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8
: >
康德、胡塞爾和職稱
周國平
我正在啃胡塞爾的那些以晦澀著稱的著作。哲學圈子裏的人都知道,胡塞爾是二十世 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作為現代現象學之父,他開創了一個半分天下、影響深廣的哲學運 動。可是,人們大約很難想到,這位大哲學家在五十七歲前一直是一個沒有職稱的人,在哥 廷根大學當了十六年編外講師。而在此期間,他的兩部最重要的著作,《邏輯研究》和《觀 念》第一卷,事實上都已經問世了。
有趣的是,德國另一位大哲學家,近現代哲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康德,也是一個長期評 不上職稱的倒黴蛋,直到四十七歲才當上哥尼斯堡大學的正式教授。在此之前,盡管他在學 界早已聲譽卓著,無奈隻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教授空缺總也輪不上他。
這兩位哲學家並非超脫得對這種遭遇毫不介意的。康德屢屢向當局遞交申請,力陳自己的學 術專長、經濟拮據狀況、最後是那一把年紀,以表白他的迫切心情。當哥廷根大學否決胡塞 爾的教授任命時,這位正埋頭於尋求哲學的嚴格科學性的哲學家一度深感屈辱,這種心境和 他在學術上的困惑摻和在一起,竟至於使他懷疑起自己做哲學家的能力了。
一個小小的疑問:且不說像斯賓諾莎這樣靠磨鏡片謀生的貧窮哲人,他的命運是太特殊了, 隻說在大學這樣的學術聖地,為什麽學術職稱和真實的學術成就之間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偏 差?假設我是康德或胡塞爾的同時代人,某日與其中一位邂逅,問道:"您寫了這麽重要的 著作,怎麽連一個教授也當不上?"他會如何回答?我想他也許會說:"正因為這些著作太重 要了,我必須全力以赴,所以沒有多餘精力去爭取當教授了。"胡塞爾的確這樣說了,在一 封信中,他分析自己之所以一直是個編外講師的原因說,這是因為他出於緊迫的必然性自己 選擇自己的課題,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屑費神於主題以外的事情,討好有影響的人物。也許 ,在任何時代,從事精神創造的人都麵臨著這個選擇:是追求精神創造本身的成功,還是追 求社會功利方麵的成功?前者的判官是良知和歷史,後者的判官是時尚和權力。在某些幸運 的場合,兩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一致,時尚和權力會向已獲得顯著成就的精神創造者頒發證 書。但是,在多數場合,兩者往往偏離甚至背道而馳,因為它們畢竟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 需要花費不同的功夫。即使真實的業績受到足夠的重視,決定升遷的還有觀點異同、人緣、 自我推銷的幹勁和技巧等其他因素,而總是有人不願意在這些方麵浪費寶貴的生命的。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看,對於康德、胡塞爾來說,職稱實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小事,絲毫無損於 他們在哲學史上的偉人地位。就像在莫裏哀死後,法蘭西學院在提到這位終生未獲院士稱號 的大文豪時懷著自責的心情所說的:"他的榮譽中什麽都不缺少,是我們的榮譽中有欠缺。 "然而,康德、胡塞爾似乎有點看不開,那默想著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智慧頭腦, 有時不免為虛名的角逐而煩躁,那探尋著真理的本源的敏銳眼光,有時不免因身份的卑微而 暗淡。我不禁想對他們說:如此曠世大哲,何必、何苦、何至於在乎許多平庸之輩也可輕易 得到的教授稱號?轉念一想,偉人活著時也是普通人,不該求全責備。德國的哲學家多是地 道的書齋學者,康德、胡塞爾並不例外。既然在大學裏教書,學術職稱幾乎是他們惟一的世 俗利益,有所牽掛也在情理之中。何況目睹周圍遠比自己遜色的人一個個捷足先登,他們心 中有委屈,更屬難免。相比之下,法國人瀟灑多了。薩特的職稱隻是中學教師,他拒做大學 教授,拒領諾貝爾獎金,視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富貴如糞土。不過,他的舞台不是在學院, 而是在社會,直接麵向大眾。與他在大眾中的輝煌聲譽相比,職稱當然不算什麽東西。人畢 竟難以完全免俗,這是無可厚非的吧。
可是,小事終究是小事,包括職稱,包括在學術界、在社會上、在歷史上的名聲地位。什麽 是大事呢?依我之見,惟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
199412
: >
消費=享受?
