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命中所經驗的一切,無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現,過去我們麵對的形式與目前所麵對的形式容有差異,我們真實的自我並未改變,農村時代在農田中播種耕耘的少年的我,科技時代在冷氣房中辦公的中年之我,還是同一個我。
學禪的人有參公案的方法,公案是開發禪者的悟,使其契入禪心。我覺得對參禪的人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公案,一個人若能把自己的矛盾徹底地統一起來,使其和諧、單純、柔軟、清明,使自己的言行一致,有純一的絕對性,必然會有開悟的時機。人的矛盾來自於身、口、意的無法純一,尤其是意念,在時空的變遷與形式的幻化裏,我們的意念紛紜,過去的憂傷喜樂早已不在,我們卻因記憶的版圖仍隨之憂傷喜樂,我們時常墮落於形式中,無法使自己成為自己,就找不到自由的入口了。
我喜歡一則《傳燈錄》的公案:
有一位修行僧去問玄沙師備禪師:
“我是新來的人,什麽都不知道,請開示悟入之道。”
禪師沉默地諦聽了一陣,反問:
“你能聽到河水的聲音嗎?”
“能聽到。”
“那就是你的入處,從那裏進入吧!”
在《碧岩錄》裏也有一則相似的公案:
窗外下著雨的時候,鏡清禪師問他的弟子:
“門外是什麽聲音?”
“是雨的聲音。”弟子回答說。
禪師說:“太可憫了,眾生心緒不寧,迷失了自己,隻在追求外麵的東西。”河水的聲音、雨的聲音、風的聲音,乃至鳥啼花開的聲音,天天都充盈著我們的耳朵,但很少人能從聲音中回到自我,認識到我都是聽的主體,返回了自我,一切的聽才有意義呀!這天天迷執於聽覺的我,究是何人呀!《碧岩錄》中還有一則故事,說古代有十六個求道者,一心致力求道都未能開悟,有一天去沐浴時,由於感覺到皮膚觸水的快感,十六個人一起突悟了本來麵目。每次洗澡時想到這個故事,就覺得非凡的動人,悟的入處不在別地,在我們的眼睛、耳朵、意念、觸覺的出入裏,是經常存在著的!
我們的記憶正如一條流動的大河,我們往往記住了大河流經的歷程、河邊的樹、河上的石頭、河畔的垂柳與鮮花,卻常常忘記大河的本身,事實上,在記憶的版圖重疊之處,有一些不變的事物,那就是一步一步踏實地、經過種種歷練的自我。
在混沌未分的地方,我們或者可以溯源而上,超越記憶的版圖,找到一個純一的、全新的自己!
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候
開車從大溪到鶯歌的路上,黃昏悄悄來臨了,原本澄明碧綠的山景先是被艷紅的晚霞染赤,然後在山風裏靜靜地黯淡下來,大漢溪沿岸民房的燈盞一個一個被點亮。
夏天已經到了尾聲,初秋的涼風從大漢溪那頭綿綿地吹送過來。
我黃昏的時候,在鄉間道路上開車或散步,這時可以把速度放慢,細細品味時空的一些變化,不管是時間或空間,黃昏都是一個令人警醒的節點,在時間上,黃昏預示了一天的消失,白日在黑暗裏隱遁,使我們有了被時間推迫而不能自主的悲感;在空間上,黃昏似乎使我們的空間突然縮小,我們的視野再也不能自由放懷了,那種感覺就像電影裏的大遠景被一下子跳到特寫一般,我們白天不在乎的廣大世界,黃昏時成為片段的焦點―――我們會看見橙紅的落日、湧起的山嵐、斑燦的彩霞、墨綠的山線、飄忽的樹影,都有如定格一般。
事實上,黃昏與白天、黑夜之間並沒有斷絕,日與夜的空間並不因黃昏而有改變,日與夜的時間也沒有斷落,那麽,為什麽黃昏會給我們這麽特別的感受呢?歡喜的人看見了黃昏的優美,苦痛的人看見了黃昏的淒涼;熱戀的人在黃昏下許諾誓言,失戀的人則在黃昏時看見了光明絕望的沉落。
就像今天開車路過鄉間的黃昏,坐在我的車裏的朋友都因為疲倦而沉沉睡去了,穿過麻竹防風林的晚風拍打著我的臉頰,我感覺到風的溫柔、體貼,與優雅,黃昏的風是多麽靜謐,沒有一點聲息。突然一輪巨大明亮的月亮從山頭跳躍出來,這一輪月亮的明度與巨大,使我深深地震動,才想起今天是農曆六月十八日,六月的明月是一點也不遜於中秋。
我說看見月亮的那一刻使我深深的震動,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我心裏不覺地浮起兩句有一些憂傷的歌詞:
每日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候
加添阮內心的悲哀
這兩句歌詞是一首閩南語歌《望你早歸》的歌詞,記得它的原作曲者揚三郞先生曾經說過他作的這首歌的背景,那時台灣剛剛光復,因為經歷了戰亂,他想到每一個家庭都有人離散在外,凡有人離散在外,就會有思念的人,而思念,在黃昏夜色將臨時最為深沉和悠遠,心裏自然有更深的悲意,他於是自然地寫下了這一首動人的歌,我最愛的正是這兩句。
現在時代已經改變了,戰亂離散的悲劇不再和從前一樣,但是大家還是愛唱這首歌,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埋藏著遠方的人呀!我覺得在人的情感之中,最動人的不一定是死生相許的誓言,也不一定是纏綿悱惻的愛戀,而是對遠方的人的思念。因為,死生相許的誓言與纏綿悱惻的愛戀都會破滅、淡化,甚至在人生中完全消失,唯有思念能穿破時間空間的阻隔,永久在情感的水麵上開花,猶如每日黃昏時從山頭升起的月亮一樣。
學禪的人有參公案的方法,公案是開發禪者的悟,使其契入禪心。我覺得對參禪的人最簡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公案,一個人若能把自己的矛盾徹底地統一起來,使其和諧、單純、柔軟、清明,使自己的言行一致,有純一的絕對性,必然會有開悟的時機。人的矛盾來自於身、口、意的無法純一,尤其是意念,在時空的變遷與形式的幻化裏,我們的意念紛紜,過去的憂傷喜樂早已不在,我們卻因記憶的版圖仍隨之憂傷喜樂,我們時常墮落於形式中,無法使自己成為自己,就找不到自由的入口了。
我喜歡一則《傳燈錄》的公案:
有一位修行僧去問玄沙師備禪師:
“我是新來的人,什麽都不知道,請開示悟入之道。”
禪師沉默地諦聽了一陣,反問:
“你能聽到河水的聲音嗎?”
