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脾氣,雖然有些時候領導不得不用他,但是總說領導不如自己的話,領導心裏多少也會有些不痛快。嶽飛這樣的性格,為他後麵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除了嶽飛,宗澤帳下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是王彥。王彥原來也是義勇,是從義勇當中擢拔出來的,已經做到了統製官,領導部下在太行山跟金軍進行遊擊戰。金國的大軍不斷進山圍剿,王彥的部隊打得非常艱苦,所以王彥害怕部下會不堅定,擔心某一天被他們出賣,捆了獻給金國。因此他十分小心謹慎,能不見部下就盡量不見,遇到什麽事都讓傳令兵拿著他的手令去傳達,甚至恨不得一宿換幾個地方睡覺。部下們見不到王彥,都覺得很納悶。有一天,一個部下偶然和王彥相遇,就問王彥為什麽總也見不到他。王彥很委婉地說出了自己的顧慮,部下聽了非常激憤:原來統製官不相信我們!怎麽讓統製官相信呢?大家最後決定,每個人在臉上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所以王彥的部隊被稱為“八字軍”。中國古代隻有犯人才會往臉上刺字,因為《孝經》上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有絲毫損傷。王彥的部下主動往臉上刺字,就是要表明報國的決心:一定要抵抗金國,決不再讓中原百姓受塗炭之苦。


    宗澤一方麵招降聚寇,一方麵擢拔嶽飛,任用王彥,所以當時的中原形勢一片大好。


    【宗澤招募義勇,充分調動了民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牽製了金軍,使得中原形勢有所轉機。於是宗澤就給宋高宗上疏,希望他能夠起駕回京。那麽,宋高宗看到宗澤的上疏後會是什麽反應呢?】


    宋高宗始終不肯相信宗澤,因為宗澤用的人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選,害怕又出現類似於王雲被毆打致死的情況。在宋高宗看來,宗澤這個人有點目無法紀,隻想著怎麽跟金國打仗,甚至不聽朝廷的調遣。而且宗澤發動群眾、組織義勇的做法,與宋朝設置軍隊的目的也相悖。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之所以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隊主要不是用於對外禦敵,而是對內防寇的。現在宗澤把巨寇收編帳下,這對於高宗來說太可怕了,所以宋高宗一直都不理宗澤。宗澤第一道奏摺石沉大海,沒有回覆,但他不死心,又上了一道奏摺。宋高宗隻是誇讚宗澤忠勇可嘉,就沒下文了。


    第八講:書生抗金(4)


    不但宋高宗不聽宗澤的,身邊的大臣們也跟宋高宗講宗澤的壞話,說他一介書生,原來不過是磁州的知州,現在委任他做東京汴梁的留守,他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擁兵百萬,萬一有朝一日造反怎麽辦?這句話正好戳到宋高宗的心尖上了。包括以後宋朝名將們的悲劇,也都是由皇帝的這個心結擴展出來的。我們知道,宋朝尚文不尚武,皇帝最擔心的就是武將不忠、造反,怕武將有朝一日像太祖得天下一樣被擁立為皇帝。前朝這種事太多了,所以宋朝千方百計把兵權集中在朝廷手裏,集中在皇帝手裏。名將們無一例外地被削奪兵權,甚至被殺害。國家有難,各地義軍風起雲湧。宗澤招募義勇抵抗金人,單騎便招降七十萬人,而且完全效忠聽命於他。在這種情況下,宋高宗恐怕心裏早已開始打鼓:萬一宗澤造反怎麽辦?他要在中原割據怎麽辦?就算他不反,但他一心想的是要迎回二聖,要我把父兄救回來,這種人我能重用嗎?宋高宗感覺宗澤的勢力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對宗澤的態度日趨冷淡。


