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失去的歲月(2)
周國平
當普魯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塊泡過茶水的瑪德萊娜小點心,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快感和震 顫的時候,便是碰對了密碼。一種當下的感覺,也許是一種滋味,一陣氣息,一個旋律,石 板上的一片陽光,與早已遺忘的那個感覺巧合,因而混合進了和這感覺聯結在一起的昔日的 心境,於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從這心境中湧現出來。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乏這種普魯斯特式幸福的機緣,在此機緣觸發下,我們會產生一 種對某樣東西似曾相識又若有所失的感覺。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魯斯特那樣抓住這種機緣, 促使韶光重現。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著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在 的連續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裏。它們仍在那裏,但 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麽區別?
五
詩人之為詩人,就在於他對時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詩便是他為逃脫這流逝自築的避 難所。擺脫時間有三種方式:活在回憶中,把過去永恆化;活在當下的激情中,把現在永恆 化;活在期待中,把未來永恆化。然而,想像中的永恆並不能阻止事實上的時光流逝。所以 ,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惘的,當下的激情混合著狂喜和絕望。難怪一個最樂觀的詩人也 如此喊道:
"時針指示著瞬息,但什麽能指示永恆呢?"
詩人承擔著悲壯的使命:把瞬間變成永恆,在時間之中擺脫時間。
誰能生活在時間之外,真正擁有永恆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時光流逝。在孩子眼裏,歲月是無窮無盡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我們 在童年曾經一度擁有永恆。可是,孩子會長大,我們終將失去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在我們明 白自己必將死去的那一天結束的。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恆。
從那以後,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永恆便是我死後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恆的不存在。
還有上帝呢?我多麽願意和聖奧古斯丁一起歌頌上帝:"你的歲月無往無來,永是現在,我 們的昨天和明天都在你的今天之中過去和到來。"我多麽希望世上真有一麵永恆的鏡子,其 中映照著被時間劫走的我的一切珍寶,包括我的生命。可是,我知道,上帝也隻是詩人的一 個避難所!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自己偷偷寫起了日記。一開始的日記極幼稚,隻是寫些今天吃了什麽好 東西之類。我仿佛本能地意識到那好滋味容易消逝,於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歲漸大,我 用文字留住了許多好滋味:愛,友誼,孤獨,歡樂,痛苦……在青年時代的一次劫難中,我 燒掉了全部日記。後來我才知道此舉的嚴重性,為我的過去歲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 ,寫作的習慣延續下來了。我不斷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轉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後,羅馬不 在羅馬了,我藉此逃脫了時光的流逝。
仍是想像中的?可是,在一個已經失去童年而又不相信上帝的人,此外還能怎樣呢?
19925
: >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1)
周國平
一
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掉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 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每一寸美好的光陰上麵。
很早的時候,當我突然明白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困擾著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 想。周圍的人似乎並不掛慮,心安理得地生活著。性和死,世人最諱言的兩件事,成了我的 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讀了一些書,我才發現,同樣的問題早已困擾過世世代代的賢哲了。 "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麽,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讀到托爾 斯泰這句話,我慶幸覓得了一個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一個最確鑿無疑的事實,同時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既然人 人遲早要輪到登上這個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從那裏被投入萬劫不復的虛無之深淵,一個 人怎麽可能對之無動於衷呢?然而,自古以來思考過、抗議過、拒絕過死的人,最後都不得 不死了,我們也終將追隨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別的苦難,我們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 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還可以死解脫。惟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脫之路的,除了接受 ,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願對死保持沉默。
金聖歎對這種想及死的無奈心境作過生動的描述:"細思我今日之如是無奈,彼古之人獨不 曾先我而如是無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 者,不可以數計矣。夫古之人之坐於斯,立於斯,必猶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見有我, 不見古人。彼古人之在時,豈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無奈,故遂不復言之也。此真不得 不致憾於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日我讀到這些文字,金聖歎作古已久。我為他當日的無奈嘆息,正如他為古人昔時的無奈 嘆息;而毋須太久,又有誰將為我今日的無奈嘆息?無奈,隻有無奈,真是夫復何言!
想也罷,不想也罷,終歸是在劫難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勞地想那不可改變的命運,豈非明 智之舉?
二
在雪萊的一篇散文中,我們看到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兒攙扶下走進古羅馬柯利修姆競 技場的遺址。他們在一根倒臥的圓柱上坐定,老人聽女兒講述眼前的壯觀,而後懷著深情對 女兒談到了愛、神秘和死亡。他聽見女兒為死亡啜泣,便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時間、空間 、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隻把它當作一件平凡的事來想 吧。"
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隻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 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愚者不費力氣就置身於其中的這個境界,智者(例如這位老盲 人)卻須歷盡滄桑才能達到。一個人隻要曾經因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 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
當然,許多時候,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限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 消遣和娛樂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 同美麗的晚霞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
可是,還是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些吧。至少我承認,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著,時常隱 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每一個人都必將迎來"沒有明天的一天",而且 這一天隨時會到來,因為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死。我不相信一個正常人會從來不想到自己的 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時會不感到恐懼。把這恐懼埋在心底,他怎麽能活得平靜快樂,一旦麵 臨死又如何能從容鎮定?不如正視它,有病就治,先不去想能否治好。
失去的歲月(2)
周國平
當普魯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塊泡過茶水的瑪德萊娜小點心,突然感覺到一種奇特的快感和震 顫的時候,便是碰對了密碼。一種當下的感覺,也許是一種滋味,一陣氣息,一個旋律,石 板上的一片陽光,與早已遺忘的那個感覺巧合,因而混合進了和這感覺聯結在一起的昔日的 心境,於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從這心境中湧現出來。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乏這種普魯斯特式幸福的機緣,在此機緣觸發下,我們會產生一 種對某樣東西似曾相識又若有所失的感覺。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魯斯特那樣抓住這種機緣, 促使韶光重現。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著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在 的連續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裏。它們仍在那裏,但 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麽區別?
