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提到知識分子的定義,其實在一百多年前,左拉為一個軍官提出抗訴時已經表明,知識分子不僅是有淵博知識,或者像您所說能夠在閱讀中得到快樂的人,更是能夠站出來為社會公益做一些事情。那麽把知識分子定義為隻是有知識的人,是不是定義門檻的下降?第二個問題,我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戲劇,或者說您喜歡不喜歡電影,因為影像或者圖像對人的震撼,或者所傳達出來的意義也可以和文字一樣。第三點,中國以前的文化是不是有一種假道學的傳統,我們以前被這個傳統給束縛住了,那麽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特意去學西方的文化,隻要把我們的角度改變一下,就可以對我們的文化有更深的把握。
第52章 直接向大師學習(4)
答:電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我覺得和電視有區別。在很大程度上,電影是文學向圖像的延伸,是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文學,因此在文學性上有很高的要求。電視更多的是用圖像來傳播信息,即使是電視劇,娛樂性的要求也大大超過文學性。關於知識分子,我下的並不是全麵的定義,我隻是強調智力活動的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在道德的層麵上,我強調內在的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我覺得這比表麵的社會責任感更重要。我覺得中國知識分子有這個毛病,就是表麵的社會責任感很強,一個個都要為帝王師,急於在社會上叱吒風雲,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精神追求作為動力的話,實際上就有很大的功利色彩。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領域的這種抱負往往容易大起大落,容易改變信念,其實是沒有真正的信念。孔子的思想後來被假道學歪曲,這個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我覺得不僅僅是這樣,哪怕回到孔子本身,回到真道學,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僅僅是回到中國文化源頭的問題,還有一個改正中國文化缺陷的問題,這就需要用西方文化做參照。在中西文化的問題上,我主張要有平常心,不要太在乎說我們民族多麽優秀,一定要讓全世界承認。你優秀的東西人家想否認也否認不了的,你應該有全人類的胸懷,你把人家的好東西學過來,對你的優秀東西不會有絲毫損害,反而能更好地讓它發揚光大。
問: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對,您的報告裏講閱讀,是不是指紙質媒體的閱讀?
答:是的。
問:那麽,您對網絡閱讀是怎樣看的?網絡閱讀跟紙質閱讀的區別隻是載體不同,閱讀是不是應該更注重內容?
答:閱讀當然應該注重內容而不是載體,但載體對內容是有影響的,什麽樣的載體更適合於什麽樣的內容,這是有關聯的。網絡追求用最快的速度來傳播信息,內容必須不斷更新,這是它的主要功能,這個性質的內容就不是我所說的閱讀的對象。網絡的另一個功能是作為工具,包括檢索,重要文獻的網絡版,我特別喜歡它的這個功能,的確可以為閱讀提供方便。紙質媒介比較能夠長久保存,這個特點決定了它更適合於承載那些值得認真和反覆閱讀的內容。我們喜歡一部作品,即使有網絡版,我們仍願意擁有它的紙質版。同樣,一個受歡迎的網絡作品,出版商就會樂意出它的紙質版。這都證明了紙質媒介有比網絡優越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現場互動
問:我想問一下周老師,您對哲學、科學和宗教這三者間的關係是怎麽看的?因為有人說哲學是最高的科學,一些科學家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個宗教徒。您認為科學發展到了一個什麽時候,宗教是否會消失?
答:問題非常好,每個問題都可以講兩小時。(笑聲)你這兩個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我簡單回答一下。哲學、科學和宗教的關係,我非常欣賞羅素的說法。哲學和宗教,它們所追問的問題是相同的,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諸如世界的本質,靈魂的歸宿,人生的意義。但是,哲學和宗教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哲學是通過理性,宗教是通過信仰,甚至是天啟。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相反,哲學和科學所追問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哲學思考的是超越經驗的問題,科學討論的是經驗範圍內的問題。然而,它們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是要靠理性去解決。可以這樣來打比方,從問的問題來說,哲學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靈魂在提問。從回答的方式來說,哲學和科學是一樣的,都是頭腦在回答。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大問題,無法回答的問題,而頭腦是一個呆子,按部就班,遵守邏輯。所以,哲學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情況,瘋子在那裏問,呆子在那裏回答。(掌聲)至於科學發達了,宗教會不會消失?肯定不會,就因為它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宗教要解決的是終極問題,科學永遠無法解決。所以,那些思考終極問題的大科學家往往有宗教情懷,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問:我從您剛才的講座裏麵感到,您所汲取的營養是西方哲學,您是否對中國哲學有一定的研究?您認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麽樣的呢?
