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把眾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從心底生起自然的慈愛與關懷。
謙卑是把眾生當成自己的父母,從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與敬愛。
我們知道,無條件地愛子女是容易的,無條件地敬父母則很少人可以做到。
所以,謙卑比慈悲更難。
(二)
通常,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高的人,容易生起謙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憫的心。
反而,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憫之念,不易生起謙卑的心。
這是我們的我執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
修行的人應該訓練自己,對眾人敬畏位高權重的人,發起悲憫;對地位卑微生活困頓的人,生起謙卑。
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憫嗎?
沒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嗎?
對富貴豪強的人悲憫很難,對貧賤殘弱者的謙卑更難。
(三)
悲憫使我們心胸寬廣,善於包容;謙卑令我們人格高潔,善於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則源於真正的謙卑,驕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於感恩,我們才可以無憾地喜舍。這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的發起,謙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
有一位偉大的噶膽巴上師教導我們,思考某些因果關係,來發展我們的四無量心,這思考的方法是:
"我必須成佛,是第一要務。
我必須發菩提心,這是成佛的因。
悲是發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體認眾生皆我父母,這個事實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須體認這一點!
首先,我必須念念不忘今世母親的恩,而觀想慈。
然後,我必須擴大這種態度,以包括所有還活著的眾生。"
透過這種思考,我們可以愉快地觀想,不斷地念:
"當我快樂時,
願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願眾生的福澤充滿天空!
當我不愉快時,
願眾生的煩惱都變成我的!
願苦海幹涸!"
我們的觀想可以得到真實的謙卑,謙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四)
謙卑就是謙虛,還有卑微。
謙虛要如廣大的天空,有蔚藍的顏色,能容受風雲日月,不會被雷電烏雲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要如無邊的大地,有翠綠的光澤,能承擔雨露花樹,不會被汙穢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機。
謙虛的天空不會因破壞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踐踏而委屈。
永遠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實的謙卑。
(五)
我一向不願穿戴昂貴的服飾,不願擁有名牌,因為深感自己沒有那樣名貴。
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裝革履、衣香鬢影的場合,因為深感自己沒有那樣高級。
我要謙虛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
謙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於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貴的自尊,順著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視這紅塵大地,會看見名貴高級的人住在擁擠的大樓,隻有一個小的窗口。
我不要人人都看見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嚴。
(六)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沒有執著的。
它們不會比較自己是不是比別的花草美麗,它們不會因為自己要開放就禁止別人開放。
它們不取笑外麵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
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禪師,在擔任舒州太平寺當住持時,他的師父五祖法演給了他四個戒律:
一、 勢不可使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
二、 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分必斷。
三、 規矩不可行盡----若將規矩行盡,會予人麻煩。
四、 好話不可說盡----好話若說盡,則流於平淡。
這四戒比"過猶不及"還深奧,它的意思是"永遠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謙卑的態度。
高傲的人常表現出"大愚若智",謙卑的人則是"大智若愚"。
(八)
南泉普願禪師將圓寂的時候,首座弟子問道:"師父百年後,向什麽處去?"
他說:"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
弟子說:"我隨師父一起去。"
禪師說:"你如果想隨我去,必須銜一莖草來。"
在舉世滔滔求淨土的時代,願做一頭山下的水牛,這是真正的謙卑。
(九)
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曾在街上對他見到的每一個眾生禮拜,即使被喝罵棒打也不停止,隻因為他相信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都可以成佛。
我們做不到那樣,但至少可以在心裏做到對每一眾生尊敬頂禮,做到印光大師說的:"看人人都是菩薩,隻有我是凡夫。"
是的,隻有我是凡夫,切記。
(十)
我願,常起感恩之念。
我願,常生謙卑之心。
我願,我的謙卑永遠向天空與大地學習。
季節十二貼
冷也到了頂點了。
高也高到極限了。
日光下的寒林沒有一絲雜質,空氣裏的冰冷仿佛來自故鄉遙遠的北國,帶著一些相思,還有細微幾至不可辯認的駱駝的鈴聲。
謙卑是把眾生當成自己的父母,從心底生起自然的尊崇與敬愛。
我們知道,無條件地愛子女是容易的,無條件地敬父母則很少人可以做到。
所以,謙卑比慈悲更難。
(二)
通常,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高的人,容易生起謙卑之念,不易生起悲憫的心。
反而,我們對身份地位權勢比我們低的人,容易生起悲憫之念,不易生起謙卑的心。
這是我們的我執未破,在人中有了高低。
修行的人應該訓練自己,對眾人敬畏位高權重的人,發起悲憫;對地位卑微生活困頓的人,生起謙卑。
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同情悲憫嗎?
