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學。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 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於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 有盡頭的。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你本來習慣於 騎自行車,不覺得有什麽欠缺,可是,當你看到周圍不少人開上了汽車,你就會覺得你缺汽 車,有必要也買一輛。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於是你永遠不會滿足, 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你哪裏還顧得 上真正的藝術追求;即使你是學者,你哪裏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不當物質欲望的奴隸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得好:"自由人以茅屋為居室,奴隸才在大理 石和黃金下棲身。"柏拉圖也說:胸中有黃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黃金屋頂下麵的。或者用孔 子的話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歡關於蘇格拉底的一個傳說,這位被尊稱為 "師中之師"的哲人在雅典市場上閑逛,看了那些琳琅滿目的貨攤後驚嘆:"這裏有多少我 用不著的東西嗬!"的確,一個熱愛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於物質的奢華的,而一個人如 果安於簡樸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學家,也相去不遠了。
: >
成為你自己
周國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崙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 學家,曹雪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崙,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願望。好吧,我問你:就 讓你完完全全成為拿破崙,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歷,你願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 得喊起來:太願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願意嗎?這下你或 許有些猶豫了,會這麽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 是這樣。那麽,你不願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崙,這個事實沒有 改變,惟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麽羨慕別的什麽人,如果讓 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說: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麽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 呢?不錯,我隻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 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麽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 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 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麽,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 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他隻 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那麽,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還相信,不存 在一個適用於一切人的答案。我隻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 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隻有一 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正像盧梭所說的,上帝把你造出來後 ,就把那個屬於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後,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 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在歷史上,每當世風腐敗之時,人們就會盼望救世主出現。其實,救世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耶穌是基督教徒公認的救世主,可是連他也說:"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永遠牢記。
: >
獨處的充實
周國平
怎麽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個檢驗的方法,就是 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 寧靜、充實和滿足?
對於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 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 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麵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 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 典,那是閑聊和討論;惟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 。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隻是旅遊;惟有自己獨自麵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 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所以,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於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我 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這種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 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隻是無論他怎 麽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 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他需要與他的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生存。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 一種酷刑。隻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什麽卡拉ok舞廳啦,錄像廳啦,電 子娛樂廳啦,或者就找人聊天。自個兒呆在家裏,他們必定會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那 些粗製濫造的節目。他們的日子表麵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 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麵對麵看見自己。對此我隻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 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 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所以,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為了不當物質欲望的奴隸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得好:"自由人以茅屋為居室,奴隸才在大理 石和黃金下棲身。"柏拉圖也說:胸中有黃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黃金屋頂下麵的。或者用孔 子的話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歡關於蘇格拉底的一個傳說,這位被尊稱為 "師中之師"的哲人在雅典市場上閑逛,看了那些琳琅滿目的貨攤後驚嘆:"這裏有多少我 用不著的東西嗬!"的確,一個熱愛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於物質的奢華的,而一個人如 果安於簡樸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學家,也相去不遠了。
: >
成為你自己
周國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崙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 學家,曹雪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崙,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願望。好吧,我問你:就 讓你完完全全成為拿破崙,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歷,你願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 得喊起來:太願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願意嗎?這下你或 許有些猶豫了,會這麽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 是這樣。那麽,你不願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崙,這個事實沒有 改變,惟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麽羨慕別的什麽人,如果讓 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說: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麽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 呢?不錯,我隻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 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麽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 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 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麽,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 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他隻 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那麽,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還相信,不存 在一個適用於一切人的答案。我隻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 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隻有一 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正像盧梭所說的,上帝把你造出來後 ,就把那個屬於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後,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 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在歷史上,每當世風腐敗之時,人們就會盼望救世主出現。其實,救世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耶穌是基督教徒公認的救世主,可是連他也說:"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永遠牢記。
: >
獨處的充實
周國平
怎麽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個檢驗的方法,就是 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 寧靜、充實和滿足?
對於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 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回 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麵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 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 典,那是閑聊和討論;惟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 。和別人一起遊山玩水,那隻是旅遊;惟有自己獨自麵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 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所以,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於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我 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這種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 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隻是無論他怎 麽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 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他需要與他的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生存。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 一種酷刑。隻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什麽卡拉ok舞廳啦,錄像廳啦,電 子娛樂廳啦,或者就找人聊天。自個兒呆在家裏,他們必定會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那 些粗製濫造的節目。他們的日子表麵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 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麵對麵看見自己。對此我隻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 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 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