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世界歷史很有趣:袁騰飛講美國史 作者:袁騰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了這兩部片子,至少我覺得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數字和概念,而是生動可觀的東西。但願《袁騰飛講美國史》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我痛感自己的英語很差,幸有旅美青年作家尹文思小姐為我搜集、提供、翻譯、整理英文資料,在此表達由衷的謝意!
最後,也要衷心感謝讀者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喜歡這本書。
袁騰飛
第一講 歐洲哄搶分美洲(美洲殖民時代)
1.白人陸續來報到
海盜探險家
公元1000年的秋天,當歐洲正被千年蟲帶來的恐懼籠罩得不見天日的時候,距離歐洲千裏之遙的一片不知名的汪洋大海上,一艘古裏古怪的小船正在劈波斬浪奮勇前進。
這艘船很小,隻有50英尺(1英尺=30.48厘米,下同)長,形狀像一張拉緊的弓,船頭和船尾呈弧形,高高地翹起。兩頭的船板交會成鋒利的邊緣,整艘船看起來就像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獨木舟。令人驚嘆的是,船頭上居然刻著一條金色的龍——當然不是我們中國那樣子的龍,而是西方神話傳說中的那種令人恐懼之龍——此時正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船兩邊掛著兩排很大的盾牌,盾與盾之間是兩排孔洞,用來放槳。槳平時一動不動躺在船底,沒什麽用處,隻有當風平浪靜的時候,它們才會派上用場,水手們就靠劃槳來讓船隻不斷迅速前進。
沒人會想到,就在這麽一艘小船上居然坐了35個男人。
這些人個個帶著矛、斧頭、投石器等武器,穿著腰部係帶的粗布褲子、厚厚的毛紡長袖衫,頭戴鐵盔,頭髮披散下來,搭在肩膀上。一條肩帶垂到腰際,上麵掛著皮質的劍鞘。每個人都留著絡腮鬍子,這讓他們本來就顯得稜角分明的臉看上去更加兇殘,很多人前額上還戴著一隻金箍,形象就類似於中國《西遊記》裏滿臉絡腮鬍子的沙僧,看上去就讓人覺得仿佛凶神惡煞一般。
這35個人的首領在船艏的甲板上傲然而立,威風八麵,隻要他一發號施令,全船上下莫敢不從。
他是這幫惡人中的惡人,名叫利夫·埃裏克鬆,是格陵蘭島的發現者埃裏克·托瓦爾德森的兒子,也是當時最兇殘的一名北歐海盜,維京人。
經常看好萊塢大片的人肯定能夠猜到,這群人就是強悍的北歐海盜。
他們坐著這艘船離開挪威和丹麥的海岸,準備去南歐地區大搶一番,狠撈一筆,但是沒走多遠,他們突然改變了主意,掉頭向西駛去,前往未知的陸地。
經過漫長的航行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塊新的大陸,所有人都喜出望外。
上了岸之後,一個名叫泰克的人出去執行任務迷路了沒回來。他是埃裏克的老部下,也是利夫的幹爹。利夫大罵手下人全是飯桶,居然把他幹爹給弄丟了。
就在大家出去找人的半路上,泰克卻自己冒了出來,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地告訴他們一個驚天喜訊——他發現了葡萄藤和葡萄。
第二天一早,泰克就帶著夥伴們去了他發現葡萄的地方。一到那兒之後,所有人都驚呆了:到處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讓人直咽口水,簡直就是葡萄海洋,躺在葡萄藤下吃一年都吃不完。
於是他們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瓦伊蘭德”,意思就是“遍地葡萄和美酒的地方”。
這裏就是美洲大陸,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美洲大陸。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叫“幸運兒利夫”。
第二年,利夫的弟弟索瓦爾德·埃裏克鬆決定也去看看他哥探索到的那片新奇世界。
可惜索瓦爾德沒有他哥那麽好的運氣,相反,他很點兒背,就在這趟探險中被一夥土著給殺了,原因是他率領的這幫海盜上岸之後殺了一群土著,其中有一名土著逃跑了,他們沒有追殺,結果那名生還的土著帶著同夥回來報仇,把他給滅了。
從這之後幾個世紀,再也沒有非土著人涉足過這片土地。
事實上,這幫海盜比後來的歐洲殖民者早到美洲五個世紀,不過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任何痕跡。
北歐海盜乘船向西行駛,首領頭戴金箍,傲然而立,威風八麵哥倫布倒黴透頂
北歐海盜發現美洲大陸將近500年之後,又一撥歐洲人登上了美洲的土地。
這撥人的首領就是大名鼎鼎的、為西班牙王室效力的義大利水手克裏斯托夫·哥倫布。
當時的西班牙“雙王”——斐迪南二世和他的老婆伊薩伯拉,決定資助哥倫布去嚐試新的航行,因為哥倫布在義大利長大,經常去一些地中海的港口,航海經驗很豐富。