    宗澤一心為國,而皇上卻對他日漸疏離,他不明就裏,一急一愁,就發了重病。當時宗澤已經六十多歲了,早已是白髮將軍,他隱隱感覺自己來日無多了。眾將來探望,他強打起精神,跟眾將們說了這麽幾句話:“我以二帝蒙塵,憤憤至此。汝等如能殲敵,則我死亦無恨!”宗澤到死都為徽欽二帝蒙塵而憤憤不平,希望將士們能夠奮勇殺敵,他便死而無恨了。眾將聽後,非常感動,痛哭流涕,表示一定盡力完成他的遺願。眾將退下之後,宗澤再無他語,隻是反覆吟誦杜甫寫諸葛亮的兩句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最後,這位書生名將三呼“過河”而去。他至死念念不忘的,還是要渡過黃河,打敗金兵。


    中國歷史上的忠臣們,尤其是宋朝以後,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平時袖手談風月,臨事一死報君王。平時不習武,而是流連於詩酒歌舞、風花雪月;一旦國難當頭,則一死報君王。這種行為確實氣節可嘉,但結果又能怎麽樣呢?細數我們崇拜的那些留名於青史的忠臣們,絕大多數都是失敗者。飲鴆就戮,從容赴死,喊兩句口號,看似厲害,但這樣的死有用嗎?真正地考究起來,結果往往是殘酷的——這種行為於國事無補。宗澤除了有以死報國的氣節,還用行動將中原形勢經營得一片大好,這實在是很不容易。


    宋高宗不接受宗澤的建議,除了出於防範宗澤之外,他最隱秘的心結在於他父親和哥哥的問題上,在於他的法統和出身上,在於從小他們母子的那種唯唯諾諾,甚至可以講是寄人籬下的感覺上。平時他母親不受寵,自己也遭到父皇、皇兄的冷遇。一旦遇到危難,父兄就想起他來,危難一解除,籠罩在他身上的光環立刻褪去,他又恢復到以往的平庸和低下。這個時候的宋高宗,心理跟當年出使金營的豪氣幹雲,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雖然僅僅是過去了一年多點的時間。而且宋高宗可能也嚐到了做皇帝的快樂,嚐到了皇權帶來的好處,更不想把皇位交出去,所以宗澤也隻能是含恨而終。


    【宗澤死後,中原的大好形勢全麵崩潰。金軍進一步加強了進攻,一心要滅掉新建立的南宋政權。而此時的宋高宗,卻隻知道一味逃跑,這時又有人給他上書勸諫,那麽這個大膽上書者是誰?他最後又落下個什麽樣的結局呢?】


    第八講:書生抗金(5)


    宋朝的中央官學叫做太學,當時有一個叫陳東的太學生上書宋高宗,勸諫高宗要以宗廟社稷、黎民百姓為念,不能總是逃跑。除了陳東,還有一個叫歐陽澈的百姓也給宋高宗上書。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來,宋朝的政治環境是比較寬鬆的,因為太祖皇帝留有遺訓:不殺士大夫,不殺上書言事者。任何人給皇帝上奏摺,不管對國家的戰守大計,還是朝廷的大政方針提出自己的看法,都是沒有死罪的。所以連一個沒有品級的太學生,一個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勸說皇帝不要跑。


    隻是宋高宗去心已定,這兩個人的上書把他給惹怒了。宋高宗身邊那些一貫反對打仗,主張議和的奸臣們,看出龍顏不悅,便見風使舵地討好皇帝說,隨便一個讀書人、一個老百姓,都想對國家大政品頭論足,任意指摘,此風不可長。宋高宗問應該怎麽辦,奸臣神情肅殺,以手作砍殺狀。宋高宗沉吟半晌,反覆權衡利弊:他們隻不過是勸我別跑,殺了他們有違祖例,恐遭人詬病;隻是如果此例一開,誰都對大政方針任意指摘的話,以後必定導致皇上詔命、朝廷意旨雖令不行。此時,王雲慘死於百姓拳腳棍棒下的情景又浮現在了宋高宗眼前,宋高宗心底冒起一股涼氣,於是下令殺掉這兩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兩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兩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