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花花既然當天下午一直處於渾渾噩噩的狀態,當然不可能是因為喝多了酒,很有可能是受某種藥物的影響。可是警方提取了花花的血液和尿液進行理化分析後,未發現任何藥物。當然這個也很好解釋,畢竟報警是第二天的事情了,一個十二歲的青少年,代謝能力是很強的,一天的時間是可以把藥物代謝殆盡的。
雖然沒有證據,調查工作卻不能放下。經過調查,校長名叫韋氏忠,今年五十八歲,投入教育事業也有三十六年了。這三十六年來,韋校長一直兢兢業業,從鄉鎮的民辦教師開始做起,慢慢地成了全區、全市的優秀教師,再成為公辦小學、中學的校長,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五十五歲的時候,韋氏忠受僱於國棟中學的校董事會,成為該中學的校長,並承擔一個重點班的班主任工作。經過三年工作,他送出的第一批初中畢業生,升入省重點高中率為百分之九十八,也就是說全班五十個同學,隻有一個上了市重點,其他全部上了省重點。花花這個班是他帶的第二個初中班。
警方選取了一些他的同事、老領導、學生和家長進行詢問,大家對韋校長的為人可以說是紛紛點讚,韋校長有著極好的口碑。評價中除了說他有一個容易著急上火的脾氣之外,並沒有任何不良評價。
那麽,僅僅憑當事人的一句話、一條帶血的內褲,是不可能立案的。於是,刑警隊向花花的母親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書》,並且在微博上發布了調查通報。
討說法沒能討著,聽警察這意思,還是報假案?花花的母親,還有大批看熱鬧的網民不樂意了,紛紛質疑。
即便有幾個警察大v在微博上拚了命地闢謠、科普,但是效果還是不佳。
“如果沒有用藥,為什麽會渾渾噩噩?”
“如果沒有被性侵,為什麽內褲上有血?”
“如果隻是猥褻,而不是強姦,會不會查不出損傷?”
“如果洗了澡是不是就查不出他的dna了?”
這隻是問問題,還有一些“共情”的。
“如果不是真的被性侵,誰會拿自己的女兒出來說事?”
“聽說花花媽去學校的時候,校長都差點兒跪下了,沒幹缺德事幹嗎要跪?”
“女孩才十二歲,怎麽會說謊?我十二歲的時候從不說謊。”
“那杯水裏肯定有問題,要求調查校長辦公室裏所有的水!”
更有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人肉那個人渣!”
“這個學校學費超高,超有錢,為了息事寧人買通警察也不是不可能啊。”
“警方進行了婦科檢查,要求公布檢查的照片!”
“要求公布校長辦公室的視頻!”
“要求警方公布調查的名單,我們也要去調查!”
“現實版《熔爐》啊!”
甚至還有一些滿口胡謅的。
“我大姨的鄰居的兒子的高中同桌就是這學校畢業的,她也被性侵過。”
“這校長以前是鎮裏的,鎮小學的女生有一半他都玩過。”
……
總之,整個網絡上可以說是群情激憤,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果絲毫不信。遇到這種事情,警方還是很頭疼的。所謂的公布女孩的隱私部位照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種作為證據使用的涉及隱私的照片,別說無關人等了,非辦案人員都是不能看的。公布調查名單,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作為警方側麵了解情況的證人,也是需要被警方保護身份的,不然得被電話騷擾到瘋。至於監控,警方該調取的都調取了,但校長還不至於未卜先知地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麵裝個監控。
涉及辦案細節和個人隱私,警方都是會積極保護的。如果為了不被網民罵,就可以犧牲掉當事人的尊嚴和隱私的話,那警方也就太沒有擔當了。
可是,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警方的客觀證據了。可是這些證據對網民來說是沒用的,因為他們既然不相信警方,那怎麽會相信警方的鑑定結論?
