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九書》這篇文章,我依稀讀過,但印象不深。後來不知道在一本什麽筆記裏讀到白居易三歲識“之”、“無”的說法,印象獨深。現在才知道是錯了,不然我哪會有發明“白居易識‘之’、‘無’”的天才呢?張先生提出糾正,對我來說是改正了錯誤,增加了見識;對讀者來說是得到了正確的信息,有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我不想改變原文。古人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我不想偷偷摸摸地改得毫無錯誤的痕跡。我一向不悔少作,也不改我的文章。就在今年春夏之交,我寫過一篇《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的隨筆,一開頭,我的記憶就出了毛病,把事情記錯了;但是,我仍然不改,隻加上了一條“附記”,算是對讀者負責。如果允許我援引一個先例的話,我就援引魯迅先生的例子。在他的名著《阿q正傳》第一章序中,他寫道:
雖然英國正史上並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
這一篇小說是1921年創作的,一直到1926年,五年以後了,魯迅才在致韋素園的信中寫道:
《博徒別傳》是rodneystone的譯名,但是c.dogle做的。《阿q正傳》中說是迭更司作,乃是我誤記。
可是,對這一篇流傳世界,譽滿士林的作品,魯迅並沒有加以修改。魯迅的動機何在?我不敢妄加推測。我也並不是有意效顰,我的想法已如上述,不再重複。我隻是想,當年如果有博學如張先生者,則必不至錯誤拖了五年才得到改正。
張先生信中還有幾句話:“而兩歲半能背幾句唐詩,無論是從古還是至今,都是很尋常的事。”這幾句話我是無法贊成的。我行年九十,走遍了大半個世界,一個從僻遠鄉村出生的、一個字也不識的、僅僅兩歲半的孩子能背唐詩,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張先生竟說是“很尋常的事”,難道我們經歷的是兩個世界嗎?名門大家,或者可能有個別處,但是,我還沒有見到過,我一輩子濫竽知識分子群中,也沒有遇到過。因此,“秋紅現象”,我認為還是值得重視的。我那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我不想改動。
關於水的斷想
在我一生中,有七十多年的時間,我認為水,同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一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直到七十歲的光景,我才聽到北京市的一位老領導說,北京市水的問題如不能很好的解決,北京市將要遷都。這真是聞所未聞,給我擊一猛掌。
試問誰能一天離得開水?喝要用水,做飯要用水,洗洗涮涮要用水,澆花也要用水,盈天下者無不用水矣。然而水源卻是有限的。地麵上的水用光,就索之於地下。連年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得令人吃驚。原來碧波渲灩藻荇搖曳的玉泉山宮牆外的小河,早已雜草叢生,成為狐鼠出沒之地矣。其他城市的名泉名河,也遭到同樣的厄運,長此以往,將何以堪!
北京盛傳南水北調之說,黃河空前地斷流達一百多天,已不夠被調的資格。“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現在已成陳跡,用不著到海,已中流止步,遠而求諸長江,據說也有問題。何去何從?真夠當局者傷腦筋的了。
今年空前的大水災,雖曰天災,豈非人禍哉!從報紙上看到,政府有關當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號召全國,特別是江河源頭的居民,不要再胡亂砍伐樹木。據報載,長江發源地區的原始森林,已經被砍伐得不成樣子了。一有暴雨,則洪水流竄,沒有森林和林中的草被加以阻擋,一往無前,勢如破竹,洪水細流終於匯成巨流,乘勢而下,流入長江,最終釀成了極大的水柱,大自然這玩意兒是能夠報復而且懲罰的。當局下令禁止砍伐,然而令不行,禁不止,當地居民隻顧眼前細小的微利,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都低到可憐的地步,聽說至今仍然照砍不誤,言念及此,怎不令人憂心忡仲!
