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上海中學上的高中,我們的閱覽室牆上貼了一些勵誌的名言,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高爾基的一句話:“我撲在書籍上,就好像一個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我覺得這句話把我當時的心情說得太準確了。同學們要知道,像這樣充滿熱情的、純潔而又癡迷的青春期的閱讀,以後很難再有了。等到你成年以後,你也可能仍然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是往往會有功利、事務、疲勞來幹擾,你要承擔生活的壓力,要應付很多事情,很難像現在這樣純粹而癡迷地讀書了。如果說青春期的閱讀像戀愛,戀愛是很純粹的,那麽,成年人的閱讀就有點像婚姻,婚姻可能就比較功利。我可以說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但是我回憶真的不像高中的時候、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那樣,拿起一本書就忘掉了一切,這恐怕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珍惜這段時光。一個人在成長的階段有沒有過這種青春期的閱讀,對他後來的影響會非常大。你隻要看一看有些人,他們走出校門以後再也不讀書了,最多是讀一點專業書,或者是怎麽炒股、怎麽養生的書,你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這些人肯定是不曾有過青春期閱讀的經歷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他的世界是很狹隘的,其實很可憐。相反,你如果有過這種經歷,你在高中、大學期間真正品嚐到了閱讀的快樂,從此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你是一輩子受益的。
閱讀和成長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繫。青少年時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所謂的成長,不但是身體上的成長,更是精神上的成長。精神上的成長,要靠精神的營養,而且應該是好的精神營養,是安全的、健康的食品,裏麵沒有三聚氰胺之類,這就是好的書籍。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這個關鍵時期,同時也正是培養閱讀習慣和品位的關鍵時期,這兩個關鍵時期之間一定有一種內在的聯繫。一個人在這個時候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和品位,不愛讀書,或者隻讀一些平庸的書,精神上就會發育不良。如果在這個時候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和品位,就為一生的精神發展打下了基礎。
人類的精神財富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生活傳統的主要載體。什麽叫作精神成長?我們每一個個體,你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成長是不能脫離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的,把你放在孤島上,和人類的精神傳統隔絕,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的。你必須進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中去,進行學習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精神就成長起來了,越來越豐滿了。那麽,人類精神生活傳統的主要載體就是書籍,所以閱讀是精神成長的最重要的源泉和過程。
人生的目標應該是什麽?我覺得我們真正要追求的無非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優秀,一個是幸福。優秀和幸福都和青少年時期的精神成長有密切的關係,精神成長得好是一個基礎。在青少年時期,一個人的身體在成長,精神也在快速地成長,心靈裏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是人生一個關鍵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你的精神成長得好,你就為一輩子的優秀打下了基礎。人生的幸福,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方麵的享受,也取決於你的精神成長得好不好。所以,在青少年時期通過閱讀讓精神成長得好,真的就關係到你以後能否優秀和幸福。
精神的成長,具體來說有哪些方麵?哲學家們把人的精神屬性相對地分為三個方麵,就是智力、情感和道德。我們學校裏的教育,從精神層麵上說,相應的就有三種教育。一是智育,就是智力教育,不光是學習知識,目標是智力的成長,擁有自由的頭腦。二是美育,不光是培養畫畫、唱歌之類的技藝,美育是情感教育,是心靈的成長,擁有豐富的心靈。三是德育,也不是表麵的規範性教育,德育是靈魂教育,目標是靈魂的成長,擁有善良、高貴的靈魂。今天時間有限,我重點說說前兩個方麵。
