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記得高中是怎樣張榜的。反正我在這最後一學年的兩次考試中,又考了兩個甲等第一,加上北園的四個,共是六連貫。要說是不高興,那不是真話;但也並沒有飄飄然覺得自己有什麽了不起。
到了1930年的夏天,我的中學時代就結束了。當年我是十九歲。
如果青年朋友們問我有什麽經驗和訣竅,我回答說:沒有的。如果非要我說點什麽不行的話,那我隻能說兩句老生常談:“書山無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苦”二字就是我的訣竅。說了等於白說,但白說也得說。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1930年,我高中畢業。當時山東隻有一個高中,就是桿石橋山東省立高中,文理都有,畢業生大概有七八十個人。除少數外,大概都要進京趕考的。我之所謂“京”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指的北京,當時還叫“北平”。山東有一所大學:山東大學,但是名聲不顯赫,同北京的北大、清華無法並提。所以,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都進京趕考。
當時北平的大學很多。除了北大、清華以外,我能記得來的還有朝陽大學、中國大學、鬱文大學、平民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等。還有一些隻有校名,沒有校址的大學,校名也記不清楚了。
有的同學大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報了五六個大學的名。報名費每校三元,有幾千學生報名,對學校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本來是一個上不得台盤的人,新育小學畢業就沒有勇氣報考一中。但是,高中一年級時碰巧受到了王壽彭狀元的獎勵。於是虛榮心起了作用:既然上去,就不能下來!結果三年高中,六次考試,我考了六個第一名。心中不禁“狂”了起來。我到了北平,隻報了兩個學校: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校都錄取了我。經過反覆的思考,我棄北大而取清華。後來證明我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否則我就不會有留德十年。沒有留德十年,我以後走的道路會是完全不同的。
那一年的入學考試,北大就在沙灘,清華因為離城太遠,借了北大的三院做考場。清華的考試平平常常,沒有什麽特異之處。北大則極有特色,至今憶念難忘。首先是國文題就令人望而生畏,題目是“何謂科學方法?試分析評論之”。又要“分析”,又要“評論之”,這究竟是考學生什麽呢?我哪裏懂什麽“科學方法”。幸而在高中讀過一年邏輯,遂將邏輯的內容拚拚湊湊,寫成了一篇答卷,洋洋灑灑,頗有一點神氣。北大英文考試也有特點。每年必出一首舊詩詞,令考生譯成英文。那一年出的是“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所有的科目都考完以後,又忽然臨時加試一場英文dictation。一個人在上麵念,讓考生整個記錄下來。這玩意兒我們山東可沒有搞。我因為英文單詞記得多,整個故事我聽得懂,大概是英文《伊索寓言》一類書籍抄來的一個罷。總起來,我都寫了下來。倉皇中把suffer寫成了safer。
我們山東趕考的書生們經過了這幾次大災難才仿佛井蛙從井中躍出,大開了眼界。了解到了山東中學教育水平是相當低的。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1934年夏季,我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後改名外國語文係)。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畢業即失業”。可見畢業後找工作——當時叫搶一隻飯碗——之難。對我來說,這個問題尤其嚴重。家庭經濟已瀕臨破產,盼望我掙錢,如大旱之望雲霓。而我卻一無奧援,二不會拍馬。我好像是孤身一人在荒原上苦鬥,後顧無人,前路茫茫。心中鬱悶,概可想見。這種心情,從前一年就有了。一句常用的話“未雨綢繆”或可形容這種心情於萬一。
但是,這種“未雨綢繆”毫無結果。時間越接近畢業,我的心情越沉重,簡直到了食不甘味的程度。如果真正應了“畢業即失業”那一句話,我恐怕連回山東的勇氣都沒有,我有何麵目見山東父老!我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如果找不到工作,我自己吃飯都成問題,遑論他人!我真正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