無獨有偶。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有一片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它的存在能影響世界氣候。然而,土人或外來的侵略者無知貪婪,從事砍伐,已有多年。至今雖有有識之士發出了警告,但仍砍伐不止。一旦砍盡,則世界氣候會變成什麽樣子,很難預料了。
現在,全世界都嚷著缺水,中東沙漠地帶,原來就缺水,這還有話可說。原來水源充足的地方,由於人為的汙染,也是水難飲,而世界人口的增長尚無止境。看來人類真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然而,無知群眾仍然照舊浪費淡水,汙染淡水;照舊嬉戲遊樂,無動於衷,宛如羲皇上人。有人甚至推想,下一世紀,如果再發生世界戰爭的話,必然是爭水的戰爭。我虔心禱祝,但願事情不致如此。
喜雨
我是農民的兒子。在過去,農民是靠天吃飯的,雨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因此,我從識之無的時候起,就同雨結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厚的感情。
今年,北京缺雨,華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我窗外自己種的那一棵玉蘭花開花的時候,甚至於到大覺寺去欣賞那幾棵聲名傳遍京華的二三百年的老玉蘭樹開花的時候,我的心情都有點矛盾。我實在喜歡眼前的繁花。大覺寺我來過幾次,但是玉蘭花開得像今天這樣,還從來沒有見過。借用張鍥同誌一句話:“一看到這開成一團的玉蘭花,眼前立刻亮了起來。”好一個“亮”字,虧他說得出來。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裏的一些花最怕雨打。我愛花,又盼雨,兩者是魚與熊掌的關係,不可得而兼也。我究竟何從呢?我之進退,實為狼狽。經過艱苦的“思想鬥爭”,我毅然決然下了結論:我寧肯要雨。
在多日沒有下過滴雨之後,我今天早晨剛在上麵搭上鐵板的陽台上坐定,頭頂上鐵板忽然清脆地響了一聲:是雨滴的聲音。我的精神一瞬間立即抖擻起來,“漫捲詩書喜欲狂”,立即推開手邊稿紙,靜坐諦聽起來。鐵板上,從一滴雨聲起,清脆的響聲漸漸多了起來,後來混成一團,連“大珠小珠落玉盤”也無法描繪了。此時我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我抬頭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蘭花樹,此時繁花久落,綠葉滿枝。我仿佛聽到在雨滴敲擊下左右翻動的葉子正在那裏悄聲互相交談:“夥計們!盡量張開嘴巴吮吸這貴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這些綠葉在雨中跳起了華爾茲舞,舞姿優美整齊。我頭頂上鐵板的敲擊聲仿佛為它們的舞步伴奏。可惜我是一個舞盲,否則我也會破窗而出,同這些可愛的玉蘭樹葉共同翩躚起舞。
眼光再往前挪動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此時冬天的堅冰雖然久已融化,垂柳鵝黃,碧水滿塘,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還沒有到。但是,我仿佛有了“天眼通”,看到水麵下淤泥中嫩蓮已經長出了小芽。這些小芽眼前還浸在水中。但是,它們也感覺到了上麵水麵上正在落著雨滴,打在水麵上,形成了一個個的小而圓的漩渦。如果有攝影家把這些小漩渦攝下,這也不失為宇宙中的一種美,值得美學家們用一些隻有他們才能懂的恍兮惚兮的名詞來探討甚至爭論一番的。小荷花水底下的嫩芽我相信是不懂美學的,但是,它們懂得要生存,要成長。水麵上雨滴一敲成小漩渦,它們立即感覺到了,它們也精神抖擻起來,互相鼓勵督促起來:“夥伴們!拿出自己的勁頭來,快快長呀!長呀!趕快長出水麵,用我們自己的嘴吮吸雨滴。我們去年開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園內外一片普遍熱烈的讚揚聲。今年我們也學一下時髦的說法,來它一個可持續發展,開上它兩三千朵,給燕園內外的人士一個更大的驚異!合著頭頂上的敲擊聲,小荷的聲音仿佛清晰可聞,給我喜雨的心情增添了新鮮的活力。
