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跟孩子有關。首先,我認為為人父母是人生的寶貴體驗。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像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我以前認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著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現在我才知道,人隻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為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更新對於世界的感覺。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愛和母愛也許是最特別的一種,它極其本能,卻又近乎神聖。愛比克泰德說得好:“孩子一旦生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經為時過晚。”正是在這種似乎被迫的主動之中,我們如同得到神的啟示一樣領悟了愛的奉獻和犧牲的本質。然而,隨著孩子長大,本能便向經驗轉化,神聖也便向世俗轉化。於是,教育、代溝、遺產等各種社會性質的問題產生了。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在做父母之前, 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樣疼愛和保護。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仿佛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隻限於愛子女。
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麽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麵,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裏,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麵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父母對兒女的愛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隻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製了。
從理論上說,親子之愛和性愛都植根於人的生物性:親子之愛為血緣本能,性愛為性慾。但血緣關係是一成不變的,性慾對象卻是可以轉移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親子之愛要穩定和專一得多。在性愛中,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是尋常事。我們卻很難想像一個人會因喜歡別人的孩子而厭棄自己的孩子。孩子愈幼小,親子關係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就愈是如此。君不見,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卻寥寥無幾。
當然,世上並非沒有穩定專一的性愛,但那往往是非生物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性愛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也就是說,愈是由性慾自發起作用,則性愛愈難專一。
有人說性關係是人類最自然的關係,怕未必。須知性關係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能不把他們的社會性帶入這種關係中。相反,當一個成年人麵對自己的幼兒時,他便不能不回歸自然狀態,因為一切社會性的附屬物在這個幼小的對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東西,隻好擱置起來。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社會關係的比重就愈來愈增加了。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慾;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爭奪王位。可不是嗎?有了遺產繼承人,多少人的斂財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這麽說,親子之愛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種愛了。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給她一枚金幣的父親是愛他的女兒。不,他們愛的是王位和金幣,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純潔的生命。如果王位的繼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而這位母親卻擋住前來擁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們說:“我的孩子玩得正高興,別打擾他,隨便讓誰當國王好了!”如果一筆大買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這位父親卻對自己說:“我必須幫我的女兒找到她心愛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筆買賣倒是可做可不做。”——那麽,我這才承認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母親或父親。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題目是跟孩子有關。首先,我認為為人父母是人生的寶貴體驗。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像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我以前認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著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現在我才知道,人隻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為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更新對於世界的感覺。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愛和母愛也許是最特別的一種,它極其本能,卻又近乎神聖。愛比克泰德說得好:“孩子一旦生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經為時過晚。”正是在這種似乎被迫的主動之中,我們如同得到神的啟示一樣領悟了愛的奉獻和犧牲的本質。然而,隨著孩子長大,本能便向經驗轉化,神聖也便向世俗轉化。於是,教育、代溝、遺產等各種社會性質的問題產生了。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在做父母之前, 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樣疼愛和保護。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仿佛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隻限於愛子女。
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麽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麵,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裏,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麵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蹟,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父母對兒女的愛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隻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製了。
從理論上說,親子之愛和性愛都植根於人的生物性:親子之愛為血緣本能,性愛為性慾。但血緣關係是一成不變的,性慾對象卻是可以轉移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親子之愛要穩定和專一得多。在性愛中,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是尋常事。我們卻很難想像一個人會因喜歡別人的孩子而厭棄自己的孩子。孩子愈幼小,親子關係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就愈是如此。君不見,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卻寥寥無幾。
當然,世上並非沒有穩定專一的性愛,但那往往是非生物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性愛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也就是說,愈是由性慾自發起作用,則性愛愈難專一。
有人說性關係是人類最自然的關係,怕未必。須知性關係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能不把他們的社會性帶入這種關係中。相反,當一個成年人麵對自己的幼兒時,他便不能不回歸自然狀態,因為一切社會性的附屬物在這個幼小的對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東西,隻好擱置起來。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社會關係的比重就愈來愈增加了。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慾;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爭奪王位。可不是嗎?有了遺產繼承人,多少人的斂財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這麽說,親子之愛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種愛了。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給她一枚金幣的父親是愛他的女兒。不,他們愛的是王位和金幣,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純潔的生命。如果王位的繼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而這位母親卻擋住前來擁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們說:“我的孩子玩得正高興,別打擾他,隨便讓誰當國王好了!”如果一筆大買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這位父親卻對自己說:“我必須幫我的女兒找到她心愛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筆買賣倒是可做可不做。”——那麽,我這才承認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母親或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