答:我今天是沒有談中國哲學,我對中國哲學隻能說略有涉獵。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最主要的區別,我不認為在於中國哲學是綜合的,西方哲學是分析的,中國哲學是混沌思維,西方哲學是邏輯思維。這些差別其實並不重要,把注意力放在這裏,會遮蔽主要問題。在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我更注意的是,我們是有古老的文明的,為什麽發展到現在,在精神文明的程度上,我們不如西方,問題出在什麽地方,在我們的哲學中有沒有根源。我認為是有的,中國傳統哲學缺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形上學,就是對終極價值的關切,一個是個人主義,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西方哲學學習的地方。
問:現在有些人文學者喜歡告訴我們人生應該怎麽樣,應該怎麽成功。但是,我覺得每個人的認識和經歷旁人是無法複製的,那您覺得作為一個人文學者,作為一個走在思考前沿的人,他應該具有什麽樣的情懷,是應該好為人師,還是應該更多地為我們奉獻發自靈魂的東西?
答:你好像在批評我。(笑聲)的確,有些人文學者是好為人師的,覺得他們負有這樣的使命,要啟蒙人民,引領社會發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自己從來不覺得我有這樣的使命。我隻是碰巧做了人文這件事,成了一個作家,寫了一些東西,這是碰巧的。首先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我寫作時,從來不認為大家有什麽問題,我要去解決。我寫得最好的東西都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有一些困惑,想開導自己,結果,寫出來以後,跟我有同樣困惑的人與我發生了共鳴,這是我發生的所謂社會影響的原因所在,我自己很清楚。
問:您覺得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國是否需要這種精神?
答:得看你怎麽理解酒神精神了,如果把尼采的酒神精神看成一種審美的世界觀,從這個角度說,莊子有一點像,但是他們的風格不一樣,莊子偏於靜,比較超脫,尼采偏於動,比較強勢。
第52章 直接向大師學習(4)
答:電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我覺得和電視有區別。在很大程度上,電影是文學向圖像的延伸,是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文學,因此在文學性上有很高的要求。電視更多的是用圖像來傳播信息,即使是電視劇,娛樂性的要求也大大超過文學性。關於知識分子,我下的並不是全麵的定義,我隻是強調智力活動的習慣比知識更重要。在道德的層麵上,我強調內在的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我覺得這比表麵的社會責任感更重要。我覺得中國知識分子有這個毛病,就是表麵的社會責任感很強,一個個都要為帝王師,急於在社會上叱吒風雲,但是如果沒有內在的精神追求作為動力的話,實際上就有很大的功利色彩。所以中國知識分子在社會領域的這種抱負往往容易大起大落,容易改變信念,其實是沒有真正的信念。孔子的思想後來被假道學歪曲,這個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我覺得不僅僅是這樣,哪怕回到孔子本身,回到真道學,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不僅僅是回到中國文化源頭的問題,還有一個改正中國文化缺陷的問題,這就需要用西方文化做參照。在中西文化的問題上,我主張要有平常心,不要太在乎說我們民族多麽優秀,一定要讓全世界承認。你優秀的東西人家想否認也否認不了的,你應該有全人類的胸懷,你把人家的好東西學過來,對你的優秀東西不會有絲毫損害,反而能更好地讓它發揚光大。
問:我想請教一個問題。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對,您的報告裏講閱讀,是不是指紙質媒體的閱讀?
答:是的。
問:那麽,您對網絡閱讀是怎樣看的?網絡閱讀跟紙質閱讀的區別隻是載體不同,閱讀是不是應該更注重內容?
