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佛教也很看重苦難的精神價值,不過強調的不是倫理價值,而是啟發人生覺悟的價值。佛教有四諦說,苦、集、滅、道,諦的含義是真理,苦是第一個真理。因為有了苦難,所以要思考它的原因,集的含義是苦難的原因,找到了原因,就要從源頭上消滅苦難,道是解脫苦難的辦法,就是覺悟和修行。所以,苦難是覺悟的開端。


    第三種是審美的態度。在中國哲學裏,莊子是一個代表。前麵說過,在莊子看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很渺小的,就好像是一石一木在大山中,但是他認為,人可以靠一種精神自由的境界來超越這個渺小,超越人作為自然物所受的限製。他講齊生死,講逍遙遊,倡導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樣一種境界,把小我化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進入了這個境界,你的小我所遭受的限製和苦難就都不在話下了。


    在西方哲學裏,尼采可以算是審美態度的一個代表。他也認為,大自然對生命絲毫不仁慈,不憐憫,不斷地創造出個體生命又不斷地把它們毀滅掉,對於個體生命來說,人生本質上是痛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出酒神精神,基本意思是要擺脫個體生命的眼光,站在宇宙大我的立場上來看生命現象。這樣你就會感覺到,大自然在那裏不斷地創造又毀滅,就像藝術家在創造和毀滅自己的作品一樣,是在玩審美的遊戲。你領悟到了宇宙這個大藝術家的創造的快感,其中也包括毀滅掉個體生命的快感,你就超越作為個體生命的那種痛苦了。他的這個思路和莊子有共同之處,就是超越個體生命,把小我化入大我,不同的是莊子偏於靜,強調無為,他偏於動,強調創造。


    尼采還有一個說法,叫作悲劇精神,是和悲觀主義相對立的。悲觀主義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悲劇精神也承認這一點,所以人生是一個悲劇,但是它並不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強調要把這個悲劇演好,把本無意義的人生活出一種意義來。在後期,尼采又提出積極的虛無主義,虛無主義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積極的虛無主義也承認這一點,但強調敢於把人生的無意義承受下來,這本身證明了人的偉大。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追求到最後發現人生本無意義,那就直麵這個事實,不去尋求虛幻的安慰,這本身就很了不起。尼采還曾設想,人類在麵臨末日的時候,不應該是一片哭喊聲,而應該是以高貴的態度麵對。尼采所倡導的人生始終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實質上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第43章 我們都是倖存者(3)


    第四種是宗教的態度。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的區別,佛教更多的是從理智的和倫理的角度來看人生的苦難,要我們看明白痛苦的根源是那些負麵的欲望和情緒,應該從中擺脫出來,那樣就不會痛苦了。它強調通過覺悟人生的真相來達到心的清淨,不染負麵的欲望和情緒,從而使得一切外來的打擊都沒有了殺傷力。基督教不同,基本的思路是把肉體和靈魂分開,災難隻能傷害和毀滅肉體,靈魂的來源是神聖的,是上帝給你的,靈魂不會死亡,任何災難都傷害不到它。兩者有共同之處,都強調人的精神性的那個方麵,它是災難、苦難、痛苦傷害不到的,也都認為它是每個人生來就具有的,但往往迷失在俗世之中了。區別在於對它的本質和重獲它的途徑的解釋,佛教把它叫作佛性或清淨心,通過覺悟人生得以顯現,基督教把它叫作靈魂,通過信奉上帝得以覺醒。


    二、對生命的思考


    第二個問題是對生命的思考。災難往往會打斷我們習慣了的日常生活,逼迫我們從中跳出來,用倖存者的眼光重新審視人生。這一次大震災也是如此,提供了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人生的契機。


    在災難麵前,我們一個共同的最強烈、最直接的體會就是生命的寶貴。無論對社會來說,還是對個人來說,尊重生命都是最基本的、最應該確立的一個價值觀念。我曾經說過四句話: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保護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事實上,人生和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包括幸福、道德、法治、信仰,都是以尊重生命的價值為基礎的。下麵我想結合震災中的一些現象,從這四個方麵簡單地談一談。


    1.熱愛生命,追求幸福


    在大地震之前,社會風氣普遍很浮躁,人們最看重金錢、成功、人際關係這些東西,很少把時間留給自己去做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可是你看,一場巨大的災難來了,生命隨時可能結束,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們真應該好好想一想,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麽,我們一直以來為之奔忙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價值。


    在這次震災中,許多鏡頭非常讓人震撼。我們看到,在廢墟之下,有的人靠喝自己的血維持生命,有的人自己把被壓住的腿鋸斷得以逃生,這都是求生欲望所創造的生命奇蹟。更讓我感動的是這樣一些鏡頭,父母至死在用自己的軀體保護孩子。在廢墟的一個小角落裏,一個年輕的媽媽已經死去,她低著頭,上衣掀起,懷裏抱著一個三四個月的女嬰,女孩還在吃媽媽的奶,小臉蛋紅撲撲的,和媽媽屍體上的灰塵形成強烈的對比。還有一個年輕媽媽,被發現時是下跪的姿勢,雙手撐地,匍匐的身體已經變形,身體下有一個三四個月大的男嬰,包裹著一條小被子,裏麵有一個手機,手機上留下一條簡訊,寫的是:“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另一個鏡頭是,一個男子頂著斷梁,身下一個老婦,老婦緊緊摟著一個兩歲的女孩。


    我們可以看到,在生命最後的時刻,最割不斷的是對孩子的愛。那麽我想,這其實是生命根底裏的東西,我們不要到了生離死別的時候才意識到這個東西,平時就要珍惜。我一直認為,人生的幸福主要是兩種享受,一個是享受大自然所賜予你的生命本身的快樂,另一個是享受上帝所賜予你的精神的快樂。生命本身的快樂似乎是很平凡的,比如親子之愛,但是你千萬不要因為它平凡就忽視它。災難給了我們一個尺度,我們平時就應該這樣來想問題,就是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麽,那麽現在就要懂得珍惜這個東西。


    2.同情生命,提升道德


    同情生命是道德的重要基礎,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可是,說實話,在這次大地震之前,我對我們社會的道德狀況是很灰心的,同情心非常薄弱,善良成了稀缺品質。假藥,偽劣食品,礦難,兇殺,野蠻執法,見死不救,各種損害生命的事件層出不窮,對生命冷漠甚至冷酷已經是普遍現象。事實上,在大震災之前,有人死於非命的分散的災難天天都在發生。


    現在我們看到,在這一次大震災的巨大悲痛和感動之中,國人的同情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了,出現了自發捐款、獻血、救援的熱潮。善良這個最基本也最可貴的品質,曾經在平庸的環境裏一直被壓在下麵的,現在我們發現它還在,現在好像甦醒了,顯現了,這的確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我覺得有必要指出,有一種振振有詞的很刺耳的聲音,把震災中人們救援的熱情完全歸結為愛國主義。我在開頭提到的那篇博客文章裏這麽寫:“對於那些把今年奧運和這次地震的意義都歸結為愛國主義的傢夥,我完全無話可說,隻有徹底的蔑視。”我的確蔑視他們,因為他們低估和歪曲了人們在震災中表現出的善良品質的意義。我們從來有把道德與意識形態混淆的傳統,我擔心如果這種論調占上風,我們在震災中收穫的道德成果就會喪失。有一個道理很明白,在道德的層麵上,尊重生命比愛國更為根本。我們這個社會之所以發生許多道德淪喪的事情,不是因為我們缺少愛國主義,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缺少對生命的尊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哲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幸福的哲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