然而,正如常言所說的那樣:“天無絕人之路”,在這危機存亡的時刻,好機遇似乎是從天而降。北大歷史係畢業生梁竹航先生,有一天忽然來到清華,告訴我,我的母校山東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托他來問我,是否願意回母校任國文教員。這真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喜訊,我大喜若狂。但立刻又省悟到,自己學的是西洋文學,教高中國文能行嗎?當時確有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和做法,認為隻要是作家就能教國文。這個看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能寫的人不一定能教。何況我隻不過是出於個人愛好,在高中時又受到了董秋芳先生的影響,在大報上和高級刊物上發表過一些篇散文,那些都是“隻堪自怡悅”的東西,離開一個真正的作家還有一段頗長的距離。像我這樣的人怎麽能到高中去擔任國文教員呢?而且我還聽說,我的前任是讓學生“架”走的,足見這些學生極難對付,我貿然去了,一無信心,二無本錢,豈非自己去到太歲頭上動土嗎?想來想去,忐忑不安。雖然狂喜,未敢遽應。梁君大我幾歲,穩健持重,有行政才能。看到了我的情況,讓我再考慮一下。這個考慮實際上是一場思想鬥爭。最後下定決心,接受濟南高中之聘,我心裏想:“你敢請我,我就敢去!”實際上,除了這條路以外,我已無路可走。於是我就於1934年秋天,到了濟南高中。
校長
校長宋還吾先生是北大畢業生,為人豁達大度,好交朋友,因為姓宋,大家送上綽號曰“宋江”。既然有了宋江,必有閻婆惜,逢巧宋夫人就姓閻,於是大家就稱她為“閻婆惜”。宋先生在山東,甚至全國教育界廣有名聲。因為他在孔子故鄉曲阜當校長時演出了林語堂寫的劇本《子見南山》,劇本對孔子頗有失敬之處,因此受到孔子族人的攻擊。此事引起了魯迅先生的注意與憤慨,在《魯迅全集》中對此事有詳細的敘述。請有興趣者自行參閱。我一進學校就受到了宋校長的熱烈歡迎。他特在濟南著名的鐵路賓館設西餐宴為我接風,熱情可感。
教員
我離開高中四年了。四年的時間,應該說並不算太長。但是,在我的感覺上卻仿佛是換了人間。雖然校舍依舊巍峨雄偉,樹木花叢、一草、一木依舊翁鬱葳蕤;但在人事方麵卻看不到幾張舊麵孔了。校長換了人,一套行政領導班子統統換掉。在教員中,我當學生時期的老教員沒有留下幾個。當年的國文教員董秋芳、董每戡、夏萊蒂諸先生都已杳如黃鶴,不知所往。此時,我的心情十分複雜,在興奮欣慰之中又雜有淒涼寂寞之感。
在國文教員方麵,全校共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四個班,共有十二個班,每一位國文教員教三個班,共有國文教員四名。除我以外應該還有三名。但是,我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卻隻有兩名。一位是冉性伯先生,是山東人,是一位資深的國文教員。另一位是童經立先生,是江西人,什麽時候到高中來的,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兩位都不是作家,都是地地道道大學國文係的畢業生,教國文是內行裏手。這同四年前完全不一樣了。
到了1930年的夏天,我的中學時代就結束了。當年我是十九歲。
如果青年朋友們問我有什麽經驗和訣竅,我回答說:沒有的。如果非要我說點什麽不行的話,那我隻能說兩句老生常談:“書山無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苦”二字就是我的訣竅。說了等於白說,但白說也得說。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
1930年,我高中畢業。當時山東隻有一個高中,就是桿石橋山東省立高中,文理都有,畢業生大概有七八十個人。除少數外,大概都要進京趕考的。我之所謂“京”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指的北京,當時還叫“北平”。山東有一所大學:山東大學,但是名聲不顯赫,同北京的北大、清華無法並提。所以,絕大部分高中畢業生都進京趕考。
當時北平的大學很多。除了北大、清華以外,我能記得來的還有朝陽大學、中國大學、鬱文大學、平民大學、輔仁大學、燕京大學等。還有一些隻有校名,沒有校址的大學,校名也記不清楚了。
有的同學大概覺得自己底氣不足,報了五六個大學的名。報名費每校三元,有幾千學生報名,對學校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本來是一個上不得台盤的人,新育小學畢業就沒有勇氣報考一中。但是,高中一年級時碰巧受到了王壽彭狀元的獎勵。於是虛榮心起了作用:既然上去,就不能下來!結果三年高中,六次考試,我考了六個第一名。心中不禁“狂”了起來。我到了北平,隻報了兩個學校: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校都錄取了我。經過反覆的思考,我棄北大而取清華。後來證明我這個判斷是正確的。否則我就不會有留德十年。沒有留德十年,我以後走的道路會是完全不同的。