先講智力的成長。我們在學校裏學習,大量的時間是花在智育上麵的,包括學習各門知識。但是我覺得,智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自由的、活潑的頭腦,這比學習知識更加關鍵。無論是課內學習,還是課外閱讀,主要的目標都應該是讓自己具備良好的智力品質。一個學生的智力品質好不好,看什麽?最重要的智力品質是什麽?我一直認為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就是對世界、對知識充滿興趣,如果沒有,智力從根底上就是有缺陷的,將來的發展是很有限的。好奇心針對具體的現象,要弄清楚現象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有了科學。好奇心針對整個宇宙和人生,要弄清楚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我們就有了哲學。哲學不隻是一門學科,而是人類應該有也必然有的一種品格。作為一個人,要追問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要活得明白,不願意糊裏糊塗地活,這是理所當然的。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會提出許多問題。孩子的好奇心比大人強,你們的好奇心比我強,我相信你們小時候的好奇心又比現在強。我從我女兒身上看得很清楚,她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是四五歲的時候,那時候會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一大部分是真正的哲學問題,我覺得非常可貴。我絕對不會像某些家長那樣,孩子一提這種問題就說你不要胡思亂想,你要去想有用的問題。什麽叫有用?想這種好像無用的問題,其實標示了一種精神的高度。所謂有用特別功利,對於學生無非就是考試和升學,對於民族無非就是經濟效益。我覺得我們民族的問題就出在這裏,不重視精神本身的價值,對什麽問題都要問有用沒用,沒用的問題就不要去想。
西方人文精神有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就是精神價值本身就是價值,你不要問它有什麽用,哲學的追問也好,科學的研究也好,本身就體現了人的偉大,是人類高級屬性的滿足。為什麽人的高級屬性的滿足要用低級屬性的滿足,所謂的有用,用物質的效用來衡量呢?這不是顛倒了嗎?我相信,那些真正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他們都是好奇心的倖存者,他們的好奇心沒有被功利心扼殺掉。
另外一點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你不能對什麽都好奇,但是對什麽都不去深入地研究。有的人好像興趣廣泛,但對什麽都淺嚐輒止,結果一事無成。我認為這不是真正有好奇心,起碼隻是很弱的好奇心。真正有好奇心,一定是一種挑戰的感覺,要自己去解開這個謎,用自己的頭腦去尋找答案,把未知變為知,而這就是獨立思考。
智力品質的這兩點,具體到教育上、學習上,就是我前麵說過的快樂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是喜歡學習,學習本身就是快樂的事情,然後是知道自己的興趣方向在哪裏,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方向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做到了這兩點,就是合格的學生。
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也好,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也好,概括起來說,就是一種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一個人通過高中的學習,大學的學習,最後要造就一個什麽東西?就是這個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你喜歡智力活動,你擅長智力活動,你的智力始終是活躍的,你有一個自由的頭腦,這是最重要的,最後具體搞什麽專業並非最重要的。一個人品嚐到了智力活動的快樂,從此養成了智力活動的習慣,他喜歡學習、思考、研究,智力活動幾乎成了他的本能,成了他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我相信這樣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一定是有作為的。並不是有學歷、有文憑就算知識分子,說實話,有學歷、有文憑的人裏能夠稱得上知識分子的並不多,很多人離開學校以後就基本上沒有智力活動了,這是很可悲的。
所以,同學們一定要珍惜這段時光。一個人在成長的階段有沒有過這種青春期的閱讀,對他後來的影響會非常大。你隻要看一看有些人,他們走出校門以後再也不讀書了,最多是讀一點專業書,或者是怎麽炒股、怎麽養生的書,你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這些人肯定是不曾有過青春期閱讀的經歷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他的世界是很狹隘的,其實很可憐。相反,你如果有過這種經歷,你在高中、大學期間真正品嚐到了閱讀的快樂,從此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你是一輩子受益的。
閱讀和成長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聯繫。青少年時期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所謂的成長,不但是身體上的成長,更是精神上的成長。精神上的成長,要靠精神的營養,而且應該是好的精神營養,是安全的、健康的食品,裏麵沒有三聚氰胺之類,這就是好的書籍。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這個關鍵時期,同時也正是培養閱讀習慣和品位的關鍵時期,這兩個關鍵時期之間一定有一種內在的聯繫。一個人在這個時候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和品位,不愛讀書,或者隻讀一些平庸的書,精神上就會發育不良。如果在這個時候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和品位,就為一生的精神發展打下了基礎。
人類的精神財富主要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生活傳統的主要載體。什麽叫作精神成長?我們每一個個體,你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成長是不能脫離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的,把你放在孤島上,和人類的精神傳統隔絕,你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的。你必須進入到人類精神生活的傳統中去,進行學習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精神就成長起來了,越來越豐滿了。那麽,人類精神生活傳統的主要載體就是書籍,所以閱讀是精神成長的最重要的源泉和過程。