這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了:證有容易,證無難。
正當區公安分局宣傳部門焦頭爛額的時候,第二波網絡攻擊到來了。
最先被爆出的,是韋氏忠的個人資料。這份資料可以說是非常詳盡,從韋校長個人的信息資料到家庭情況,從他的個人履歷到獲獎情況,再到他的家庭住址和聯繫方式,幾乎麵麵俱到。若不是在網絡上傳播,給人感覺這就是一份個人履歷表。
顯然,這些資料一爆出來,韋校長瞬間倒了黴。警方知道他倒黴,是在他的信息資料被爆出來後的第二天。韋校長來派出所報了案。這時候的韋校長精神已經處於一種瀕臨崩潰的狀態。他的電話根本不敢開機,一開機就是各種汙言穢語的簡訊、微信,甚至電話會一直不停地響,接通了就是一頓對他祖宗的問候。這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他有家不能回,家門口總有幾個人遊蕩,在他家門口用油漆寫上“色狼”“禽獸”“敗類”等詞。甚至連韋校長的老婆和孩子也不堪其擾,躲去了外地找清靜。
本來認為韋校長是個大好人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們,此時也禁不住“眾口鑠金”,開始對韋校長戴起了有色眼鏡,覺得網民的意見還是要信一點的;對這個人,還是要離得遠一點的。最讓韋校長受不了的,平時和他走動最多的一個朋友,帶著孫女在街上看到了他,一把把孫女就摟懷裏了,生怕韋校長會對他孫女怎麽樣似的。
雖然沒有證據,調查工作卻不能放下。經過調查,校長名叫韋氏忠,今年五十八歲,投入教育事業也有三十六年了。這三十六年來,韋校長一直兢兢業業,從鄉鎮的民辦教師開始做起,慢慢地成了全區、全市的優秀教師,再成為公辦小學、中學的校長,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五十五歲的時候,韋氏忠受僱於國棟中學的校董事會,成為該中學的校長,並承擔一個重點班的班主任工作。經過三年工作,他送出的第一批初中畢業生,升入省重點高中率為百分之九十八,也就是說全班五十個同學,隻有一個上了市重點,其他全部上了省重點。花花這個班是他帶的第二個初中班。
警方選取了一些他的同事、老領導、學生和家長進行詢問,大家對韋校長的為人可以說是紛紛點讚,韋校長有著極好的口碑。評價中除了說他有一個容易著急上火的脾氣之外,並沒有任何不良評價。
那麽,僅僅憑當事人的一句話、一條帶血的內褲,是不可能立案的。於是,刑警隊向花花的母親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書》,並且在微博上發布了調查通報。
討說法沒能討著,聽警察這意思,還是報假案?花花的母親,還有大批看熱鬧的網民不樂意了,紛紛質疑。
即便有幾個警察大v在微博上拚了命地闢謠、科普,但是效果還是不佳。
“如果沒有用藥,為什麽會渾渾噩噩?”
“如果沒有被性侵,為什麽內褲上有血?”
“如果隻是猥褻,而不是強姦,會不會查不出損傷?”
“如果洗了澡是不是就查不出他的dna了?”
這隻是問問題,還有一些“共情”的。
“如果不是真的被性侵,誰會拿自己的女兒出來說事?”
“聽說花花媽去學校的時候,校長都差點兒跪下了,沒幹缺德事幹嗎要跪?”
“女孩才十二歲,怎麽會說謊?我十二歲的時候從不說謊。”
“那杯水裏肯定有問題,要求調查校長辦公室裏所有的水!”
更有一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人肉那個人渣!”
“這個學校學費超高,超有錢,為了息事寧人買通警察也不是不可能啊。”
“警方進行了婦科檢查,要求公布檢查的照片!”
“要求公布校長辦公室的視頻!”
“要求警方公布調查的名單,我們也要去調查!”
“現實版《熔爐》啊!”
甚至還有一些滿口胡謅的。
“我大姨的鄰居的兒子的高中同桌就是這學校畢業的,她也被性侵過。”
“這校長以前是鎮裏的,鎮小學的女生有一半他都玩過。”
……
總之,整個網絡上可以說是群情激憤,對公安機關的調查結果絲毫不信。遇到這種事情,警方還是很頭疼的。所謂的公布女孩的隱私部位照片,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種作為證據使用的涉及隱私的照片,別說無關人等了,非辦案人員都是不能看的。公布調查名單,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作為警方側麵了解情況的證人,也是需要被警方保護身份的,不然得被電話騷擾到瘋。至於監控,警方該調取的都調取了,但校長還不至於未卜先知地在自己的辦公室裏麵裝個監控。
涉及辦案細節和個人隱私,警方都是會積極保護的。如果為了不被網民罵,就可以犧牲掉當事人的尊嚴和隱私的話,那警方也就太沒有擔當了。
可是,除了這些,剩下的就是警方的客觀證據了。可是這些證據對網民來說是沒用的,因為他們既然不相信警方,那怎麽會相信警方的鑑定結論?
這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了:證有容易,證無難。
正當區公安分局宣傳部門焦頭爛額的時候,第二波網絡攻擊到來了。
最先被爆出的,是韋氏忠的個人資料。這份資料可以說是非常詳盡,從韋校長個人的信息資料到家庭情況,從他的個人履歷到獲獎情況,再到他的家庭住址和聯繫方式,幾乎麵麵俱到。若不是在網絡上傳播,給人感覺這就是一份個人履歷表。
顯然,這些資料一爆出來,韋校長瞬間倒了黴。警方知道他倒黴,是在他的信息資料被爆出來後的第二天。韋校長來派出所報了案。這時候的韋校長精神已經處於一種瀕臨崩潰的狀態。他的電話根本不敢開機,一開機就是各種汙言穢語的簡訊、微信,甚至電話會一直不停地響,接通了就是一頓對他祖宗的問候。這還是次要的,關鍵是他有家不能回,家門口總有幾個人遊蕩,在他家門口用油漆寫上“色狼”“禽獸”“敗類”等詞。甚至連韋校長的老婆和孩子也不堪其擾,躲去了外地找清靜。
本來認為韋校長是個大好人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們,此時也禁不住“眾口鑠金”,開始對韋校長戴起了有色眼鏡,覺得網民的意見還是要信一點的;對這個人,還是要離得遠一點的。最讓韋校長受不了的,平時和他走動最多的一個朋友,帶著孫女在街上看到了他,一把把孫女就摟懷裏了,生怕韋校長會對他孫女怎麽樣似的。