周國平
我討厭形形色色的苦行主義。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難夠多的了,在能享受時 憑什麽不享受?享受實在是人生的天經地義。蒙田甚至把善於享受人生稱作"至高至聖的美 德",據他說,愷撒、亞歷山大都是視享受生活樂趣為自己的正常活動,而把他們叱吒風雲 的戰爭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動的。
然而,怎樣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對此就不免見仁見智了。依我看,我們時代的迷誤之一是 把消費當作享受,而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並不想介入高消費能否促進繁榮的爭論, 因為那是經濟學家的事,和人生哲學無關。我也無意反對汽車、別墅、高檔家具、四星級飯 店、ktv包房等等,隻想指出這一切僅屬於消費範疇,而奢華的消費並非享受的必要條件, 更非充分條件。
當然,消費和享受不是絕對互相排斥的,有時兩者會發生重合。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是 顯而易見的。例如,純粹洩慾的色情活動隻是性消費,靈肉與共的愛情才是性的真享受;走 馬看花式的遊覽景點隻是旅遊消費,陶然於山水之間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電視、報刊、 書籍解悶隻是文化消費,啟迪心智的讀書和藝術欣賞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 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 多,也隻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於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於精 神生活的範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一樣。
以為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塗看法。蘇格拉底看遍雅典街頭的貨 攤,驚嘆道:"這裏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嗬!"每個稍有悟性的讀者讀到這個故事,都不 禁要會心一笑。塞涅卡說得好:"許多東西,僅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 們原來是多麽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 因為我們擁有它們。"另一方麵呢,正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花錢買來的東西,便忽略了不 用花錢買的享受。"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可是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我們哪裏還想得 起它們?"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在人人忙於賺錢和花錢的今天 ,這樣的閑人更是到哪裏去尋?
那麽,難道不存在純粹肉體的、物質的享受了嗎?不錯,人有一個肉體,這個肉體也是很喜 歡享受,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質手段的。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現,人的肉體需 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構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的快 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溫飽健康之類。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他 自己隻有一隻普通的胃。秦始皇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隻有五 尺之軀。多麽熱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頤之快也必須有間歇,否則會消化不良。多麽勤奮的登 徒子,他的床笫之樂也必須有節製,否則會腎虛。每一種生理欲望都是會饜足的,並且嚴格 地遵循著過猶不足的法則。山珍海味,揮金如土,更多的是擺闊氣。藏嬌納妾,美女如雲, 更多的是圖虛榮。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並非直接的物質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時的 那份欣喜,敗家子揮霍財產時的那份痛快。凡此種種,都已經超出生理滿足的範圍了,但稱 它們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們至多隻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
: >
康德、胡塞爾和職稱
周國平
我正在啃胡塞爾的那些以晦澀著稱的著作。哲學圈子裏的人都知道,胡塞爾是二十世 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作為現代現象學之父,他開創了一個半分天下、影響深廣的哲學運 動。可是,人們大約很難想到,這位大哲學家在五十七歲前一直是一個沒有職稱的人,在哥 廷根大學當了十六年編外講師。而在此期間,他的兩部最重要的著作,《邏輯研究》和《觀 念》第一卷,事實上都已經問世了。
有趣的是,德國另一位大哲學家,近現代哲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康德,也是一個長期評 不上職稱的倒黴蛋,直到四十七歲才當上哥尼斯堡大學的正式教授。在此之前,盡管他在學 界早已聲譽卓著,無奈隻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教授空缺總也輪不上他。
這兩位哲學家並非超脫得對這種遭遇毫不介意的。康德屢屢向當局遞交申請,力陳自己的學 術專長、經濟拮據狀況、最後是那一把年紀,以表白他的迫切心情。當哥廷根大學否決胡塞 爾的教授任命時,這位正埋頭於尋求哲學的嚴格科學性的哲學家一度深感屈辱,這種心境和 他在學術上的困惑摻和在一起,竟至於使他懷疑起自己做哲學家的能力了。
