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的習慣是隨便走走,好奇心驅使我去探尋這裏的熱鬧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這途中,難免暫時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記起回住處的路線,否則便會感覺不踏實。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麽都要嚐試,什麽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隻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裏,未嚐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的寧靜之需要。所以,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或者養成這樣的習慣,這是最重要的。有此稟賦或習慣的人都知道,其實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並非互相排斥的,同一個人完全可能在兩方麵都十分豐富。區別在於,注重內心生活的人善於把外部生活的收穫變成心靈的財富,缺乏此種稟賦或習慣的人則往往會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個兒是散的。自我是一個中心點,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換一個比方,我們不妨說,一個有著堅實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記住回家的路”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人活在世上,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的。如果說這是一種走出家門,那麽,回家便是回到每個人的自我,回到個人的內心生活。一個人倘若隻有外在生活,沒有內心生活,他最多隻是活得熱鬧或者忙碌罷了,決不可能活得充實。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麽,隻要活著,我們就總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靈魂的永恆故鄉。總括起來,“記住回家的路”就是: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記住從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當然不能不活在社會上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囂中沉淪。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隻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來麵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
一個人年輕時,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機會??對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發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那時候,如果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難再使之改變,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難再使之形成了。
麵前縱橫交錯的路,每一條都通往不同的地點。那心中隻有一個物質目標而沒有幻想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條上,其餘的路對於他等於不存在。那心中有幻想而沒有任何目標的人,漫無頭緒地嚐試著不同的路線,結果隻是在原地轉圈子。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標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時始終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麽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唯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麽,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他隻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麽都要嚐試,什麽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隻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的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尋求心靈的寧靜,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個心靈。在理論上,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事實上卻不盡然。有一些人,他們永遠被外界的力量左右著,永遠生活在喧鬧的外部世界裏,未嚐有真正的內心生活。對於這樣的人,心靈的寧靜就無從談起。一個人唯有關注心靈,才會因為心靈被擾亂而不安,才會有尋求心靈的寧靜之需要。所以,具有過內心生活的稟賦,或者養成這樣的習慣,這是最重要的。有此稟賦或習慣的人都知道,其實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並非互相排斥的,同一個人完全可能在兩方麵都十分豐富。區別在於,注重內心生活的人善於把外部生活的收穫變成心靈的財富,缺乏此種稟賦或習慣的人則往往會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個兒是散的。自我是一個中心點,一個人有了堅實的自我,他在這個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標,無論走多遠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換一個比方,我們不妨說,一個有著堅實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個精神的密友,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這個密友,這個密友將忠實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傾聽他的一切心語。
“記住回家的路”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人活在世上,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的。如果說這是一種走出家門,那麽,回家便是回到每個人的自我,回到個人的內心生活。一個人倘若隻有外在生活,沒有內心生活,他最多隻是活得熱鬧或者忙碌罷了,決不可能活得充實。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麽,隻要活著,我們就總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靈魂的永恆故鄉。總括起來,“記住回家的路”就是: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記住從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當然不能不活在社會上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囂中沉淪。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著開放的心態,因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一個人不論偉大還是平凡,隻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在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來麵對形形色色的機會的誘惑。
一個人年輕時,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機會??對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會發生較大的影響。但是,在達到一定年齡以後,外在因素的影響就會大大減弱。那時候,如果他已經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就很難再使之改變,如果仍未形成,外在因素也就很難再使之形成了。
麵前縱橫交錯的路,每一條都通往不同的地點。那心中隻有一個物質目標而沒有幻想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條上,其餘的路對於他等於不存在。那心中有幻想而沒有任何目標的人,漫無頭緒地嚐試著不同的路線,結果隻是在原地轉圈子。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標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時始終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麽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唯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麽,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他隻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