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節:神州遊記(6)


    在一路泉聲的伴奏下,車子盤旋而上。有時候路比較平坦,有時候則非常陡。往往是轉過一個大彎以後,下視走過的山路,深深地落到腳下,令人目眩不敢久視。走到半山的時候,路旁出現了一個圓圓的顏色深綠的池塘,這就是所謂小天池。在這樣高的地方,有這樣深的池塘,不是從天上摔下來又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汽車再往上盤旋,最後來到一個山脊上。眼前豁然開朗,久仰大名的大天池就展現在眼前。煙波浩渺,水色深碧,據說是深不可測。在海拔兩千米的地方,在眾山環抱中,在一係列小山的下麵,居然有這樣一個湖泊。不見是不會相信的,見了仍然不能相信。這更加強了我的疑問:不是從天山摔下來又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呢?在這裏,幻想大有馳騁的餘地,神話也大有銷售的市場。天池對麵的山坡上長滿了挺拔的青鬆。青鬆上麵是群峰簇列。在眾峰之巔就露出了雪峰,在陽光下亮晶晶閃著白光,仿佛離我們更近了。我們此時心曠神怡,逸興遄飛,麵對神話般的雪峰,真像是羽化而登仙了。


    在池邊的亂石堆中,卻另有一番景象。這裏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吵吵嚷嚷,擁擁擠擠,一點也沒有什麽仙氣。有很多工廠或者什麽團體,從幾百裏路以外,用汽車運來了肥羊,就在池邊亂石堆中屠宰,鮮血濺地,赤如桃花;而且就地剝皮剔肉,把滴著鮮血的羊皮曬在石頭上。在石旁支上大鍋,做起手抓飯來。碧水池畔,炊煙滾滾;白山腳下,人聲喧譁。那些帶著酒瓶和樂器的人,又吃又喝,載歌載舞,劃拳之聲,震響遐邇。賣天山雪蓮的人,也擠在裏麵,大湊其熱鬧。連那些哈薩克人放牧的牛,沒有人管束,也擠在人群中,尖著一雙角,搖著尾巴,橫衝直撞,旁若無人。我想,不但這些牛心中眼中沒有什麽雪峰天池,連那些人,心中眼中也同樣沒有什麽雪峰天池。他們眼中看到的隻是一碗手抓羊肉,一杯美酒。他們不過是把吃手抓羊肉的地方調換一下而已。我仿佛看到雪峰在那裏蹙眉,天池在那裏流淚……


    至於我們自己,我們從遠方來的人卻是心中隻有天池,眼中隻有雪山。我恨不能把這白山綠水搬到關內,讓廣大的人民共飽眼福。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我隻有瞪大了眼睛,看著天池和雪峰,我想用眼睛把它們搬走。我看著,看著,眼前的景色突然變幻。王母娘娘又回來了。她正駕著青鸞,飛翔在空中,仙酒蟠桃,翠蓋雲旗,隨從如雲,侍女如雨,飛過雪峰,飛過青鬆,就停留在天池上麵。"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此時雲霞滿天,彩虹如錦,幻成一幅五色繽紛的畫圖。


    但是,幻象畢竟隻是幻象。一轉瞬間,一切都消逝無餘。展現在眼前的仍然是碧波蕩漾的天池、鬱鬱蔥蔥的青鬆、閃著白光的雪峰和熙攘往來的人群。這時候,日頭已經有點偏西,雪峰的陰影似乎就要壓了下來。是我們下山的時候了。我們又沿著盤山公路,駛下山去。走到小天池的時候,回望雪峰,在大天池隻能看到兩座峰頂,這裏卻看到了五座,白皚皚,亮晶晶刺入蔚藍無際的晴空。


    1979年8月3日寫於烏魯木齊野營地


    1980年5月14日改畢於北京


    在 敦 煌在 敦 煌


    剛看過新疆各地的許多千佛洞,在驅車前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路上,我心裏就不禁比較起來:在那裏,一走出一個村鎮或城市,就是戈壁千裏,寸草不生;在這裏,一離開柳園,也是平野百裏,禾稼不長;然而卻點綴著一些駱駝刺之類的沙漠植物,在一片黃沙中綠油油地充滿了生機,看上去讓人不感到那麽荒涼、寂寞。


