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有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有一個人因為愛泉水的歌聲,就把泉水灌進瓦罐,藏在櫃子裏。我們常常和這個人一樣傻。我們把女人關在屋子裏,便以為占有了她的美。我們把事物據為己有,便以為占有了它的意義。可是,意義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試圖占有,它就不在了。無論我們和一個女人多麽親近,她的美始終在我們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賞和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義。我想起了海涅,他終生沒有娶到一個美女,但他把許多女人的美變成了他的詩,因而也變成了他和人類的財富。
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無窮天地,那駝兒用你精細。”張養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細人做座右銘。
數學常識:當分母為無窮大時,不論分子為幾,其值均等於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細,豈不可笑?
第一編 生命感悟 生活態度2
親自然
每年開春,仿佛無意中突然發現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樹木抽出了小小的綠芽,那時候會有一種多麽純淨的喜悅心情。記得小時候,在屋外的泥地裏埋幾粒黃豆或牽牛花籽,當看到小小的綠芽破土而出時,感覺到的也是這種心情。也許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許我曾經是這麽一棵樹,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歡欣越過漫長的進化係列,又在我的心裏復甦了?
唉,人的心,進化的最高產物,世上最複雜的東西,在這小小的綠芽麵前,才恢復了片刻的純淨。
現在,我們與土地的接觸愈來愈少了。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把自己關在宿舍或辦公室的四壁之內。走在街上,我們同樣被房屋、商店、建築物和水泥路麵包圍著。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恆和無限。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
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我會突然感到多麽陌生,多麽不真實。我思念被這一切覆蓋著的永恆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鄉。
“家鄉”這個詞提示著生命的源頭,家族的繁衍,人與土地的血肉聯繫。一種把人與土地隔絕開來的裝置是不配被稱作家鄉的。被陽光和土地放逐是最悲慘的放逐。擁擠導致人與人的碰撞,卻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流。人與人的碰撞隻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
精神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土地和天空,土地貢獻了來源和質料,天空則指示了目標和形式。比較起來,土地應該是第一位的。人來自泥土而歸於泥土,其實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隻是遼遠的風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來哲人們對天空的沉思,那所謂形而上的關切,也隻有在向土地的回歸之中,在一種萬物一體的親密感之中,方能獲得不言的解決。然而,如果說閱讀和思考可以使一個人懂得仰望天空,那麽,要親近土地卻不能單憑閱讀和思考,而必須依靠最實在的經歷。一個人倘若未曾像一棵真正的作物那樣在土地上生長,則他與土地的聯繫就始終是抽象的。
按照《聖經》的傳說,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還對亞當說:“你本是泥土,仍要歸於泥土。”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媧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媧摶黃土作人。”這些相似的傳說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類的生命之源。
我們都會說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夠記起大自然母親的麵貌的人越來越少了。從生到死,我們都遠離土地而生活,就像一群遠離母親的孤兒。到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築的土牆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最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他們在這樣一種與大自然完全隔絕的生活模式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有一位作家寫到,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裏惦記著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
我們切不可低估這一事實的嚴重後果。一棵植物必須在土裏紮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長。人也是這樣,隻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麽明顯,所以很容易被我們忽視。我相信,遠離土地是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價的。倘若這種對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續下去,人類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精神上的退化。在電視機前長大的新一代人,當然讀不進荷馬和莎士比亞。始終在人造產品的包圍下生活,人們便不再懂得欣賞神和半神的創造,這有什麽奇怪呢?在我看來,不管現代人怎樣炫耀自己的技術和信息,倘若對自己生命的來源和基礎渾渾噩噩,便是最大的蒙昧和無知。人類的聰明在於馴服自然,在廣袤的自然世界中為自己開闢出一個令自己愜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這個人造世界裏,與廣袤的自然世界斷了聯繫,就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自然的疆域無限,終身自拘於狹小人工範圍的生活畢竟是可憐的。
有一個人因為愛泉水的歌聲,就把泉水灌進瓦罐,藏在櫃子裏。我們常常和這個人一樣傻。我們把女人關在屋子裏,便以為占有了她的美。我們把事物據為己有,便以為占有了它的意義。可是,意義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試圖占有,它就不在了。無論我們和一個女人多麽親近,她的美始終在我們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賞和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義。我想起了海涅,他終生沒有娶到一個美女,但他把許多女人的美變成了他的詩,因而也變成了他和人類的財富。
大損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對小損失不再計較。
“無窮天地,那駝兒用你精細。”張養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細人做座右銘。
數學常識:當分母為無窮大時,不論分子為幾,其值均等於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細,豈不可笑?
