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節:留德十年(34)
我的女房東是一個平常人,當然不能免俗。當年德國社會中非常重視學銜,說話必須稱呼對方的頭銜。對方是教授,必須呼之為"教授先生";對方是博士,必須呼之為"博士先生"。不這樣,就顯得有點不禮貌。女房東當然不會是例外。我通過了博士口試以後,當天晚上"匯報"時,她突然笑著問我:"我從今以後是不是要叫你"博士先生"?"我真是大吃一驚,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我連忙說:"完全沒有必要!"她也不再堅持,仍然照舊叫我"季先生!"我稱她為"歐樸爾太太!"相安無事。
一想到我的母親般的女房東,我就回憶聯翩。在漫長的十年中,我們晨夕相處,從來沒有任何矛盾。值得回憶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即使回憶困難時期的情景,這回憶也仍然是甜蜜的。這些回憶一時是寫不完的,因此我也就不再寫下去了。
離開德國以後,在瑞士停留期間,我曾給女房東寫過幾次信。回國以後,在北平,我費了千辛萬苦,弄到了一罐美國咖啡,大喜若狂。我知道,她同許多德國人一樣,嗜咖啡若命。我連忙跑到郵局,把郵包寄走,期望它能越過千山萬水,送到老太太手中,讓她在孤苦伶仃的生活中獲得一點喜悅。我不記得收到了她的回信。到了五十年代,"海外關係"成了十分危險的東西。我再也不敢寫信給她,從此便雲天渺茫,互不相聞。正如杜甫所說的"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了。
1983年,在離開哥廷根將近四十年之後,我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鄉。我特意擠出時間,到我的故居去看了看。房子整潔如故,四十年漫長歲月的痕跡一點也看不出來。我走上三樓,我的住房門外的銅牌上已經換了名字。我也無從打聽女房東的下落,她恐怕早已離開了人世,同她丈夫一起,靜臥在公墓的一個角落裏。我回首前塵,百感交集。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我有什麽辦法呢?我隻有虔心禱祝她那在天之靈--如果有的話--永遠安息。
二四反希特勒的人們二四反希特勒的人們
出國前夕,清華的一位老師告誡我說,德國是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一定要謹言慎行。對政治不要隨便發表意見。
這些語重心長的話,我憶念不忘。
到了德國以後,排猶高潮已經接近尾聲。老百姓絕大多數擁護希特勒,至少表麵上是這樣。我看不出壓迫老百姓的情況。輿論當然是統一的,"萬眾一心"。這不一定就是鉗製的結果,老百姓有的是清清楚楚地擁護這一套,有的是糊裏糊塗地擁護這一套,總之是擁護的。我上麵曾經說到,我認識一個德國女孩子,她甚至想同希特勒生一個孩子。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這話恐怕是出自內心的。但是不見得人人都是如此。至於德國人心裏究竟是怎麽想的,我這局外人就無從說起了。
希特勒的內政外交,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但是他那一套誣衊中國人的理論,我們卻不應該置之不理。他說,世界上隻有他們所謂的"北方人"是文明的創造者,而中國人等則是文明的破壞者。這種胡說八道的謬論,引起了中國留學生的極大的憤怒。但是,我們是寄人籬下,隻是敢怒而不敢言了。
在我認識的德國人中間,確實也有激烈的反對希特勒的人。不過人數極少極少,而且為了自己的安全起見,都隱忍不露。我同德國人在一起,不管是多麽要好的朋友,我都嚴守"莫談國事"的座右銘。日子一久,他們也都看出了這一點。有的就主動跟我談希特勒,先是談,後是罵,最後是破口大罵。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退休的法官,歲數比我大一倍還要多。我原來並不認識他,是一個中國學生先認識的。這位中國學生來歷詭秘,看來像是藍衣社之類,我們都不大樂意同他往來。但他卻認識了這樣一個反希特勒的法官。他的主子是崇拜希特勒的,從這一點來看,他實在是一個"不肖"之徒。不管怎樣,我們也就認識了這一位退休法官。希特勒的所作所為,他無不激烈反對。我沒到他家裏去過,他好像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漢。隻有同我們在一起時,才敢講幾句心裏話,發泄一下滿腹的牢騷。我看,這就成了這一位表情嚴肅的老人的最大樂趣了。
另外一個反希特勒的德國朋友,是一位大學醫科的學生。我原來也並不認識他,是龍丕炎先認識的。他年紀還輕,不過二十來歲,同我自己差不多。同那位法官正相反,他熱情洋溢,精力充沛,黑頭髮,黑眉毛,透露出機警聰明。他的家世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他反對希特勒的背景。"反對希魔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了這一條,我們就走到一起來了。