    我們就是走過了數百裏這樣的平野,最終看到一片蔥鬱的綠樹,隱約出現在天際,後麵是一列不太高的山崗,像是一幅中國水墨山水畫。我暗自猜想:敦煌大概是來到了。


    果然是敦煌到了。我對敦煌真可以說是"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了。我在書裏讀到過敦煌,我聽人談到過敦煌,我也看過不知多少敦煌的繪畫和照片。幾十年夢寐以求的東西如今一下子看在眼裏,印在心中,"相見翻疑夢",我似乎有點懷疑,這是否是事實了。


    敦煌畢竟是真實的。它的樣子同我過去看過的照片差不多,這些我都是很熟悉的。此處並沒有崇山峻嶺,幽篁修竹,有的隻不過是幾個人合抱不過來的千歲老榆,高高聳入雲天的白楊,金碧輝煌的牌樓,開著黃花、紅花的花叢。放在別的地方,這一切也許毫無動人之處;然而放在這裏,給人的印象卻是沙漠中的一個綠洲,戈壁灘上的一顆明珠,一片淡黃中的一點濃綠,一個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


    第116節:神州遊記(7)


    至於千佛洞本身,那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五光十色,雲蒸霞蔚。無論用多麽繁縟華麗的語言文字,不管這樣的語言文字有多少,也是無法描繪,無法形容的。這裏用得上一句老話了:"隻能意會,不能言傳。"洞子共有四百多個,大的大到像一座宮殿,小的小到像一個佛龕。幾乎每一個洞子裏都畫著千佛的像。洞子不論大小,牆壁不論寬窄,無不滿滿地畫上了壁畫。藝術家好像決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和顏料,決不吝惜自己的光陰和生命,把牆壁上的每一點空間,每一寸的空隙,都填得滿滿的,多小的地方,他們也決不放過。他們前後共畫了一千年,不知流出了多少汗水,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才給我們留下了這些動人心魄的藝術瑰寶。有的壁畫,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經過了一千年的風吹、雨打、日曬、沙浸,但彩色卻濃鬱如新,鮮艷如初。想到我們先人的這些業績,我們後人感到無比地興奮、震驚、感激、敬佩,這難道不是很自然的嗎?


    我們走進了洞子,就仿佛走進了久已逝去的古代世界,甚至古代的異域世界;仿佛走進了神話的世界,童話的世界。盡管洞內洞外一點聲音都沒有,但是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雕塑,特別是看到牆上的壁畫:人物是那樣繁多,場麵是那樣富麗,顏色是那樣鮮艷,技巧是那樣純熟,我們內心裏就不禁感到熱鬧起來。我們仿佛親眼看到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上騎著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龍吐水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仿佛看到他讀書、習藝。他力大無窮,竟把一隻大象拋上天空,墜下時把土地砸了一個大坑。我們仿佛看到他射箭,連穿七個箭靶。我們仿佛看到他結婚,看到他出遊,在城門外遇到老人、病人、死人與和尚,看到他夜半乘馬逾城逃走,看到他剃髮出家。我們仿佛看到他修苦行,不吃東西,修了六年,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我們又仿佛看到他翻然改變主意,毅然放棄了苦行,吃了農女獻上的粥,又恢復了精力,走向菩提樹下,同惡魔波旬搏鬥,終於成了佛。成佛後到處遊行,歸示,度子,年屆八旬,在雙林涅槃。使我們最感興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那許許多多的涅槃的畫。釋迦牟尼已經逝世,閉著眼睛,右脅向下躺在那裏。他身後站著許多和尚和俗人。前排的人已經得了道,對生死漠然置之,臉上毫無表情地站在那裏。後排的人,不管是國王,各族人民,還是和尚、尼姑,因為道行不高,塵欲未去,參不透生死之道,都號啕大哭,有的捶胸,有的打頭,有的擊掌,有的頓足,有的撕發,有的裂衣,有的甚至昏倒在地。我們真仿佛聽到哭聲震天,看到淚水流地,內心裏不禁感到震動。最有趣的是外道六師,他們看到主要敵手已死,高興得彈琴、奏樂、手舞、足蹈。在盈尺或盈丈的牆壁上,宛然一幅人生哀樂圖。這樣的宗教畫,實際上是人世社會的真實描繪。把千載前的社會現實,栩栩如生地搬到我們今天的眼前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生的遠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季羨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季羨林並收藏一生的遠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