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落雙鵰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雲在天,水在瓶
藥山惟儼禪師有一次和弟子參禪的時候,弟子問他說:“達摩未到此土,此土還有祖師意否?”
藥山說:“有。”
弟子又問:“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麽?”
藥山說:“隻為有,所以來。”
對禪宗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公案,“祖師意”就是“祖師西來意”,或簡稱“祖意”,是指教別傳的禪,也就是直指心印的禪。在禪宗弟子的心目中,可能或多或少會生出這個念頭:禪宗為什麽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在印度反而沒落呢?我們稱達摩(古籍又作達磨)為禪宗的初祖,那麽,在達摩還沒有來中國之前,中國有沒有教外別傳或直指心印的禪呢?
對這一點,藥山惟儼肯定地說明了,在達摩未來之前,中國有了禪。既然有直指心印的禪,達摩又來做什麽?
“隻因為中國有禪,達摩才來呀!”這話裏含有許多玄機,一是禪是人所本有的,達摩隻是來開發而已。二是如果沒有能受傳的人,達摩如何來教化別傳、直指心印呢?三是中國會發展禪宗,根本是因緣所成。
達摩未來中國之前,或在達摩前後,中國就有一些偉大的禪祖,像竺道生法師、道房禪師、僧稠禪師、法聰禪師、南嶽思禪師、天台智 大師等等,他們雖不以“禪宗”為名,所修習的卻是禪法,可見在達摩禪師還沒有到中國傳禪法,中國禪已經萌芽,正如醞釀了豐富的油藏,達摩祖師來點了一把光明的火把,繼而火勢旺盛,就照耀了整個中國。
即使在達摩之後,禪宗之外的宗派也出過偉大的禪師,例如天台宗的左溪玄朗、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和圭峰宗密,以及沒有任
何宗派的曇倫禪師、衡嶽善伏禪師等等。這一點使我們相信不隻是禪宗裏才有禪,也進一步說明了在達摩祖師之前,禪就在中土存在了。
禪是怎麽樣存在著的呢?我們再來看一段藥山惟儼禪師的故事。朗州刺史李翱很仰慕藥山的大名,一再派人請他來會麵,藥山禪師相應不理,李翱隻好親自到山裏去拜謁,禪師卻仍然看著手裏的經,連一眼也不看刺史。
李翱的侍者很心急,就對藥山說:“太守在此。”藥山仍然不應,李翱看他如此無理,就說:“唉!真是見麵不如聞名。”
禪師這時才開口說:“太守!你怎麽貴耳賤目呢?”李翱聽了有悟拱手道謝,又問:“如何是道?”禪師用手指指天上又指指地下,問說“會了嗎?”“不會。”禪師說:“雲在天,水在瓶。”
李翱欣然作禮,而作了一首有名的偈: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禪的存在是多麽明白呀!是像白雲在天上、水在瓶裏一樣的自然本有,隻是有人看青天看不見白雲、看瓶子沒看到水罷了。
我現在來仿本文開頭的公案,就更明白了:
有人問我:“人還沒有學禪時,他心裏有沒有禪?”
我說:“有。”
他又問:“既然有禪,又修行做什麽呢?”
我說:“隻因為有,才要修行呀!”
不修不學,怎麽知道自己本來有禪呢?
雲散
我喜歡胡適的一首白話詩《八月四夜》:
我指望一夜的大雨,
把天上的星和月都遮了;
我指望今夜喝的爛醉,
把記憶和相思都滅了。
人都靜了,
夜已深了,
雲也散幹淨了,
仍舊淒清的明月照我歸去,
我的酒又早已全醒了。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這首《八月四夜》,是根據周邦彥的一闋詞《關河令》改寫成的,《關河令》的原文是:
秋陰時作,
漸向暝變一庭淒冷,
佇聽寒聲,
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
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胡適的詩一點也不比周邦彥的原詞遜色。我從前喜歡這首詩,是喜歡詩中的孤單和寂寞的味道,尤其是在爛醉之後醒來,不知道如何度過淒清的好像永無盡頭的寒夜時,我在少年時代,有很多次的心境都接近了這首詩的情景。
這使我想起,孤單和寂寞雖也有它極美的一麵,但究竟不是幸福的,隻是有時我們細細想來,幸福裏如果沒有孤單和寂寞的時刻,幸福依然是不圓滿的。
最好的是,在孤單與寂寞的時候,自己也能品味出那清醒明淨的滋味,有時能有一些記憶和相思牽繫,才是最幸福的事。
清晨滾著金邊的紅雲,是美的。
午後飄著慵懶的白雲,是美的。
黃昏燃燒熾烈的晚霞,是美的。
有時散得幹淨的天空也是美的。
那密密層層包裹著青天的烏雲,使我們帶著冷冽的醒覺,何嚐不美呢?
當一個人,走過了輝煌的少年時代,有許多人就開始在孤單與寂寞的煎熬中過日子;當一個人,失去了情愛與生命的理想,可能就會在無奈的孤獨中忍受一生;當一個人,不能體會到獨處的豐富與幸福時,他的生命之火就開始黯然褪色……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雲在天,水在瓶
藥山惟儼禪師有一次和弟子參禪的時候,弟子問他說:“達摩未到此土,此土還有祖師意否?”
