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的修行方法裏有"本尊法",意即任何人觀想菩薩的本尊,最後就會"本尊現前",知悉自己是本尊的化身,則了透到本尊與自我無異,修觀音法的人最後是回到觀音,修文殊法則回到文殊,修地藏法則回到地藏。這使我們知道自身中就有百尊,是自力與佛力的感應道交,這種修行方法是多麽動人呀!
當我們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幾個字,想起本師釋加牟尼佛的慈悲與智慧,自然而然就生起自信的莊嚴與雄大的氣概了。
兩頭鳥
從前在雪山下,有一隻兩頭鳥,為了安全起見,它們輪流睡覺,頭如果睡著,一頭便醒著。
這隻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嘍嗏,常作好想;一頭叫優波嘍嗏,常作惡想。
有一天,在樹林裏,輪到優波迦嘍嗏睡覺,忽然從樹上飄來一朵香花。醒著的迦嘍嗏就想:"看它睡得那麽熟,還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雖然獨自吃了,我們一樣都可以除掉饑渴,得到這朵香花的好處。"於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過一下子,優波醒來了,覺得腹中飽滿,吐出的氣充滿香味,就問迦嘍嗏說:
"我在睡覺時,你是不是吃了什麽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麽覺得身體安穩飽滿,聲音美妙,感覺這麽舒服。"
"你睡覺的時候,有一朵摩頭迦華落在我的頭旁邊,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並沒有分別,就獨自把它吃了。"
優波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從內心深處生起瞋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東西吃,也不叫我,你等著瞧吧!下次我吃些壞東西害死你!
過了不久,兩頭鳥經過一個樹林,優波看到林間有一朵毒花,起了一個心念:"好,害死你的機會來了。"就對迦嘍嗏說:"你現在可以睡覺,我醒著,幫你看守。"
等迦嘍嗏睡著以後,優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於優波的恨意,兩頭鳥就一起毒死了。
這是記載在《佛本行集經》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故事來告誡弟子,瞋恚是多麽可怕的愚行,一個人(乃至一隻鳥)在懷著恨意時,往往會忘記對自己的傷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來逞一時的仇快,走入一個無可挽回的境地。
兩頭鳥的故事還有更深刻的象徵,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兩頭鳥,有著善惡的抗爭、夢與醒的矛盾、覺與迷的循環。當一個人在善意、覺性抬頭的時候,就可以使惡念、癡迷隱藏;可是當一個人惡意的瞋恨愚癡升起時,立即就殺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善念了。
另外,對一個修行者,他處在眾生中就有如兩頭鳥,大家都是共用一個身體,使任何一個眾生受到傷害,立即就傷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著純明的善念,才不至於損人損已。
在兩在頭鳥的故事,迦嘍嗏在臨死前說了一首偈:
汝於昔日睡眠時,我食妙華甘美味。
其華風吹在我邊,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癡人願莫見,亦願莫聞癡共居。
與癡共居無利益,自損及以損他身。
正是勸人不要與愚癡妥協,含著貪意、瞋恨、愚癡的人在還沒有傷害別人之前,自己必然先受傷。
在《雜譬喻經》裏還有一個類似的頭尾爭大的故事:
從前有一條蛇,頭和尾經常自相爭吵。頭對尾說:"我應該比你大。"尾對頭說:"應該是我大。"
頭說:"我有耳朵能聽,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時在你前麵,因此應該我為大。"
尾說:"是我讓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讓你走,你就完蛋了。"
於是,蛇尾就繞樹木三圈,三天都不肯放開,蛇頭無法去找食物,飢餓垂死,隻好對尾說:"請你放開吧!讓你做大就是了。"尾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放開樹木。頭就對尾說:"你既然比我大,就讓你在前走吧!"