第一編 生命感悟 生活態度2
親自然
每年開春,仿佛無意中突然發現土中冒出了稚嫩的青草,樹木抽出了小小的綠芽,那時候會有一種多麽純淨的喜悅心情。記得小時候,在屋外的泥地裏埋幾粒黃豆或牽牛花籽,當看到小小的綠芽破土而出時,感覺到的也是這種心情。也許天下生命原是一家,也許我曾經是這麽一棵樹,一棵草,生命萌芽的歡欣越過漫長的進化係列,又在我的心裏復甦了?
唉,人的心,進化的最高產物,世上最複雜的東西,在這小小的綠芽麵前,才恢復了片刻的純淨。
現在,我們與土地的接觸愈來愈少了。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把自己關在宿舍或辦公室的四壁之內。走在街上,我們同樣被房屋、商店、建築物和水泥路麵包圍著。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恆和無限。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
這熟悉的家,街道,城市,這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我會突然感到多麽陌生,多麽不真實。我思念被這一切覆蓋著的永恆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鄉。
“家鄉”這個詞提示著生命的源頭,家族的繁衍,人與土地的血肉聯繫。一種把人與土地隔絕開來的裝置是不配被稱作家鄉的。被陽光和土地放逐是最悲慘的放逐。擁擠導致人與人的碰撞,卻堵塞了人與自然的交流。人與人的碰撞隻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
精神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土地和天空,土地貢獻了來源和質料,天空則指示了目標和形式。比較起來,土地應該是第一位的。人來自泥土而歸於泥土,其實也是土地上的作物。土地是家,天空隻是遼遠的風景。我甚至相信,古往今來哲人們對天空的沉思,那所謂形而上的關切,也隻有在向土地的回歸之中,在一種萬物一體的親密感之中,方能獲得不言的解決。然而,如果說閱讀和思考可以使一個人懂得仰望天空,那麽,要親近土地卻不能單憑閱讀和思考,而必須依靠最實在的經歷。一個人倘若未曾像一棵真正的作物那樣在土地上生長,則他與土地的聯繫就始終是抽象的。
按照《聖經》的傳說,上帝是用泥土造出人類的始祖亞當的:“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還對亞當說:“你本是泥土,仍要歸於泥土。”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女媧也是用泥土造人的:“女媧摶黃土作人。”這些相似的傳說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土地是人類的生命之源。
我們都會說人是大自然之子的道理,可惜的是,能夠記起大自然母親的麵貌的人越來越少了。從生到死,我們都遠離土地而生活,就像一群遠離母親的孤兒。到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築的土牆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最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他們在這樣一種與大自然完全隔絕的生活模式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有一位作家寫到,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裏惦記著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
我們切不可低估這一事實的嚴重後果。一棵植物必須在土裏紮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長。人也是這樣,隻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麽明顯,所以很容易被我們忽視。我相信,遠離土地是必定要付出可怕的代價的。倘若這種對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續下去,人類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精神上的退化。在電視機前長大的新一代人,當然讀不進荷馬和莎士比亞。始終在人造產品的包圍下生活,人們便不再懂得欣賞神和半神的創造,這有什麽奇怪呢?在我看來,不管現代人怎樣炫耀自己的技術和信息,倘若對自己生命的來源和基礎渾渾噩噩,便是最大的蒙昧和無知。人類的聰明在於馴服自然,在廣袤的自然世界中為自己開闢出一個令自己愜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這個人造世界裏,與廣袤的自然世界斷了聯繫,就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自然的疆域無限,終身自拘於狹小人工範圍的生活畢竟是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