,商業成了文化的靈魂,商人成了支配現代人類心靈的力量,市場價值決定了從而也抹殺了一切精神事物的價值。古希臘文化的靈魂是個人的競賽,羅馬文化的靈魂是戰爭、凱旋和法律,而現代文化的靈魂是商業。任何時代都不能沒有商人,但是,在從前的時代,人們以高貴的態度鄙視商人,而現在卻成了最令人羨慕的階層。
商人支配文化的方式是為一切事物定價,並且不是根據真正的個人需要,而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就是有沒有人買,買多少。商人把這樣的定價方式用於一切事物,包括藝術和科學的成果,對創造出的一切都隻問供應與需求,隻用供求關係來衡量它們的價值。這成了整個文化的特徵,以此製約著一切願望和能力。所以,尼采說,現在如果沒有市場上聲嘶力竭的叫賣,就不再有天才了,這對於思想家來說當然是一個壞時代。
第79章 尼采對現代文化的批判(4)
商人中也會有人積極贊助文化,但是尼采對他們抱有警惕之心。他說,今天這些推動文化最活躍的勢力恰恰是別有用心的,他們往往出於自己的私利來贊助文化,因為他們需要文化的支持,所以禮尚往來,也給文化一些支持,但是多半要為被贊助的項目規定目標和標準,使它們的文化內涵受到歪曲和損害。
4.政治
第四個主角是政治,就是國家利益。在當時,普魯士在西方有最強大的國家機器,其力量也伸展到文化領域,自命為文化的引路人,嚴格地掌握著教育和學校的最高領導權。用什麽方法呢?就是控製學歷,你取得了學歷,就有了晉升的階梯。大學畢業後,最好的出路是兩個,一個是從政,一個是當教授,你要獲得這兩個資格之一,前提是你必須忠誠於國家。通過這個方式,國家實際上掌握了教育的最高領導權。在教育對國家的這一從屬關係中,黑格爾哲學對國家的神化起了重要作用,使這一從屬關係達到了頂峰。
尼采不反對政治,他主張大政治,核心不是國家利益,而是人類整體的精神高度。他還認為文化遠遠高於政治,政治是解決社會層麵的問題的,不能解決存在問題,也就是人生的根本問題,這是文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他說,任何一種相信靠政治可以躲避甚至解決存在問題的哲學,都是開玩笑的哲學。在他看來,真正優秀的人應該去搞文化,不應該去搞政治,可是現在國家用各種優待吸引大學畢業生,從政的人地位這麽高,很多優秀的人都去搞政治了,這對這些人本身和對文化都是莫大的損失,這是特別不應該有的一個狀態。尼採好像又預見到了我們今天的狀況。
尼采還認為,一種好的政治應該是簡單的,任何一個國家,如果還需要除政治家之外的人來為政治操心,這個國家就一定是治理得很糟,它活該毀在這麽多政客手中。另一方麵,從個人來說,如果懂得簡單地看待國家和他對國家責任,這可能是精神上優秀的標誌,因為一個人身上如果有哲學熱情,他是不會有餘暇留給政治熱情的,他會明智地拒絕每天讀報,更不必說替一個政黨效勞了。當然,這不排斥在必要的時刻,當他的祖國麵臨現實的危急之時,他會堅守在他的崗位上。
四、現代教育批判
我剛才講了現代文化的四個主角,就是學術、新聞、商業、國家。下麵我講一下尼采對現代教育的批判,這個特別精彩,主要內容在我開頭說的第二本書裏——《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這本書現在還沒有中譯本,我已經翻譯了,但還沒有出版。這本書在尼采生前沒有發表,是專門批判當時德國的學校教育的,我覺得在今天也很有意義,他談的德國教育的那些毛病在今天更加突出。在尼采看來,德國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什麽地方?就是現代文化的四個主角也支配了現代教育,教育的目標被商業和政治所支配,是要培養善於賺錢的人和能夠為國家服務的人,教育的內容被學術和新聞所支配,主要是過去的知識和當下的信息。我重點講一下教育的目標。
1.現代教育的兩個傾向
尼采認為,現代教育有兩個明顯的傾向。一個就是擴大教育,擴招,大量的招生。(笑聲)當時的普魯士國家提出普及教育和國民教育的口號,擴展教育的規模,增加學生的數量,要讓盡量多的人接受大學教育。另一個傾向是縮小教育,教育的內涵縮小了,質量降低了,放棄了教育的崇高使命,把教育納入了為謀生和為國家服務的軌道。這兩個傾向實際上合流了,結果是教育在數量上擴大,在質量上縮小。
首先是把教育納入了為謀生服務的軌道。尼采說,普及教育是最受歡迎的現代國民經濟教條之一,為什麽要普及教育呢?是這樣一個邏輯:盡量多的知識和教育導致盡量多的生產和消費,這意味著導致盡量多的幸福。在這個公式裏,利益、收入、盡量多賺錢成了教育的目標。按照這一個傾向,教育就被定義成了一種眼力,一個人憑藉這種眼力可以識別一切容易賺到錢的捷徑,可以掌握人際關係的手段,從而可以出人頭地。教育分速成教育和深造教育兩類,什麽叫速成教育?就是讓你快速地成為一個掙錢的生物。什麽叫深造教育?就是讓你成為一個能夠賺很多錢的生物。(笑聲)相反,如果有一種教育能夠讓人孤獨、安靜,目標不是金錢和收益,如果會耗費很多的時間,這樣的教育就是可恨的,就遭到排斥。
尼采指出,不要混淆兩個事情,一個是教育,一個是謀生,性質完全不同。為了生存,人是必須學習的,但是為這個目的所學、所做的一切都和教育毫不相幹。任何一種學校教育,如果在它的歷程的終點把一個職位或者一種謀生方式樹為前景,就絕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僅僅是一份用於指導人們進行生存鬥爭的說明書。隻有超越了生存鬥爭的世界,教育才開始。如果說教育是一個仙女,那麽,以教育的名義做謀生的事情,這個所謂教育就不過是一個有知識的女僕,是一個女管家。
其次,教育被納入了為國家服務的軌道,國家把教育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為自己培養出合用的公務員,通過負擔過於沉重的考試保證學生的絕對順從,為此頻繁地剝削他們的年華。(笑聲)這可都是尼采的原話,我今天盡量用他的原話來說,我讀了這些話以後真的是挺興奮的,怎麽能說得這麽準呢?(笑聲)總之,力求使受教育者能夠為現存的製度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