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現在我耳邊響起的不是緩歌慢奏的仙樂,而是兵馬雜遝,金鼓齊鳴,這些聲音匯成了三界大樂,直幹青雲,跟隨著兵俑和馬俑,把我的心也夾在了中間,飛馳掠過八百裏秦川。


    這八百裏秦川可真是一塊寶地啊!在若幹千年中,我們的先民在這裏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來了現在這樣的錦繡河山。就拿西安這一個地方來說吧。在漢唐時期,以它那光輝燦爛的文化,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朋友,不遠萬裏,來到這裏,或學習,或貿易,或當外交官。西安儼然成了當時世界的中心。城中盛況,依稀可以想像。這一點我在上麵已經談到。今天,又發現了數目這樣多、塑製又這樣精美,能同世界奇蹟長城媲美的兵馬俑,錦上添花,又招引來了全國各地的人士和世界各國的朋友,雲集此處,都瞪大了眼睛,驚嘆不置。在我們來的路上,外國朋友乘坐的車子,絡繹不絕。現在在秦俑館內,外國朋友,男女老幼,穿著五光十色的衣服,說著稀奇古怪的語言,其數目遠遠超過國內人民。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人們會想些什麽呢?別人的心思我無法揣度,我說不出;但是我自己的心思我是清楚的。我在來的路上的那一點淡淡的驕矜之意、幸福之感,現在濃烈起來了。為生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矜與幸福,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感覺嗎?


    我就是懷著這樣的驕矜之意與幸福之感,依依不捨一步三回首地離開了秦俑館的。此時天色已經漸漸地晚了下來。驪山山頂隱入一層薄薄的暮靄中。浩浩蕩蕩的兵俑和馬俑的隊伍大概已經飛越了驪山,隻留下一片寂靜,伴隨著我馳過八百裏秦川。


    1982年10月29日草稿


    1982年11月16日修改


    第130節:神州遊記(21)


    1985年1月14日抄出


    登蓬萊閣登蓬萊閣


    去年,也是在現在這樣的深秋時分,我曾來登過一次蓬萊閣。當時頗想寫點什麽,隻是由於印象不深,自己也仿佛沒有進入"角色",遂致因循拖延,終於什麽也沒有寫。現在我又來登蓬萊閣了,印象當然比去年深刻得多,自己也好像進入了"角色",看來非寫點什麽不行了。


    蓬萊閣是非常出名的地方,也可以說是"蓬萊大名垂宇宙"吧。我在來到這裏以前,大概是受蓬萊三山傳說的影響,總幻想這裏應該是仙山縹緲,白雲繚繞,仙人宮闕隱現雲中,是洞天福地,蓬萊仙境,不食人間煙火。至少應該像《西遊記》描繪鎮元大仙的萬壽山那樣:


    高山峻極,大勢崢嶸。根接崑崙脈,頂摩霄漢中。白鶴每來棲檜柏,玄猿時復掛藤蘿……麋鹿從花出,青鸞對日鳴。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萊閬苑隻如此。


    然而,眼前看到的卻不是這種情況。隻不過是一些人間的建築,錯綜地排列在一個小山頭上。我頗有一些失望之感了。


    既然是在人間,當然隻能看到人間的建築。從這個標準來看,蓬萊閣的建築還是挺不錯的:碧瓦紅牆,崇樓峻閣,掩映於綠樹叢中。這情景也許同我們凡人更接近,比縹緲的仙境更令人賞心悅目。一進入嵌著"丹崖仙境"四個大字的山門,就算是進入了仙境。所謂"丹崖",指的是此地多紅石,現在還有四大塊紅石聳立在一個院子裏麵。這幾塊石頭不是從別的地方搬來的,而是與大地緊緊地連在一起,原來是大地的一部分,其名貴也許就在這裏吧。