在德國人民中,在大學的圈子裏,反對希特勒的人,一定還有,但是決不會太多。一般說起來,德國人在政治上並不敏感,而且有點遲鈍。能認識這兩個人,也就很不錯了,我也很滿意了。我們幾個常在一起的中國學生,不常同他們往來。有時候,在星期天,我們相約到山上林中去散步。我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大概也一樣。記得有幾次在春天,風和日麗,林泛新綠,鳥語花香,寂靜無人。我們坐在長椅上,在駘蕩的春風中,大罵希特勒,也確實是人生一樂。林深人稀,不怕有人偷聽,每個人都敢於放言高論,胸中鬱壘,一朝滌盡。此時,雖然身邊眼前美景如畫,我們都視而不見了。
第36節:留德十年(35)
現在,法官恐怕早已逝世。從年齡上來看,醫科學生還應活著。但是,哥城一別,從未通過音問,他的情況我完全茫然。可是我有時還會想到這一位異邦的朋友。人世變幻,盛會難再,不禁惘然了。
二五伯恩克(boehncke)一家二五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講到反對希特勒的人,我不禁想到伯恩克一家。
所謂一家,隻有母女二人。我先認識伯恩克小姐。原來我們可以算是同學,她年齡比我大幾歲,是學習斯拉夫語言學的。我上麵已經說過,斯拉夫語研究所也在高斯-韋伯樓裏麵,同梵文研究所共占一層樓。一走進二樓大房間的門,中間是伊朗語研究所,向左轉是梵文研究所,向右轉是斯拉夫語研究所。我天天到研究所來,伯恩克小姐雖然不是天天來,但也常來。我們共同跟馮·格林博士學俄文,因此就認識了。她有時請我到她家裏去吃茶。我也介紹了張維和陸士嘉同她認識。她家裏隻有一個老母親。父親已經去世,據說生前是一個什麽學的教授,在德國屬於高薪階層。因此經濟情況是相當好的,自己住一層樓,家裏擺設既富麗堂皇,又古色古香。風聞伯恩克小姐的父親是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猶太人,已經越過了被屠殺被迫害的臨界線,所以才能安然住下去。但是,既然有這樣一層瓜葛,她們對希特勒抱有強烈的反感,這也就成了我們能談得來的基礎。
伯恩克小姐是高才生,會的語言很多。專就斯拉夫語而言,她就會俄文、捷克文、南斯拉夫文等等。這是她的主係,並不令人吃驚。至於她的兩個副係是什麽,我忘記了,也許當時就不知道,總之是說不出來了。她比我高幾年,學習又非常優秀;因為是女孩子,沒有被征從軍。對她來說,才能和時間都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到了我通過博士口試時,她依然是一個大學生。以她的才華和勤奮,似乎不應該這樣子。然而竟是這樣子,箇中隱秘我不清楚。
我的女房東是一個平常人,當然不能免俗。當年德國社會中非常重視學銜,說話必須稱呼對方的頭銜。對方是教授,必須呼之為"教授先生";對方是博士,必須呼之為"博士先生"。不這樣,就顯得有點不禮貌。女房東當然不會是例外。我通過了博士口試以後,當天晚上"匯報"時,她突然笑著問我:"我從今以後是不是要叫你"博士先生"?"我真是大吃一驚,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我連忙說:"完全沒有必要!"她也不再堅持,仍然照舊叫我"季先生!"我稱她為"歐樸爾太太!"相安無事。
一想到我的母親般的女房東,我就回憶聯翩。在漫長的十年中,我們晨夕相處,從來沒有任何矛盾。值得回憶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了,即使回憶困難時期的情景,這回憶也仍然是甜蜜的。這些回憶一時是寫不完的,因此我也就不再寫下去了。
離開德國以後,在瑞士停留期間,我曾給女房東寫過幾次信。回國以後,在北平,我費了千辛萬苦,弄到了一罐美國咖啡,大喜若狂。我知道,她同許多德國人一樣,嗜咖啡若命。我連忙跑到郵局,把郵包寄走,期望它能越過千山萬水,送到老太太手中,讓她在孤苦伶仃的生活中獲得一點喜悅。我不記得收到了她的回信。到了五十年代,"海外關係"成了十分危險的東西。我再也不敢寫信給她,從此便雲天渺茫,互不相聞。正如杜甫所說的"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了。
1983年,在離開哥廷根將近四十年之後,我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鄉。我特意擠出時間,到我的故居去看了看。房子整潔如故,四十年漫長歲月的痕跡一點也看不出來。我走上三樓,我的住房門外的銅牌上已經換了名字。我也無從打聽女房東的下落,她恐怕早已離開了人世,同她丈夫一起,靜臥在公墓的一個角落裏。我回首前塵,百感交集。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我有什麽辦法呢?我隻有虔心禱祝她那在天之靈--如果有的話--永遠安息。
二四反希特勒的人們二四反希特勒的人們
出國前夕,清華的一位老師告誡我說,德國是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一定要謹言慎行。對政治不要隨便發表意見。
這些語重心長的話,我憶念不忘。