但是,我不想改變原文。古人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我不想偷偷摸摸地改得毫無錯誤的痕跡。我一向不悔少作,也不改我的文章。就在今年春夏之交,我寫過一篇《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的隨筆,一開頭,我的記憶就出了毛病,把事情記錯了;但是,我仍然不改,隻加上了一條“附記”,算是對讀者負責。如果允許我援引一個先例的話,我就援引魯迅先生的例子。在他的名著《阿q正傳》第一章序中,他寫道:
雖然英國正史上並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別傳》這一部書。
這一篇小說是1921年創作的,一直到1926年,五年以後了,魯迅才在致韋素園的信中寫道:
《博徒別傳》是rodneystone的譯名,但是c.dogle做的。《阿q正傳》中說是迭更司作,乃是我誤記。
可是,對這一篇流傳世界,譽滿士林的作品,魯迅並沒有加以修改。魯迅的動機何在?我不敢妄加推測。我也並不是有意效顰,我的想法已如上述,不再重複。我隻是想,當年如果有博學如張先生者,則必不至錯誤拖了五年才得到改正。
張先生信中還有幾句話:“而兩歲半能背幾句唐詩,無論是從古還是至今,都是很尋常的事。”這幾句話我是無法贊成的。我行年九十,走遍了大半個世界,一個從僻遠鄉村出生的、一個字也不識的、僅僅兩歲半的孩子能背唐詩,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張先生竟說是“很尋常的事”,難道我們經歷的是兩個世界嗎?名門大家,或者可能有個別處,但是,我還沒有見到過,我一輩子濫竽知識分子群中,也沒有遇到過。因此,“秋紅現象”,我認為還是值得重視的。我那一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我不想改動。
關於水的斷想
在我一生中,有七十多年的時間,我認為水,同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一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直到七十歲的光景,我才聽到北京市的一位老領導說,北京市水的問題如不能很好的解決,北京市將要遷都。這真是聞所未聞,給我擊一猛掌。
試問誰能一天離得開水?喝要用水,做飯要用水,洗洗涮涮要用水,澆花也要用水,盈天下者無不用水矣。然而水源卻是有限的。地麵上的水用光,就索之於地下。連年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得令人吃驚。原來碧波渲灩藻荇搖曳的玉泉山宮牆外的小河,早已雜草叢生,成為狐鼠出沒之地矣。其他城市的名泉名河,也遭到同樣的厄運,長此以往,將何以堪!
北京盛傳南水北調之說,黃河空前地斷流達一百多天,已不夠被調的資格。“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現在已成陳跡,用不著到海,已中流止步,遠而求諸長江,據說也有問題。何去何從?真夠當局者傷腦筋的了。
今年空前的大水災,雖曰天災,豈非人禍哉!從報紙上看到,政府有關當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號召全國,特別是江河源頭的居民,不要再胡亂砍伐樹木。據報載,長江發源地區的原始森林,已經被砍伐得不成樣子了。一有暴雨,則洪水流竄,沒有森林和林中的草被加以阻擋,一往無前,勢如破竹,洪水細流終於匯成巨流,乘勢而下,流入長江,最終釀成了極大的水柱,大自然這玩意兒是能夠報復而且懲罰的。當局下令禁止砍伐,然而令不行,禁不止,當地居民隻顧眼前細小的微利,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都低到可憐的地步,聽說至今仍然照砍不誤,言念及此,怎不令人憂心忡仲!