那一年的入學考試,北大就在沙灘,清華因為離城太遠,借了北大的三院做考場。清華的考試平平常常,沒有什麽特異之處。北大則極有特色,至今憶念難忘。首先是國文題就令人望而生畏,題目是“何謂科學方法?試分析評論之”。又要“分析”,又要“評論之”,這究竟是考學生什麽呢?我哪裏懂什麽“科學方法”。幸而在高中讀過一年邏輯,遂將邏輯的內容拚拚湊湊,寫成了一篇答卷,洋洋灑灑,頗有一點神氣。北大英文考試也有特點。每年必出一首舊詩詞,令考生譯成英文。那一年出的是“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所有的科目都考完以後,又忽然臨時加試一場英文dictation。一個人在上麵念,讓考生整個記錄下來。這玩意兒我們山東可沒有搞。我因為英文單詞記得多,整個故事我聽得懂,大概是英文《伊索寓言》一類書籍抄來的一個罷。總起來,我都寫了下來。倉皇中把suffer寫成了safer。
我們山東趕考的書生們經過了這幾次大災難才仿佛井蛙從井中躍出,大開了眼界。了解到了山東中學教育水平是相當低的。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1934年夏季,我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後改名外國語文係)。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話:“畢業即失業”。可見畢業後找工作——當時叫搶一隻飯碗——之難。對我來說,這個問題尤其嚴重。家庭經濟已瀕臨破產,盼望我掙錢,如大旱之望雲霓。而我卻一無奧援,二不會拍馬。我好像是孤身一人在荒原上苦鬥,後顧無人,前路茫茫。心中鬱悶,概可想見。這種心情,從前一年就有了。一句常用的話“未雨綢繆”或可形容這種心情於萬一。
但是,這種“未雨綢繆”毫無結果。時間越接近畢業,我的心情越沉重,簡直到了食不甘味的程度。如果真正應了“畢業即失業”那一句話,我恐怕連回山東的勇氣都沒有,我有何麵目見山東父老!我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一家五口,嗷嗷待哺。如果找不到工作,我自己吃飯都成問題,遑論他人!我真正陷入走投無路的絕境。
然而,正如常言所說的那樣:“天無絕人之路”,在這危機存亡的時刻,好機遇似乎是從天而降。北大歷史係畢業生梁竹航先生,有一天忽然來到清華,告訴我,我的母校山東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托他來問我,是否願意回母校任國文教員。這真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喜訊,我大喜若狂。但立刻又省悟到,自己學的是西洋文學,教高中國文能行嗎?當時確有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和做法,認為隻要是作家就能教國文。這個看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能寫的人不一定能教。何況我隻不過是出於個人愛好,在高中時又受到了董秋芳先生的影響,在大報上和高級刊物上發表過一些篇散文,那些都是“隻堪自怡悅”的東西,離開一個真正的作家還有一段頗長的距離。像我這樣的人怎麽能到高中去擔任國文教員呢?而且我還聽說,我的前任是讓學生“架”走的,足見這些學生極難對付,我貿然去了,一無信心,二無本錢,豈非自己去到太歲頭上動土嗎?想來想去,忐忑不安。雖然狂喜,未敢遽應。梁君大我幾歲,穩健持重,有行政才能。看到了我的情況,讓我再考慮一下。這個考慮實際上是一場思想鬥爭。最後下定決心,接受濟南高中之聘,我心裏想:“你敢請我,我就敢去!”實際上,除了這條路以外,我已無路可走。於是我就於1934年秋天,到了濟南高中。
校長
校長宋還吾先生是北大畢業生,為人豁達大度,好交朋友,因為姓宋,大家送上綽號曰“宋江”。既然有了宋江,必有閻婆惜,逢巧宋夫人就姓閻,於是大家就稱她為“閻婆惜”。宋先生在山東,甚至全國教育界廣有名聲。因為他在孔子故鄉曲阜當校長時演出了林語堂寫的劇本《子見南山》,劇本對孔子頗有失敬之處,因此受到孔子族人的攻擊。此事引起了魯迅先生的注意與憤慨,在《魯迅全集》中對此事有詳細的敘述。請有興趣者自行參閱。我一進學校就受到了宋校長的熱烈歡迎。他特在濟南著名的鐵路賓館設西餐宴為我接風,熱情可感。
教員
我離開高中四年了。四年的時間,應該說並不算太長。但是,在我的感覺上卻仿佛是換了人間。雖然校舍依舊巍峨雄偉,樹木花叢、一草、一木依舊翁鬱葳蕤;但在人事方麵卻看不到幾張舊麵孔了。校長換了人,一套行政領導班子統統換掉。在教員中,我當學生時期的老教員沒有留下幾個。當年的國文教員董秋芳、董每戡、夏萊蒂諸先生都已杳如黃鶴,不知所往。此時,我的心情十分複雜,在興奮欣慰之中又雜有淒涼寂寞之感。
在國文教員方麵,全校共有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四個班,共有十二個班,每一位國文教員教三個班,共有國文教員四名。除我以外應該還有三名。但是,我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卻隻有兩名。一位是冉性伯先生,是山東人,是一位資深的國文教員。另一位是童經立先生,是江西人,什麽時候到高中來的,我完全不知道。他們兩位都不是作家,都是地地道道大學國文係的畢業生,教國文是內行裏手。這同四年前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