到了德國以後,排猶高潮已經接近尾聲。老百姓絕大多數擁護希特勒,至少表麵上是這樣。我看不出壓迫老百姓的情況。輿論當然是統一的,"萬眾一心"。這不一定就是鉗製的結果,老百姓有的是清清楚楚地擁護這一套,有的是糊裏糊塗地擁護這一套,總之是擁護的。我上麵曾經說到,我認識一個德國女孩子,她甚至想同希特勒生一個孩子。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這話恐怕是出自內心的。但是不見得人人都是如此。至於德國人心裏究竟是怎麽想的,我這局外人就無從說起了。
希特勒的內政外交,我們可以存而不論;但是他那一套誣衊中國人的理論,我們卻不應該置之不理。他說,世界上隻有他們所謂的"北方人"是文明的創造者,而中國人等則是文明的破壞者。這種胡說八道的謬論,引起了中國留學生的極大的憤怒。但是,我們是寄人籬下,隻是敢怒而不敢言了。
在我認識的德國人中間,確實也有激烈的反對希特勒的人。不過人數極少極少,而且為了自己的安全起見,都隱忍不露。我同德國人在一起,不管是多麽要好的朋友,我都嚴守"莫談國事"的座右銘。日子一久,他們也都看出了這一點。有的就主動跟我談希特勒,先是談,後是罵,最後是破口大罵。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退休的法官,歲數比我大一倍還要多。我原來並不認識他,是一個中國學生先認識的。這位中國學生來歷詭秘,看來像是藍衣社之類,我們都不大樂意同他往來。但他卻認識了這樣一個反希特勒的法官。他的主子是崇拜希特勒的,從這一點來看,他實在是一個"不肖"之徒。不管怎樣,我們也就認識了這一位退休法官。希特勒的所作所為,他無不激烈反對。我沒到他家裏去過,他好像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漢。隻有同我們在一起時,才敢講幾句心裏話,發泄一下滿腹的牢騷。我看,這就成了這一位表情嚴肅的老人的最大樂趣了。
另外一個反希特勒的德國朋友,是一位大學醫科的學生。我原來也並不認識他,是龍丕炎先認識的。他年紀還輕,不過二十來歲,同我自己差不多。同那位法官正相反,他熱情洋溢,精力充沛,黑頭髮,黑眉毛,透露出機警聰明。他的家世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清楚他反對希特勒的背景。"反對希魔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了這一條,我們就走到一起來了。
在德國人民中,在大學的圈子裏,反對希特勒的人,一定還有,但是決不會太多。一般說起來,德國人在政治上並不敏感,而且有點遲鈍。能認識這兩個人,也就很不錯了,我也很滿意了。我們幾個常在一起的中國學生,不常同他們往來。有時候,在星期天,我們相約到山上林中去散步。我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大概也一樣。記得有幾次在春天,風和日麗,林泛新綠,鳥語花香,寂靜無人。我們坐在長椅上,在駘蕩的春風中,大罵希特勒,也確實是人生一樂。林深人稀,不怕有人偷聽,每個人都敢於放言高論,胸中鬱壘,一朝滌盡。此時,雖然身邊眼前美景如畫,我們都視而不見了。
第36節:留德十年(35)
現在,法官恐怕早已逝世。從年齡上來看,醫科學生還應活著。但是,哥城一別,從未通過音問,他的情況我完全茫然。可是我有時還會想到這一位異邦的朋友。人世變幻,盛會難再,不禁惘然了。
二五伯恩克(boehncke)一家二五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講到反對希特勒的人,我不禁想到伯恩克一家。
所謂一家,隻有母女二人。我先認識伯恩克小姐。原來我們可以算是同學,她年齡比我大幾歲,是學習斯拉夫語言學的。我上麵已經說過,斯拉夫語研究所也在高斯-韋伯樓裏麵,同梵文研究所共占一層樓。一走進二樓大房間的門,中間是伊朗語研究所,向左轉是梵文研究所,向右轉是斯拉夫語研究所。我天天到研究所來,伯恩克小姐雖然不是天天來,但也常來。我們共同跟馮·格林博士學俄文,因此就認識了。她有時請我到她家裏去吃茶。我也介紹了張維和陸士嘉同她認識。她家裏隻有一個老母親。父親已經去世,據說生前是一個什麽學的教授,在德國屬於高薪階層。因此經濟情況是相當好的,自己住一層樓,家裏擺設既富麗堂皇,又古色古香。風聞伯恩克小姐的父親是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猶太人,已經越過了被屠殺被迫害的臨界線,所以才能安然住下去。但是,既然有這樣一層瓜葛,她們對希特勒抱有強烈的反感,這也就成了我們能談得來的基礎。
伯恩克小姐是高才生,會的語言很多。專就斯拉夫語而言,她就會俄文、捷克文、南斯拉夫文等等。這是她的主係,並不令人吃驚。至於她的兩個副係是什麽,我忘記了,也許當時就不知道,總之是說不出來了。她比我高幾年,學習又非常優秀;因為是女孩子,沒有被征從軍。對她來說,才能和時間都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到了我通過博士口試時,她依然是一個大學生。以她的才華和勤奮,似乎不應該這樣子。然而竟是這樣子,箇中隱秘我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