沒有名利地位的人不是也很值得感恩尊敬嗎?
對富貴豪強的人悲憫很難,對貧賤殘弱者的謙卑更難。
(三)
悲憫使我們心胸寬廣,善於包容;謙卑令我們人格高潔,善於感恩。
慈悲是由感恩而生的,感恩則源於真正的謙卑,驕傲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而由於感恩,我們才可以無憾地喜舍。這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的發起,謙卑的感恩是其中的要素。
有一位偉大的噶膽巴上師教導我們,思考某些因果關係,來發展我們的四無量心,這思考的方法是:
"我必須成佛,是第一要務。
我必須發菩提心,這是成佛的因。
悲是發菩提心的因。
慈是悲的因。
受恩不忘是慈的因。
體認眾生皆我父母,這個事實是不忘恩的因。
我必須體認這一點!
首先,我必須念念不忘今世母親的恩,而觀想慈。
然後,我必須擴大這種態度,以包括所有還活著的眾生。"
透過這種思考,我們可以愉快地觀想,不斷地念:
"當我快樂時,
願我的功德流入他人!
願眾生的福澤充滿天空!
當我不愉快時,
願眾生的煩惱都變成我的!
願苦海幹涸!"
我們的觀想可以得到真實的謙卑,謙卑乃是感恩,感恩乃是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四)
謙卑就是謙虛,還有卑微。
謙虛要如廣大的天空,有蔚藍的顏色,能容受風雲日月,不會被雷電烏雲遮蔽,而失去其光明。
卑微要如無邊的大地,有翠綠的光澤,能承擔雨露花樹,不會被汙穢垃圾沉埋,而失去其生機。
謙虛的天空不會因破壞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踐踏而委屈。
永遠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是真實的謙卑。
(五)
我一向不願穿戴昂貴的服飾,不願擁有名牌,因為深感自己沒有那樣名貴。
我一向不喜出入西裝革履、衣香鬢影的場合,因為深感自己沒有那樣高級。
我要謙虛卑微一如山上的一株野草。
謙卑的野草是自在地生活於大地,但野草也有高貴的自尊,順著野草的方向看去,俯視這紅塵大地,會看見名貴高級的人住在擁擠的大樓,隻有一個小的窗口。
我不要人人都看見我,但我要有自己的尊嚴。
(六)
一株野草、一朵小花都是沒有執著的。
它們不會比較自己是不是比別的花草美麗,它們不會因為自己要開放就禁止別人開放。
它們不取笑外麵的世界,也不在意世界的嘲諷。
謙卑的心是宛如野草小花的心。
(七)
宋朝的高僧佛果禪師,在擔任舒州太平寺當住持時,他的師父五祖法演給了他四個戒律:
一、 勢不可使盡----勢若用盡,禍一定來。
二、 福不可受盡----福若受盡,緣分必斷。
三、 規矩不可行盡----若將規矩行盡,會予人麻煩。
四、 好話不可說盡----好話若說盡,則流於平淡。
這四戒比"過猶不及"還深奧,它的意思是"永遠保持不及",不及就是謙卑的態度。
高傲的人常表現出"大愚若智",謙卑的人則是"大智若愚"。
(八)
南泉普願禪師將圓寂的時候,首座弟子問道:"師父百年後,向什麽處去?"
他說:"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
弟子說:"我隨師父一起去。"
禪師說:"你如果想隨我去,必須銜一莖草來。"
在舉世滔滔求淨土的時代,願做一頭山下的水牛,這是真正的謙卑。
(九)
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曾在街上對他見到的每一個眾生禮拜,即使被喝罵棒打也不停止,隻因為他相信眾生都是未來佛,眾生都可以成佛。
我們做不到那樣,但至少可以在心裏做到對每一眾生尊敬頂禮,做到印光大師說的:"看人人都是菩薩,隻有我是凡夫。"
是的,隻有我是凡夫,切記。
(十)
我願,常起感恩之念。
我願,常生謙卑之心。
我願,我的謙卑永遠向天空與大地學習。
季節十二貼
冷也到了頂點了。
高也高到極限了。
日光下的寒林沒有一絲雜質,空氣裏的冰冷仿佛來自故鄉遙遠的北國,帶著一些相思,還有細微幾至不可辯認的駱駝的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