    進入天後宮的那一層院子,最引人注目的還不是天後的塑像和她那兩間精緻的繡房中的床鋪,而是那一株古老的唐槐。這一棵樹據說是鐵拐李種下的,它在這仙境裏生活了已經一千多年了,雖然還沒有"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但是老態龍鍾,卻又枝葉蔥蘢,渾身仙風道骨,頗有一點非凡的氣概了。我想,一看到這樣一棵古樹,誰也會引起一些遐思:它目睹過多少朝代的更替,多少風流人物的興亡,多少度滄海桑田,多少次人事變幻,到現在依然青春永葆,枝幹挺秀。如果樹也有感想的話,難道它不應該大大地感喟一番嗎?我自己卻真是感慨係之,大有流連徘徊不忍離去之意了。


    回頭登上台階,就是天後宮正殿。正中塑著天後的像,儼然端坐在上麵。天後是海神。此地近海,漁民天天同海打交道;大海是神秘難測的,它有波平浪靜的一麵,但也有波濤洶湧的一麵。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漁民葬身波濤之中。他們迫不得已,隻好乞靈於神道,於是就出現了天後。我們南海一帶都祭祀天後。在這個端莊美麗的女神後邊,不知道包含著多少血淚悲劇啊!在我上麵提到的左右兩間繡房中,床上的被褥都非常光鮮美麗。據說,天後有一個習慣:她輪流在兩間屋子裏睡覺。為什麽這樣?其中定有道理。但這是神仙們的事,我輩凡夫俗子還是以少打聽為妙,還是欣賞眼前的景色吧!


    到了最後一層院子,才真正到了蓬萊閣。閣並不高,隻有兩層。過去有詩人詠道"登上蓬萊閣,伸手把天摸",顯然是有點誇張。但是,一登上二樓,舉目北望,海天渺茫,自己也仿佛淩虛禦空,相信伸手就能摸到天,覺得這兩句詩決非誇張了。誰到這裏都會想到蓬萊三山的傳說,也會想到刻在一個院子裏兩邊房牆上的四句話:


    登上蓬萊閣


    人間第一樓


    雲山千裏目


    海島四時秋


    現在不正是這樣子嗎?我自己也真感覺到,三山就在眼前,自己身上竟飄飄有些仙氣了。


    多少年來就傳說,八仙過海正是從這裏出發的。閣上有八仙的畫像,各自手中拿著法寶,各顯神通,越過大海。八仙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呂洞賓。提起此仙,大大有名。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關於他的神話傳說。據說,呂洞賓並不姓呂。有一天,他同妻子到山洞裏去逃難,這兩口子住在洞中,相敬如賓,於是他就姓了呂,而名洞賓。這個故事很有趣,但也很離奇,頗難置信。可是,我覺得,這同天後的床鋪一樣,是神仙們的私事,我輩凡夫俗子還是以少談為妙,且去欣賞眼前的景色吧!


    眼前景色是美麗而有趣的。我們在樓上欣賞窗外的景色。樓中間圍著桌子擺了許多把古色古香的椅子,正中一把太師椅,據說是呂洞賓坐過的;誰要坐上,誰就長生不老。我們中呂叔湘先生年高德劭,又適姓呂,於是就被大家推舉坐上這一把太師椅,大家哄然大笑。我們虔心禱祝呂先生真能長生不老!


    在這樓上,人人看八仙,人人說八仙,人人聽八仙,人人不信八仙,八仙確實是太渺茫無稽了。但是,從這裏能看到海市蜃樓卻是真實的。我從前從許多書上,從許多人的嘴裏讀到、聽到過海市的情景,心嚮往之久矣。隻是海市極難看到。宋朝的大文學家蘇軾,曾在登州做過五天的知府。他寫過一首詩,叫做《登州海市》,還有一篇短短的序言,我現在抄一下:


    第131節:神州遊記(22)


    予聞登州海市舊矣。父老雲:"嚐出於春夏,今歲晚,不復見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為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乃作此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生的遠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一生的遠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