五
詩人之為詩人,就在於他對時光的流逝比一般人更加敏感,詩便是他為逃脫這流逝自築的避 難所。擺脫時間有三種方式:活在回憶中,把過去永恆化;活在當下的激情中,把現在永恆 化;活在期待中,把未來永恆化。然而,想像中的永恆並不能阻止事實上的時光流逝。所以 ,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惘的,當下的激情混合著狂喜和絕望。難怪一個最樂觀的詩人也 如此喊道:
"時針指示著瞬息,但什麽能指示永恆呢?"
詩人承擔著悲壯的使命:把瞬間變成永恆,在時間之中擺脫時間。
誰能生活在時間之外,真正擁有永恆呢?
孩子和上帝。
孩子不在乎時光流逝。在孩子眼裏,歲月是無窮無盡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懷念,是因為我們 在童年曾經一度擁有永恆。可是,孩子會長大,我們終將失去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在我們明 白自己必將死去的那一天結束的。自從失去了童年,我們也就失去了永恆。
從那以後,我所知道的惟一的永恆便是我死後時間的無限綿延,我的永恆的不存在。
還有上帝呢?我多麽願意和聖奧古斯丁一起歌頌上帝:"你的歲月無往無來,永是現在,我 們的昨天和明天都在你的今天之中過去和到來。"我多麽希望世上真有一麵永恆的鏡子,其 中映照著被時間劫走的我的一切珍寶,包括我的生命。可是,我知道,上帝也隻是詩人的一 個避難所!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自己偷偷寫起了日記。一開始的日記極幼稚,隻是寫些今天吃了什麽好 東西之類。我仿佛本能地意識到那好滋味容易消逝,於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歲漸大,我 用文字留住了許多好滋味:愛,友誼,孤獨,歡樂,痛苦……在青年時代的一次劫難中,我 燒掉了全部日記。後來我才知道此舉的嚴重性,為我的過去歲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 ,寫作的習慣延續下來了。我不斷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轉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後,羅馬不 在羅馬了,我藉此逃脫了時光的流逝。
仍是想像中的?可是,在一個已經失去童年而又不相信上帝的人,此外還能怎樣呢?
19925
: >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1)
周國平
一
死亡和太陽一樣不可直視。然而,即使掉頭不去看它,我們仍然知道它存在著,感覺到它正 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陰影投罩在我們每一寸美好的光陰上麵。
很早的時候,當我突然明白自己終有一死時,死亡問題就困擾著我了。我怕想,又禁不住要 想。周圍的人似乎並不掛慮,心安理得地生活著。性和死,世人最諱言的兩件事,成了我的 青春期的痛苦的秘密。讀了一些書,我才發現,同樣的問題早已困擾過世世代代的賢哲了。 "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麽,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讀到托爾 斯泰這句話,我慶幸覓得了一個知音。
死之迫人思考,因為它是一個最確鑿無疑的事實,同時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既然人 人遲早要輪到登上這個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從那裏被投入萬劫不復的虛無之深淵,一個 人怎麽可能對之無動於衷呢?然而,自古以來思考過、抗議過、拒絕過死的人,最後都不得 不死了,我們也終將追隨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別的苦難,我們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 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還可以死解脫。惟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脫之路的,除了接受 ,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願對死保持沉默。
金聖歎對這種想及死的無奈心境作過生動的描述:"細思我今日之如是無奈,彼古之人獨不 曾先我而如是無奈哉!我今日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日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 者,不可以數計矣。夫古之人之坐於斯,立於斯,必猶如我之今日也。而今日已徒見有我, 不見古人。彼古人之在時,豈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無奈,故遂不復言之也。此真不得 不致憾於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日我讀到這些文字,金聖歎作古已久。我為他當日的無奈嘆息,正如他為古人昔時的無奈 嘆息;而毋須太久,又有誰將為我今日的無奈嘆息?無奈,隻有無奈,真是夫復何言!
想也罷,不想也罷,終歸是在劫難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勞地想那不可改變的命運,豈非明 智之舉?
二
在雪萊的一篇散文中,我們看到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兒攙扶下走進古羅馬柯利修姆競 技場的遺址。他們在一根倒臥的圓柱上坐定,老人聽女兒講述眼前的壯觀,而後懷著深情對 女兒談到了愛、神秘和死亡。他聽見女兒為死亡啜泣,便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時間、空間 、年齡、預見可以使我們免於一死。讓我們不去想死亡,或者隻把它當作一件平凡的事來想 吧。"
如果能夠不去想死亡,或者隻把它當作人生司空見慣的許多平凡事中的一件來想,倒不失為 一種準幸福境界。遺憾的是,愚者不費力氣就置身於其中的這個境界,智者(例如這位老盲 人)卻須歷盡滄桑才能達到。一個人隻要曾經因想到死亡感受過真正的絕望,他的靈魂深處 從此便留下了幾乎不愈的創傷。
當然,許多時候,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限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 消遣和娛樂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事業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 同美麗的晚霞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懸崖,於是放心向深淵走去。
可是,還是讓我們對自己誠實些吧。至少我承認,死亡的焦慮始終在我心中潛伏著,時常隱 隱作痛,有時還會突然轉變為尖銳的疼痛。每一個人都必將迎來"沒有明天的一天",而且 這一天隨時會到來,因為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死。我不相信一個正常人會從來不想到自己的 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時會不感到恐懼。把這恐懼埋在心底,他怎麽能活得平靜快樂,一旦麵 臨死又如何能從容鎮定?不如正視它,有病就治,先不去想能否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