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這首《鷓鴣天》是辛棄疾鄉居田園詞的代表,把鄉村景物寫得細緻真實,歷歷在目。


    請注意最後兩句。春的源頭在鄉村,而不在城市。英國詩人庫柏也曾寫道:“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在今天大規模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不妨反省一下,我們是否毀掉了上帝的作品,截斷了春的源頭?


    第5章 嘆花


    詠物是宋詞中的常見題材,而在所詠之物中,又以花居多。詠物詞講究形神皆似,寫出物的神韻,在此基礎上借物寓情,寫出人的情懷。春夏秋冬,花事盛衰,蘭花、海棠、杏、桃、牡丹、蓮、荷、菊花、水仙等等都是吟詠的對象,而被吟詠得最多的卻是梅花。


    薑夔 暗香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陸遊 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初詩人林逋的名句描繪了梅花在中國文人眼中的典型形象,那不張揚的“疏影”和“暗香”,加上在清寒中開放,使梅花儼然成了高潔人品的象徵。不過,薑夔根據林逋詩句自創調名的《暗香》,其實寫的是對一位女子的懷念之情。倒是陸遊的這首《卜算子》,完全是孤高人格的自勉,有力地表達了在孤獨中堅守的決心。


    辛棄疾 粉蝶兒·和晉臣賦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


    而今春似輕薄盪子難久。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春來花開如十三歲女孩兒繡花,多麽細心認真,春去花落似輕薄盪子變心,何其不負責任。比喻得新穎而又巧妙,不愧是大詞人的手筆。


    第6章 邀月


    中國人對月亮格外有感情,民間有月的節日,士大夫以賞月為雅事,古詩詞中充滿月的意象,也許反映了牢固的鄉土情結。對於守在家鄉的人來說,那在宅院上方升落的月亮是天天相見的伴侶,月的陰晴圓缺都會引發無窮的思緒。一旦離家遠行,月依舊而家萬裏,就難免睹月思鄉了。


    西方人似乎很少想到要賞月,他們忙於生產和旅行,沒有這份閑心情。西方文化崇拜的是太陽,阿波羅,一個積極活動的神。


    汪藻 點絳唇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鬥。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後,歸興濃如酒。


    王沂孫 眉嫵·新月


    漸新痕懸柳,淡彩穿花,依約破初暝。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畫眉未穩,料素娥,猶帶離恨。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千古盈虧休問,嘆慢磨玉斧,難補金鏡。太液池猶在,淒涼處、何人重賦清景?故山夜永,試待他、窺戶端正。看雲外山河,還老盡、桂花影。


    這兩首詞都寫新月,都寄託了憂憤心情,但意境不同,所憂所憤也不同。汪藻是北宋受排擠的官員,他看見新月下寂靜的江山,想起官場上“亂鴉”的聒噪,生出了強烈的歸隱願望。王沂孫是南宋末年的詞人,經歷了元滅宋的亡國之痛,他眼中的新月是嫦娥“猶帶離恨”,未能畫妥眉痕,發出了故國難團圓的悲嘆。


    蘇軾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絳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在全部宋詞中,這一首《水調歌頭》也許是傳誦最廣、最膾炙人口的。蘇東坡不愧是大文豪,中秋賞月懷人,原是最常見的題材,到了他的筆下,偏能不同凡響,賞月賞得這樣壯思逸飛,懷人懷得這樣胸懷寬廣。上片賞月,他身上玄想的哲人問“明月幾時有”,他身上浪漫的詩人“欲乘風歸去”,而最後的心願卻是平實的“何似在人間”。下片由賞月而懷人,他身上多愁善感的詩人怨月亮“偏向別時圓”,他身上豁達的哲人用“此事古難全”來開導,而最後的心願也是平實的“但願人長久”。蘇東坡是哲人,詩人,但歸根到底是一個真性情的常人,這正是他最可愛的地方。


    蘇詞以豪放著稱,但又豈是豪放這個詞概括得了的。他的作品的魅力來自他的人格的魅力,他兼有大氣魄和真性情,這兩種品質統一在同一人身上極為難得,使他筆下流出的文字既雄健又空靈,既豪邁又清曠,不但境大,而且格高。讀他的作品,我們如同登高望遠,真覺得天地寬闊而人生美好。


    第7章 悲秋


    四季之中,春和秋最容易牽動心魂,被吟詠得最多。這大約是因為,夏暑冬寒,物象比較單調,而在春秋兩季,物象卻呈現豐富的變化。春和秋又有不同。春雨菲菲,花訊匆匆,使人愁,秋風蕭瑟,落葉紛飛,使人悲。春是色,奼紫嫣紅,情意纏綿,秋是空,天高雲淡,胸襟落寞。春是詩人的季節,秋是哲人的季節。不過,中國多詩人,少哲人,所以我們看到,詠秋詞仍是說愁的為多。


    吳文英 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係裙帶住,漫長是,係行舟。


    開頭兩句有趣。“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個心字上一個秋字,合成一個愁字。把字謎巧妙地引入詞中,毫無斧鑿痕,點出了這首詞的主題是離愁。


    辛棄疾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辛棄疾的幾百首詞中,這一首傳誦最廣。它的確是一首絕妙好詞,言簡而意賅,語淺而情深,表達了普遍的人生感受。


    年少之時,我們往往容易無病呻吟,誇大自己的痛苦,甚至誇耀自己的痛苦。究其原因,大約有二。其一,是對人生的無知,沒有經歷過大痛苦,就把一點兒小煩惱當成了大痛苦。其二,是虛榮心,在文學青年身上尤其突出,把痛苦當作裝飾和品位,顯示自己與眾不同。隻是到了真正飽經滄桑之後,我們才明白,人生的小煩惱是不值得說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說的。我們把痛苦當作人生本質的一個組成部分接受下來,帶著它繼續生活。如果一定要說,我們就說點別的,比如天氣。“卻道天涼好個秋”——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是不可說之說,是辛酸的幽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情的分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國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國平並收藏閑情的分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