當時地中海港口裏很多繪圖員都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且他們認為大西洋並沒有普通人想像的那麽寬。由於對西半球毫無認知,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隻要一直向西航行,遲早會抵達東方。
哥倫布深受這種觀點的“毒害”,當他最初登上美洲新大陸的時候,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到了印度,至少是到了印度地區某個偏遠的角落。
此後10年間,他曾經三次重返新大陸,在古巴等地建立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並探尋了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區。
1504年,哥倫布第四次從新大陸返航,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航行。
由於他在四次探險航行中一直沒找到中國和日本,沒能給西班牙王室帶來急需的黃金,所以備受冷落。一年多以後,死於貧病交加之中。
一代探險家就此告別人世,死得很悽慘。
哥倫布一直沒能登上亞洲大陸,也沒有找到黃金和其他珍寶,唯一能夠提供給西班牙王室的是幾百名向他臣服過的所謂“印度人”。
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20年間,他一手建立的殖民地逐漸穩定,一大批探險家、海盜、沒落貴族和投機分子紛至遝來。
除了做夢都想發財之外,他們也想趁機在這塊新土地上擺脫西班牙王室的統治。
美人救英雄
繼西班牙人之後,法國人也接踵而至,在北美的今加拿大地區陸續占領了魁北克、渥太華、蒙特婁等地盤。
眼看別人吃肉,位於歐洲邊緣的英國自然不會甘心幹瞪眼看著,不然連湯都沒的喝。
英國是一個島國,必須在大洋上討生活,難免要跟西班牙帝國展開較量。
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採納了她的寵臣沃特爾·雷利的建議:西進,離開英倫三島,越過大西洋,駛向陌生的世界。
雷利奉命辦差,兩次派人前去北美殖民,都宣告失敗,一無所獲。
直到1603年詹姆士一世上台之後,英國在北美的殖民行動才有所起色。
1606年,詹姆士一世授予“普利茅斯維吉尼亞公司”和“倫敦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沿岸建立殖民地的特許權,所有想要移民去北美的英國人都要得到這兩家公司的許可,獲得許可證才行。
1607年,倫敦公司派了一艘載有104人的船前往北美殖民,當他們駛入一片印第安人的部落領域時,船上缺糧又缺水,印第安人又不提供給他們糧食和水,加上天氣潮濕悶熱,很多人死的死,病的病。船長諾福克實在扛不住了,隻好回英國請求救援。
在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我痛感自己的英語很差,幸有旅美青年作家尹文思小姐為我搜集、提供、翻譯、整理英文資料,在此表達由衷的謝意!
最後,也要衷心感謝讀者朋友們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喜歡這本書。
袁騰飛
第一講 歐洲哄搶分美洲(美洲殖民時代)
1.白人陸續來報到
海盜探險家
公元1000年的秋天,當歐洲正被千年蟲帶來的恐懼籠罩得不見天日的時候,距離歐洲千裏之遙的一片不知名的汪洋大海上,一艘古裏古怪的小船正在劈波斬浪奮勇前進。
這艘船很小,隻有50英尺(1英尺=30.48厘米,下同)長,形狀像一張拉緊的弓,船頭和船尾呈弧形,高高地翹起。兩頭的船板交會成鋒利的邊緣,整艘船看起來就像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獨木舟。令人驚嘆的是,船頭上居然刻著一條金色的龍——當然不是我們中國那樣子的龍,而是西方神話傳說中的那種令人恐懼之龍——此時正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船兩邊掛著兩排很大的盾牌,盾與盾之間是兩排孔洞,用來放槳。槳平時一動不動躺在船底,沒什麽用處,隻有當風平浪靜的時候,它們才會派上用場,水手們就靠劃槳來讓船隻不斷迅速前進。
沒人會想到,就在這麽一艘小船上居然坐了35個男人。
這些人個個帶著矛、斧頭、投石器等武器,穿著腰部係帶的粗布褲子、厚厚的毛紡長袖衫,頭戴鐵盔,頭髮披散下來,搭在肩膀上。一條肩帶垂到腰際,上麵掛著皮質的劍鞘。每個人都留著絡腮鬍子,這讓他們本來就顯得稜角分明的臉看上去更加兇殘,很多人前額上還戴著一隻金箍,形象就類似於中國《西遊記》裏滿臉絡腮鬍子的沙僧,看上去就讓人覺得仿佛凶神惡煞一般。
這35個人的首領在船艏的甲板上傲然而立,威風八麵,隻要他一發號施令,全船上下莫敢不從。
他是這幫惡人中的惡人,名叫利夫·埃裏克鬆,是格陵蘭島的發現者埃裏克·托瓦爾德森的兒子,也是當時最兇殘的一名北歐海盜,維京人。
經常看好萊塢大片的人肯定能夠猜到,這群人就是強悍的北歐海盜。
他們坐著這艘船離開挪威和丹麥的海岸,準備去南歐地區大搶一番,狠撈一筆,但是沒走多遠,他們突然改變了主意,掉頭向西駛去,前往未知的陸地。
