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盲目的,隻要情投意合,仿佛就一醜遮百醜。愛情是心明眼亮的,隻要情深意久,確實就一醜遮百醜。


    蘭楚芳[南呂]四塊玉·風情


    意思兒真,心腸兒順。隻爭個口角頭不囫圇。怕人知,羞人說,嗔人問。不見後又嗔,得見後又忖,多敢死後肯。


    有時候,女人的猶豫乃至抗拒是一種期望,期望你來攻破她的堡壘。當然,前提是“意思兒真,心腸兒順”,她的確愛上了你。她不肯投降,是因為她盼望你作為英雄去輝煌地征服她,把她變成你的光榮的戰俘。


    無名氏[仙呂]三番玉樓人


    風擺簷間馬,雨打響碧窗紗,枕剩衾寒沒亂煞。不著我題名兒罵,暗想他,忒情雜。等來家,好生的歹鬥咱。我將那廝臉兒上不抓,耳輪兒揪罷,我問你昨夜宿誰家?


    幽會失約是最不可饒恕的過錯,她在氣憤中想像著種種極富女人氣的復仇計劃。但是,這些計劃多半不會兌現,其作用僅是在想像中宣洩憤恨,從而能夠熬過這空等一場的淒涼。


    無名氏[中呂]紅繡鞋


    窗外雨聲聲不住,枕邊淚點點長籲。雨聲淚點急相逐,雨聲兒添悽慘,淚點兒助長籲。枕邊淚倒多如窗外雨。


    女人有一千種眼淚,男人隻有一種。女人流淚給男人看,給女人看,給自己看,男人流淚給上帝看。女人流淚是期望,是自憐自愛,男人流淚是絕望,是自暴自棄。


    上帝保佑我不要看見男人流女人的眼淚。上帝保佑我更不要看見男人流男人的眼淚。


    無名氏[中呂]紅繡鞋


    一兩句別人閑話,三四日不把門踏。五六日不來嗬在誰家?七八遍買龜兒卦。久已後見他麽,十分的憔悴煞。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名言對於真心相愛的男女同樣適用。你們屈服了,退縮了,別人仍然要說的,且說得更難聽。請記住,輿論從來是媚強淩弱的,隻要你們勇往直前,終於幸福結合,別人就會閉口,——不,他們甚至還會讚美你們!


    無名氏[中呂]四換頭


    東牆花月,好景良宵憑記者。低低的說,來時節,明日早些。不誌誠隨燈滅。


    這個臨別贈言如何?


    有人戀你,愛你,疼你,記著和你共度的美好時刻,惦著更美好的明天,這樣活在世上真好。


    活著真好。


    1992.2


    第15章 序


    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聖人之言,發現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於功利的態度頗為淡泊,對於倫理的態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麵,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麵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麽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其實,孔子對於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於“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複了四次。


    “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子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誌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幹大小朋友,到河裏遊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喟然嘆曰:“我和曾點想的一樣。”聖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後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聖嘆”,以誌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麽器,做個什麽家呢,隻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於什麽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範圍。孔子重人倫是一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隻要足夠聰明,就決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範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之時,能逃就逃(“乘桴浮於海”),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誇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於鄭板橋說的“難得糊塗”)。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麽用什麽來報德呢?然後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


    孔子實在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人,他有常識,知分寸,絲毫沒有偏執狂。“信”是他親自規定的“仁”的內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說:“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徑(“徑徑然小人哉”)。要害是那兩個“必”字,毫無變通的餘地,把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還反對遇事過分謹慎。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也出自《論語》,隻是孔子並不贊成,他說再思就可以了。


    也許孔子還有不灑脫的地方,我舉的隻是一麵。有這一麵畢竟是令人高興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認孔子是一位夠格的哲學家了,因為哲學家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怎麽會一點不灑脫呢?


    1991.8


    第16章 另一個韓愈


    去年某月,到孟縣參加一個筆會。孟縣是韓愈的故鄉,於是隨身攜帶了一本他的集子,作為旅途消遣的讀物。小時候就讀過韓文,也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但是印象裏他是儒家道統的衛道士,又耳濡目染“五四”以來文人學者對他的貶斥,便一直沒有多讀的興趣。未曾想到,這次在旅途上隨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發現了另一個韓愈,一個深通人情、明察世態的韓愈。


    譬如說那篇《原毀》,最早是上中學時在語文課本裏讀到的,當時還背了下來。可是,這次重讀,才真正感覺到,他把毀謗的根源歸結為懶惰和嫉妒,因為懶惰而自己不能優秀,因為嫉妒而怕別人優秀,這是多麽準確。最有趣的是他談到自己常常做一種試驗,方式有二。其一是當眾誇不在場的某人,結果發現,表示贊同的隻有那人的朋黨、與那人沒有利害競爭的人以及懼怕那人的人,其餘的一概不高興。其二是當眾貶不在場的某人,結果發現,不表贊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種人,其餘的一概興高采烈。韓愈有這種惡作劇的心思和舉動,我真覺得他是一個聰明可愛的人。我相信,一定會有一些人聯想起自己的類似經驗,發出會心的一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情的分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閑情的分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