一個小小的疑問:且不說像斯賓諾莎這樣靠磨鏡片謀生的貧窮哲人,他的命運是太特殊了, 隻說在大學這樣的學術聖地,為什麽學術職稱和真實的學術成就之間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偏 差?假設我是康德或胡塞爾的同時代人,某日與其中一位邂逅,問道:"您寫了這麽重要的 著作,怎麽連一個教授也當不上?"他會如何回答?我想他也許會說:"正因為這些著作太重 要了,我必須全力以赴,所以沒有多餘精力去爭取當教授了。"胡塞爾的確這樣說了,在一 封信中,他分析自己之所以一直是個編外講師的原因說,這是因為他出於緊迫的必然性自己 選擇自己的課題,走自己的道路,而不屑費神於主題以外的事情,討好有影響的人物。也許 ,在任何時代,從事精神創造的人都麵臨著這個選擇:是追求精神創造本身的成功,還是追 求社會功利方麵的成功?前者的判官是良知和歷史,後者的判官是時尚和權力。在某些幸運 的場合,兩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一致,時尚和權力會向已獲得顯著成就的精神創造者頒發證 書。但是,在多數場合,兩者往往偏離甚至背道而馳,因為它們畢竟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 需要花費不同的功夫。即使真實的業績受到足夠的重視,決定升遷的還有觀點異同、人緣、 自我推銷的幹勁和技巧等其他因素,而總是有人不願意在這些方麵浪費寶貴的生命的。
以我們後人的眼光看,對於康德、胡塞爾來說,職稱實在是太微不足道的小事,絲毫無損於 他們在哲學史上的偉人地位。就像在莫裏哀死後,法蘭西學院在提到這位終生未獲院士稱號 的大文豪時懷著自責的心情所說的:"他的榮譽中什麽都不缺少,是我們的榮譽中有欠缺。 "然而,康德、胡塞爾似乎有點看不開,那默想著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智慧頭腦, 有時不免為虛名的角逐而煩躁,那探尋著真理的本源的敏銳眼光,有時不免因身份的卑微而 暗淡。我不禁想對他們說:如此曠世大哲,何必、何苦、何至於在乎許多平庸之輩也可輕易 得到的教授稱號?轉念一想,偉人活著時也是普通人,不該求全責備。德國的哲學家多是地 道的書齋學者,康德、胡塞爾並不例外。既然在大學裏教書,學術職稱幾乎是他們惟一的世 俗利益,有所牽掛也在情理之中。何況目睹周圍遠比自己遜色的人一個個捷足先登,他們心 中有委屈,更屬難免。相比之下,法國人瀟灑多了。薩特的職稱隻是中學教師,他拒做大學 教授,拒領諾貝爾獎金,視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富貴如糞土。不過,他的舞台不是在學院, 而是在社會,直接麵向大眾。與他在大眾中的輝煌聲譽相比,職稱當然不算什麽東西。人畢 竟難以完全免俗,這是無可厚非的吧。
可是,小事終究是小事,包括職稱,包括在學術界、在社會上、在歷史上的名聲地位。什麽 是大事呢?依我之見,惟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
199412
: >
消費=享受?
周國平
我討厭形形色色的苦行主義。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難夠多的了,在能享受時 憑什麽不享受?享受實在是人生的天經地義。蒙田甚至把善於享受人生稱作"至高至聖的美 德",據他說,愷撒、亞歷山大都是視享受生活樂趣為自己的正常活動,而把他們叱吒風雲 的戰爭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動的。
然而,怎樣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對此就不免見仁見智了。依我看,我們時代的迷誤之一是 把消費當作享受,而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並不想介入高消費能否促進繁榮的爭論, 因為那是經濟學家的事,和人生哲學無關。我也無意反對汽車、別墅、高檔家具、四星級飯 店、ktv包房等等,隻想指出這一切僅屬於消費範疇,而奢華的消費並非享受的必要條件, 更非充分條件。
當然,消費和享受不是絕對互相排斥的,有時兩者會發生重合。但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是 顯而易見的。例如,純粹洩慾的色情活動隻是性消費,靈肉與共的愛情才是性的真享受;走 馬看花式的遊覽景點隻是旅遊消費,陶然於山水之間才是大自然的真享受;用電視、報刊、 書籍解悶隻是文化消費,啟迪心智的讀書和藝術欣賞才是文化的真享受。要而言之,真正的 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 多,也隻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於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於精 神生活的範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一樣。
以為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塗看法。蘇格拉底看遍雅典街頭的貨 攤,驚嘆道:"這裏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嗬!"每個稍有悟性的讀者讀到這個故事,都不 禁要會心一笑。塞涅卡說得好:"許多東西,僅當我們沒有它們也能對付時,我們才發現它 們原來是多麽不必要的東西。我們過去一直使用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它們,而是 因為我們擁有它們。"另一方麵呢,正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花錢買來的東西,便忽略了不 用花錢買的享受。"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可是每天夜晚守在電視機前的我們哪裏還想得 起它們?"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在人人忙於賺錢和花錢的今天 ,這樣的閑人更是到哪裏去尋?
那麽,難道不存在純粹肉體的、物質的享受了嗎?不錯,人有一個肉體,這個肉體也是很喜 歡享受,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質手段的。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現,人的肉體需 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構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的快 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溫飽健康之類。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他 自己隻有一隻普通的胃。秦始皇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隻有五 尺之軀。多麽熱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頤之快也必須有間歇,否則會消化不良。多麽勤奮的登 徒子,他的床笫之樂也必須有節製,否則會腎虛。每一種生理欲望都是會饜足的,並且嚴格 地遵循著過猶不足的法則。山珍海味,揮金如土,更多的是擺闊氣。藏嬌納妾,美女如雲, 更多的是圖虛榮。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並非直接的物質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時的 那份欣喜,敗家子揮霍財產時的那份痛快。凡此種種,都已經超出生理滿足的範圍了,但稱 它們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們至多隻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