經過漫長的航行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一塊新的大陸,所有人都喜出望外。
上了岸之後,一個名叫泰克的人出去執行任務迷路了沒回來。他是埃裏克的老部下,也是利夫的幹爹。利夫大罵手下人全是飯桶,居然把他幹爹給弄丟了。
就在大家出去找人的半路上,泰克卻自己冒了出來,手舞足蹈、興高采烈地告訴他們一個驚天喜訊——他發現了葡萄藤和葡萄。
第二天一早,泰克就帶著夥伴們去了他發現葡萄的地方。一到那兒之後,所有人都驚呆了:到處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讓人直咽口水,簡直就是葡萄海洋,躺在葡萄藤下吃一年都吃不完。
於是他們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瓦伊蘭德”,意思就是“遍地葡萄和美酒的地方”。
這裏就是美洲大陸,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美洲大陸。
從此以後,人們就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叫“幸運兒利夫”。
第二年,利夫的弟弟索瓦爾德·埃裏克鬆決定也去看看他哥探索到的那片新奇世界。
可惜索瓦爾德沒有他哥那麽好的運氣,相反,他很點兒背,就在這趟探險中被一夥土著給殺了,原因是他率領的這幫海盜上岸之後殺了一群土著,其中有一名土著逃跑了,他們沒有追殺,結果那名生還的土著帶著同夥回來報仇,把他給滅了。
從這之後幾個世紀,再也沒有非土著人涉足過這片土地。
事實上,這幫海盜比後來的歐洲殖民者早到美洲五個世紀,不過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任何痕跡。
北歐海盜乘船向西行駛,首領頭戴金箍,傲然而立,威風八麵哥倫布倒黴透頂
北歐海盜發現美洲大陸將近500年之後,又一撥歐洲人登上了美洲的土地。
這撥人的首領就是大名鼎鼎的、為西班牙王室效力的義大利水手克裏斯托夫·哥倫布。
當時的西班牙“雙王”——斐迪南二世和他的老婆伊薩伯拉,決定資助哥倫布去嚐試新的航行,因為哥倫布在義大利長大,經常去一些地中海的港口,航海經驗很豐富。
當時地中海港口裏很多繪圖員都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且他們認為大西洋並沒有普通人想像的那麽寬。由於對西半球毫無認知,他們想當然地認為,隻要一直向西航行,遲早會抵達東方。
哥倫布深受這種觀點的“毒害”,當他最初登上美洲新大陸的時候,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到了印度,至少是到了印度地區某個偏遠的角落。
此後10年間,他曾經三次重返新大陸,在古巴等地建立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並探尋了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區。
1504年,哥倫布第四次從新大陸返航,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航行。
由於他在四次探險航行中一直沒找到中國和日本,沒能給西班牙王室帶來急需的黃金,所以備受冷落。一年多以後,死於貧病交加之中。
一代探險家就此告別人世,死得很悽慘。
哥倫布一直沒能登上亞洲大陸,也沒有找到黃金和其他珍寶,唯一能夠提供給西班牙王室的是幾百名向他臣服過的所謂“印度人”。
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後20年間,他一手建立的殖民地逐漸穩定,一大批探險家、海盜、沒落貴族和投機分子紛至遝來。
除了做夢都想發財之外,他們也想趁機在這塊新土地上擺脫西班牙王室的統治。
美人救英雄
繼西班牙人之後,法國人也接踵而至,在北美的今加拿大地區陸續占領了魁北克、渥太華、蒙特婁等地盤。
眼看別人吃肉,位於歐洲邊緣的英國自然不會甘心幹瞪眼看著,不然連湯都沒的喝。
英國是一個島國,必須在大洋上討生活,難免要跟西班牙帝國展開較量。
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採納了她的寵臣沃特爾·雷利的建議:西進,離開英倫三島,越過大西洋,駛向陌生的世界。
雷利奉命辦差,兩次派人前去北美殖民,都宣告失敗,一無所獲。
直到1603年詹姆士一世上台之後,英國在北美的殖民行動才有所起色。
1606年,詹姆士一世授予“普利茅斯維吉尼亞公司”和“倫敦維吉尼亞公司”在北美沿岸建立殖民地的特許權,所有想要移民去北美的英國人都要得到這兩家公司的許可,獲得許可證才行。
1607年,倫敦公司派了一艘載有104人的船前往北美殖民,當他們駛入一片印第安人的部落領域時,船上缺糧又缺水,印第安人又不提供給他們糧食和水,加上天氣潮濕悶熱,很多人死的死,病的病。船長諾福克實在扛不住了,隻好回英國請求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