人生的目標應該是什麽?我覺得我們真正要追求的無非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優秀,一個是幸福。優秀和幸福都和青少年時期的精神成長有密切的關係,精神成長得好是一個基礎。在青少年時期,一個人的身體在成長,精神也在快速地成長,心靈裏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是人生一個關鍵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你的精神成長得好,你就為一輩子的優秀打下了基礎。人生的幸福,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精神方麵的享受,也取決於你的精神成長得好不好。所以,在青少年時期通過閱讀讓精神成長得好,真的就關係到你以後能否優秀和幸福。
精神的成長,具體來說有哪些方麵?哲學家們把人的精神屬性相對地分為三個方麵,就是智力、情感和道德。我們學校裏的教育,從精神層麵上說,相應的就有三種教育。一是智育,就是智力教育,不光是學習知識,目標是智力的成長,擁有自由的頭腦。二是美育,不光是培養畫畫、唱歌之類的技藝,美育是情感教育,是心靈的成長,擁有豐富的心靈。三是德育,也不是表麵的規範性教育,德育是靈魂教育,目標是靈魂的成長,擁有善良、高貴的靈魂。今天時間有限,我重點說說前兩個方麵。
先講智力的成長。我們在學校裏學習,大量的時間是花在智育上麵的,包括學習各門知識。但是我覺得,智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自由的、活潑的頭腦,這比學習知識更加關鍵。無論是課內學習,還是課外閱讀,主要的目標都應該是讓自己具備良好的智力品質。一個學生的智力品質好不好,看什麽?最重要的智力品質是什麽?我一直認為是兩個東西,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就是對世界、對知識充滿興趣,如果沒有,智力從根底上就是有缺陷的,將來的發展是很有限的。好奇心針對具體的現象,要弄清楚現象背後的原因,我們就有了科學。好奇心針對整個宇宙和人生,要弄清楚世界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我們就有了哲學。哲學不隻是一門學科,而是人類應該有也必然有的一種品格。作為一個人,要追問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要活得明白,不願意糊裏糊塗地活,這是理所當然的。
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會提出許多問題。孩子的好奇心比大人強,你們的好奇心比我強,我相信你們小時候的好奇心又比現在強。我從我女兒身上看得很清楚,她好奇心最強烈的時候是四五歲的時候,那時候會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一大部分是真正的哲學問題,我覺得非常可貴。我絕對不會像某些家長那樣,孩子一提這種問題就說你不要胡思亂想,你要去想有用的問題。什麽叫有用?想這種好像無用的問題,其實標示了一種精神的高度。所謂有用特別功利,對於學生無非就是考試和升學,對於民族無非就是經濟效益。我覺得我們民族的問題就出在這裏,不重視精神本身的價值,對什麽問題都要問有用沒用,沒用的問題就不要去想。
西方人文精神有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就是精神價值本身就是價值,你不要問它有什麽用,哲學的追問也好,科學的研究也好,本身就體現了人的偉大,是人類高級屬性的滿足。為什麽人的高級屬性的滿足要用低級屬性的滿足,所謂的有用,用物質的效用來衡量呢?這不是顛倒了嗎?我相信,那些真正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的人,他們都是好奇心的倖存者,他們的好奇心沒有被功利心扼殺掉。
另外一點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你不能對什麽都好奇,但是對什麽都不去深入地研究。有的人好像興趣廣泛,但對什麽都淺嚐輒止,結果一事無成。我認為這不是真正有好奇心,起碼隻是很弱的好奇心。真正有好奇心,一定是一種挑戰的感覺,要自己去解開這個謎,用自己的頭腦去尋找答案,把未知變為知,而這就是獨立思考。
智力品質的這兩點,具體到教育上、學習上,就是我前麵說過的快樂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是喜歡學習,學習本身就是快樂的事情,然後是知道自己的興趣方向在哪裏,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方向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做到了這兩點,就是合格的學生。
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也好,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也好,概括起來說,就是一種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一個人通過高中的學習,大學的學習,最後要造就一個什麽東西?就是這個智力活動的興趣和習慣。你喜歡智力活動,你擅長智力活動,你的智力始終是活躍的,你有一個自由的頭腦,這是最重要的,最後具體搞什麽專業並非最重要的。一個人品嚐到了智力活動的快樂,從此養成了智力活動的習慣,他喜歡學習、思考、研究,智力活動幾乎成了他的本能,成了他的生活的第一需要,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我相信這樣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一定是有作為的。並不是有學歷、有文憑就算知識分子,說實話,有學歷、有文憑的人裏能夠稱得上知識分子的並不多,很多人離開學校以後就基本上沒有智力活動了,這是很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