尾興奮向前走,才走不到幾步,就掉落到火坑去了。
佛陀說這個故事是在告誡弟子,在僧團裏應該聽從有智慧的大德上座,不可任性為之,而上座也不應該讓座下的人率爾隨意,這樣不但道業不成,而且會一起墮入非法的火坑。
頭尾爭大的故事用在現代,讓我們知道自然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有機的社會中,頭與尾都是同樣重要,做頭和人應把頭做好,而做尾的人也應盡力把尾做好,人盡其才,才是社會之福。如果人人想爭大,不但容易心生憤懣,甚至大家相攜墮入火坑。人不怕地位卑微,怕的是在心靈中沒有奉獻的火光,在人格中沒有自尊的色彩。反過來說,做頭的人如果不善用眼睛、耳朵、嘴巴、雙足來創造人群的幸福,就令人遣憾了。
佛陀在經典中說的故事都是簡短精彩,又充滿了無限的像征意義,他說這些故事是在倡導一個人如何使自己的人格高尚,並通向明淨純粹的世界,他用充滿人情味的語言告訴我們和平、犧牲、慈愛、智慧、誠信、平等、無私、克製欲望是多麽重要。
隻有人格不斷趨向高尚,不懷怨恨的生活,不論處在午休境況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實的悅樂之泉源。
謙卑心
(一)
謙卑比慈悲更難。
當我們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幾個字,想起本師釋加牟尼佛的慈悲與智慧,自然而然就生起自信的莊嚴與雄大的氣概了。
兩頭鳥
從前在雪山下,有一隻兩頭鳥,為了安全起見,它們輪流睡覺,頭如果睡著,一頭便醒著。
這隻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嘍嗏,常作好想;一頭叫優波嘍嗏,常作惡想。
有一天,在樹林裏,輪到優波迦嘍嗏睡覺,忽然從樹上飄來一朵香花。醒著的迦嘍嗏就想:"看它睡得那麽熟,還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雖然獨自吃了,我們一樣都可以除掉饑渴,得到這朵香花的好處。"於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過一下子,優波醒來了,覺得腹中飽滿,吐出的氣充滿香味,就問迦嘍嗏說:
"我在睡覺時,你是不是吃了什麽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麽覺得身體安穩飽滿,聲音美妙,感覺這麽舒服。"
"你睡覺的時候,有一朵摩頭迦華落在我的頭旁邊,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並沒有分別,就獨自把它吃了。"
優波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從內心深處生起瞋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東西吃,也不叫我,你等著瞧吧!下次我吃些壞東西害死你!
過了不久,兩頭鳥經過一個樹林,優波看到林間有一朵毒花,起了一個心念:"好,害死你的機會來了。"就對迦嘍嗏說:"你現在可以睡覺,我醒著,幫你看守。"
等迦嘍嗏睡著以後,優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於優波的恨意,兩頭鳥就一起毒死了。
這是記載在《佛本行集經》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故事來告誡弟子,瞋恚是多麽可怕的愚行,一個人(乃至一隻鳥)在懷著恨意時,往往會忘記對自己的傷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來逞一時的仇快,走入一個無可挽回的境地。
兩頭鳥的故事還有更深刻的象徵,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兩頭鳥,有著善惡的抗爭、夢與醒的矛盾、覺與迷的循環。當一個人在善意、覺性抬頭的時候,就可以使惡念、癡迷隱藏;可是當一個人惡意的瞋恨愚癡升起時,立即就殺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善念了。
另外,對一個修行者,他處在眾生中就有如兩頭鳥,大家都是共用一個身體,使任何一個眾生受到傷害,立即就傷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著純明的善念,才不至於損人損已。
在兩在頭鳥的故事,迦嘍嗏在臨死前說了一首偈:
汝於昔日睡眠時,我食妙華甘美味。
其華風吹在我邊,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癡人願莫見,亦願莫聞癡共居。
與癡共居無利益,自損及以損他身。
正是勸人不要與愚癡妥協,含著貪意、瞋恨、愚癡的人在還沒有傷害別人之前,自己必然先受傷。
在《雜譬喻經》裏還有一個類似的頭尾爭大的故事:
從前有一條蛇,頭和尾經常自相爭吵。頭對尾說:"我應該比你大。"尾對頭說:"應該是我大。"
頭說:"我有耳朵能聽,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時在你前麵,因此應該我為大。"
尾說:"是我讓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讓你走,你就完蛋了。"
於是,蛇尾就繞樹木三圈,三天都不肯放開,蛇頭無法去找食物,飢餓垂死,隻好對尾說:"請你放開吧!讓你做大就是了。"尾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放開樹木。頭就對尾說:"你既然比我大,就讓你在前走吧!"
尾興奮向前走,才走不到幾步,就掉落到火坑去了。
佛陀說這個故事是在告誡弟子,在僧團裏應該聽從有智慧的大德上座,不可任性為之,而上座也不應該讓座下的人率爾隨意,這樣不但道業不成,而且會一起墮入非法的火坑。
頭尾爭大的故事用在現代,讓我們知道自然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有機的社會中,頭與尾都是同樣重要,做頭和人應把頭做好,而做尾的人也應盡力把尾做好,人盡其才,才是社會之福。如果人人想爭大,不但容易心生憤懣,甚至大家相攜墮入火坑。人不怕地位卑微,怕的是在心靈中沒有奉獻的火光,在人格中沒有自尊的色彩。反過來說,做頭的人如果不善用眼睛、耳朵、嘴巴、雙足來創造人群的幸福,就令人遣憾了。
佛陀在經典中說的故事都是簡短精彩,又充滿了無限的像征意義,他說這些故事是在倡導一個人如何使自己的人格高尚,並通向明淨純粹的世界,他用充滿人情味的語言告訴我們和平、犧牲、慈愛、智慧、誠信、平等、無私、克製欲望是多麽重要。
隻有人格不斷趨向高尚,不懷怨恨的生活,不論處在午休境況中都有自尊的人,才能在生命中找到真實的悅樂之泉源。
謙卑心
(一)
謙卑比慈悲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