藥山說:“有。”
弟子又問:“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麽?”
藥山說:“隻為有,所以來。”
對禪宗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公案,“祖師意”就是“祖師西來意”,或簡稱“祖意”,是指教別傳的禪,也就是直指心印的禪。在禪宗弟子的心目中,可能或多或少會生出這個念頭:禪宗為什麽是中國特有的產物,在印度反而沒落呢?我們稱達摩(古籍又作達磨)為禪宗的初祖,那麽,在達摩還沒有來中國之前,中國有沒有教外別傳或直指心印的禪呢?
對這一點,藥山惟儼肯定地說明了,在達摩未來之前,中國有了禪。既然有直指心印的禪,達摩又來做什麽?
“隻因為中國有禪,達摩才來呀!”這話裏含有許多玄機,一是禪是人所本有的,達摩隻是來開發而已。二是如果沒有能受傳的人,達摩如何來教化別傳、直指心印呢?三是中國會發展禪宗,根本是因緣所成。
達摩未來中國之前,或在達摩前後,中國就有一些偉大的禪祖,像竺道生法師、道房禪師、僧稠禪師、法聰禪師、南嶽思禪師、天台智 大師等等,他們雖不以“禪宗”為名,所修習的卻是禪法,可見在達摩禪師還沒有到中國傳禪法,中國禪已經萌芽,正如醞釀了豐富的油藏,達摩祖師來點了一把光明的火把,繼而火勢旺盛,就照耀了整個中國。
即使在達摩之後,禪宗之外的宗派也出過偉大的禪師,例如天台宗的左溪玄朗、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和圭峰宗密,以及沒有任
何宗派的曇倫禪師、衡嶽善伏禪師等等。這一點使我們相信不隻是禪宗裏才有禪,也進一步說明了在達摩祖師之前,禪就在中土存在了。
禪是怎麽樣存在著的呢?我們再來看一段藥山惟儼禪師的故事。朗州刺史李翱很仰慕藥山的大名,一再派人請他來會麵,藥山禪師相應不理,李翱隻好親自到山裏去拜謁,禪師卻仍然看著手裏的經,連一眼也不看刺史。
李翱的侍者很心急,就對藥山說:“太守在此。”藥山仍然不應,李翱看他如此無理,就說:“唉!真是見麵不如聞名。”
禪師這時才開口說:“太守!你怎麽貴耳賤目呢?”李翱聽了有悟拱手道謝,又問:“如何是道?”禪師用手指指天上又指指地下,問說“會了嗎?”“不會。”禪師說:“雲在天,水在瓶。”
李翱欣然作禮,而作了一首有名的偈: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禪的存在是多麽明白呀!是像白雲在天上、水在瓶裏一樣的自然本有,隻是有人看青天看不見白雲、看瓶子沒看到水罷了。
我現在來仿本文開頭的公案,就更明白了:
有人問我:“人還沒有學禪時,他心裏有沒有禪?”
我說:“有。”
他又問:“既然有禪,又修行做什麽呢?”
我說:“隻因為有,才要修行呀!”
不修不學,怎麽知道自己本來有禪呢?
雲散
我喜歡胡適的一首白話詩《八月四夜》:
我指望一夜的大雨,
把天上的星和月都遮了;
我指望今夜喝的爛醉,
把記憶和相思都滅了。
人都靜了,
夜已深了,
雲也散幹淨了,
仍舊淒清的明月照我歸去,
我的酒又早已全醒了。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這首《八月四夜》,是根據周邦彥的一闋詞《關河令》改寫成的,《關河令》的原文是:
秋陰時作,
漸向暝變一庭淒冷,
佇聽寒聲,
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
但照壁孤燈相映。
酒已都醒,
如何消夜永?
胡適的詩一點也不比周邦彥的原詞遜色。我從前喜歡這首詩,是喜歡詩中的孤單和寂寞的味道,尤其是在爛醉之後醒來,不知道如何度過淒清的好像永無盡頭的寒夜時,我在少年時代,有很多次的心境都接近了這首詩的情景。
這使我想起,孤單和寂寞雖也有它極美的一麵,但究竟不是幸福的,隻是有時我們細細想來,幸福裏如果沒有孤單和寂寞的時刻,幸福依然是不圓滿的。
最好的是,在孤單與寂寞的時候,自己也能品味出那清醒明淨的滋味,有時能有一些記憶和相思牽繫,才是最幸福的事。
清晨滾著金邊的紅雲,是美的。
午後飄著慵懶的白雲,是美的。
黃昏燃燒熾烈的晚霞,是美的。
有時散得幹淨的天空也是美的。
那密密層層包裹著青天的烏雲,使我們帶著冷冽的醒覺,何嚐不美呢?
當一個人,走過了輝煌的少年時代,有許多人就開始在孤單與寂寞的煎熬中過日子;當一個人,失去了情愛與生命的理想,可能就會在無奈的孤獨中忍受一生;當一個人,不能體會到獨處的豐富與幸福時,他的生命之火就開始黯然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