“能聽到。”
“那就是你的入處,從那裏進入吧!”
在《碧岩錄》裏也有一則相似的公案:
窗外下著雨的時候,鏡清禪師問他的弟子:
“門外是什麽聲音?”
“是雨的聲音。”弟子回答說。
禪師說:“太可憫了,眾生心緒不寧,迷失了自己,隻在追求外麵的東西。”河水的聲音、雨的聲音、風的聲音,乃至鳥啼花開的聲音,天天都充盈著我們的耳朵,但很少人能從聲音中回到自我,認識到我都是聽的主體,返回了自我,一切的聽才有意義呀!這天天迷執於聽覺的我,究是何人呀!《碧岩錄》中還有一則故事,說古代有十六個求道者,一心致力求道都未能開悟,有一天去沐浴時,由於感覺到皮膚觸水的快感,十六個人一起突悟了本來麵目。每次洗澡時想到這個故事,就覺得非凡的動人,悟的入處不在別地,在我們的眼睛、耳朵、意念、觸覺的出入裏,是經常存在著的!
我們的記憶正如一條流動的大河,我們往往記住了大河流經的歷程、河邊的樹、河上的石頭、河畔的垂柳與鮮花,卻常常忘記大河的本身,事實上,在記憶的版圖重疊之處,有一些不變的事物,那就是一步一步踏實地、經過種種歷練的自我。
在混沌未分的地方,我們或者可以溯源而上,超越記憶的版圖,找到一個純一的、全新的自己!
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候
開車從大溪到鶯歌的路上,黃昏悄悄來臨了,原本澄明碧綠的山景先是被艷紅的晚霞染赤,然後在山風裏靜靜地黯淡下來,大漢溪沿岸民房的燈盞一個一個被點亮。
夏天已經到了尾聲,初秋的涼風從大漢溪那頭綿綿地吹送過來。
我黃昏的時候,在鄉間道路上開車或散步,這時可以把速度放慢,細細品味時空的一些變化,不管是時間或空間,黃昏都是一個令人警醒的節點,在時間上,黃昏預示了一天的消失,白日在黑暗裏隱遁,使我們有了被時間推迫而不能自主的悲感;在空間上,黃昏似乎使我們的空間突然縮小,我們的視野再也不能自由放懷了,那種感覺就像電影裏的大遠景被一下子跳到特寫一般,我們白天不在乎的廣大世界,黃昏時成為片段的焦點―――我們會看見橙紅的落日、湧起的山嵐、斑燦的彩霞、墨綠的山線、飄忽的樹影,都有如定格一般。
事實上,黃昏與白天、黑夜之間並沒有斷絕,日與夜的空間並不因黃昏而有改變,日與夜的時間也沒有斷落,那麽,為什麽黃昏會給我們這麽特別的感受呢?歡喜的人看見了黃昏的優美,苦痛的人看見了黃昏的淒涼;熱戀的人在黃昏下許諾誓言,失戀的人則在黃昏時看見了光明絕望的沉落。
就像今天開車路過鄉間的黃昏,坐在我的車裏的朋友都因為疲倦而沉沉睡去了,穿過麻竹防風林的晚風拍打著我的臉頰,我感覺到風的溫柔、體貼,與優雅,黃昏的風是多麽靜謐,沒有一點聲息。突然一輪巨大明亮的月亮從山頭跳躍出來,這一輪月亮的明度與巨大,使我深深地震動,才想起今天是農曆六月十八日,六月的明月是一點也不遜於中秋。
我說看見月亮的那一刻使我深深的震動,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我心裏不覺地浮起兩句有一些憂傷的歌詞:
每日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候
加添阮內心的悲哀
這兩句歌詞是一首閩南語歌《望你早歸》的歌詞,記得它的原作曲者揚三郞先生曾經說過他作的這首歌的背景,那時台灣剛剛光復,因為經歷了戰亂,他想到每一個家庭都有人離散在外,凡有人離散在外,就會有思念的人,而思念,在黃昏夜色將臨時最為深沉和悠遠,心裏自然有更深的悲意,他於是自然地寫下了這一首動人的歌,我最愛的正是這兩句。
現在時代已經改變了,戰亂離散的悲劇不再和從前一樣,但是大家還是愛唱這首歌,原因在於,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埋藏著遠方的人呀!我覺得在人的情感之中,最動人的不一定是死生相許的誓言,也不一定是纏綿悱惻的愛戀,而是對遠方的人的思念。因為,死生相許的誓言與纏綿悱惻的愛戀都會破滅、淡化,甚至在人生中完全消失,唯有思念能穿破時間空間的阻隔,永久在情感的水麵上開花,猶如每日黃昏時從山頭升起的月亮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