答:閱讀當然應該注重內容而不是載體,但載體對內容是有影響的,什麽樣的載體更適合於什麽樣的內容,這是有關聯的。網絡追求用最快的速度來傳播信息,內容必須不斷更新,這是它的主要功能,這個性質的內容就不是我所說的閱讀的對象。網絡的另一個功能是作為工具,包括檢索,重要文獻的網絡版,我特別喜歡它的這個功能,的確可以為閱讀提供方便。紙質媒介比較能夠長久保存,這個特點決定了它更適合於承載那些值得認真和反覆閱讀的內容。我們喜歡一部作品,即使有網絡版,我們仍願意擁有它的紙質版。同樣,一個受歡迎的網絡作品,出版商就會樂意出它的紙質版。這都證明了紙質媒介有比網絡優越的地方。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現場互動
問:我想問一下周老師,您對哲學、科學和宗教這三者間的關係是怎麽看的?因為有人說哲學是最高的科學,一些科學家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個宗教徒。您認為科學發展到了一個什麽時候,宗教是否會消失?
答:問題非常好,每個問題都可以講兩小時。(笑聲)你這兩個問題都是很大的問題,我簡單回答一下。哲學、科學和宗教的關係,我非常欣賞羅素的說法。哲學和宗教,它們所追問的問題是相同的,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諸如世界的本質,靈魂的歸宿,人生的意義。但是,哲學和宗教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哲學是通過理性,宗教是通過信仰,甚至是天啟。宗教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這些根本問題。相反,哲學和科學所追問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哲學思考的是超越經驗的問題,科學討論的是經驗範圍內的問題。然而,它們解決的方法卻是一樣的,都是要靠理性去解決。可以這樣來打比方,從問的問題來說,哲學和宗教是一樣的,都是靈魂在提問。從回答的方式來說,哲學和科學是一樣的,都是頭腦在回答。靈魂是一個瘋子,盡問那些大問題,無法回答的問題,而頭腦是一個呆子,按部就班,遵守邏輯。所以,哲學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情況,瘋子在那裏問,呆子在那裏回答。(掌聲)至於科學發達了,宗教會不會消失?肯定不會,就因為它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宗教要解決的是終極問題,科學永遠無法解決。所以,那些思考終極問題的大科學家往往有宗教情懷,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問:我從您剛才的講座裏麵感到,您所汲取的營養是西方哲學,您是否對中國哲學有一定的研究?您認為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麽樣的呢?
答:我今天是沒有談中國哲學,我對中國哲學隻能說略有涉獵。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最主要的區別,我不認為在於中國哲學是綜合的,西方哲學是分析的,中國哲學是混沌思維,西方哲學是邏輯思維。這些差別其實並不重要,把注意力放在這裏,會遮蔽主要問題。在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我更注意的是,我們是有古老的文明的,為什麽發展到現在,在精神文明的程度上,我們不如西方,問題出在什麽地方,在我們的哲學中有沒有根源。我認為是有的,中國傳統哲學缺了兩樣東西,一個是形上學,就是對終極價值的關切,一個是個人主義,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西方哲學學習的地方。
問:現在有些人文學者喜歡告訴我們人生應該怎麽樣,應該怎麽成功。但是,我覺得每個人的認識和經歷旁人是無法複製的,那您覺得作為一個人文學者,作為一個走在思考前沿的人,他應該具有什麽樣的情懷,是應該好為人師,還是應該更多地為我們奉獻發自靈魂的東西?
答:你好像在批評我。(笑聲)的確,有些人文學者是好為人師的,覺得他們負有這樣的使命,要啟蒙人民,引領社會發展,我覺得這很可笑,我自己從來不覺得我有這樣的使命。我隻是碰巧做了人文這件事,成了一個作家,寫了一些東西,這是碰巧的。首先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我寫作時,從來不認為大家有什麽問題,我要去解決。我寫得最好的東西都是在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有一些困惑,想開導自己,結果,寫出來以後,跟我有同樣困惑的人與我發生了共鳴,這是我發生的所謂社會影響的原因所在,我自己很清楚。
問:您覺得中國文化中有沒有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國是否需要這種精神?
答:得看你怎麽理解酒神精神了,如果把尼采的酒神精神看成一種審美的世界觀,從這個角度說,莊子有一點像,但是他們的風格不一樣,莊子偏於靜,比較超脫,尼采偏於動,比較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