無獨有偶。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有一片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它的存在能影響世界氣候。然而,土人或外來的侵略者無知貪婪,從事砍伐,已有多年。至今雖有有識之士發出了警告,但仍砍伐不止。一旦砍盡,則世界氣候會變成什麽樣子,很難預料了。
現在,全世界都嚷著缺水,中東沙漠地帶,原來就缺水,這還有話可說。原來水源充足的地方,由於人為的汙染,也是水難飲,而世界人口的增長尚無止境。看來人類真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然而,無知群眾仍然照舊浪費淡水,汙染淡水;照舊嬉戲遊樂,無動於衷,宛如羲皇上人。有人甚至推想,下一世紀,如果再發生世界戰爭的話,必然是爭水的戰爭。我虔心禱祝,但願事情不致如此。
喜雨
我是農民的兒子。在過去,農民是靠天吃飯的,雨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因此,我從識之無的時候起,就同雨結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厚的感情。
今年,北京缺雨,華北也普遍缺雨,我心急如焚。我窗外自己種的那一棵玉蘭花開花的時候,甚至於到大覺寺去欣賞那幾棵聲名傳遍京華的二三百年的老玉蘭樹開花的時候,我的心情都有點矛盾。我實在喜歡眼前的繁花。大覺寺我來過幾次,但是玉蘭花開得像今天這樣,還從來沒有見過。借用張鍥同誌一句話:“一看到這開成一團的玉蘭花,眼前立刻亮了起來。”好一個“亮”字,虧他說得出來。但是,我忽然想到,春天裏的一些花最怕雨打。我愛花,又盼雨,兩者是魚與熊掌的關係,不可得而兼也。我究竟何從呢?我之進退,實為狼狽。經過艱苦的“思想鬥爭”,我毅然決然下了結論:我寧肯要雨。
在多日沒有下過滴雨之後,我今天早晨剛在上麵搭上鐵板的陽台上坐定,頭頂上鐵板忽然清脆地響了一聲:是雨滴的聲音。我的精神一瞬間立即抖擻起來,“漫捲詩書喜欲狂”,立即推開手邊稿紙,靜坐諦聽起來。鐵板上,從一滴雨聲起,清脆的響聲漸漸多了起來,後來混成一團,連“大珠小珠落玉盤”也無法描繪了。此時我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我抬頭看窗外,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棵玉蘭花樹,此時繁花久落,綠葉滿枝。我仿佛聽到在雨滴敲擊下左右翻動的葉子正在那裏悄聲互相交談:“夥計們!盡量張開嘴巴吮吸這貴如油的春雨吧!”我甚至看到這些綠葉在雨中跳起了華爾茲舞,舞姿優美整齊。我頭頂上鐵板的敲擊聲仿佛為它們的舞步伴奏。可惜我是一個舞盲,否則我也會破窗而出,同這些可愛的玉蘭樹葉共同翩躚起舞。
眼光再往前挪動一下,就看到了那一片荷塘。此時冬天的堅冰雖然久已融化,垂柳鵝黃,碧水滿塘,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候還沒有到。但是,我仿佛有了“天眼通”,看到水麵下淤泥中嫩蓮已經長出了小芽。這些小芽眼前還浸在水中。但是,它們也感覺到了上麵水麵上正在落著雨滴,打在水麵上,形成了一個個的小而圓的漩渦。如果有攝影家把這些小漩渦攝下,這也不失為宇宙中的一種美,值得美學家們用一些隻有他們才能懂的恍兮惚兮的名詞來探討甚至爭論一番的。小荷花水底下的嫩芽我相信是不懂美學的,但是,它們懂得要生存,要成長。水麵上雨滴一敲成小漩渦,它們立即感覺到了,它們也精神抖擻起來,互相鼓勵督促起來:“夥伴們!拿出自己的勁頭來,快快長呀!長呀!趕快長出水麵,用我們自己的嘴吮吸雨滴。我們去年開花一千多朵,引起了燕園內外一片普遍熱烈的讚揚聲。今年我們也學一下時髦的說法,來它一個可持續發展,開上它兩三千朵,給燕園內外的人士一個更大的驚異!合著頭頂上的敲擊聲,小荷的聲音仿佛清晰可聞,給我喜雨的心情增添了新鮮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