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希運:“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麽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在禪師的話語中,我們處處都看見了一個人如何透過直觀,找到自心的安頓、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說世間的修行人所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開發人生最究竟的幸福。”這一點禪宗四祖道信早就說過了。他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讀到這麽簡單的句子使人心弦震盪,久久還繞樑不止。這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
隻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遠遠超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麽那麽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麽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麽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來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像,光影相照,使我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眾生在生活裏的事物就像雲水一樣。雲水如此,隻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狀。保有幸福不是什麽神通,隻看人能不能千眼頓開,有一個截然的麵對。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我們若想得到心靈真實的皈依處,使幸福有如電燈開關,隨時打開,就非時時把品味的絲線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間的困厄橫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橫逆困厄之際,沒有自處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開關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世界的困境牢籠不光為我一個人打造,人人皆然。為什麽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實在值得深思。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有一天,我約他去吃番薯稀飯,他斷然拒絕了。
他說:“我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在北上的火車上就對天發誓:這一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我聽了怔在當地。就這樣,他二十年沒有吃過一口番薯,也許是這樣決絕的誌氣與誓願,使他步步高升,成為許多人欣羨的成功者。不過,他的回答真是令我驚心,因為在貧困歲月撫養我們成長的番薯是無罪的呀!
當天夜裏,我獨自去吃番薯稀飯,覺得這被視為卑賤象徵的地瓜,仍然滋味無窮。我也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但不管何時何地吃它,總覺得很好,充滿了感恩與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聽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遠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穀之中。我知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
隻是,空穀足音,誰願意駐足聆聽呢?
快樂的思想 有個流浪者來到一座城市,遇到了守城的人,流浪者告訴守城的人,他離開了家鄉,想搬到這座城市來。
“這是個怎樣的城市呢?”流浪者問。
“你的家鄉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守城的人反問他。
“那是個糟透了的爛地方,政府腐敗,人民互相仇視,很多人失業。”流浪者憤憤地說。
“你會發現這個城市和你的家鄉沒有兩樣。”守城的人說。
流浪者聽了,掉頭而去。
過了些時候,又有一個人提著箱子要進城。
“這是個怎樣的城市呢?”那人問道。
“你來自怎樣的城市呢?”守城的人反問他。
“哦!那是個可愛的地方。”打算進城的人說,“政府勤政愛民,百姓溫和友善,隻可惜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必須搬到這兒來。”
“你會發現這個城市也一樣。”守城的人答道。
那人於是高高興興地進城去了。
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閑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地來到
我坐在溪邊讀這個故事,忍不住笑了,正像這個故事一樣,我們的思想正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關鍵。當我抬起頭來,看到清澈的溪流潺潺流過,溪兩岸的樹木青翠碧綠,感覺到台灣鄉間的景致多麽宜人,我多麽感恩能生長在這樣潤澤秀麗的地方。
這次回鄉度暑假,隨手帶了幾本在書架放了很久、沒有時間看的書回來,一本是露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一本是《如蓮的喜悅》,一本是艾倫·科恩的《智慧的河流》。
在禪師的話語中,我們處處都看見了一個人如何透過直觀,找到自心的安頓、超越的幸福。若要我說世間的修行人所為何事?我可以如是回答:“是在開發人生最究竟的幸福。”這一點禪宗四祖道信早就說過了。他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讀到這麽簡單的句子使人心弦震盪,久久還繞樑不止。這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嗎?
隻是在生命的起落之間,要人永遠保有“快樂無憂”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遠遠超過了凡塵的青山與溪河的胸懷。因此另一個開關就顯得更平易了,就是心靈的品味,仔細地體會生活環節的真義。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 現代詩人周夢蝶,他吃飯很慢很慢,有時吃一頓飯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我問他:“你吃飯為什麽那麽慢呢?”
他說:“如果我不這樣吃,怎麽知道這一粒米與下一粒米的滋味有什麽不同。”
我從前不知道他何以能寫出那樣清新空靈、細緻無比的詩歌,聽到這個回答時,我完全懂了,那是來自心靈細膩的品味,有如百千明鏡鑒像,光影相照,使我們看見了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踐花而過,細心的人憐香惜玉罷了。
這正是黃龍慧南說的:“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眾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三界輪迴何處起?”
也是克勤圓悟說的:“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眾生在生活裏的事物就像雲水一樣。雲水如此,隻是人不能自卷自舒、遇曲遇直,都保持幸福之狀。保有幸福不是什麽神通,隻看人能不能千眼頓開,有一個截然的麵對。
“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我們若想得到心靈真實的皈依處,使幸福有如電燈開關,隨時打開,就非時時把品味的絲線放到千尺以上不可。
人間的困厄橫逆固然可畏,但人在橫逆困厄之際,沒有自處之道,不能找到幸福的開關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這世界的困境牢籠不光為我一個人打造,人人皆然。為什麽有的人幸福,有的人不幸,實在值得深思。
我有一位朋友,是一家大公司的經理。有一天,我約他去吃番薯稀飯,他斷然拒絕了。
他說:“我從小就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十八歲那一年我坐火車離開彰化家鄉,在北上的火車上就對天發誓:這一輩子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再吃番薯稀飯了。”
我聽了怔在當地。就這樣,他二十年沒有吃過一口番薯,也許是這樣決絕的誌氣與誓願,使他步步高升,成為許多人欣羨的成功者。不過,他的回答真是令我驚心,因為在貧困歲月撫養我們成長的番薯是無罪的呀!
當天夜裏,我獨自去吃番薯稀飯,覺得這被視為卑賤象徵的地瓜,仍然滋味無窮。我也是吃番薯稀飯長大的,但不管何時何地吃它,總覺得很好,充滿了感恩與幸福。
走出小店,仰望夜空的明星,我聽到自己步行在暗巷中清晰而渺遠的足音,仿佛是自己走在空穀之中。我知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每一步都有值得深思的意義。
隻是,空穀足音,誰願意駐足聆聽呢?
快樂的思想 有個流浪者來到一座城市,遇到了守城的人,流浪者告訴守城的人,他離開了家鄉,想搬到這座城市來。
“這是個怎樣的城市呢?”流浪者問。
“你的家鄉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呢?”守城的人反問他。
“那是個糟透了的爛地方,政府腐敗,人民互相仇視,很多人失業。”流浪者憤憤地說。
“你會發現這個城市和你的家鄉沒有兩樣。”守城的人說。
流浪者聽了,掉頭而去。
過了些時候,又有一個人提著箱子要進城。
“這是個怎樣的城市呢?”那人問道。
“你來自怎樣的城市呢?”守城的人反問他。
“哦!那是個可愛的地方。”打算進城的人說,“政府勤政愛民,百姓溫和友善,隻可惜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必須搬到這兒來。”
“你會發現這個城市也一樣。”守城的人答道。
那人於是高高興興地進城去了。
一旦快樂的思想被建立起來即使生活悠閑單純幸福乃至人間的美善都會自然地來到
我坐在溪邊讀這個故事,忍不住笑了,正像這個故事一樣,我們的思想正是決定我們一生的最重要關鍵。當我抬起頭來,看到清澈的溪流潺潺流過,溪兩岸的樹木青翠碧綠,感覺到台灣鄉間的景致多麽宜人,我多麽感恩能生長在這樣潤澤秀麗的地方。
這次回鄉度暑假,隨手帶了幾本在書架放了很久、沒有時間看的書回來,一本是露易絲·海的《生命的重建》,一本是《如蓮的喜悅》,一本是艾倫·科恩的《智慧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